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楞严

民俗学-楞严9卷104上笔记

创建日期:2025-04-24

  民俗学-楞严9卷104上笔记

  19魔境五十

  19、5魔境五十,想阴十魔

  19、5、1想十魔一,贪求善巧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若动念尽,浮想销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想阴尽。是人则能超烦恼浊。观其所由,融通妄想以为其本。

  阿难,彼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圆明,锐其精思,贪求善巧。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不觉是其魔著,自言谓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巧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其形斯须,或作比丘令彼人见,或为帝释,或为妇女,或比丘尼。或寝暗室,身有光明。是人愚迷,惑为菩萨,信其教化,摇荡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灾祥变异,或言如来某处出世,或言劫火,或说刀兵,恐怖于人,令其家资无故耗散。此名怪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104场上部

  1、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受阴尽者,

  总宣说想蕴。

  善男子在修禅定的时候,前面讲的色蕴和受蕴已经尽了。

  当然不一定完全是前面的尽了再修这个,不一定。但是从它的次第来讲,先是色蕴和受蕴已经尽了。

  2、虽未漏尽,

  虽然漏尽通还没有得到,烦恼也没有完全尽。

  3、心离其形,如鸟出笼。

  但是修想蕴的过程当中,心已经离开了他的身体,就像关在笼子里面的飞禽,离开了笼子,离开了束缚。

  4、已能成就,

  那么他已经成就什么呢?

  5、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

  从凡夫身,一步步一直上升,得到菩萨的六十个圣位。

  第八卷里面讲的六十个圣位=3渐次+1干慧地+10信+10住+10行+10回向+1暖地+1顶地+1忍地+1世间第一地+10地+等觉+妙觉。

  6、得意生身,

  他已经获得了意识形态的一种身体,意生的身体。

  7、随往无碍。

  意幻身是一种幻化身,是无碍的;可以随心所欲的前往、来去,没有任何阻碍,就像飞禽离开了鸟笼一样。

  8、众生的身体有质碍的,受也有质碍,想、分别念也有障碍。为什么众生一直离不开轮回呢?身体没办法超越,心灵没办法超越,感受没办法超越。从细节来讲的话,五蕴各自有一些因缘束缚着众生、捆绑着众生。一旦修行得成,离开了五蕴的束缚,得到了这些圣者位,就可以随心所欲,来去自由。

  9、譬如有人,熟寐寱言。

  想蕴到底是什么呢?通过比喻来说明。

  比如有一个人,他已经睡着了,睡着了以后开始说梦话。

  10、是人虽则无别所知

  他在说梦话的时候,其实这个说梦话的人,自己是一无所知的。有时候说了梦话以后,自己根本不知道。

  11、其言已成音韵伦次

  他说的梦话,不管是声音也好,还有所讲到的内容,全部都是条理清楚,逻辑层次很分明。

  12、令不寐者咸悟其语。

  旁边没有睡着的人听得很清楚。

  13、此则名为想阴区宇。

  那么这个称之为想蕴的障碍。想蕴相当于是一个人正在做梦说梦话,自己根本不知道。他的心被束缚着,可是自己不知道。

  说梦话的人,实际上被想蕴遮障了,他自己根本不知道。离开了想蕴的人,或者旁边有醒觉的人,完全都是清楚的。

  在因明当中讲,梦是一种迷乱的意识,并不是正确的想。

  14、密宗的比喻,一个人做梦,另一个人没有做梦,做梦的人相当于是我们众生,旁边清醒的人相当于是已经断除了这种障碍的人。这两个人,是醒觉和未醒觉之间的差别。如果修梦光明,可以把梦转为道用。

  15、若动念尽,浮想销除,

  如果第六识细微的部分尽了以后,所有的这些浮想联翩,所有的这些分别念全部消失、根除。

  16、于觉明心如去尘垢,

  那么在这个时候,于明觉的心性当中可以入定、可以安住,就像是除去垢染一样——明镜上的垢染除去以后,什么样的影像都可以显现。

  17、一伦生死首尾圆照

  轮回当中的十二类众生,从产生一直到死亡,整个生死流转过程,像在镜子里面显的影像一样,全部都清清楚楚。

  18、名想阴尽。

  一旦众生的想蕴全部都尽了,在禅定的明镜当中,所有自他的生死轮回,从头到尾,所有的这些过程,全部显得清清楚楚,这叫做想蕴尽。

  如果想蕴修的很好,自他一切轮回虚幻不实、如梦如幻的现象,全部都能照见无余。

  19、是人则能超烦恼浊。

  那么这种人,能超越五浊当中的烦恼浊。

  20、观其所由,融通妄想以为其本。

  观想蕴的根本,所有贪嗔烦恼都是以妄想为根本的。如果能制止妄想的话,那贪嗔的烦恼浊不会强盛的。

  有了妄想以后,对身体有质碍,对什么都有质碍。比如说你想吃什么东西,那这个妄想慢慢变成口水,变成身体的反应,语言的反应,等等等,所以融通妄想是想蕴的根本。

  21、讲色蕴的时候,是坚固妄想;讲受蕴的时候,是虚明妄想;这里想蕴,是融通妄想。

  22、接下来讲五十阴魔当中的第二十一个魔,也就是,想蕴十个魔中的第一个,叫贪求善巧,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一个怪鬼,入于你的心,干扰你。

  23、阿难,彼善男子,受阴虚妙,

  善男子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受蕴已经尽了,虚无缥缈,已经没有实质了。

  24、不遭邪虑,

  不受色蕴和受蕴的邪知邪见的控制。

  25、圆定发明。

  他的智慧和禅定越来越圆满、清楚。

  26、三摩地中,心爱圆明,

  在这样的三摩地当中,心里贪着圆满、清楚的境界。

  27、锐其精思,

  这种贪着越来越锐利、勤奋、精进。

  28、贪求善巧。

  在禅定修行过程当中、特别精勤的过程当中,贪求的一种善巧。

  在度众生的过程当中,他特别想善巧度众生;在修行过程当中,他特别想获得神通、神变等等。

  凡是贪着,最后都容易着魔。

  29、尔时天魔候得其便,

  这个时候,天魔等候着,乘机、找机会。

  30、飞精附人,

  魔众得到机会后,附在一个人的身上。

  比如说我在禅定中认真修行,魔王并不是附在我身上,他是附在另外一个人的身上。

  31、口说经法

  然后,这个人开始口里面说经法。

  32、其人不觉是其魔著,

  那个被附体的人,不知道自己已经着魔了。

  33、自言谓得无上涅槃,

  他觉得自己已经得了无上涅槃。

  34、来彼求巧善男子处敷座说法。

  他来到了刚才求善巧方便的善男子那里说法。

  比如说我是禅定的人,想求善巧方便。刚好被魔看到了,魔马上附到另外一个人身上,来到我面前说法。

  35、其形斯须,

  那个被魔附体的人,很快的时间当中,短短的时间当中,可以变化成各种各样的人。

  36、或作比丘令彼人见,

  什么样的人呢?他一会儿现比丘相说法,那个禅定的人,和其他人都可以见到。

  37、或为帝释,或为妇女,或比丘尼。

  一会儿又化作帝释天,一会儿又化作妇女相,一会儿又作比丘尼的相。

  38、或寝暗室,身有光明

  或者在黑暗的寝室当中,他的身体有光芒。

  如果我们看到一个人能变成各种各样的形象、在暗室身体发光,会觉得这个人很厉害。

  39、是人愚迷,

  修禅定、求善巧的这个人,本来比较愚笨、迷惑。

  40、惑为菩萨,

  他就以为,被魔附体的那个人是菩萨。

  愚笨的禅修人,与被魔附体的人,因缘具足,两个人一拍即合,心心相印,一个执著想要善巧方便,魔投其所执,让另外一个人显现有善巧方便。

  41、信其教化,

  愚笨的禅修人,看到神通神变以后,信了魔的教化,觉得:“哇,我真正的善知识就是他”。

  42、摇荡其心,

  他的心开始摇荡。以前自己的戒律也很清净,自己的见解也很不错,不随便信任其他人,但那个时候,自己开始信任被魔附体的人。

  43、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他就破了别解脱戒,破了正见,偷偷在暗地行持淫行,贪欲的这些行为。破戒了,做不净行。

  44、口中好言灾祥变异,

  被魔附体的人,在求善巧的那个人面前,经常说豪言壮语,一会儿说灾难,灾祸,有什么什么;一会儿说吉祥,发财、长寿,等等,在他面前变化不同的言论。

  45、或言如来某处出世,

  或者说,某个佛在某一个地方出现了。

  46、或言劫火,

  或者说,哪些地方出现末劫火,可能整个世界要灭了。

  47、或说刀兵,

  或者说,会出现刀兵战争。

  48、恐怖于人,令其家资无故耗散。

  以此来恐怖那些人,经常让这些人恐怖,让有信心的这些人,把家产全部都耗尽了。

  49、此名怪鬼

  附体在人身上的那个鬼,是很奇怪的一个鬼,奇奇怪怪的,所以叫怪鬼。

  50、年老成魔,

  他年老了以后,变成了魔王的眷属。

  51、恼乱是人。

  他不断恼害别人。

  52、厌足心生,去彼人体,

  最后他厌恶了、满足了,到了一定的时候,他就离开了那个人的身体。鬼只是暂时利用那个人,那个人没有价值的时候,鬼自然会离开的。

  53、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有附体的人,刚才修禅定的人,师徒两个都做了敛财等各种各样不合理的事情,受到法律的惩罚。

  54、汝当先觉,不入轮回,

  所以你们先应该用自己的正知正念来知道,哪些是魔法,哪些是魔事,不要入轮回这个恐怖的深渊当中。

  55、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如果你一直迷惑不知,还不断依止这些邪魔邪师,暂时你遭受各种痛苦,最后堕入无间地狱,非常可怕的。

  这里每一句后面都有这样的提醒,这句话很重要的。大家都是要依靠正知正念,最好不要锒铛入狱,对吧?如果你一直不提醒自己,执迷不悟的话,那下世一定会是堕入无间地狱,那个时候谁也没办法救得了。

上一篇:民俗学-楞严9卷103下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