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楞严5卷62中1笔记
卷五
15二五圆通
15、16十六优波,身识圆通
优波离,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亲随佛,踰城出家。亲观如来,六年勤苦、亲见如来,降伏诸魔,制诸外道,解脱世间贪欲诸漏。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仪,八万微细性业遮业,悉皆清净。身心寂灭,成阿罗汉。我是如来众中纲纪,亲印我心,持戒修身,众推为上。佛问圆通,我以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得通达,然后身心一切通利,斯为第一。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62场中部1
1、优波离,
优婆离尊者,又叫做阐陀尊者,护戒如眼——他是佛陀的教法里面,持戒最好的一个。
优婆离是佛陀成佛以后出家的,他当时是理发师,净饭王家里的一个仆人,他看到佛陀出家以后,非常有信心。但是因为印度的种性制度,他是出身于比较低贱的首陀罗种姓,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出家。
后来问佛陀,佛陀说可以出家。他先出家受戒,后来释迦族五百个王子也来到佛陀那里出家了。佛陀说按戒腊来,应该对先受戒的顶礼。这几个王子准备顶礼的时候,原来他们的仆人已经变成了上座的比丘。他们特别不服:“凭啥呀,他以前种姓这么低劣,地位也这么低劣,但是今天我们却要向他顶礼,实在是有点接受不了。”
佛陀呵斥说,在我的教法当中种姓不是重要的,地位也不是重要的,唯一的戒腊很重要,然后摧毁了他们的傲慢。
2、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他从自己的坐垫上站起,顶礼佛足而白佛陀,这样说的。
3、我亲随佛,踰城出家。
我亲自随从佛陀,踰过当时的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城市,显现出家。
4、亲观如来,六年勤苦、亲见如来,降伏诸魔,
当时我亲自看到如来,在尼连禅河边六年苦行,然后来到菩提伽耶金刚座,降伏一切的外内魔,所有的魔障。当时魔障当中,代表青春的、可爱的、美艳的,佛陀降伏了各种魔。
5、制诸外道,
制伏了各种外道。当时外道比较兴盛,产生嫉妒心,有些是放毒药,有些是放醉象,还有拿着各种各样的兵器,以种种方式开始攻击佛陀,但是全部对佛陀无机可乘。
6、解脱世间贪欲诸漏。
世间所有贪欲的这些漏都获得解脱,现前正等觉的果位。佛陀当时六年苦行,制伏外道,解脱世间所有贪欲的有漏烦恼。
7、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仪,八万微细性业遮业,悉皆清净。
我当时承蒙佛陀教授,受持戒律,三万个威仪和八万个微细,都守的很清净。优婆离尊者对整个三千威仪也好,八万细行也好,全部守的非常清净。
“三千威仪”,比丘有二百五十条戒律,行、住、坐、卧四个威仪来乘,二百五十乘以四,应该是一千个。一千又乘以三,未来、过去、现在——优婆离以前也是这样守持,现在也这样,过去也这样守持。或者一千个威仪,与菩萨戒的摄受善法戒、严禁恶行戒、饶益有情戒,这三个戒来乘,已经变成三千个威仪。
“八万微细”,刚才三千个威仪与身语七支来乘,身体是不杀、盗、淫;语言是不说恶语、不说离间语、不说妄语、不绮语,身口总共是七个自性罪。三千乘以七,再乘以四,乘以贪、嗔、痴和等分烦恼,总共有八万四千个细微的戒条。
“性业”,有些是自性罪,性业是我们经常说的自性罪,就像杀盗淫妄等等;
“遮业”,有些是佛制罪,佛遮止以后的这种罪。
8、身心寂灭,成阿罗汉。
身心因为守持清净戒律的原因,获得了阿罗汉果位。身心没有烦恼和没有染污,非常清净寂灭,这样的原因成了阿罗汉。
9、我是如来众中纲纪,
我当时在如来的教法当中,在所有的僧众当中,我应该是他们的标杆,是守戒最好的,是守戒的典范、模范。大家都认为要学习我这样的持戒,以我作为纲纪,他们的模范。
10、亲印我心,持戒修身,众推为上。
佛陀亲自印证我的心,因为身体来护持戒律,但护它的心也很重要的。如果心不护,身体就变成一种无情法了,所以佛陀印证他的这种心。因为这个原因,把我推为僧众当中守戒第一。也可以说我是依靠守戒而证悟的。
11、佛问圆通,我以执身,身得自在,
如果佛问我圆通、菩提因是什么?我首先应该说是,护持身体,以正知正念来护持自己的身体,身体到达一定的自在。
有些出家了很多年以后,身心都很调柔。不管处在任何一个环境当中,也不会担心破戒,担心染污,尤其是身体已经获得自在,不会有什么跳、闹等各种各样不如法的行为。不如法的威仪是没有的。
12、次第执心,心得通达,然后身心一切通利,
次第持这样的心,对身体护持的这种心,护戒的心已经得以通达,次第护戒的心已经得以通达。
别解脱戒大多数以身戒为主,身体的威仪和外在的行为非常重视。别解脱戒是行为为主,菩萨戒是内心,密乘戒是心的秘密,心的奥秘更要通达。有这样的差别。
13、斯为第一。
对优婆离来讲,持戒,或者说身识,在所有的证悟当中是最好的一种菩提因。
因为他依靠戒律来开悟,依靠守护身体的心来开悟。六波罗蜜多全部是心上安立的,所以持戒也是在心上安立的。这样到后来,他的身和心一切通达,一切都通利。
14、优婆离与车匿
14、1优婆离可能是车匿:释迦牟尼佛往外出游,在四门当中看见生老死病痛苦的相,然后他想离开王宫出家。但实在没办法,依靠四大天王,车匿驾着马车,飞到虚空,超越城门,到了清净雪山那里,须发自落,或者说佛陀自己削了发,把剩下的头发、马车这些,都是让车匿带回去。后来净饭王有点不忍心,就派了五个大臣和车匿,跟佛陀一起修行。五大臣后来变成五比丘,车匿他也是一直跟着。从历史上看,车匿应该是对佛陀非常恭敬的。
这里说优婆离:“我亲随佛,踰城出家。亲观如来,六年勤苦、亲见如来,降伏诸魔,制诸外道,解脱世间贪欲诸漏”,看起来好像与车匿比较相同——他也随从佛陀,看他出家,看到六年苦行,包括佛陀成就这些现象,他都看在眼里.
14、2优婆离可能不是车匿:有一些律藏当中看,车匿恶口骂人有点厉害。自己很傲慢,他甚至看不起舍利子和目犍连,他觉得这些以前是学外道的,经常也是看不惯他们。佛陀在世的时候,他没有获得证悟。佛陀离开人间的时候,佛陀告诉阿难尊者,如果车匿实在不听话,那暂时你们断绝交往,这样可能好一点。佛陀涅槃以后,他们暂时与车匿断绝交往。他就从内心当中生起恐惧心,再精进修法,好像依靠阿难的引导,获得阿罗汉果位。
这里说优婆离已经获得了阿罗汉果位,并且持戒第一。但实际上车匿是六群比丘之一,他是比较调皮、比较难度化。所以变成持戒第一是不是有点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