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楞严9卷103下笔记
19魔境五十
19、4魔境五十,受阴十魔
19、4、10受十魔十,淫魔入心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味其虚明,深入心骨,其心忽有无限爱生,爱极发狂便为贪欲。此名定境安顺入心,无慧自持误入诸欲。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说欲为菩提道,化诸白衣平等行欲,其行淫者名持法子。神鬼力故,于末世中摄其凡愚,其数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满千万。魔心生厌离其身体,威德既无陷于王难。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受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亦当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103场下部
1、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
在这样境界当中不断修行的善男子、善女人,在修行过程当中会见到色蕴消亡,受蕴更加清晰。
2、味其虚明,
在修行的时候,品尝到了虚妄和明了的境界。
3、深入心骨,
这种境界深入人心,深入骨髓,特别深。
4、其心忽有无限爱生,爱极发狂便为贪欲。
这样修行的时候,心里突然产生了无限的贪欲。欲望强盛到,发狂、发疯,并且行持贪欲,邪淫、淫行。这也是一种违缘,贪心不但没有压制、根除,反而生得非常严重。
5、此名定境安顺入心,
这种境界的名称叫做,禅定的境,安住、随顺入心。
6、无慧自持误入诸欲。
因为没有智慧护持自己,最后误入了贪欲的泥坑当中。
这是禅定过程当中没有智慧,过于的安住,最后心灵深处贪欲的种子翻出来了。
这种人修着修着,最后自己都入于贪欲当中。
7、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如果你已经明白了,这是自己的贪欲发作,问题不是很大的,不是什么圣者的境界。
8、若作圣解,则有欲魔入其心腑,
如果认为这是一个圣者的相,那贪欲的魔入到你的心当中,结果是比较严重的。
9、一向说欲为菩提道,
一向给别人说:“贪欲是菩提道,烦恼即菩提、贪心即智慧”等等。
10、化诸白衣平等行欲,
而且还要度化那些白衣居士,年老、年少、美、丑,平等地跟他们行欲。
11、其行淫者名持法子。
与他行淫行的这些人,当做是自己的法子,当作自己的佛子,当中自己的大弟子,用这些来称呼。
12、神鬼力故,
因为魔鬼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在末法时代,贪欲心是比较厉害的,看起来是一个瑜伽士、瑜伽母,行为却很不如法。
13、于末世中摄其凡愚,其数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满千万。
他摄受的凡夫弟子,一百的、二百的、三百的、四百、五百、六百、上千、上万,反而比清净戒律的人的弟子还多。
14、魔心生厌离其身体,
魔王的心到一定的时候会对这个人产生厌离心,讨厌他,不想跟着他,不想利用他,他没有什么价值了,魔王离开了这个人的身体。
15、威德既无陷于王难。
原来是魔王在背后一直给他加持,他很有威德、很有威望的;当魔王给的威德力消失的时候,这个人可能承受了各种恶业,会受到王法的惩罚,出现各种各样的事情而收场。
16、疑误众生,入无间狱。
这些人让很多众生堕入无间地狱。
17、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自己丧失了正定、正受而堕落。
以上十种受蕴的魔,已经讲完了,下面是一个总结。
18、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
佛告诉阿难,如是上面讲到的,这十种修行禅定过程当中的境界。
受蕴魔相=1、悲魔入心+2、狂魔入心+3、忆魔入心+4、足魔入心+5、忧魔入心+6、喜魔入心+7、慢魔入心+8、轻魔入心+9、空魔入心+10、淫魔入心
19、皆是受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
都是禅定的心跟受蕴的魔、定心和妄心,进行互战的过程中,出现的境界。
20、众生顽迷不自忖量,
因为众生特别的愚昧无知,顽固不化,自不量力。
21、逢此因缘迷不自识,
遇到了这些因缘以后,自己根本不知道是魔,认为自己很好。
22、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经常说,我已经得到了圣者的果位,说大妄语,最后的话,自他都堕入无间地狱当中。
23、汝等亦当将如来语,
佛陀告诉阿难,你们将来也应该按照如来的教言去做。
24、于我灭后传示末法,
我灭度以后,上面的这些魔事,尽量给这些末法众生多讲一点,多传一点,多开示一点。
25、遍令众生开悟斯义,
让很多众生真正懂得这个道理。
26、无令天魔得其方便。
令这些天魔不要乘虚而入,不要让他们有机可乘。
27、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一定要护持和保护这种修行人,最后让他们获得无上道。
28、色蕴的魔大多数都是能看得到、在面前显现的魔;而受蕴的魔,主要是感受上的,比如说快乐、痛苦或者说傲慢、欢喜;后面想蕴的魔,主要是一些分别念的。五蕴的五十种魔,只是侧重点、反体不同,只是理论上的次第,跟实际发生的魔,应该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