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前行备忘

前行备忘录33课2上师瑜伽

创建日期:2022-01-21

  前行备忘录33课2上师瑜伽

  《前行备忘录》【第三十三课/第二节】

  (4)随喜支

  【 第四、嫉妒心的对治法——随喜:凡是耳闻目睹或者心里回忆起他人奉行的善法,没有心情不悦、与之竞争的嫉妒,而对如来佛子、弟子声闻缘觉持明众,以及其他凡夫的一切善根都要欣然随喜。如果能够做到真正随喜,那么自相续会不折不扣地获得他者的所有善根。如(《般若摄颂》中)云:“三千须弥可称量,随喜善根非如是。”那么,对什么善根随喜呢?要随喜的是有漏和无漏的一切善根。

  第四、嫉妒心的对治法——随喜:凡是耳闻目睹或者是心里回忆起他人奉行的善法,没有心情不悦、与之竞争之嫉妒,而对如来佛子、弟子声闻缘觉持明众,以及其他凡夫的一切善根都要欣然随喜。如果能够做到真正的随喜,那么自相续会不折不扣地获得他者的所有善根。比如说,由于我们个人的时间智慧有限,其他人从事的很多善法我们都做到是不可能的,若要是能随喜他人的功德,就如同自己亲自成办一样,能获得这样的功德。随喜非常非常重要,绝不能起嫉妒心。如《般若摄颂》中云:“三千须弥可称量,随喜善根非如是。”就是说三千大千世界的须弥可以有量,但是随喜善根的功德无法计算。对什么样的善根随喜呢?随喜有漏和无漏的一切善根。这里讲解的有漏和无漏,有时候是站在入定或出定的立场之中,比如说在座上的时候见解更丰富一些,称之为无漏,座下的时候散乱重一些,时时都要靠意念造作,称之为有漏。这是站在总括的立场之中,讲解有漏或无漏。若要是细致理解,比如说加行发心正行无所缘,结行回向三殊胜法摄持的一切善法,都称之为无漏之功德,没有被三殊胜法摄持的善根,称之为有漏功德,平常站在这样的立场之中。今天是按照下面的这种方式讲解。

  【关于有漏与无漏的善根,从本体角度而言,胜义所摄的一切善根,是无漏善根;世俗所包含的一切善根是有漏善根。从道的角度来说,加行道和资粮道的一切善根是有漏善根;见道修道的所有善根是无漏善根。就善根本身来说,一切福德资粮是有漏善根;所有智慧资粮是无漏善根。从入定后得的侧面而言,圣者入定是无漏善根;后得的所有善根是有漏善根。从助伴的角度来讲,相似、真实智慧所摄持的一切善根是无漏善根;没有被相似和真实智慧所摄持的所有善根是有漏善根。入定后得无二无别、有寂无二无别的大手印、大圆满、大中观的一切见修行本体是无漏善根;现相是有漏善根。

  关于有漏和无漏的善根,从本体角度而言,胜义所摄的一切善根,是无漏善根;世俗所包含的一切善根是有漏善根,从总的角度当中说,就是这样。站在意识和智慧的立场之中,智慧所成办的一切善根为无漏之善根,意识所成办的一切善根为有漏善根。被三殊胜法摄持的一切善根称之为无漏之善根,没有被三殊胜法摄持的一切善根称之为有漏之善根,从这个角度当中大体去理解即可。从道的角度来说,加行道和资粮道一切善根是有漏善根,见道修道的所有善根是无漏善根。从善根本身来说,一切福德资粮为有漏善根,所有智慧资粮是无漏善根。从入定后得的侧面而言,圣者入定是无漏善根;后得的所有善根是有漏善根。从助伴的角度来讲,相似、真实智慧所摄持的一切善根是无漏善根;没有被相似和真实智慧所摄持的所有善根是有漏善根。入定后得无二无别、有寂(轮回和涅槃)无二无别的大手印、大圆满、大中观的一切见修行本体是无漏善根;现相是有漏善根。

  【 总而言之,我们要对二谛所涵盖的三世诸佛菩萨从最初发心、中间积累福慧资粮、最终现前佛果或者各得其果以后利益众生的全部善根都欣乐随喜。接着对弟子声闻缘觉三世中所积累一切善根欣然随喜。随后对于三世的持明众最初发心、中间修行二次第瑜伽、最终现前自果之间的一切善根欣然随喜。之后,对三世的一切众生的所有善根欣然随喜。所谓的“随喜”,就是对于他者的善根,无有嫉妒而看成是值得欢喜、大有必要、必不可少的一种喜悦之情。七支供其中的部分内容,也可以单独修行。所以,我们随时随地都要这样来实修。

  总而言之,我们要对二谛所涵盖的三世诸佛菩萨从最初发心、中间积累福慧资粮、最终现前佛果或者是各得其果以后利益众生的全部善根都欣乐随喜。接着对弟子声闻缘觉三世中所积累的一切善根欣然随喜。就是说他者所成办所有的一切善法,我们时时都得要随喜。但要记住的是,他人做恶业的时候,若要随喜的话,罪过也是非常大的。我们现前是站在善业的立场之中,随喜他人善根之功德。随后对于三世持明众最初发心、中间修行二次第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瑜伽、最终现前自果之间的一切善根欣然随喜。之后,对三世的一切众生所有善根都要欣然随喜。所谓的“随喜”,就是对于他者的善根,无有嫉妒而看成是值得欢喜、大有必要、必不可少的一种喜悦之情。七支供其中的部分内容,也可以单独修行,比如平常单独修学顶礼、供奉、忏悔是具有的。

  我想等两天我身体稍许好转,乃至没有那么多琐事的时候,我想把每年三月十五号祖师法会当中念诵的这个七支供翻译出来,因为这个是一个很圆满的上师供,里面主要是以七支供的方式来供养上师。比如说顶礼分为很多种,有各式各样的供奉方式及念诵,忏悔有《三聚经》等各式各样的忏悔文,随喜也有很多种……我想今年之内必须把这个翻译出来。翻译这个的目的,不仅我们年年祖师法会时要念诵,平时修学这样的法也是非常好,依靠这个七支供的力量来消尽自己的烦恼而迅速成办解脱。它是一个圆满会供的修法。在生圆次第当中说过,一切修行之者是持戒者,那么在六年乃至更长一点时间当中都可以达到暖相。这些都是必要的。这里头也讲解了,它可以分开修学,也可以集中修学,是一种圆满仪轨。我们平常在三月十五号念诵时分为四座,这里头有昌根阿瑞的上师供(就是上师瑜伽),莲花生大士的上师瑜伽,白莲花也作为上师瑜伽,还有一个萨迦派的喜金刚上师瑜伽,用四个这样的上师瑜伽仪轨作为根本,再把七支供与之合为一体而做供养,非常圆满。这个仪轨是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编制的,非常好,过一段时间我要把它翻译出来。虽然这里面没有讲解很多内容,但平常每天可以分两座来修持,早上用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这个上师瑜伽,下午用莲花生大师乃至白莲花四臂观世音菩萨的这个仪轨坐一座,这些都很有必要,我们随时随地都要这样来实修。

  (5)请转falun

  【第五、愚痴的对治法——请转falun:诸如,遍及虚空际的如海刹土中,圆满佛陀出有坏现前成佛以后没有转falun,声闻缘觉、佛子菩萨及持明众因为所化众生的倒行逆施过患而心生厌烦,不讲经说法,这时要观想:在他们面前,自己的身体化现出梵天、帝释等不可思议的行相,供养千辐金轮、右旋白色海螺,祈求道:“祈请击捶妙法鼓,祈请吹起妙法螺,祈请燃亮正法灯,祈请高擎正法幡,祈请树立正法幢。”

  第五、愚痴的对治法——请转falun。诸如,遍及虚空界的如海刹土中,圆满佛陀出有坏现前成佛以后没有转falun,声闻缘觉、佛子菩萨及持明众因为所化众生倒行逆施过患而心生厌烦,比如说很多成就者看到众生颠倒而行而心生厌烦,觉得讲解可能也没有多大的意义,这些弟子非常非常的糟糕,因此不讲经说法。这个时候要观想:在他们的面前,自己的身体化现出梵天、帝释等不可思议的行相,供养千辐金轮、右旋白色海螺祈,祈求道:“祈请击捶妙法鼓,祈请吹起妙法螺,祈请燃亮正法灯,祈请高擎正法幡,祈请树立正法幢。”

  【那么需要转什么falun呢?格芒旺波尊者说:“根据所化众生的界性、根基、意乐应机施教。”观待一切所化众生的界性、根基和意乐的差别,祈请转外集引导三乘、内苦行明觉三乘、密转变方便三乘,也就是祈请转三乘或者内部分出九乘的falun。

  那么需要转什么falun呢?格芒旺波尊者说:“根据所化众生的界性、根机、意乐随机施教。”祈问导师怎么度化众生,需要根据个人的根机讲解相应的法。这一点我们一直都在传讲,我们在接受佛法的过程当中应该带着力求心去求法,导师在为弟子传讲的过程当中也要针对弟子的根机传讲相应的法。观待一切所化众生的界性、根机和意乐的差别,祈请转外集引导三乘,是指声闻缘觉和菩萨;内苦行明觉三乘,指的是事续、行续和瑜伽续,也称之为外三部;密转变方便三乘,指的是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和大圆满三乘,也就是祈请转三乘或者内部分出九乘的fanlun,这就是祈转fanlun。

  从某个角度来说,我们在座的弟子们非常好,这次我们讲解的《前行备忘录》,很多弟子都有很好的收获。我们考试的原因,是想看看弟子们修行情况和对教法的通达情况,看看你们对法的理解是否细致。刚来的弟子们也要知道一些。若要是非常理想的话,我们以后再讲解什么样的教法也有意义,若不理想的话,那我们的讲法也就是在混时间。这两天有不少的弟子把自己对法的理解告诉了我,还不错。这两天我也在说,即便这次讲解了这么长时间的法,但是要按照平常讲解的方式,完全不依这个文字而细致讲解的话,我想半年也讲不完。这两天我完全是设定一个量去讲,要不然,一个多月决定是讲不完的。在这个过程当中,要看看你们对法的理解如何。我们不是为了走个过程,也不是凑热闹,这些都没有什么必要,目的是为了让你们把传讲的法都铭记于心中。现前,从理解的角度要断绝实执性的概念,在实修当中断绝所有的所知障和习气障,那么,若不通达以上的这些教理,那该怎么去修学呢?

  我们所传讲的一切都称之为殊胜方便道。不管站在方便的立场之上还是智慧的立场之中,乃至善巧运用之上,都讲得非常圆满。这两天也有很多弟子在问,这两天自己就要回家了,以后阅读什么书好?就把这本《前行备忘录》多读几遍,把里面的一句一字与我们所修学的上师瑜伽导修结合到一起。不仅仅是《前行备忘录》,平常你在阅读各种教法的时候若不能与当前所修学的法融合到一起,那你所听闻的这个法也起不了什么作用。当前我们所修学的法,是为了调伏烦恼而令功德增长,那么听闻到的教法若不能与现前的修法结合到一起,那闻法是为了吃还是为了穿呢?调顺烦恼之上乃至实践之中完全不能契合,就起不了什么作用。在一位导师面前听闻教言的时候,有时候由于个人的智慧乃至多方面条件不成熟的缘故,无法把一切教理归纳到一个法之中,这时候应该在这位导师面前细致提问:“当前您所传讲的这个法,与我现前修行的法两者怎么能结合到一起?”当二者不能结合到一起的时候,那就说明你对法的理解或者是这位导师所传讲的法并不很合理。这个怎么理解呢?阿底峡尊者进藏的时候讲过这个道理,说“藏传佛教的导师们也有愚昧的地方,我这次必须要传讲万法摄一之窍诀”,就是把所有的一切经文都归纳到一个法当中去修学,这就叫做窍诀法。要记住这些道理,都非常重要。

  现前汉地有很多居士形成一些学习小组,在学习五明佛学院两位堪布的教言,非常好。但要记住的是,我们所听闻的法必须要与当前修学的法契合到一起,当二者分离的时候,那就说明你闻的这个法对你调伏烦恼并没有起到作用,教法和证法是站在两个不同的立场之中传讲如何调整烦恼,但是实际教义当中是一致的,没有丝毫区别。当前我们不论阅读什么样的教法,比如说《十六种辨别》《狮吼论》《屠夫真言》等,都要纳入到现前所修的法当中。方便道只是一种工具,各有各的特点,就像你们从汉地到高原地方来,不管是坐火车、汽车还是飞机,到达终点站的时候,这些都只是一种工具。我们现前需要的是这个教义,不管是坐飞机、火车还是汽车,载着我们的这个工具具有力量才是最重要的,至于工具的形状并不重要,要记住这一点。

  (6)请不涅槃

  【第六、邪见的对治法——请不涅槃:安住在虚空遍及的浩瀚世界中的如来圆满佛陀出有坏,十一相得以究竟,准备趋入第十二相——涅槃,佛子菩萨、弟子声闻、缘觉及持明众,准备前往其他刹土,这时要观想:将天界、人间的一切圆满供品聚集一处献上,祈请他们在轮回没有空无之前长久住世不入涅槃,他们亲口应允住世如海劫。同样,如果在自己的上师和金刚道友面前祈求长久住世,那么对遣除自身的寿障来说是很深的要诀。

  第六、邪见的对治法——请不涅槃:安住在虚空遍及的浩瀚世界中的如来圆满佛陀出有坏,十一相得以究竟,准备趋入第十二相涅槃的时候,佛子菩萨、弟子声闻、缘觉及持明众,准备前往其他刹土,这时要观想:将天界、人间一切圆满供品聚集一处献上,祈请他们在轮回没有空无之前长久住世不入涅槃,他们亲口应允住世如海劫。同样,如果在自己的上师和金刚道友面前祈求长久住世,那么对遣除自己的寿障来说也是很深的要诀。要记住,请不涅槃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对诸多高僧大德乃至身边的金刚道友祈请永住世,而且这个还能延长自己的寿命。以上是邪见的对治法——请不涅槃。

  (7)回向

  【 第七、怀疑的对治法——回向:回向的见证者是佛菩萨,所回向的事物是自己三时所积累的一切善根,在此基础上还把佛菩萨的无漏善根、所有众生的一切有漏善根,心里观想合而为一。

  第七、怀疑的对治法——回向:回向的见证者是佛菩萨,所回向的事物是自己三时所积累的一切善根,在此基础上还把佛菩萨的无漏善根、所有众生的一切有漏善根,心里观想合而为一作回向。刚刚已经说过,无漏和有漏的区分在于,被三殊胜摄持的法称之为无漏功德,没有被三殊胜法摄持的善根称为有漏功德。比如一个杯子里只能装盛三口水,当我们享用三口水之后,再渴的时候就要遭受极大之痛苦,因为杯里头没有水了。这个水就如同有漏之功德,没有被三殊胜法摄持,前面没有发心、中间没有正行、后面没有回向,它可以得到人天福报,但终究会有消尽的时候,到达尽头的时候就要遭受巨大的痛苦。

  无漏智慧指的是,被三殊胜法摄持,加行发心正行无所缘,结行回向三殊胜法摄持的一切善根,称之为无漏之智慧。比如说一个奇妙的宝瓶,当你口渴的时候可以尽情享受,杯里的水少了之后又会自然圆满,这样的功德就叫做无漏之功德,永远享受不尽。为什么说悟证究竟果实时已经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可以在第四时大平等状态当中享受一切快乐,原因就在此上。现前在从事一切善法之时,必须要从事无漏之功德,绝不能仅仅站在有漏的善法之上。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时时教诫我们:“初行者修法不重要,先要知道如何修法。”一个修行者连有漏和无漏都无法区分,那所行持的善法很可能只是有漏功德,成为世间福报,而非解脱之因。这一点之上,常在高原地方居住乃至依止具德上师的弟子们都应该通达,对于不懂的人我们应该如实告知。

  【回向给谁呢?回向给一切众生,尤其是为病人及病魔、死者及致死者作回向。为什么目的作回向呢?回向要具备两个条件或两种含义,特别是后一种条件主要缘遍知佛果(即愿一切众生证得佛果)。怎样回向呢?回向的方式有以三轮无缘的真实回向和相似回向两种。

  回向给谁呢?回向给一切众生,尤其是为病人及病魔、死者及致死者做回向。为什么目的而做回向呢?回向要具备两个条件或两种含义,一个条件是对众生起慈悲心,对众生起到暂时的作用,比如说有病者消除病、魔,物质不丰盛者获得圆满的物质,圆满心愿等等,暂时可以得到这个,最终要获得永恒不变快乐的涅槃——遍知之境界。可以得到暂时和究竟两种含义。特别是后一种条件主要是缘遍知佛果(即愿一切众生证得佛果)。怎么回向呢?回向的方式有以三轮无缘的真实回向和相似回向两种。回向总分为有毒回向和无毒回向,实执三轮者为有毒回向,无毒回向要分为真实回向和相似回向两种。

  【所有初学者,做不到三轮清净的真实回向,但可以做到与之相类似的回向。一切圣者,无有执著三轮的分别念和耽著的牵涉,以现空无别的境界而回向并发愿,是真正的回向。所有凡夫引生出与之相似的三轮现而无自性的定解,或者效仿如来佛子而念诵“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也可以代替。

  所有的初学者,做不到三轮清净之真实回向,但可以做到与之相类似的回向。一切圣者,无有执著三轮的分别念和耽著的牵涉,以现空无二的境界而回向并发愿,是真正的回向。所有凡夫引生出与之相似的三轮现而无自性的定解,或者效仿如来佛子而念诵“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也可以代替,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是怎么回向,我即如是回向。

  【所以,依靠回向和发愿来转变欲乐,相当关键。否则善根的果报就是无记法,为了使果报不会走偏,我们就要为了获得增上生等直至佛陀之间根据自己所求的果报而回向。

  所以,依靠回向或发愿来转变欲乐,相当关键。否则善根的果报就是无记法,为了使果报不会走偏,我们就要为了获得增上生等直至佛陀之间根据自己所求的果报而回向。非常重要。平常在行持善法之后要及时做回向,回向的方式在《上师瑜伽导修》中讲得非常细致,并且我们平常也在传讲,应该时时依靠相似回向,也就是随顺回向而做回向。

  【如果有要回向的善根,那就是回向,假设没有可回向的善根,那就是向往果而发愿。

  如果有要回向的善根,那就是回向,假使没有可回向的善根,那就是就向往果而发愿。比如说当你没有做什么善根的时候,就如同没有什么东西给人一般,没有可回向的功德。在没有回向功德的时候就要发愿:现前自己虽然没有成办很多善法,愿我能做到这一点。在具有功德的时候,就按照以上相似回向和随顺回向的方式,回向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回向的方式是:诸佛菩萨以无毒回向的方式怎么回向,我即如是回向,愿三界六趣一切众生暂时消尽病魔乃至灾难并且心想事成,究竟获得圆满佛陀之果位,因此而做回向。回向和发愿要分开。

  【自己回向、发愿,观想佛菩萨予以协助这一点至关重要。

  自己回向、发愿,观想佛菩萨予以协助这一点至关重要。在回向的时候,把诸佛菩萨观想在自己对面的虚空中作为回向之境,诸佛菩萨怎么回向我即如是回向,所以把诸佛菩萨观想在自己的对面之上,非常重要。若要是能执受见解者,见解本身乃诸佛菩萨之坛城和密意,在执受见解当中,妙力起现的一切缘起不遮止的前提之下而做的回向称为真实回向。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书面乃至平常的讲解当中有所了解,但这只是一种了解,在没有证悟到这种境界之前,只是一种概念性而已。

  3.专心祈祷

  【三、专心祈祷:所谓的“专心”就是发自内心、从心坎深处的意思。

  第三、专心祈祷。所谓的“专心”就是发自内心、从心坎深处的意思。

  【修成悉地,包括修行基、所修、修行方便、修行方式、成就之果五个方面。

  修成悉地,包括修行基、所修、修行方便、修行方式、成就之果五个方面。

  (1)修行基

  【修行基是指如来藏,胜义俱生本来三门,也就是以灌顶成熟、以见解证悟、以道获得,所修与成就之果是一个意思。粗大三门及法性——粗大的四金刚,细微的四金刚——能依的风脉明点及法性,极细微的金刚——具三智慧的自性,就是修行基。

  修行基是指如来藏,胜义俱生本来三门,也就是以灌顶成熟、以见解证悟、以道获得,所修与成就之果是一个意思。粗大三门及法性,上面的三性加上法性称之为粗大的四金刚,细微的四金刚——能依的气脉明点及法性,气脉明点以及法性为细微的四金刚,极细微的四金刚——具三种智慧的自性,法报化三身智慧再加上自性为最细微的四金刚,极细微的四金刚就是修行之基。以上传讲的一切,都在原始基位如来藏当中本具有。

  (2)所修

  【所修是四金刚果位。具体而言,脉清净为身金刚或化身,风清净为语金刚或受用圆满身,心清净为意金刚或法身,法性清净为无别金刚或本性身。

  所修的是四金刚果位,诸佛菩萨的身金刚、语金刚、意金刚和自性金刚之果位。具体而言,脉清净为身金刚或化身,风清净为语金刚或受用圆满身,心清净为意金刚或法身,法性清净为无别金刚或本性身。

  这个在接受四种灌顶的时候,比如说修上师瑜伽导修接受四种灌顶后有如是净观方法,完全一致。当然,你若要是具备禅定,我们为什么一直讲解一些禅定,因为禅定本身当中已经具备上面所有的一切,不管是粗大的四金刚,细微的四金刚和极细微之四金刚,所有的一切在原始基位如来藏当中本具有,一切圆满。现前若要是能执受这种禅定,就不需要再做什么净观,本身就是这样。当然,我们现前正在往这方面靠近,在没有达到之前当然以净观为主。这些都是接受四种灌顶之后的观想。

  (3)修行方便

  【修行方便,包括上师的修行、本尊的修行和空行的修行等,其中这里是指上师的修行。

  修行方便,包括上师的修行、本尊的修行和空行修行等,其中这里指的是上师之修行。

  (4)修行方法

  【修行方法,依靠心里满怀虔诚敬信、口里祈祷来修行。

  修行方法,依靠心里满怀虔诚敬信、口里祈祷来修行。

  【依止上师的方便法就是感恩戴德的恭敬信心。要产生感恩戴德的恭敬信心的方便法,上师的身为色身,意是法身,这二者双运就是黑日嘎。“黑”是法界,“嘎”是智慧,“日”是双运。上师在任何坛城“黑日嘎”的本体中圆满灌顶等。依靠了知上师是佛等五种了知而生起敬信心。

  依止上师的方便法就是感恩戴德的恭敬信心。要产生感恩戴德的恭敬信心的方便法,上师的身为色身,意是法身,这两者双运就是黑日嘎。“黑”是法界,“嘎”是智慧,“日”是双运,法界和智慧双运就叫黑日嘎,也称之为忿怒。忿怒本身具备法界智慧无二之义。上师在任何坛城“黑日嘎”的本体中圆满灌顶等。依靠了知上师是佛等五种了知而生起敬信心。

  【上师的每一分功德也不可思议,是指什么呢?就是身语意之密不可思议的智慧,虚空遍及之处法身周遍,法身遍及之处报身周遍,报身遍及之处化身周遍。身语意一切种相,身体具足相好庄严的一切功德,语言具足梵音的一切功德,意呈现智悲的一切功德。

  上师的每一分功德也不可思议,是指什么呢?我们在接受四种灌顶的时候,必须要有这样的敬信,上师的身语和意具有诸佛菩萨一切坛城之功能,应该有如是之净观为妙。我们在接受四种灌顶时,上师所有的一切功德纳入心相续之中,自己已经圆满达到上师的密意,我们必须要有如是般之敬信。这时候必须先要知道上师本具有的一切功德,是指什么呢?就是身语意之密不可思议之智慧,虚空遍及之处法身周遍,法身遍及之处报身周遍,报身遍及之处化身周遍。身语意一切种相,身体具足相好庄严的一切功德,语言具足梵音的一切功德,意呈现智悲一切功德。身体,在诸十地菩萨前示现报身。上师现前呈现人的形象来救度我等一切众生,是站在凡夫的立场之中必须呈现这样的化身的形象,等我们的见解得地的时候,上师会呈现报身的形象,当我们圆满证悟究竟果实的时候,上师会以法身的方式。就如同上师瑜伽仪轨当中所讲解的“啊!本来自显之上师”,以这种方式来救度一切众生,所以说上师乃三身之总集。

  【身体,在诸十地菩萨前显示报身,于除此之外的众生前显示化身和种种幻化。

  上师的身体,在诸十地菩萨前示现报身,于除此以外的众生前示现化身和种种幻化。我们在传讲皈依的时候,讲解过诸佛菩萨化现为上师,呈现不同的形象来救度众生,讲解过种种幻化。

  【比如,如来的无见顶相,持力菩萨显示神变力,到上方不可思议的世界去观看,结果也没有见到它的边际;有时俗人也可以接触到,能呈现出所有所知相。

  比如,如来的无见顶相,持力菩萨示现神变力,到上方不可思议的世界去观看,也没有见到他的边际,所以佛陀仅仅一个部分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有时俗人也可以接触到,能呈现出所有所知相。也就是说,在因缘和合的前提之下,很多世俗众生也能见到如是般之功德。比如说,现前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功德,平常在具有真实见解者面前示现不同的形象。但这时呈现的境相,即便有多么大的神通力,要见到究竟处也是达不到的。因为是智慧之境界,并不是局限性的意识。有时候在因缘和合的一些世俗弟子面前,上师也呈现不同的形象。像我们平常在上师的照片上,可以看到上师额头上的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等。

  【语一切种相,能显现出天语、龙语等应有尽有的所有音声。

  语一切种相,能呈现出天语、龙语等应有尽有的所有音声。上师可以呈现各式各样的形象。据说往昔喇嘛仁波切一位根本上师,平常在讲法的时候,虽然听法的人来自四面八方,但是每个人都能够听得懂,都说导师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而传讲的。因为上师具备这样的功德。

  【意一切种相,在智悲力的境界中如如不动,在我面前表现出贪嗔等相。

  意一切种相,在智悲力的境界中分为三种:智是遍知,悲是大悲,力是救度众生之力量,在这三种功德的境界中如如不动。在我们的面前表现出贪嗔痴等相,虽然导师本具有的功德,但是在我们由于执著这样的境相乃至被无明束缚的缘故,所以形成贪嗔痴等相。

  【修行悉地的时候,虔诚祈祷至尊革日仁波切(莲花生大士)等,在念诵七品祈祷文时,必须要结合每一品念诵要求的时间来读诵。

  修行悉地的时候,虔诚祈祷至尊革日仁波切(莲花生大士)等,在念诵七品祈祷文时,必须要结合每一品念诵要求的时间来读诵。就是在边念诵的同时,边如是做观想为妙。

  (5)修行之果

  【修行之果,虽然暂时是四持明果位、究竟现前四金刚的果位,但这里通过如此修行和祈祷的加持,意传境界融入于心,得以见到实相的本来面目,生起证悟的验相,就是生起慈悲菩提心、信心、出离心、辨法智慧,然而也有先出现功德后生起证悟和先生起证悟后获得功德两种情况。

  修行之果,虽然暂时是四持明果位——异熟持明、寿自在持明、大手印持明和任运持明,究竟现前四金刚之果位——身、语、意三金刚乃至自性金刚之果位。但这里通过如此修行和祈祷的加持,意传境界融入自己的心,得以见到实相的本来面目,生起证悟之验相,就是生起慈悲菩提心、信心、出离心、辨法智慧。要记住,如是修学的缘故,当上师的心意和自己的内心融入到一起,见解达到实相本来面目的时候,就具备如是般之验相功德,慈悲心圆满,菩提心圆满,信心、出离心、辨法智慧一切圆满。辨法智慧指的是,修所生慧妙力通达一切理论之智慧,当时如是圆满。现前很多人都自称智慧圆满,但是对理论的通达仍旧站在凡夫的阶段之中,这并不是二智慧之境界。华智仁波切曰:只具如所有智,不具尽所有智,即便有这样的成就者,这并不是历代传承祖师的密意。意思就是说假的。我们这两天一直都在传讲,从功德的角度当中观待自己的见解达到什么地步,那么现前就看看自己的慈悲菩提心怎么样?信心怎么样?出离心怎么样?这些并不是单调偏袒的,应该是普遍性的。然而也有先出现功德后生起证悟和先生起证悟后获得功德两种情况。

  【所以,将觉受和证悟区别开来,生起法性证悟,才是修行之果。全知无垢光尊者说:“若未了知觉受证悟别,修行觉受执为证悟谬,开悟恒无贤劣及迁变,修行彼性功德觉受现。”

  所以,将觉受和证悟区别开来,生起法性证悟,才是修行之果。我们平常在修的过程当中,必须要把觉受和证悟分开来理解为妙。因为觉受当中功德并不圆满,即便当时具有一些菩提心、信心、出离心和辨法智慧,但也是相似的,并不圆满。甚至是偏袒性的、单调性的,只是对某些特定的导师有信心。菩提心也是间断性的,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出离心有时候有,有时候仍旧会羡慕世间的事物;辨法之智慧,平常对有些法的理解也并不圆满,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些都叫做觉受。觉受和证悟从见解的角度当中可以分开,从功德的角度当中更容易分开。全知无垢光尊者曰:“若未了知觉受证悟别,修行觉受执为证悟谬。”指的是,若要是不把觉受和证悟分开来的话,很容易把觉受当做证悟而进入错谬之中。开悟就是证悟到的时候,“开悟恒无贤劣及迁变”,证悟的时候就不会有今天好一点,明天坏,信心今天有,明天没有等等这样的显现,“修行彼性功德觉受现”,就是慈悲菩提心、信心、出离心和辨法智慧每一样功德都会呈现。这就是觉受和证悟之区别。当前我们要了知觉受和证悟的区别,在行持的等持的时候必须要分开为妙,绝不要把全都混为一谈。现前很多人认为“知道了诸法之自性就叫做开悟”,这叫做了知阶段,就相当于你渴的时候知道水可以解渴,但这时候你并没有喝,那怎么能解渴呢?只不过是站在理论的立场之中,知道淡水可以解渴而己。

  4.灌顶

  【接受四灌顶属于道灌顶。一般来说,灌顶包括基灌顶、道灌顶和果灌顶,

  接受四灌顶属于道灌顶。一般来说,灌顶包括基灌顶、道灌顶和果灌顶三种。

  (1)基灌顶

  【其中基灌顶:如果证悟了心的法性如来藏,就拥有涅槃的自在,倘若没有证悟,就归属到三界轮回中,从这个角度称为基灌顶。

  其中基灌顶:如果证悟了心的法性如来藏,就拥有了涅槃的自在,倘若没有证悟,就归属在三界轮回中,从这个角度称为基灌顶。我们初次进入密宗之前,必须要得到一次基灌顶,当时若要是能证悟到本来面目,那当然是基灌顶。即便达不到这样的显现,也能令我们本具有功德迅速成熟,起到很好的缘起,所以称之为基灌顶。前面必须在一位导师面前得到一个圆满的无上窍诀大圆满的灌顶,这个灌顶即便不是有戏、无戏、极无戏和最无戏四种灌顶,也要得到句义灌顶之见解,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觉性灌顶,必须要在一位导师面前得到。

  来源:微信公号囊加花海

上一篇:前行备忘录33课1上师瑜伽

下一篇:前行备忘录33课3上师瑜伽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