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1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4

创建日期:2023-09-08

  NO.1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4

  [注3]《大智度论》,龙树菩萨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卷第九十四/大智度论释毕定品第八十三之余:

  譬如白鹤欲取鱼时,筹量进止,不失期会,知其可得,即便取之,终不空也。菩萨亦如是,以神通力故,观众生本末、应度因缘、国土、时节,知其信等诸根猛利,诸因缘具足,而为说法,则不空也。是故说:菩萨离神通,不能饶益众生,如鸟无翅。余神力,如佛自说:以天眼见十方众生生死,亦知众生心,随意说法;乃至善修神通力,而为众生受身,不为苦乐所污。是菩萨于众生中,或为父、或为子、或为师、或为弟子、或为主、或为奴、或为象马、或为乘象马者、或时富贵力势、或时贫贱,于此诸事,亦不为染污;

  [注4]《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33-57讲记:

  如不净堆之上师,所化蛆眷多亦弃,

  引信士入歧恶道,欲解脱者永莫依。

  这些人会操作,有各种各样的方式,但实际上没有什么值得接受的,里里外外都特别肮脏,就像不净粪一样。不净粪那样的上师,这里无垢光尊者说得还是很厉害的。

  因为他会搞各种各样的世间法,所以他的眷属、围绕他的随从者也许是非常非常多的,就像一堆不净粪,它的里面全是白色的蛆虫。同样,一个不净粪一样的上师,像蛆虫般的眷属也是非常多的,可是这些信徒全部都是被引入邪道。所以,想获得解脱者千万不要去依止这样的上师。

  [注5]《大宝积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卷第七十九/富楼那会第十七之三大悲品第六:

  “复次,目连,我念过世,自以其身施与众生,为世间人而作奴仆。尔时,众人种种使我,有人使我分除屎尿,有人使我作除粪人,有人使我除土,有人使我取草,有人使我取谷米、乳酪、酥油、蜜,有人使我取薪炭火水,如是等种种事务皆使我取。

  目连,我不忆尔时生如是心,有人使我分除屎尿不随去者,有人使我取华香、璎珞、涂香、末香、饮食、果芥而便随去。

  目连,我不忆尔时所好作务随去,不好作务而不随去。

  目连,我不念尔时随刹利,不随婆罗门;随婆罗门,不随刹利;随逐毗舍,不随首陀罗;随逐首陀罗,不随毗舍;随逐刹利、婆罗门,不随毗舍、首陀罗;随逐毗舍、首陀罗,不随刹利、婆罗门。亦不念有如是差别,是人大,是人小;随逐是人,不随是人。

  目连,但随先唤我者,欢喜随去。

  目连,我念本行菩萨道时,不念有人以如法事使我令作,终无有力而不为作。

  目连,我念本行菩萨道时,无有为事而不究竟,无有作善而善不终讫。

  [注6]《胜利道歌讲解》2-2讲记:

  乙四(人格贤善)分二:一、修习贤善人格之理;二、贤善人格之功德。

  丙一、修习贤善人格之理:

  言行恒时随顺友,秉性正直心善良,

  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

  所谓的贤善人格,是指言行举止恒时随顺亲友,为人秉性正直,心地善良。若欲长久利益自己,暂时利益他众乃是窍诀。

  贤善的人格确实很重要。前面也讲了,修行密法或般若法门要依靠菩提心,菩提心的生起必须有出离心,而出离心只有好人才生得起来。非常坏的人不可能有出离心,没有出离心就无法生起菩提心,没有菩提心就不会有大圆满的开悟。就像你没有读小学的话,则不可能中学毕业;没有中学毕业,就不可能有大学文凭;没有大学文凭,又怎么会有博士学位呢?假如有,这个证书也肯定是假的。

  修行需要人格贤善,这是法王如意宝多年总结的精华教言。不管你学显宗、密宗,具有人格都非常重要,人格不好的话,什么出世间修行都是纸上谈兵,绝对不可能成就。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中也说:“世法即是佛法根,若无世间高尚行,则彼始终不容有,殊胜佛法之规故。”世法(贤善的人格)是佛法的根本,如果没有高尚的人格,佛法的殊胜证悟无从谈起。

  当然,每个人对人格贤善的判断各不相同,有人认为脾气好、性格好、做事勤快,就是人格贤善;有人认为漂亮的人,就具有人格魅力;有人认为心比较软,就是人格很好;有人认为个性坚强,肯定是好人……但法王并没有这么认为,他老人家说,人格贤善的标准有这么几点,希望大家好好记住:

  一、“言行恒时随顺友”:言行举止跟上上下下的亲友和睦相处,跟谁都合得来,不会动辄横眉怒目、处处与人作对、不论到哪个团体都搅得鸡犬不宁。从世间角度讲,人格好的人对上者恭敬,对下者悲悯,对中者和睦。

  大家在发心时一定要注意,任何团体都会有许许多多矛盾,人与人在一起难免磕磕碰碰,但人格好的话,对谁都能观清净心,别人说什么也可以随顺。佛陀在经典中说“我要随顺世间人”,佛陀尚且如此,我们凡夫人就更需要了。当然,随顺他人并不是没有原则,别人生贪心你也随顺,生嗔心你也随顺,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对如理如法的行为应当随顺,跟谁接触都十分融洽。不要所有人都上去时,你非要背道而驰,就像藏地有个比喻说:“一百头牦牛上山的时候,嘎巴牛(牦牛中的败类)非要往下跑。”这种说法还是很形象的。人格不好的人,行为上处处与人冲撞,就算坐车从色达到成都,一路上也会跟好多人吵架,在任何地方都会惹是生非。所以不好的人离开后,大家都觉得很舒服,好像眼翳去除了一样,要吃顿饭庆祝庆祝。但一个好人离开了,所有的人会特别伤心:“怎么办啊?我们中午不想吃饭了,那么好的人都走了,呜呜……”

  不过,人格的好坏在表面上也看不出来。我每次刚认识一个人时,往往有这种分别念:“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呢?”有时候这个人言行举止很不错,但接触一段时间后大失所望;有时候这个人似乎比较坏,结果越接触越觉得他非常好,很让人信赖。

  二、“秉性正直”:不管说话还是做事,心要正直,不贪执自方、嗔恨他方,也不会做什么都把自己放在主要位置上,一直不公正地评价,而是始终以真理为主,不偏袒任何一个人。所以,为人正直十分重要,《二规教言论》中也讲了许多这方面的功德。

  三、“心善良”:如果为人正直、随顺别人,但心肠狠毒的话,人格也好不到哪儿去。现在有些领导和学者,话说得特别漂亮,可一直有自私自利、害人之心,那做什么都徒劳无益。因为心是一切之根本,宗喀巴大师也说:“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心善的话,一切都是光明的;心恶的话,只有趋往黑暗了。

  这三点做人的道理非常重要。法王又进一步指出,倘若你想长期利益自己,暂时利他是很好的窍诀。作为一个凡夫人,完全不考虑自己是不可能的,但考虑自己的过程中,如果损害其他很多人,自己的事业也不会成功。虽然为了自己而帮助别人是一种狡猾,最好不要有这种想法,但退一步说,假如你实在不能利他,那为了自己的利益,也应该对别人好一点,这样才有自己的生存空间。

  记得有一次乘飞机,我旁边坐了个年轻人,看起来很有才华,他是一个企业的总经理,平时不信佛教,但我们聊起来还是有共同语言。他说:“应该要做好人,多帮助别人。实际上企业若想成功,一定要帮助周围的人,这样才有空间生存下去。假如我一味地顾着自己,别人也是很聪明的,谁都能感觉得到,最后我不会有什么成果。”我觉得他讲得挺有道理,点点头说:“我们佛教也是这样赞叹的。”确实,不管依止上师也好,依止企业家也好,如果你始终想着自己,别人不一定看得上你,但若尽心尽力地帮助别人,大家就会对你另眼相看。所以,一个人要想自己得利益,暂时帮助别人是很好的窍诀。

  上师曾一边开玩笑一边说:“我通过多年的生活经验发现,如今很多人不会做人,每天自私自利地想着自己,这不一定很好。比如有的年轻人喜欢某个人,就把对方束缚得死死的,拼命地占为己有,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而有的人喜欢对方,就全心全意地支持他、帮助他,对方也毕竟是人,最后会接受你的心意。只可惜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尤其是修学佛法时,不知道人格很重要,没有人格的话,高深莫测的境界不可能生起。”

  以上讲了人格要贤善,大家务必应牢记,倘若没有做好人,做佛是不可能的。想做好人的话,就要在这几个问题上下功夫。如果你想广泛了解,则可翻阅《教诲甘露明点》,法王在里面还讲了一些宽宏大量、广闻博学等要求。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Khenpo Sodargye 译

  悲尊为利他,自愿遭剧苦,

  世人损恼事,他敌亦极悯。

  为此,大悲尊者为利其他有情布施王位与身体等,自愿遭受难忍痛苦逼迫。如此对于敌人刽子手等世间人作杀害等损恼事成为自己敌人的他方,也是极度慈悯而行。

  己二、行他利之分类:

  下中上法性,善说令悦入,

  解义成熟善,授住慧解脱,

  成就胜功德,生种授记灌,

  佛智无上果,利他十三性。

  若问:如何行他利?

  1、对有情三类种姓中下等声闻种姓者、中等缘觉种姓者、上等安住法性的菩萨种姓者,以记说示导了知他们的心,以说法神变对贪欲者善加宣说不净观等各自对治法。2、对不信佛教的外道等示现神变令起信趋入真实教而令愉悦。3、令平凡众生皈依三宝而趋入持五戒。4、遣除不知三乘种姓之义的怀疑,对各自法心生定解。5、对善根没有成熟者,令行六度,使之成熟六度善根。6、对想禅修但无有其窍诀者,授予传承,赐予教言。7、令得受禅定教言者得以一缘安住等持。8、对不具胜观者,令生起智慧后获得各乘果之智慧,或者心从怀疑等障中解脱。9、令重新成就以前没有获得的止观双运、神通、菩提分法、遍处等殊胜功德。这以上是行持共同乘众生利益的方法。就不共大乘而言,10、一地能生于佛陀种姓中。11、八地获得无生法忍的缘故,彼时以法性蒙受如来授记“善男子,汝将于如此刹土如此时间成佛,佛号是此”。12、十地十方诸佛光明授予法王佛陀补处灌顶。13、佛地普光地获得四智,安立为如来无上智果位。如是这十三种差别的本体就是行他利的方法。

  己三、行他利第一:

  随众无倒说,无傲我所通,

  忍调远无尽,佛子胜修行。

  行他利——成为利他并不唐捐故为第一之理:1、宣说随顺三种姓众生各自之法,利益他们。如《宝积经》云:“于声闻缘觉乘者说深广法,即是菩萨之错。”若宣说不符各自界性之法,则不能利益他们,并不是殊胜成办彼等利益。2、无倒说是指,三种姓者贪心等有大有小,因此对贪欲者宣讲不净观、对嗔恨者宣讲慈心、对愚痴者宣讲缘起义等,无误宣说对治法。3、虽然没有获得神变等功德,但以其途径身语意无有认为“我善妙”的骄傲,是殊胜成办他利,而身体表面美观、口中自赞、心有傲慢,不能成办广大他利。以神变说法等调化众生后将他们安置于道,但也无有“这是我调化的弟子”偏袒我所的我慢。4、精通三乘之义能证悟别人未证悟的一切,能遣除一切邪分别,能断除怀疑。5、为利他能安忍寒热、饥渴、邪行等痛苦。6、防护自己身语意,具足调柔也能令他人调柔,如经中云:“自己未解脱不能令他解脱,如是自己未寂静不能令他寂静,自己未调柔不能令他调柔。”极远行、无尽是指入菩萨地者的修行。7、得地的菩萨将他众也安置于地而行众生利,趋入一地至佛地之间,称为远。除菩萨外凡夫与声闻缘觉不能入于那些地,故称远行。如上所述,一地安住于生种姓中而能行令他众也生于佛陀种姓中之利。因为获得授记,如自己成熟无分别智慧般也能将他众安置于彼。再者,由得灌顶,自己安住于彼后也将他众安置于彼地。成佛时,获得遍知智慧能将其他众生也安置于彼。8、所谓无尽,是指以四种理由说明菩萨的修行永不穷尽,所救度的众生无尽,为利众生所发的菩提心无尽;菩提心无尽,意乐无尽;意乐无尽,意乐所生的悲心无尽;悲心无尽,利益众生的善巧方便无尽。为此,佛子的修行因为行他利而成为最殊胜。随众生修行等这八种是能成办十三种他利差别,以“随众无倒说”说明善说,以“无傲”令悦,以“无我所”而趋入,以“精通”而解义,以“安忍”能成熟善法,以“调柔”说明教授等四种。以“远行”说明长久投生等四种,“无尽”功德是总说。

  己四、菩萨之修行超胜:

  欲夫入大怖,喜有倒动乐,

  喜寂灭自取,悲尊恒灭取。

  具五欲妙有欲望的欲界士夫,取受五欲妙,由此因而于今生或他世感受大怖畏,所以是入大怖中。上界色界无色界,修成心内收的等持,彼地与世间的欢喜不超越行苦,因此由贪爱轮回颠倒自性不稳固动摇的安乐而成就这样的禅定。欢喜寂灭轮回苦的声闻缘觉们,仅是趋入或修成完全寂灭了自相续后有近取。大悲尊者菩萨的修行,以智慧恒时寂灭自他所有痛苦近取,以悲心不舍有情恒常为他利而住,因此超过前者世间与出世间声闻缘觉的修行。

  愚人勤自乐,常苦不得彼,

  坚稳恒利他,行二利涅槃。

  世间愚昧的异生凡夫从没想过利他,为各自的安乐而疲惫勤劳于务农经商娶妻等种种事,但并没有获得心中所求恒常无罪极其善妙圆满自利的安乐,今生中也是饱尝寒热饥渴等痛苦,由前所未得而寻觅之因与得而复失等之因使身心倍苦,他世中还会得到恶趣等众多痛苦。坚稳的菩萨恒常勤于利他,暂时行持自他二者今生来世享受众多安乐之利,究竟获得不住有寂之涅槃,即生自利圆满的大乐永远不可能失去,为利他利乐所有众生的事业永不穷尽。

上一篇:NO.1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