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43-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大方广佛华严经(80卷)》,大正藏 No. 0279 ,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奉制译,卷第七十七/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八:
尔时,善财童子渐次南行,至妙意华门城,见德生童子、有德童女,顶礼其足,右绕毕已,于前合掌而作是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唯愿慈哀,为我宣说!」
时,童子、童女告善财言:
「善男子!我等证得菩萨解脱,名为:幻住。得此解脱故,见一切世界皆幻住,因缘所生故;一切众生皆幻住,业烦恼所起故;一切世间皆幻住,无明、有、爱等展转缘生故;一切法皆幻住,我见等种种幻缘所生故;一切三世皆幻住,我见等颠倒智所生故;一切众生生灭、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皆幻住,虚妄分别所生故;一切国土皆幻住,想倒、心倒、见倒无明所现故;一切声闻、辟支佛皆幻住,智断分别所成故;一切菩萨皆幻住,能自调伏教化众生诸行愿法之所成故;一切菩萨众会、变化、调伏、诸所施为皆幻住,愿智幻所成故。善男子!幻境自性不可思议。
「善男子!我等二人但能知此幻住解脱。如诸菩萨摩诃萨善入无边诸事幻网,彼功德行,我等云何能知能说?」
[注2]1、《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上,全知无垢光尊者著,索达吉堪布译,第一品暇满难得:
丙五、暇满难得之理:
故速披上精进甲,为除心与心所染,
踏上净智光明道,菩提道中不间断。
什么时候尽除了心与心所之污秽,内心便会现出心性光明智慧,如是串习而行持即是所谓的菩提道。一定要夜以继日毫不间断地精进实修,舍弃睡眠懈怠。《五次第论》中云:“息灭心心所,一切戏论时,无念光明智,无中边显现。”此处所说的心是指存在于三界所依身体上的增益寻思,心所是随后之伺察,它们是障蔽真如的垢染,因此彻底净除心与心所后便会现前无分别智慧。《二谛论》中云:“心与心所乃三界,增益分别伺察意。”也就是说,最初见到外境时缘所谓“这个”的总相而察知的寻思是心,如第一刹那认知这是“青莲花”,尔后缘此事物差别是心所之伺察,如分辨青莲花的蓝色、圆形、花心、花蕊等。《辨中边论》中云:“唯了境名心,亦别名心所。”又如《俱舍论》中云:“寻为粗大伺细微。”如是寻思之心与伺察之心所的一切名言习气于佛地将灭尽无余。《入中论》中云:“尽焚所知如干薪,诸佛法身最寂灭,尔时不生亦不灭,由心灭故唯身证。”也就是说,以迷乱二取为因,自证智慧被烦恼网所遮时称为心,因为寻伺是不善地所摄之故。一旦从中解脱便称为佛,因为了知对境却无有耽著寻伺的能取所取。《赞心金刚经》中云:“若为惑网掩,即名称为心;若离诸烦恼,即名谓佛陀。”《现观庄严论》中云:“胜诸有情心。”此中所说的佛地具有大心是指大智慧。《功德庄严经》中云:“众生之心乃分别,佛陀之心大智慧,犹如纯金之山坡,示此清净不净相。”密乘中说大心与大烦恼均为智慧性即是此理。被无知白翳所遮的人认为成佛时心不灭,这实属愚痴之论调。入定时根识前虽然显现对境,但寻伺的心识已经灭尽。《毗奈耶经》中云:“比丘,入定时起心动念虽灭,然根识前并非不现外境。护境眷(人名),此即犹如平静池中显现影像也。”《定量论》中云:“内识不动住,眼见诸色法,彼识即根生。”诸根前显现外境是无分别的。《定量论》中云:“一切诸根识,无有分别念。”
总之,以二取为因生起取境寻思伺察即是所谓的心与心所,灭尽能取所取而认知外境即是智慧。如《吉祥鬘经》中云:“若以能取所取而分,于外境所起之分别念乃轮回之心;无能取所取而了知外境是解脱之智。”
2、《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02-57讲记:
丙五、暇满难得之理:
故速披上精进甲,为除心与心所染,
踏上净智光明道,菩提道中不间断。
“故速披上精进甲,”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一定要披上精进的铠甲,不要散乱。真正对生命负责、爱惜生命的人,不会轻易浪费时间,无论是自己的时间还是别人的时间,都觉得非常珍贵,每分每秒都在做有意义的事。所以我们为了获得解脱,一定要首先发誓披上精进的铠甲。
“为除心与心所染,”为了遣除我们心和心所中的一切垢染——心是执著根本法的有境,心所执著差别法。比如,我们看见一朵青莲花,执著青莲花的叫心,然后心所进行分析,它是蓝色的、大的、小的,花蕊什么样、花瓣什么样等。
“踏上净智光明道,菩提道中不间断。”心和心所都是三界轮回的本性,为了断除它,一定要踏上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清净智慧的光明之道。通过菩提心的助缘,获得证悟空性的智慧,可以断除心和心所含摄的世间一切垢染。这种道不是很容易通达,所以我们要在菩提道上一直不间断地努力。
无垢光尊者在此引用了很多教证。其中有一个很重要,《中观二谛论》云:“心与心所乃三界,增益分别伺察意。”心和心所是三界的本性,我们依靠这种能取所取的分别念而流转于轮回。这种分别念依靠什么来断除呢?依靠空性智慧。《入中论》云:“尽焚所知如干薪,诸佛法身最寂灭,尔时不生亦不灭,由心灭故唯身证。”这个教证的意思我不说了,你们来解释,不能全部由我来说,你们还是要思考一下。
我就用这两个教证来解释这个颂词,无垢光尊者的讲义里还有很多。总之,能取所取的心和心所是轮回的因,远离能取所取的智慧——清净的无漏法就是解脱。所谓的从三界轮回中解脱,是心灵的解脱,这需要有一种智慧。实际上,我们的分别念犹如“虚空打疙瘩”一般——对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反而去执著,这就是三界轮回的本性。要推翻这样的邪观念,必须依靠佛陀的智慧,而这种智慧依靠修行、依靠积累资粮才能获得。
[注3]《妙法莲华经》,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卷第一 /方便品第二:
舍利弗当知,我以佛眼观,
见六道众生,贫穷无福慧,入生死险道,相续苦不断,
深著于五欲,如牦牛爱尾、以贪爱自弊,盲瞑无所见。
不求大势佛、及与断苦法,深入诸邪见,以苦欲舍苦。
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
[注4]《中观四百论广释•句义明镜论》,圣天菩萨造颂,法尊法师译颂,索达吉堪布著疏,第七品 明人远离贪著欲财方便品:
己三、(明永断业的必要)分二:一、通达真如的智者永断爱染趣入解脱;二、诸智者于世间无有喜爱之处。
庚一、通达真如的智者永断爱染趣入解脱:
问曰:如何才能永断爱染而得到解脱胜位呢?
若谁见众生,如机关幻人,
彼等极明显,能趣入胜位。
如果谁人能现见众生,如同机关幻人一般,他们极明显地能趣入解脱胜位。
异生凡夫贪爱器情世间,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不了知世间本质。诸具有智慧福德者,以随顺诸法实相的正理观察时,若能现见自他有情缘起性空的实相,现见一切有情皆无真实本体(自性),唯是无自性的缘起法,就像机关幻人——用机械做成的假人或幻术师幻变的人,虽然有种种形象,但都是暂时的假象,无有任何真实性,以此即能断除对自他一切有情的爱染贪著。能现量见到众生如幻人者,还有何理由对有情生贪爱呢?寂天菩萨言:“是故聪智者,谁贪如梦身?如是身若无,岂贪男女相?”“众生如梦幻,究时同芭蕉。”有情众生自性本空,如同梦幻一般只是因缘所现的假象,若真实了达此缘起性空实相者,绝不会再像一般愚痴的异生那样,顽固地执为真实而生贪爱。《三主要道论》中说:“谁见轮涅一切法,永无欺惑之因果,灭除一切所缘境,此人踏上佛喜道。”如是已入正道者能迅速趣入解脱,就像已乘快舟驶上航道者,极易知道他们可以很快到达彼岸。
譬如说,以前有一个手艺高明的木匠,请他的画师朋友来家中做客。为了显示自己高超的技艺,木匠做成了一个机器美女,让机器美女端茶送饭,招待画师。画师见到这个风姿绰约的美女,不知是机器,反而生起了贪心,到了晚上时画师去拥抱美女,才发现上当受骗,于是非常羞愧。他决计向木匠报复,以显示自己的高明,于是提笔在卧室墙上画了一幅自己上吊自杀的画。早晨那名木匠开门,见到栩栩如生的壁画,一时误认为真,不由大惊失色,用手去解绳,结果撞在墙上才发现真相。同样,一切有情本身皆如同机器美女与画像一样,迷妄不识真相时,众生会生起执著烦恼,若已知其真实面目,则爱执自然消除,超越迷乱生死趣于胜义实相之境。故诸欲求解脱者,应努力思维观察诸法实相,恒时串习诸法如梦如幻的修法。
[注5]《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大正藏 No. 1448,大唐三藏义净奉制译,卷第十六:
时大目连告舍利弗曰。具寿捔神通讫。可往世尊所。舍利弗曰。汝且前去。我在后来。其大目连去已。未至佛所。舍利弗先到。礼佛双足。于莲花上坐已。目连方至。尊者问曰。汝于先来。何大迟之。时诸苾刍皆生疑惑。唯佛能断。白佛言。世尊。比见大目乾连神通第一。今乃不如。佛告诸苾刍。汝等谛听。非但今时。乃往古昔。于中天国。有一画师。其人因事。往诣余国至已。还向画师家停。然而主人作一转关木女。彩色庄严。令其供给看侍。对前而住。客便唤曰。来于此眠卧。其木女默然而立。斯人念曰。主人发遣此女。看侍于我。即以手挽。其索即断。身手俱散。极生羞耻。便作是念。今者被其私里辱我。我应对众而为耻辱。斯人即于当门墙上。画自己身。犹如自绞入门扇后隐身而住。主人怪晚日高不起。即往看之。开门乃见自绞而死。便作是念。彼人何故自勒咽喉。复见木人聚在地上。缘我胜彼由斯致死。其国立法。有人死者。先奏王知然后殡葬。主人急告王曰。中天竺国。有一画师。来居我家。我作转关木女供给。彼为是人手挽索断。斯人羞耻自悬而死。愿王检看。我愿殡葬。王即敕使往看。使者告曰。汝且斫索令断然后检看。为是自悬而死。为是主人勒杀。是时主人即以斧斫唯加斫壁。客便告曰。为死活耶。既对王臣。深怀愧耻。佛告诸苾刍于意云何。尔时画师者。即舍利弗是。作机关木女者。即大目乾连是。于彼时中。由有工巧而能胜彼。今用神通还复得胜。
[注6]《大宝积经》,大正藏 No. 0310 ,唐三藏法师菩提流志奉诏译并合,卷第一百一十二,失译附秦录勘同编入,普明菩萨会第四十三:
迦叶,一切诸见唯空能灭,若起空见则不可除。譬如有人怖畏虚空,悲嗥椎胸,作如是言:‘我舍虚空。’于意云何?是虚空者可舍离不?”
“不也,世尊。”
“如是,迦叶,若畏空法,我说是人狂乱失心。所以者何?常行空中而畏于空。譬如画师自手画作夜叉鬼像,见已怖畏迷闷躄地;一切凡夫亦复如是,自造色声香味触故,往来生死受诸苦恼而不自觉。譬如幻师作幻人已,还自残食;行道比丘亦复如是,有所观法皆空、皆寂无有坚固,是观亦空。
[注7]1、《入菩萨行论讲解》159-201讲记:
庚二(修持有境正道)分二:一、了知世俗如幻而修道;二、了知胜义空性而修道。
辛一、(了知世俗如幻而修道)分三:一、真实宣说;二、所修道之自性;三、修道之果。
壬一、真实宣说:
虽知法如幻,岂能除烦恼?
如彼幻变师,亦贪所变女。
对方辩争:纵然你们通晓万法如幻,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无实有,胜义中是空性,世俗中如梦、如幻、如泡影、如阳焰、如乾达婆城等以幻化八喻来形容,但也不一定能去除烦恼。难道你知道空性后,相续中就没有贪嗔痴嫉妒傲慢等八万四千烦恼了吗?你听到空性法门后,烦恼就能减少吗?(如同有些世间人所说:你学习佛法以后,是不是就没有烦恼了?你剃了头以后,还有贪心吗?……)
譬如,古代的幻化师,他对自己通过木块、石子等幻化出的栩栩如生的美女,虽然明知是幻化,但分别念没有转为道用的情况下,仍会对之生贪心,产生不清净的染污意识。同样,你们虽然知道万法是空性的、如幻的,但是对境现前时,烦恼仍会自动涌现,这种无实抉择对断除烦恼毫无作用。
表面上看,他们好像言之有理,因为不仅是幻化师,甚至雕刻家对塑像生起贪欲的故事也有。在古希腊,有个著名的雕刻家叫皮格马利翁,他也是塞浦路斯的国王。有一次他雕好了一座完美的少女雕像,(有说是象牙雕的,有说是大理石雕的,)并取名为加勒提亚。由于在塑造这一雕像的过程中,他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和感情,因而禁不住对这尊美丽的少女雕像产生了爱慕之情。他疯狂地爱上了自己所创造的作品,为此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终日以深情的目光望着雕像,几近病态。此事感动了天神,给少女雕像赐予了生命,让有情人终成眷属。据说他们的女儿帕福斯,是塞浦路斯南部海岸同名城市的始祖。(有些人说这是一个神话故事,也有些人说这是真实的。)
因此,不管是幻化的美女,还是雕刻的美女,作者明明知道是自己造的,不能与真人相提并论,但偶尔还是会生贪心。同样的道理,就算知道世间美女是空性的,可她一旦出现在你面前,你可能还是会产生贪心,因而通达了诸法如幻也没有用。
对方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对此该如何回答呢?下一节课,我们将以中观的道理来破析。
2、《入菩萨行论讲解》160-201讲记:
幻师于所知,未断烦恼习,
空性习气弱,故见犹生贪。
昨天对方提出一个问题:对于幻变的美女,幻师明知是自己所化,但仍然会生贪心。由此可见,即使了知诸法如幻,也无法断除烦恼。
此处作者回答说:幻师对幻女生贪是有原因的。因为他对所知万法并未证悟空性,虽然能变出千姿百态的法,但由于相续中的烦恼障、所知障、习气障没有断除,对空性法门从来没有闻思过、修学过,因此不可能通达空性教义,也不可能断除这些障碍。所以,幻化师跟中观师不同,由于空性习气太薄弱,他对空性法门一窍不通,甚至对自己所变出来的美女也会生贪心。明明知道幻女不是真正的女人,不能与她结婚生子,过永久的生活,但还是偶尔生起贪心,就是因为他空性的习气非常薄弱。
反过来讲,作为一个修行人,若能将一切众生看作幻人,则可断除这些实执,趣入殊胜的果位。《中观四百论》云:“若谁见众生,如机关幻人,彼等极明显,能趣入胜位。”我们通过中观的破析或闻思,知道一切众生如梦如幻,就不会生真实的贪心了。但世间上的人因为没有证悟空性,或者对表面上的假象没有彻底了解,所以一定会生贪心的。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 Khenpo Sodargye 译
如是幻术等,说为有与无,
彼有非无有,无有非是有。
若想:如此梦幻等,因为有显现许而不说是无有。明明显现的同时称为无有,为此也不说为有,不可能是有无二俱及非二的法,那到底需要如何承许呢?
显现幻术,有显现许就不是无有,如果无有,则不会显现马、象等,虚妄安立也不存在,因为根源不存在。彼彼显现的事物不存在,就永远不是有,如果有,则不成虚妄,如真实的马、象一样。
于幻等亦说,有无无差别,
如是有二现,非有彼实法。
如是于色等,说为有与无,
彼有非无有,无有非是有。
于色等亦说,有无无差别。
增益与损减,诸边所破故,
为遮入下乘,如是而承许。
为此,对于虚幻的显现等,也说有无二者在同一基上无有差别或不相违,现空二者聚合,同样,虽然在依他起上存在二法显现,但并非有如其有实法显现一样成立的二法。同样,外界的色声等,说有显现许,无有如显现般成立。为什么呢?某某法有显现许,并非无有,无有如显现般的色等成立,何时也不成立有,如显现二月。所以,正如刚刚所说,对于色等,它的上面,这样的有无二者,不堕任意一方二者聚合无有差别,也如同幻术比喻中所讲。如此有无无差别,有显现许,但并非如显现一样存在,即是中观道,因为增益遍计法有与损减显现基依他起无有之边是所破的缘故,如《辨中边论》中云:“非真妄念有,彼非有二法”等,“彼即中观道”。如果证悟了此理,就会了知所取能取法虽然显现,但自性不成立,犹如幻术,进而不畏惧轮回,不贪执涅槃。为了遮止因畏惧轮回苦而寻求速得寂灭涅槃以趋入小乘寂乐而入寂灭边,是以离二边的方式如是承许。
迷乱因迷乱,承许色之识,
及非有色识,无故另亦无。
所取能取虽然不存在,但迷乱为二者的因与迷乱承许为色识与非有色识,迷乱因是指呈现出现似与心不同的色五根与五境行相的识,梦中自根行境中显现马、象、女人等色法,这些显现为自己识的所取分,不了知这一点而认为是与心识他体的真实所取境。同样,显现外境是迷乱的因,迷乱的本体承许是非有色的识,因为是眼识等六识聚执取为所取能取。如此迷乱二法也并不存在与能取他体的所取,因此它也不存在另一个能取,因为这两者相互观待成立,如果一者不存在则另一者也不存在。实际成立以所取能取而空。
执取幻象色,迷乱故说二,
如实虽无二,可得二者法。
执著骨锁相,迷乱故说二,
如实虽无二,可得二者法。
迷乱法相法,如是有与无,
有无无别故,有无如幻术。
凡属对治法,如是无与有,
无故无法相,亦说如幻术。
若问:如果眼等有色根不存在,对境色等不存在,根识不该是无因产生,但是,显现所取能取不可否认,这怎么合理呢?
虽然不存在所取能取二法,但显现二法合理,世间共称的比喻及论中所出现的比喻均可证明。其一、见到虚幻的大象色法后由眼识取,实际是无而显现迷乱的缘故,说为迷乱境所取大象色法与取它的识二法。虽然所取能取如实不存在所取能取,然而以迷乱的心识可得所取能取二法,这在世间是有的。其二、就论典中出现的比喻而言,修不净观的瑜伽行者成就明相,直接显现骨锁,不存在真实的骨锁,只是由于迷乱的缘故称为所取能取二法,执著骨锁之显现者前虽然并不存在如其显现般的所取能取二法,但产生可得两者的心是有的。如比喻一样,虽然依他起识显现染净法,但所取能取并不存在,然而有二者显现许,其中违品染污迷乱法相的法——业烦恼异熟所摄的一切也如刚刚所说的比喻一样只是迷乱显现存在,凡愚遍计所执那样并不存在,为此有与无二者无有差别或无有相违的缘故,显现许有与实际无有如同幻术。所说经等法、念住、波罗蜜多等道法及力等果法凡属于对治法,也是凡夫遍计执为所取能取如是不存在,显现许如是显现存在,但如显现那样并不存在的缘故自本体或法相不存在,因此也说明如幻。《般若经》中说:“诸法如梦如幻,涅槃亦如梦如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