民俗学-楞严5卷55下+56上笔记
卷五
14、7如来藏性,周遍离戏
14、7、21第二义门,轮涅结根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虽说第二义门,今观世间解结之人,若不知其所结之元,我信是人终不能解。世尊,我及会中有学声闻,亦复如是。从无始际,与诸无明俱灭俱生,虽得如是多闻善根,名为出家,犹隔日疟。惟愿大慈,哀愍沦溺。
今日身心,云何是结?从何名解?亦令未来苦难众生,得免轮回,不落三有。
作是语已,普及大众,五体投地,雨泪翘诚。伫佛如来,无上开示。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会中诸有学者,亦为未来一切众生为出世因,作将来眼。以阎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难顶,即时十方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微尘如来,住世界者,各有宝光从其顶出。其光同时于彼世界来祇陀林,灌如来顶。是诸大众,得未曾有。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俱闻十方微尘如来,异口同音告阿难言: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阿难虽闻如是法音,心犹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
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55场下部
1、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虽说第二义门,
第二义门,胜观方面的意思。
2、今观世间解结之人,若不知其所结之元,我信是人终不能解。
我们世间人,想解开这个结的人,他如果不知道这个结的源头,那我相信这个人始终是没办法解开这个结。
比如说,虽然六根已经没有了,但是六根的根源到底在哪里?闻性不灭,那闻性到底在哪里?比如说一个结的话,只有把这个结的根源找到,才能解开的。六根也好,烦恼也好,它们的根本结如果没有找到的话,那解开是有一定困难的。
3、世尊,我及会中有学声闻,亦复如是。
我自己而言,我们声闻当中也有这样的,是需要找到烦恼源头的人。
4、从无始际,与诸无明俱灭俱生,
从无始以来,一直到现在,因为无明的缘故,一会儿生,一会儿灭,跟无明一起,一直生生灭灭。
5、虽得如是多闻善根,名为出家,犹隔日疟。
在轮回当中,我虽然算是比较幸运的,已经得到佛陀手下多闻第一的善根,又有出家的缘分。但是我的烦恼和我的知见,就像是疟疾,隔一天好,隔一天不好。
阿难说我虽然多闻第一,也是个出家人,但是这种烦恼也好,无明也好,就像隔日疟。
6、惟愿大慈,哀愍沦溺。
惟愿大慈大悲的佛陀,哀愍沉溺在轮回当中苦难的我们这些众生。
7、今日身心,云何是结?从何名解?
我们身心当中最束缚,最根本的这个结、烦恼是什么?这个一直束缚我们,六根都是没办法通用,最根本的这个结是什么?然后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把它解开?
8、亦令未来苦难众生,得免轮回,不落三有。
这个道理的话,对未来的苦难众生也是很重要。不仅是我现在得隔日疟一样的,未来众生也是一样的,心态是一会儿好,一会儿不好。为了这些未来苦难众生得免轮回,不落三有,那么佛陀一定要给我们开示。
9、作是语已,普及大众,五体投地,雨泪翘诚。伫佛如来,无上开示。
阿难说完了以后,语音刚落,就跟其他的大众一起,开始磕头,稀里哗啦哭起来了,泪如雨下,一边哭一边翘首,很渴望的等待如来开示。
对这个问题特别特别重视,等待如来无上珍贵的开示,这是阿难第六次哭。
第56场上部
10、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会中诸有学者,亦为未来一切众生为出世因,作将来眼。
这个时候,世尊看到阿难又哭了,很悲悯他,也很悲悯当时在楞严大法会当中很多的有学者,还没有得果的这些因地学者,也是为了未来的,像我们这样的众生获得出世间的果位,为了这样的因缘,佛陀继续讲经说法,这种说法将来变成了世间的慧眼。
佛陀的语言变成了世间眼,佛陀圆寂2500多年,我们现在看到这个经典的话,相当于是赐予我们眼睛一样的。《妙法莲华经》卷三:“佛为世间眼,久远时乃出,哀愍诸众生,故现于世间。”
11、以阎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难顶,即时十方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为将来的众生创造世间眼,以这样的一个目的,佛陀用特别庄严的、南赡部洲紫金光的手,这样金子般佛陀的手,抚摸到阿难的头顶上,给阿难摸顶。这个时候,整个十方,东南西北四方、四隅、上下,十方世界当中所有诸佛如来的世界出现了六种震动。
赡部洲的紫金是黄金里面最好的黄金。
六种震动,动、涌、起,震、吼、击,并不是像我们发生地震一样的震动,那种震动是只有住地菩萨才能发现的一种震动。
为什么是六种震动?因为下面转的法轮,主要是把六根、六尘清净为智慧,所以这里出现六种震动。还有阿难他们获得佛陀加持的时候,因为器世界和有情世界天人合一、器情密不可分的关系,一种联系和缘起,这样的原因出现了这些瑞相。
12、微尘如来,住世界者,各有宝光从其顶出。其光同时于彼世界来祇陀林,灌如来顶。
接下来出现什么呢?十方世界微尘数、特别多的如来,住在自己世界的微尘数的这些如来,各个如来的头顶珍宝的光,开始放射出来。同一个时间当中,这个光全部照射到什么呢?我们南赡部洲世界印度的给孤独园,释迦牟尼佛如来的头顶上。
这个是很稀有的,十分世界如来的头顶当中发出光,而且光并没有入于如来的喉间、心间,而是全部入于释迦牟尼佛的头顶。本身我们这个经典叫做《大佛顶首楞严经》,大佛顶,所以说它在佛经当中是最顶层的、最高的经典。
十方如来得以加持,意思是什么呢?诸佛同证。诸佛证悟的这些境界,就是楞严大定里面所讲到的这些境界,除此以外没有什么别的。释迦牟尼佛证悟的是一种,阿弥陀佛证悟的是另外一种,还有不动佛证悟的可能是另外有一个,我们可能会这么想的。但实际上并不是。只要是得到证悟,这些如来们他们所得到的这些境界都是同等的。所以我们经常说诸佛如来,在智慧法界的密意当中一味一体,也是这个意思。
13、是诸大众,得未曾有。
当时十方世界所有如来的头顶当中发出光,融入本师释迦牟尼佛顶的时候,这样非常稀有的现象,在座所有的大众从来都是没有见过、没有听过。
14、于是阿难及诸大众,俱闻十方微尘如来,异口同音告阿难言:
在这个时候,阿难还有在座的大众,大家一起听到了,十方世界像微尘数那样的如来,共同、异口同声地告诉阿难尊者。阿难是很了不起的,这么多的如来在同一个时间当中告诉阿难尊者。
15、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
告诉什么呢?非常稀有,善哉阿难,你要知道这样的俱生无明,生死轮回当中流转真正的结的根本,唯一是你的六根,除了这个以外没有其他。
俱生无明是我们每一个众生生来都跟它一起的那样的无明。
这也是《楞严经》很甚深的一个地方,阿难的问题是众生结的根本是什么?轮回的因是什么呢?轮回的因是结,结是什么呢?十方如来就给他讲,是你的六根。
讲十二缘起的时候,轮回的根是无明,或者是我执,萨迦耶见,但在《楞严经》当中讲,生死轮回最根本的无明是我们的六根。其实我们轮回的因是无明也好,是六根也好,这两个应该意思是一样的。
16、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你要想获得无上菩提,很快的时间当中得到解脱的安乐,还有寂静妙常,常有不变,这样的话,它的根本也是六根,除了六根以外没有其他的。
17、阿难肯定是更要晕了,肯定现在又听不懂了。十方诸佛菩萨前面说轮回的根本是您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现在说涅槃的根本,也就是说解脱的根本,也是您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除了这个以外都没有。
这段话实际上是诸佛菩萨同一个时间当中发出光芒给阿难说的。这样的话,让阿难应该要明白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方面的问题,诸佛菩萨所有的密意是同一的。第二个目的,让阿难应该生起信心。释迦牟尼佛这样说的话,也许他可能有点:“那是我哥哥,会不会什么什么。”他会想的。但是十方如来异口同声跟他说的话,他不得不相信。所以让阿难对此生起更大的信心,让我们要了解涅槃的根本是六根,轮回的根本也是六根。
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还是很重要的,看我们怎么用。如果我们把它们用好了,可以得到解脱;如果我们用不好,一直随顺它,跟着去执着:“这是白色的、红色的、蓝色的……。”然后对眼花缭乱的世界不断的产生种种的实执分别念,那我们永远沉溺在无有边际的轮回苦海当中。
18、这个是佛陀转法轮当中的一个大缘起义,为什么呢?因地的时候有了这样的发愿,那到果地的时候也是这样的——佛佛道同这么一个道理,所以这个是一个大缘起。憨山大师《楞严通议》卷五:“诸佛同告,以表十方诸如来一道出生死,即所示者乃诸佛最初之方便也!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令汝速证安乐解脱,亦汝六根,更非他物;以示诸佛修证皆同,欲令阿难谛信不疑也!”
19、阿难虽闻如是法音,心犹未明,
阿难尊者他听到了十方如来的法音,但是他确实心里没有明白。因为一般声闻乘当中讲十八界,这里只讲了六根,好像觉得所谓的万法还没有包括在里面;再讲轮回和涅槃的根本都是六根的话,那作为一个声闻乘,对他来讲也是没有懂得轮涅无二的道理。
20、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因为心里还是没有明白,阿难尊者不断的在佛陀座下顶礼。顶礼以后,他说:为什么生死轮回的根本,还有涅槃解脱的大乐妙常,这两个的根本全部都是六根,没有其他的?
他还是有点想不通,因为轮回的根本也是六根,涅槃成就解脱的根本也是六根,那这样的话,六根到底是什么呀?
阿难轮涅无二的道理搞不懂,其实这里面所讲到的这些道理,在密法《七宝藏》、《四心滴》里面,讲到的很多语句提法不同,但是内容应该是很相同的。如果精通五部大论,尤其对大圆满相关的续部和窍诀有所了悟,那《楞严经》应该是讲的更好,学得更好。
21、佛告阿难:根尘同源,
佛陀告诉阿难,为什么轮回和涅槃的根本都是六根,原因是什么呢?
六根和六尘实际上是同一个根源。六尘,我们所谓外在的六尘。六根的话,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这两个,胜义当中两者都是不成立的,世俗当中的话,都是有一种因缘法可以产生,所以这两者也没有什么真正的实性。
22、缚脱无二。
解脱和束缚也是一样的,名言当中,这两者都成立。在胜义当中去观察的话,这两者也是不成立的。解脱就是束缚,束缚就是解脱。
23、识性虚妄,犹如空华。
我们意识的本性是虚妄的,就像空中的花一模一样。
24、阿难的问题也已经回答了:根的话,六根;尘的话,六尘、六境:还有后面的识性,实际上是六识,也就是十八界。
十八界的话,实际上在本体当中都是无二无别的。但是它们的显现当中,就像是空中的鲜花一样——未经观察的时候有,真正去观察的时候也是没有的。六识、六根、六尘,在显现当中每一个都互相起作用,这叫做缘起法,但实际上胜义中都是不成立的。
《六祖坛经》“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真如和念之间是本体和用之间的差别。
这一点,学过《中观根本慧论》,或者是无垢光尊者的《三自解脱》,是很容易理解的。
25、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
为什么这样呢?佛陀跟阿难说,因为外在的尘也是依靠观待而有的,依靠六尘,它发起了六根的这种知,六根知;有了六根的知以后,出现外在六尘的相。
26、相见无性,同于交芦。
相分和见分也好,或者说对境的相也好,有境的这种见,这两者实际上是观待而安立,这两个没有任何的实性,那么相当于是交芦,看起来好像互相依靠,我依靠你,你依靠我,但实际上里面是空的,根也是没有分开的。那这样的话,我们的根、境、识,表面上看,有一些起相的作用,有一些起见的作用,有一些产生其他的作用,但实际上这些都是无二无别的,都是无有自性的。
众生为什么漂泊在轮回当中,就是能取所取,一旦我们的二取消于法界的时候,所谓的我执和所谓的法执都会慢慢减少了,这里讲了二取的根本,根、尘、识无有自性的。
“交芦”,是芦苇一样的草,两枝交芦缠在一起,盘结在一起,实际上它们的根是一个根,而且里面是中空的。圆瑛法师《楞严讲义》卷五:“此芦异于常芦,生必二茎交并而立,二根盘结而连,单则扑地,不能自立,外实中虚。此喻有三义存焉:一喻相依,各无自立之性;二喻同源,本是一体不分;三喻根、尘、空、有,二者俱非。”
27、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你如今应该知道,知见上建立知的话,这个就是无明的根本;实际上你的知见要立的话,不管是有的知见、没有的知见,这样的立知就是无名的根本;如果你的知见立成有的话,那就是凡夫的法,也是束缚在轮回当中;如果你的知见安立成没有,空的,单空的话,那也是无明的根本。这是二乘法的根本,实际上也不能得到究竟的解脱。
28、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你的知见有也没有,无也没有,单空也没有,所有的一切了不可得的,也就是说远离一切戏论,这样的见解实际上就是涅槃,得到这样的人才能获得真正涅槃。
29、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这样的涅槃它是无漏的,真性也是清净的,中间怎么还会有其他的物呢?这样的境界当中,怎么还会有其他的有、无、是、非,等等?其他的任何法都不可能容有的。
30、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这一段在《楞严经》当中很出名,也是很甚深的一段。很多高僧大德经常引用,一些高僧大德依靠这个偈颂也有证悟,所以这一段也是非常重要。真正佛教了义的法门,有实法也好、无实法也好,有实无实都不住在心间,这个是真正的见解。
31、《五灯会元》卷十:“温州瑞鹿寺上方遇安禅师:福州人也。得法于天台。又常阅首楞严经。到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盘。师乃破句读曰。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盘。于此有省。有人语师曰。破句了也。师曰。此是我悟处。毕生不易。时谓之安楞严。至道元年春。将示寂。有嗣子蕴仁侍立。师乃说偈示之。不是岭头携得事。岂从鸡足付将来。自古圣贤皆若此。非吾今日为君裁。付嘱已。澡身易衣。安坐。令舁棺至室。良久。自入棺。经三日。门人启棺。睹师右胁吉祥而卧。四众哀恸。师乃再起。升堂说法。诃责垂诫。此度更启吾棺者。非吾之子。言讫。复入棺长往。”
遇安禅师对《楞严经》特别有信心,读到刚才“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盘”这一段的时候他就开悟了。开悟的时候,他的解读跟我们现在的标点符号有点不同。他的标点是怎么分开的呢?“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盘。”
首先是“知见立”,如果任何一个知见建立的话;“知即无明本”,了知这就是无明的根本,这是第一句。
第二句的话,“知见无”,知见没有;“见斯即涅槃”,见到这个就已经得到涅槃。
遇安禅师是很了不起的大成者。他圆寂以后,放在棺材里面,过了三天以后,有些弟子很伤心,又去挖出来,把棺材打开,祈祷他,然后禅师就开始起来了。起来了以后他就回来给他们说法。说法以后,他要求大家以后再也不要来打扰我,然后他又去棺材里面睡下来。后来弟子们再也不敢去打扰了。
32、《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六,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有见则为垢,此则未为见,远离于诸见,如是乃见佛。”
凡是有了实有的见,或者是无实的见,这些统统都是垢染,这样的见解,不是正见,或者说是最低劣的见;真正的见是什么样?真正的见远离了所有的有、无、是、非,这样的见解,实际上才是真正的见佛,谁具有这样的见解,那么他拥有真正的正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