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量理宝藏

逻辑学-量理宝藏8品观法相51笔记

创建日期:2022-04-04

  逻辑学-量理宝藏8品观法相51笔记

  1、提纲

  量理宝藏=甲一、入论分支+甲二、真实论义+甲三、造论究竟之事宜。

  甲二、真实论义=乙一、从总反体抉择所知(1-7品)+乙二、决定能知量之自性

  乙二、决定能知量之自性=丙一、法相之安立+丙二、抉择各自事相之义。

  丙一、法相之安立=丁一、总说法相、名相、事相之自性+丁二、分别决定量之法相+丁三、抉择法相所表之义。

  丁三、抉择法相所表之义=戊一、名相之详细分类+戊二、破于事相颠倒分别+戊三、宣说于事相上能决定法相之量+戊四、如何进行破立之理。

  戊一、名相之详细分类=己一、分类之根本+己二、分类之本体(365)+己三、定数(366)+己四、词义(367)

  己一、分类之根本=庚一、破不合理之宗(363)+庚二、立合理之宗(364)

  363、甲二乙二丙一丁三戊一己一庚一、破不合理之宗;

  非量真实已遮破,真实分说即错谬。

  364、甲二乙二丙一丁三戊一己一庚二、立合理之宗。

  是故正识即为量,由此理当作分基。

  365、甲二乙二丙一丁三戊一己二、分类之本体;

  分类现量及比量,观察彼等一异体,二量皆是有实法,是故非为遮一体;

  观待对境一与异,即非一体非他体;是故心之本体一,观待对境为异体。

  比量非境与自证,一体故离诤过失。

  366、甲二乙二丙一丁三戊一己三、定数;

  所量二故量亦二,除此他数已遮故。

  367、甲二乙二丙一丁三戊一己四、词义。

  名称释词及说词,彼者释说有四类,相违以及不相违,时尔相违时不违。

  此等名称种类词,诸位智者分二类。

  2、名相之详细分类

  这个量怎么样具体分析呢?比如说量的分基、量的分类、量的定数以及它的词义等,以这些来进行说明。量到底是什么样呢?它实际上是一种无欺的智慧、无欺的识,是无有错谬的一种智慧;或者说这样的一种识就叫做量。

  3、己一(分类之根本)庚一、破不合理之宗:非量真实已遮破,真实分说即错谬。

  什么叫做量的分基呢?也就是说量分为现量和比量,那现量和比量是从什么当中分下来的呢?比如说人有男人和女人,那么男人和女人是从什么当中分出来的呢?是从总的人当中分的。同样,现量和比量就是从量当中分的。下面我们自宗还会说的,量就是一个正确的识,而二量就是从正确的识当中分下来的,应该可以这么说。

  如果是真正的识,真正的识(正确的识)只有两种:要么是比量,要么是现量,即现量识和比量识;除此之外,并没有正确的识,即所有正确的识都包括在这两种当中。

  3、1非量真实已遮破,

  所以,因明前派所认为的已决识和伺察意全部包括在非量当中。如果是非量,那就不是正确的识,应该是一种颠倒的识。为什么呢?因为,不是现量的缘故,就不能直接照见对境的自相;不是比量的缘故,就没有充分的理由或者三相具足的推理来了知隐秘的对境。所以说,如果它们是颠倒的识,那就不是真正的识、正确的识。

  3、2真实分说即错谬。

  但是,因明前派中有一位胜法论师,他认为:现量、比量的分基是正确的识,但这个正确的识还是要进行分析。正确的识有两种,有一种就是我们现在看见火正在燃烧某个东西,或者是水正在浸润一个东西,这些识正在起作用,是直接正在起作用的识。但他认为,这种直接起作用的心识并不能作为现量、比量的分基,因为它属于现量,是无欺的识,已经决定完了;决定完了的话,它就不遍于比量,因此它不能作为量的分基。还有一种识,比如我们单单看见火,单单看见水,他认为这样的识才是现量、比量的真正分基。对此观点,大家应该了解了吧。

  胜法论师认为,正确的识应该是分基,但是正确的识有两种。有一种正在起作用,正在起作用的话,它属于现量,所以这不是量的分基,量的分基并不是正在起作用的识。而你看见单独的水、火,这种识可以作为现量的分基,也可以作为比量的分基。也就是说正确的识分两种,后者才可以成为量的分基,他是这样认为的。

  但是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这里说“真实分说即错谬”。胜法论师这样分析,是有错误的。为什么呢?因为你刚才说正确的识分两种,其中一者作为量的分基。其实,要安立分基的话,应该总的法作为分基。比如说,有实法和无实法的分基是什么呢?是所知,所知可以作为有实法和无实法的分基;或者,所知法可以作胜义谛、世俗谛的分基,我们以前也学过。而对于人来讲,男人和女人的分基就是人。所以,分基应该是遍于一切法的东西,也就是说总法才可以作分基。

  可是你们刚才说,正确的识分两种,其中正在起作用的不能安立为分基,另外一个才能作为分基。如果这个观点合理,那以下问题怎样避免?比如说现量,现量的总法不是四种现量的分基,其中的根现量等才是四种现量的分基,那合不合理?肯定不合理。

  以比量而言,按理来讲比量有三种:极成比量、比喻比量、事势理比量。如果将其中的极成比量作为分基,那合不合理?肯定不合理,它根本不能作为所有比量的分基。

  因此,你们因明前派这样的说法,尤其是胜法论师的观点太过分了,非常不合理。如果合理,别法作为分基,那遍于一切的所知就不能作为有实法和无实法的分基了,有这种过失。因此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

  4、庚二、立合理之宗:是故正识即为量,由此理当作分基。

  我们自己的宗派是这样认为的:正确的识就是量,量和正确的识两者只不过是不同的名称而已,如凉光和月亮,日亲和莲花等等。实际上,正确的识或者说量才是它们的分基,现量和比量都包括在这两者中。因此我们自宗认为,现量和比量的分基是量,或者说现量和比量的分基是正确的识。

  为什么这么讲呢?如果它是正确的识,那它一定是现量或者是比量;如果是现量和比量,那它一定是非常正确的识。为什么呢?因为四种现量都是符合实际道理的一种有境,它们所照见的对境自相全部是了了分明的,没有任何错谬之处。也就是说,不管是哪一个现量,真正的现量全部是正确的识。当然相似现量不包括在量当中,它不算真正的量,必须除开它。

  然后是比量,因为它是依靠三相齐全的推理来进行论证的,所以推出来的法也是符合实际的一种推断识,这种识也是非常正确的。当然世间中也有一些相似比量,但相似的比量并不属于量。

  释迦牟尼佛之所以叫做量士夫,就是因为他所宣说的法,从现量上看也好,比量上看也好,乃至从教量上看,根本没有任何错误。所以,能够宣讲这样正量的人就叫做量士夫,其所宣说的语言就叫做圣教量。

  这样以后我们应该知道,真正的量决定是正确的识;而这样的量主要是从识的反体来讲的,并不是从外境无情法的反体来讲的。

  因此,萨迦班智达安立自宗的时候就讲到:如果是正量,那必定是正确的识;如果是正确的识,那一定会是现量或者比量。

  这是讲分类的根本,下面讲量的分类。

  5、量的分类比较多,但是我们归纳起来,可以包括在衡量外境自相的现量和衡量隐蔽外境本体的比量中。当然,衡量隐蔽外境的时候,也有正确的因和颠倒的因。颠倒的因不属于在比量中,属于相似的量。相似的现量和相似的比量不能属于真正的量。

  6、己二、分类之本体:分类现量及比量,观察彼等一异体,

  关系=一本体的不同反体+完全不同的两种事物+一个事物的不同名称+遮一体之他体

  A瓶子的所作和无常,是一本体的不同反体

  B瓶子和柱子、氆氇和灯泡那样,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事物

  C凉光和月亮、遍知和佛陀、如来和善逝,是一个事物的不同名称

  D石女的儿子跟柱子、兔角跟牛角一样,是有实法和无实法的遮一体之他体的关系

  E从心的本体的角度来看现量和比量是一体;而观待对境来讲,现量和比量两者安立为他体。

  现量和比量之间的关系,现量和比量并不是像月亮和凉光那样,是一个事物的不同名称,它们各有不同的作用,不能互相代替。

  7、二量皆是有实法,是故非为遮一体;观待对境一与异,即非一体非他体;是故心之本体一,观待对境为异体。

  7、1二量皆是有实法,是故非为遮一体;

  首先,现量和比量都是有实法的缘故,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遮一体的他体。从心的本体的角度来讲,现量是如理如实照见对境自相的一种智慧,所以它是有实法;而比量是通过正确的推断方式来了解隐蔽事物的智慧,所以它也是有实法。两者都是有实法的缘故,那它们就不是有实法和无实法的遮一体的他体。

  7、2观待对境一与异,即非一体非他体;

  判断它们之间的关系,必须要观待对境。如果观待一个对境,现量和比量并不是一体。为什么呢?比如说观待一个自相对境的时候,现量虽然能了知自相的对境;但是,是不是比量也能完全了知这个自相的对境呢?并不是这样的,比量的直接对境实际是外境的总相。所以说,观待一个对境的时候,现量和比量不是一体,它们两者的本体不是一体。

  然后,如果是观待他体的对境,现量的对境是明显分的,比量的对境是隐蔽分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它们两者的关系也并不是他体。如果是他体,那观待有境就应该成了这样:现量不是比量,比量不是现量。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因为现量、比量的本体都是识,它们都是自证。因为,任何一个识在内观的时候都离不开自证。这样一来,现量、比量也并不是他体。

  7、3是故心之本体一,观待对境为异体。

  那么,它们之间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关系呢?从心识自己的本体来讲,在心的相续中它们是一体。如果在心的相续中不是一体,那么自证就不是比量,比量就不是自证,有这种过失。这是谁也不敢承认的。

  从观待外境的角度来讲,现量和比量是他体,可以这么说。比如以烟来了知火的时候,两者的对境分别是火的总相和火的自相,比量是依靠总相的方式来了知,而现量是以自相的方式了知。这样一来,从依靠对境的角度来讲,它们肯定不是一体,而是他体。因此,从心的本体的角度来看它们是一体;而观待对境来讲,它们两者安立为他体。这样以后,就不会有任何过失。

  我们自宗,大家可以这样说,不能一口咬定现量、比量完全是他体,在什么场合都是他体,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或者反过来说,现量、比量完全是一体,那也不行。必须要观待对境和有境才能安立,这就是我们的自宗

  8、有些论师说:假设观待对境是他体的话,那么比量就不应该是识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对境的角度来讲,它不是自证的缘故。这是第一个问题。

  9、第二个问题。对方提出:你们说,从心识的角度来讲,比量跟自证是一体;与自证一体的缘故,与总的现量也是一体;也就是说,你们认为比量从自证内观的角度来讲与自证现量是一体,正因为与自证现量一体的缘故,而自证现量包括在总现量中,因此比量跟总现量是一体。但是从另一角度而言,因为比量跟根识或根现量是他体,而根现量与总现量又是一体,所以比量与总的现量也应该成了他体了。(这一点大家也知道,任何一个比量识,不能说它与根现量的眼识、耳识等是无二无别的一体,没有这种说法。)这样一来,你们的观点就成了完全矛盾的。

  10、这是对方在咬文嚼字,这里面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为我们刚才从对境的角度来讲,现量和比量是他体;从心识的角度来讲,现量和比量是一体。然后对方马上抓住把柄说,正因为是他体的缘故,比量就不是心识了,因为它不是自证的缘故;跟自证一味一体的缘故,跟总现量是一体,但与根现量是他体的缘故,与总现量又成了他体。

  11、回答:比量非境与自证,一体故离诤过失

  “比量非境”是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与自证一体”是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故离诤过失”,所以诤论时你们对我们发出的过失绝对没有。

  其实,我们所说的比量,它是从心识、有境的角度来安立的,绝对不是从对境的角度来安立的。如果不是从对境的角度来安立,那么你们给我们发出的过失就没有。我们从对境的角度来讲,现量、比量是他体。但你们听到一个他体就认为:“既然从对境的角度来讲是他体,那比量就不是识了。”这种想法是不合理的。比量是识,这种识也是我们从心识的角度来安立的,因此第一个过失绝对没有。这是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

  然后是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从内观的角度来讲,比量和自证无二无别,正因为与自证现量无别,它与总现量的关系就是无二无别的一体,完全可以这么说。但是对方给我们说,它跟自证现量无别,跟总现量是一体,跟根识现量是他体的缘故,跟总现量也成了他体。他们是这样发的太过,但这种过失是没有的。为什么呢?其实,总相和别相的关系也应该值得详细分析。如果有些法跟总法中的别法是一体,那么它与总法也应该是一体。比如说,任何一个事物跟沉香无二无别,沉香属于树木当中,那么这个事物与总法的树木也可以成为无二无别。但是,任何一个法如果跟别法沉香是他体,那么与总法的树木是不是也是他体呢?不一定,比如檀香,虽然它跟沉香是他体,但是檀香跟树木是不是他体的关系呢?绝对不是。所以说,你们对我们所发的太过绝对不会有。你们把总相和别相之间的关系没有搞懂,这是第二个问题的缺点。

  第一个问题。我们前面明明已经分析过,从对境的角度来讲,现量、比量是他体;从自心的角度来讲,现量、比量是一体。但是你们抓住对境这个词不放,跟我们进行辩论,这只能说明你们并不善巧境和有境的分析,相反我们自宗不会有这种过失。

  下面讲现量、比量的数目决定,不用多,也不用少,是这个意思。

  12、己三、定数:所量二故量亦二,除此他数已遮故。

  现量和比量实际上是能衡量对境的两种智慧或说识,那这样的识是依靠什么来决定的呢?就是依靠它们的所量,因为所量有自相的所量和总相的所量,只有这两种,也就是说所衡量的对境包括在自相和总相中。既然所量有二,那能量的智慧肯定也是两种。

  但是,在第一品的时候,我们曾经讲过“所量唯独一自相”的道理,那这两者是否矛盾呢?并不矛盾。因为,那个时候主要讲究竟的所量,而所有总相的所量都不算特别究竟,所以说最究竟的所量唯独是自相。而现在这里是从衡量方式的角度来讲的,因为所量有自相和总相两种,所以量也必须有两种。也就是说,要衡量自相和总相,必须要有现量和比量,以现量了知自相,以比量了知总相。而除此之外的量,阿阇黎法称论师在《释量论》为主的有关论典中,都一一地遮破过。所以,我们自宗量不能再多了。

  13、己四、词义:名称释词及说词,彼者释说有四类,相违以及不相违,时尔相违时不违。

  一般来讲,名称分为两种:一种是以释词理由而决定的,一种是以说词理由而决定的。

  释词理由,是说名称可以用一些理由来进行解释。比如遍知,佛陀也可以称为遍知,那这有没有一个理由来作解释呢?有理由,因为佛陀能遍知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万法,所以说遍知是名副其实的,这个名称完全适合,这叫做有释词的名称。也就是说,你解释出来的时候,完全符合实际情况。

  然后是有说词的,指仅有说法的理由,没有真实取名的原因,如我们说的瓶子、柱子、道路等。这些有没有一个理由呢?没有什么理由。只是刚开始取名者对这个事物取上这样的名称,后来的人们就随着历史传统一直沿用而已。除了这个以外,没有什么理由,但是人们都一直这样说,这叫做说词。

  说词和释词两者共有四类情况:这两者是矛盾的、不矛盾的、时而矛盾、时而不矛盾。

  首先讲这两者是矛盾的。矛盾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释词、说词完全相违,也就是说虽然有些有说词,但是永远没有释词,是这种情况。比如有一种鸟叫做牧羊鸟,那么这种牧羊鸟是不是天天都放羊呢?并不是,只不过人们对它这样称呼而已。有些人叫吉祥,是不是他来了以后就真的吉祥呢?也不一定。这些都叫做有说词而没有释词,释词和说词完全是矛盾的。

  再者,有些既有释词也有说词,完全不矛盾。比如遍知,人们说也可以,解释起来也可以。水中的莲花叫做水生,它也是水里面产生的。所以,这些既有说词也有释词。

  关于时而矛盾、时而不矛盾,或者说时而相违、时而不相违,也可以水生为例来作解释。在山上生的莲花,也有叫做水生的,它虽然有说词,但是没有释词;而水中产生的莲花既有说词,也有释词,因为它是水中产生的,人们也称它为水生,所以释词和说词都有;水中生长的青蛙、蝌蚪等,这些虽然是水生,但是人们并不这样叫,所以它们有释词,但没有说词;而石头、木头类的事物,既没有水生的说词,也没有水生的释词。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了知:总的来讲,有些名称有释词但没有说词,有些名称有说词但没有释词,有些两者都没有,有些两者都具足,有四种类别。

  这里是讲量的时候,那为什么要这么讲呢?这是萨迦班智达让我们知道:世间中的名称,因为取名的方式不同,它有不同的利益和功能。

  14、此等名称种类词,诸位智者分二类。

  上面所讲的这些名词,归纳起来,所有智者把它们分为两种类别:第一种是事物的名称,人名也好、地名也好,像天授、慈氏,或者说王云等等,有很多名称。人名、地名都可以,这是一种名称。还有一种就是种类的名称,比如树木、人类,还有黄牛、骏马等等。所有智者把名称分为两类,要么是事物的名称,要么是种类的名称,这两种可以包括。

  那么,我们在这里要讲什么呢?就是要讲量。刚才前面也讲了,量分为现量和比量。

  14、1现量,它的名称在梵语中叫札德嘉。札德嘉就是依靠根的意思,实际上依靠我们的根能如理如实地取外境的自相,它的意思是这样的。从释词的角度来讲,就是依根的意思;从说词的角度来讲,现量涉及如理如实了知外境自相的一切识。

  现量=意现量+根现量+自证现量+瑜伽现量

  首先,根现量有五种;然后,意现量有一种。这样总共有六种识,这六种识的现量既有释词又有说词。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现量的释词就是依靠根的意思。依靠根的话,眼耳鼻舌身五根以及意根,六种识的现量全部都依靠根,所以释词是有的。这些,不管是根识也好,意识也好,都能如理如实取自己的外境自相,所以也有说词。这六种现量既有说词,也有释词,应该这样来理解。

  而瑜伽现量和自证现量,它们可以有说词,但是释词的确没有。为什么呢?因为,瑜伽现量并不依靠我们的眼根、耳根、鼻根等。按照大乘佛教的观点,依靠修行者清净的禅定力,他的智慧能照见对境,所以瑜伽现量并不依靠根。然后是自证现量,它没有真实固定的像意根和舌根等那样的根。因此,自证现量和瑜伽现量没有现量的释词。但是,它们的确能如理如实地照见自己的对境,因此它们有说词。

  我们再分析,还有一种叫做错乱根识,比如看见二月的显现。二月的显现,的确是依靠自己的根来现见的。根来现见的话,释词是有的,但说词有没有呢?没有。为什么呢?因为,现量的说词就是依靠自己的识如理如实照见对境的自相。那二月对境的自相存不存在呢?绝对不存在,它是一种错乱。因此,这种现象只有释词并没有说词。

  14、2比量。比量的名称,梵语是俄讷玛讷。直译过来,俄讷玛讷的意思就是照见真实的理由而回忆它们的关联,从中以共相的方式来了知自己所推断的对境,这叫做比量。这样的比量,不管是教量也好,或者说是极成比量,还有事势比量,第十品中所介绍的这些比量,所有真正的比量既有释词又有说词。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后面的这些比量都叫做比量,所以说词方面都应该存在。然后释词方面,都是依靠非常正确的理由来了知自己的对境。这样以后,说词和释词两者,比量都具足。

  真正的比量,以世间中任何一个相似的推理、相似的道理都无法推翻。虽然我没有亲自见到,但是我的理由百分之百是非常圆满、完美的,这叫做真正的比量。现量呢,在我们的五根识没有任何错乱、颠倒的时候,它能如理如实照见对境,所以这种量也应该是正量。

  量理宝藏科判整理

  360、甲二乙二丙一丁三(抉择法相所表之义)分四:

  361、甲二乙二丙一丁三戊一(名相之详细分类)分四:

  362、甲二乙二丙一丁三戊一己一(分类之根本)分二:

  363、甲二乙二丙一丁三戊一己一庚一、破不合理之宗;(第51课)

  非量真实已遮破,真实分说即错谬。

  364、甲二乙二丙一丁三戊一己一庚二、立合理之宗。(第51课)

  是故正识即为量,由此理当作分基。

  365、甲二乙二丙一丁三戊一己二、分类之本体;(第51课)

  分类现量及比量,观察彼等一异体,

  二量皆是有实法,是故非为遮一体;

  观待对境一与异,即非一体非他体;

  是故心之本体一,观待对境为异体。

  比量非境与自证,一体故离诤过失。

  366、甲二乙二丙一丁三戊一己三、定数;(第51课)

  所量二故量亦二,除此他数已遮故。

  367、甲二乙二丙一丁三戊一己四、词义。(第51课)

  名称释词及说词,彼者释说有四类,

  相违以及不相违,时尔相违时不违。

  此等名称种类词,诸位智者分二类。

上一篇:逻辑学-量理宝藏8品观法相50笔记

下一篇:逻辑学-量理宝藏8品观法相52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