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前行备忘

前行备忘录17课2皈依

创建日期:2022-01-19

  前行备忘录17课2皈依

  《前行备忘录》【第十七课/第二节】

  【佛陀心相续中具有的甚深和广大之法就是它,它包括抉择灭和非抉择灭两种。非抉择灭在众生的相续中,以如来藏智慧本体本来清净的方式存在着。

  佛陀心相续中具有甚深和广大之法就是它,就是果位本具有的一切功德,也叫做遍知地,它包括抉择灭和非抉择灭两种。非抉择灭在众生的相续之中,以如来藏智慧本体本来清净的方式存在着,就是讲解原始基位如来藏本具有的功德,叫做非抉择灭,就像在阴天的时候,蓝色的天空是本具有的,虽然我们看不见蓝色的天空,但是蓝色的天空并没有去哪个地方,只是被乌云遮住而已,本具有的功德并不受影响,非抉择灭指的就是这个,以如来藏智慧本体清净的方式存在着。

  【抉择灭,是离客尘清净的部分——佛陀法身。

  抉择灭,是在行为当中已经远离客尘清净的部分,就叫做佛陀法身。一个讲解原始基位本具有的功德叫非抉择灭,抉择灭指的是在阴天的时候,依靠修行消尽一切乌云,蓝色的天空自然会呈现,就叫做抉择灭。

  【这样的本智在众生相续中是如何存在的呢?就像剑存于剑鞘里、宝珠被淤泥所遮蔽一样,被客尘所障蔽着,消除它的方便——因皈依和果皈依分别是因和缘。

  这样的本智在众生相续中是如何存在的呢?就像剑存于剑鞘里,临时会看不见里面的剑,如同被乌云遮止的蓝色天空,在被无明二取束缚的众生面前,就这般存在着。宝珠被淤泥所遮蔽一样,被客尘障蔽着,客尘指的是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遮蔽原始基位如来藏所有一切功德。消除它的方法——用因皈依和果皈依,分别是因和缘,来消尽所有的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之障。

  二、不共同内皈依境——三根本三宝

  【不共内皈依境三根本三宝到底是怎样的呢?

  不共内皈依境三根本三宝到底是怎样的呢?

  【按照显宗的观点承许,殊胜化身是佛宝。在密宗的讲法中,一种承许是佛陀的受用圆满身是佛宝,认为上师是僧众,有信心的本尊和有缘的本尊是佛陀。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上师是佛宝,本尊是法宝,其余传承上师是持明内僧众。

  按照显宗的观点承许,殊胜化身是佛宝,在显宗的观点当中这样承许,殊胜的化身如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就是佛宝。在密宗的讲法中,一种承许佛陀受用圆满身报身是佛宝,认为上师是僧众,有信心的本尊和有缘的本尊就是佛陀。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上师是佛宝,本尊是法宝,其余传承上师是持明内僧众。关于上师是佛的道理,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示现涅槃的时候,为阿难及一切信众授记:末法时代会呈现不同的善知识之相,来救度你等一切众生。虽然呈现的形象不同,但是他的本体即为释迦牟尼佛,所以一切善知识即为佛,上师即为佛。

  1.上师即为佛

  【关于上师是佛的道理,必须以教证、理证来证实。有关的教证,《五次第论》中所说“此即自然佛,唯一大本尊,尽赐诸窍诀,金刚师胜佛”等等。

  关于上师是佛的道理,必须以教证、理证来证实。有关的教证在《五次第论》当中是这样说的,“此即自然佛,唯一大本尊”,自然佛指的是什么呢?当然是金刚上师,唯一最大的本尊,“尽赐诸窍诀,金刚师胜佛”,为众生消尽一切障碍、赐予一切教言而成办解脱的这位导师,就是金刚上师,超胜一切诸佛菩萨。可能有时候我们会产生疑问,导师是佛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当中能理解,但为什么又说上师超胜一切佛,难道上师比佛还更高吗?从本体具有的功德和事业来说,上师和佛没有丝毫之区别,但站在恩德的角度来说,上师超胜一切诸佛菩萨。历代传承祖师在人间示现过,但是当时由于我们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并没有获得这些导师的摄受,当今仍旧漂泊在轮回之中。当前我们已经获得众多善知识的摄受,已经了知到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也稍许知道无上窍诀大圆满的见、修、行、果,这些都来源于导师,所以从恩德的角度来说,金刚上师超胜一切诸佛菩萨。但从功德角度不能这么树立,这样说会有本尊没有悟证究竟之密意的过失。在《精要明镜》当中无垢光尊者也说过:若要是对上师生不起与佛尚胜之信心,则不能获得加持。我们一直传讲修学上师瑜伽导修的重要性,原因就在此上。从诸佛菩萨示现不同的形象来救度众生上说,上师是一切诸佛菩萨总集的形象,你再去寻找诸佛菩萨是不可得的。有些由于不懂的缘故,总觉得若能看得见一个佛菩萨的形象当然很高,若细致从教证和理证多方面去观察,上师就是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形象,在依止上师时,就在依止一切诸佛菩萨,上师是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和事业的本体,应该有这样的信心才对。由于这个原因,当前我们把上师瑜伽导修作为重点来行持。从行持方便道、智慧善巧运用之上,已经含摄了整个密宗;从缘起的角度来说,依止上师如同依止一切诸佛菩萨本尊般,获得的加持更大,所以成办解脱更为捷径。

  因此在座的弟子们,每天不间断地念诵一遍上师瑜伽导修,这一点必须要做到。平常在修学成熟口诀法的时候,天天都在传讲成熟口诀法要具备什么样的前行,前行之前行、入座前行、共同外前行、不共同内前行,不就是在讲上师瑜伽导修吗?即便我们没有修广的上师瑜伽导修,但是在略的当中也必须要如是祈祷、接受四种灌顶等等,上师法太重要了。

  【理证,上师的意是大智慧(法身),

  从理证方面来说,上师的意是大智慧法身,即上师的密意是大智慧法身。但末法时代由于众生烦恼沉重的缘故,上师呈现诸佛菩萨的形象是无法与众生结上缘的。无著菩萨在修弥勒本尊时,当时扛着弥勒菩萨到集市中问他肩上有谁,没有一个人能看得见弥勒菩萨,为什么呢?因为人间众生由于业力沉重,呈现佛的形象来救度人间众生是不可得的,即便佛就在你的身旁,由于我们眼根不净以及业和烦恼沉重的缘故,也会看不见。无著菩萨修弥勒本尊十二年时,弥勒本尊才现前,当时无著菩萨请教弥勒本尊,为什么这么久才现前,弥勒菩萨回答说:当无著菩萨第一天进山洞的时候,他就跟在身边,要不看看他身上的这个痰渍,就是当时无著菩萨觉得咽部不舒服,把痰吐到了他身上,以此诠释自己一直都在。但由于众生眼根不净,内心业及烦恼沉重,还是见不到诸佛菩萨的形象。所以我们要知道,上师为什么呈现人的形象来救度我等一切众生,就是由于我们的眼根不净和业及烦恼沉重,上师要是以佛的形象来救度众生,无法与我们结上缘,因为看不见。历代高僧大德说过:佛并不在遥远的地方,即在眼前。莲花生大师曰:只要有信心者,我即在他的眼前。但是我们从来没有见到过莲花生大师,平常见到的也只是画像、雕像等。难道是莲花生大师的铜色吉祥山离我们太远,所以看不到,当然不是。莲花生大师授记:只要有信心者,就在他的眼前。但是由于我们的眼根不净乃至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还是看不见。

  【上师的现象显似身体,传出语音,心现动念(是色身),法身的现象是色身,色身的本体是法身,这两者不可分割、无二无别就是双运金刚持。

  从教证和理证两方面可以得知,上师的内在世界即为法身,由于度化众生的缘故,所以不得不呈现人的形象来救度众生。所以说,上师的现象显似身体,和人的形象一般。传出语音,上师用口耳传承的方式为我们传讲教言,因为即便以表示传承或心印传承的方式,我们也无法证悟,因为业及烦恼沉重。以起现动念的方式为我们进行指点,但实际当中上师本身没有离开法身之见,呈现这样的显现,完全是为了救度我等一切众生而示现。法身的现象是色身,色身的本体是法身,所以说,上师在本具有法身的基础当中呈现不同的色身之相,两者是不可分割、无二无别的双运金刚持,所以说上师即为金刚持之化现,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原因就在此上。因此应该要坚信,若要是没有信心的话,即便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都降临在你的身边,也起不了丝毫之作用。

  可能现前对导师的信心不圆满。往昔吐蕃王祈请莲花生大师到藏区,当时吐蕃王心里想:莲花生大师到底是不是虹光身,是不是佛?所以说若内心没有信心时,即便真佛在你面前还是会产生很多很多疑问,都是自己眼根不净,内心业及烦恼沉重的表现,时时要把过失推在自己身上为妙。

  2.本尊是法宝

  【关于本尊是法宝的道理,通常而言,新派旧派共同有四续部,瑜伽续部又包括外瑜伽和内瑜伽。内瑜伽中,宁玛派有甚深内三续部,新派有《胜乐金刚》、《喜金刚》、《密集金刚》,

  关于本尊是法宝的道理,通常而言,新派旧派共同有四续部,四续部指的是事续、行续、瑜伽续和无上瑜伽续。瑜伽续部又包括外瑜伽和内瑜伽两种,内瑜伽中宁玛派红教有甚深内三部续,玛哈、阿努、阿底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和无上窍诀大圆满三部,新派黄教当中有《胜乐金刚》《喜金刚》和《密集金刚》。在这要了解的是,新派和旧派在印证究竟果实、胜义见解之上没有丝毫之区别。当前我们所行持的智慧转为道用,就是黄教时轮金刚四灌顶之一,若要是精通时轮金刚第四句义灌顶的话,它就是我们当前所传讲的智慧转为道用四大解脱。

  【这所有法都包括教法和证法。其中教法,外密宗的教法是现声、闻声、表示,事、行、瑜伽外三续部。证法是能成熟的灌顶和能解脱的教言。恩赐能成熟和能解脱之教授的上师是佛,上师所恩赐的成熟、解脱之教授是法,实修的行人是持明内僧众。

  所有法都包括在教法和证法当中。其中教法,外密宗的教法是现声、闻声、表示,事、行、瑜伽三续部,总的来说为教法。证法是能成熟的灌顶和能解脱的教言。恩赐能成熟和能解脱之教授的导师就是佛,上师所恩赐的成熟、解脱之教授就是法,实修的行人是持明内僧众。

  【恩赐内三续部之入门的灌顶和能解脱之教言的上师是佛,能成熟和能解脱的教授是法宝,如此实修的行者是持明内僧众,三根本归集在三宝的自性中。

  从外相的立场中来说,上师传讲这样殊胜法门当中也没有离开过三宝的范畴,恩赐内三续部之入门的灌顶和能解脱的教言的上师就是佛,按照新教和旧教两方面来讲解这些,能成熟和能解脱的教授是法宝,如此实修的行者是持明内僧众,三根本归集在三宝的自性当中。

  【类别暂时可以分成九种,但归纳起来,就摄为独一无二的上师。

  如是观想上师即为佛,是三根本之总集,也是三宝之总集,类别暂时可以分成九种。在前面三根本三宝之上再加上三身,上师为九宝之尊,归纳起来就摄为独一无二的上师之中。

  (七)皈依实修引导

  【以上稍稍解释完皈依的含义,接下来实际修行,分为入座与座间两个阶段。

  以上皈依的含义已经讲完了,接下来实际修行,分为入座与座间两个阶段。

  1.入座前行

  【入座,白天两座、夜晚两座四座或八座都可以。

  入座,白天两座、晚上两座,四座或八座都可以,按照历代传承祖师瑜伽四座的标准,每昼夜不间断修学四座。

  【入座也包括入座的前行、入座的正行和入座的后行。入座的前行,身的要点、语的要点、心的要点和祈祷这四项在所有入座时都要运用。

  入座包括入座前行、入座正行和入座后行三种。无垢光尊者曰:“加行发心正行无所缘,结行回向殊胜所摄持,此乃趋入解脱三要法。”不管我们行持什么法,都不能离开前行、正行和结行三个部分。入座的前行,身的要点、语的要点、意的要点和祈祷,这四项在所有入座时都要运用,我们平常在行持的过程当中都是如是修学的。当然,也有一些懒惰的信众,已经学习过一遍禅定,但在行持禅定的时候,前面并没有什么前行,中间也没有什么正行,后面也没有什么结行、祈祷此四项法义,仅仅把心安住在自认为的禅定见解之中。这种修法令见解增上是不可能的,因为缺乏殊胜方便道的缘故,这上面都要细致一点啊。

  (1) 身要七支坐法

  【身的要点,作毗卢七法,解脱道的七法,身体放松、跏趺端直。

  第一、身的要点,作毗卢七支坐法。毗卢七支坐法有解脱道的七法,与方便七支坐法有不同的姿势吗?没有,只是更加自然一些,就称之为解脱道之七法。

  方便道之七法指的是什么?它是一种强迫性的,越紧张越好,就像现前很多人所说挺胸直腰,有一些紧张强迫性的现象,就叫做方便道之七法。

  解脱道之七法,指的是在毗卢七支坐法当中要自然一些,但也不是过分的松缓,要是太松缓,腰也弯下来,眼睛也闭上,靠在一个软枕头上,这不叫解脱道之七法,过于松缓与自然要分开一些啊。过分的松缓,当然会招来昏沉;自然,会消尽昏沉和掉举,两者在运作过程当中有着很大的区别,最终得到的结果上,当然有天地悬隔之别。刚刚已经说过,过分的松缓会招来昏沉,自然,会令自己的见解日益增上,两者不同的区别就在此上。身体放松,跏趺端直。

  (2)语要排九节佛风

  【语的要点,除垢气,除三次垢气或九次垢气,根据自己的信解而行。在除垢气时,观想自他从无始轮回以来所积的业、堕罪、破誓言、深道的一切障碍违缘通通变成黑气的形象,向外排放。

  语的要点,除垢气,除三次垢气或九次垢气,根据自己的信解而行,三次还是九次都可以。遵照我等历代传承祖师的传统修法,九次是不能间断的。在除垢气的时候,观想自他从无始轮回以来,所积的业、堕罪、破誓言、深道一切障碍违缘,通通变成黑气的形象向外排放。语的要点,在这只是这么讲解而已,我们平常在讲成熟口诀法与《上师瑜伽导修》的时候,从三个角度排出一切罪业及烦恼。

  (3)意要发菩提心

  【心的要点,就是调整发心,首先去除所有恶劣的发心,改变无记的发心,以菩提心意乐扭转发心。

  心的要点,就是调整发心,首先去除所有恶劣的发心。指的是什么?恶念发心。初次开始行持善法之前先要反观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的发心如何,若要是救畏发心和善愿发心之上,那必须得断除。首先要去除所有恶劣发心,改变无记的发心,若有无记之发心的话,必须要改变成善念发心,以菩提心意乐扭转发心。

  (4)祈祷上师

  【祈祷,上师的形象改不改变都可以,

  祈祷,上师的形象改不改变都可以,改与不改完全取决于你个人的信心之上。当我们在修金刚萨埵、上师瑜伽导修或本尊的时候,需不需要把上师的面相改变成一个佛菩萨的形象,比如说修金刚萨埵的时候,观想金刚萨埵的形象,因为有时候我们对上师的信心还没有那么圆满,所以必须要把上师的面相观想成金刚萨埵。在修观世音菩萨的时候,若我们对上师的信心不圆满的话,就要把上师的形象观想成观音菩萨。这两天一直都在传讲,上师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那么是否直接可以观想上师,只要你信心圆满的前提之下完全可以,修金刚萨埵观上师即可,修文殊菩萨观上师即可,因为上师乃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啊!但为什么我们要改变他的面相呢?因为我们对上师的信心在不圆满的前提之下,必须要改变这个面相,改变面相信心更充足一些。所以当我们在修皈依乃至一切法时,上师的面相需不需要改变完全取决于你个人对上师的信心之上,要记住这一点啊。即便需要改变上师的面相,但是要净观到上师的本体与金刚萨埵的本体无二,面相为金刚萨埵,本体即为自己的根本上师。我们不就是这么观想的吗?但为什么要改变他的面相呢?就是由于信心不圆满的原因。你们看我的头的时候可能没有变大,但是我自己感觉到我这个头可大得不得了,可能是感冒的缘故。

  【观想:在头顶上十万瓣白色莲花的红黄色花蕊中央,日轮垫上狮子座层层叠放的柔软绫罗垫上,把自己的根本上师观成出家相或密咒师形象。必须以将上师视为真佛情不自禁的虔诚恭敬信心祈求所想之事,

  观想:在头顶上十万瓣白色莲花的红黄色花蕊中央,日轮垫上狮子座层层叠放的柔软绫罗垫上,把自己的根本上师观成出家相或密咒师形象,都可以。必须以将上师视为真佛情不自禁的虔诚恭敬信心祈求所想之事,不管面相观为何种面相,总要想到在我们对面所观想的这个佛就是真正的佛。我们在修上师瑜伽导修之中不是已经说过吗?要净观上师具有三种功德,遍知、大悲、救度众生之力量,他就是真正的佛,绝不能把他看成是绘画、雕塑般的无情物,绝不能有这种想法。无垢光尊者说:若要把上师观想成人的话,那只能得到狗的悉地了。就是绝不能获得诸佛菩萨的加持的意思。因此在修学上师瑜伽导修乃至一切本尊的时候,必须要有这样的净观。

  【在修暇满难得时,祈祷上师加持自相续生起实现暇满人身价值的功德。随后,上师化光融入自己,再入定。同样,不管是修共不共任何加行的时候,就需要祈祷上师心相续中的所有功德在自相续中生起,自己的心与上师的智慧融为一体而入定,要知道这些内容类推普及所有入座。

  在修暇满难得的时候,祈祷上师加持自相续生起实现暇满人身价值的功德。随后,上师化光融入自己,再入定。同样,不管是修共不共任何加行的时候,就需要祈祷上师心相续中的所有功德在自相续之中生起,自己的心与上师的智慧融为一体而入定。要知道这些内容类推普及所有入座。

  刚刚已经说过,自己的心与上师的智慧融为一体而入定,这指的是什么?一方面需要净观,另一方面在行持禅定的时候应该要具备如是之禅定,这个禅定,无别的含义是一个广义,适用的范围是非常广的。我们初次开始进入有相定的时候,当时自心与上师融为一体是怎么树立的呢?当我们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心里缘着上师的像,当时想着上师的像的当下,哪以外是导师、哪以内是自己的心呢?是分不开的。像有些说,好像能分得开,好像这个形象是上师,起心动念的时候,那是第二念,我们所说的第一念,是想到上师的当下,那哪以外是导师、哪以内是自己的心呢?能分开吗?是分不开的。我们初次在行持有相定的时候,就要时时心里缘着上师的境,两者分不开的状态当中安住,尽量在这个所缘对境之中安住,这就叫做无二。

  当然随着我们的禅定增上,达到清明无相定的时候,虽然没有一个所缘的对境,但是眼前的一切形象也并没有遮止,如同《般若般罗蜜多心经》所讲解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能做到这一点者当然见解更高一层。但这种境界还要分为了知阶段、觉受阶段和证悟阶段,这个细致观待走吧,总的来说要这么理解着去走。也就是说,我们平常在行住坐卧乃至入座之上,都要做到自心与上师分不开的状态当中行持为妙。

  2.入座的正行

  【入座的正行:一切菩萨的圆满、成熟、修行三种功德中,这里属于修行刹土,清清楚楚地观想:整个大地是珍宝地,绘制成格,在自己对面的远方,奇珍异宝组成的如意树五枝的中央一枝上面,狮子座层层叠放软软的绫罗垫上,本体是根本上师,形象是邬金仁波切莲花生大士,他的顶髻五光圆明点环绕之内安住着所有的传承上师,法座周围,是自己得过灌顶等法的所有上师,

  入座的正行:一切菩萨的圆满、成熟、修行三种功德。我们当今所行持的一切善法,都在成办圆满、成熟和修行,所谓的圆满就是圆满心的自性,成熟也是这个,行持的法也是在这个状态当中行持,三种功德中。这里属于修行刹土,清清楚楚地观想:整个大地是珍宝地,绘制成格,在自己对面的远方,奇珍异宝组成的如意树五枝的中央一枝上,狮子座层层叠放软软的绫罗垫上,本体是根本上师,形象是邬金莲花生大师,他的顶髻五光圆明点环绕之内安住着所有的传承上师,法座周围是自己得过灌顶等法的所有上师。

  以前在哪一位导师面前得到法,虽然不是很多,但只要得到法,已经形成你的灌顶乃至传法上师,绝不能讲导师的过失,绝不能在内心当中生一点点疑惑乃至诽谤,这些罪过都非常大。我讲这个也是就告诫下面的弟子,以后在依止导师过程当中,即便在他人面前有什么样的想法,但对于自己来说已形成师徒关系,所以尽量不要去听这些事。

  往昔我还没有到亚青寺之前,也就是第一次到亚青寺求前行之后就返回了家乡,到达科寺莲师洞那边,在那边呆了一段时间。当时札噶寺有一位西绕堪布,札噶寺也是龙萨娘波尊者建的寺院,堪布西绕在我们当地口碑非常好,当时我们在这位堪布面前也求了不少的灌顶。当时这位堪布年龄已经偏上,平常行走的时候不是很方便,那时候我虽然不是很大,但还是挺有力气的,有时候在那边可以把他背来背去。第二年就回到了亚青寺,在亚青寺呆了一年多就开始住禅院。有一天很多和尚在一起就开始说这位堪布的过失,我当时正在厨房给他们做饭,就进去说“打住,你们好像要讲这个堪布的过失,在你们心目当中这位堪布如何显现我不知道,但是我已经在他面前得过灌顶,所以他就是我时时祈祷的一位尊者,因此我不希望听到他的一些过失,这对我来说没有丝毫之利益。因为导师并不是一件供买卖的物品,需要看看它是好是坏,现前我已经依止这位导师,之后不管这位导师怎么样,在我的心目当中永远就是一位本尊。所以你们真的要继续讲下去的话,那你们就离开我的房间。因为我真不想听这句话,在我的心目当中,这位堪布永远就是一位清净的活佛、堪布、本尊。”所以你们以后也要铭记心中,每当谁要是议论到自己导师的时候,尽量不要去听,因为往昔在自己内心当中对导师很有信心,但听到别人说不好时可能会产生很多疑问。当然,初次开始进入佛门的时候,是需要细致观察自己的导师,在依止导师之后,就不要再听他人过失,这样一来很容易诽谤导师。

  但要记住的是,初次开始接触导师的时候必须要观察好导师,要不逃避也不是一个办法,等两天面对现实的时候仍旧会产生诽谤等一系列的过失,因此初次开始依止导师的时候,应该观察好为妙。看看这位导师,现前依止能不能以后对他产生诽谤、产生疑问,不要盲目去依止,即便这位导师的功德有多么大,有时候也需要观待一下。因为人人都要讲一个缘分,若要是没有缘的话,就像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即便在释迦牟尼佛身边也会生起诽谤,类似现象可能会有,在初次依止时要细致一点。但依止以后,得到不管是成熟灌顶还是解脱窍诀,自然已形成师徒关系,这时候再不能诽谤导师,即便你眼睁睁地看着这位导师已堕入金刚地狱,你都要转变自己的心态观想导师到金刚地狱是度化众生,而不是去受苦,应该要转变自己的心态。没办法,谁叫你初次依止导师的时候不做观察呢?要是怨的话,只有怨你自己,若要是做不到这一点,说有时候由于我烦恼沉重做不到这一点,那只有等待到金刚地狱去吧,已经形成师徒关系以后,那必须得这样,没办法。进入密宗的弟子,就如同把一条蛇放进竹筒一般,要不往上,要不往下,中间钻出的空间并不具备,所以依止导师之后,应该要记住这些道理呀。常在高原地方居住的弟子,已经知道如何依止导师,但很多没有得到导师教言的修行者,盲目去依止导师,第二天又诽谤的可多得不得了,我都不知道这样行持目的是为了追求解脱还是追求金刚地狱,我都分不开。所以我们可不能这样,应该要细致一点,真需要细致一点。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曰:“依止导师之时修行不重要,要知道该怎么去修行。”也就是说,初次开始进入佛门的时候,修行不重要,先要知道该怎么去修学。这两天新来的弟子们,为什么我这两天并没有给你们布置一个功课,要不修持有相定、无相定,要不念这个经那个经。为什么没有布置,难道是导师不负责任?当然不是,因为我们这两天在课堂上面讲解不同的法,你回去的时候多看看这些理论,目的就是为了对法更加生起信心和认识。

  什么叫做法?进入佛门,修学佛法的目的在何处?为什么要信仰佛教?这一系列理趣都没有解开的话,那行持善法完全是一种迷信啊!迷信的的话,时间可能不会很长,可能会有一天就像我等所说的着魔般,对佛法可能会生起疑问和诽谤,类似这样的人在汉地比比皆是。为什么说当前汉传佛教有点衰败?前两天我到杭州去看病,温州的寺庙可能有几千座,从形式上算是非常兴盛,一个地区有几千座寺院。但要记住的是,什么叫佛教?佛教不是寺院,寺院只是和尚住的地方,就相当于一个茅棚,但这不叫做什么佛教。真正佛教的精神是什么?就是教法和证法二摩尼宝,若不具备这个,光谈哪个寺院的建筑有多么好,多么有历史等等,没有意义,佛教并不在于一个建筑之上,而在于教法和证法之中。建筑好坏以及历史久远并不代表佛教,很多国家当中的建筑非常古老,也多得不得了,难道都是佛教的标志吗?当然不是。从建筑的角度当中来说,五明佛学院和亚青寺都没有什么古老的建筑。但要记住的是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平常的教诫,佛法并没有树立在建筑之上,佛教的圣地不是这么传讲的,亚青寺和五明佛学院的建筑都是有限的,但是有教、证二摩尼宝的地方即为佛教圣地。我们都要知道一些这样的道理。

  天哪!为什么要讲这个,我都搞忘了。我刚才已经说过,今天的头可大得不得了,在讲灌顶上师的时候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所以我经常说,我不舒服的时候不要过来,因为即便当时为了满足你的心愿稍许走个过程,可能对你起不了切实之作用。这两天我心里想好好培养一下你们,但是可能由于太劳累的缘故,大脑也不清醒的的话,讲法也就是走个过程,这个过程由于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你提到哪一个也都会给你讲个过程……

  【它的周围是四续部或六续部的本尊圣众。右边的树枝上,佛陀等周边环绕男性护法,他们的面向外观,从而完成不许外敌魔障入内的事业;所有女性护法面向内看,完成不使内在悉地失散向外的事业。在护法的周围,是财神宝藏主等,把这一切的一切都观成上师大智慧的幻现,并没有高低贤劣,均具足遍知的智慧,以超越人的明目照见,以超越人的耳听闻,以超越人的心垂念,成为我们的引导商主。

  它的周围是四续部或六续部的本尊圣众。右边的树枝上,佛陀等周边环绕男性护法,他们的面向外观,从而完成不许外敌魔障入内的事业,所以我们在观皈依境的时候,尤其是在宁提派修皈依的时候他的皈依境就是这么观的,所有的一切男性护法都是面向外,目的就是为了完成不许外敌魔障入内的事业;所有女性护法面向内看,完成不使内在悉地失散向外的事业。在护法的周围,是财神宝藏主等,把这一切的一切都观成上师大智慧的幻现,虽然如是观想一个很大的皈依境,但实际当中把这一切都观成是上师的化现,没有什么高低贤劣,均具备遍知的智慧。所有的一切皈依境,都具备有超越人的明目照见,就是说它不像我们平常的眼睛只能看见前面,诸佛菩萨的眼光看得非常远,甚至是遍知,所以一切皈依境以超越人的明目照见,以超越人的耳听闻,以超越人的心垂念,应该要有这样的信念才对,成为我们的引导商主。

  【要皈依的众生,把父亲等观想在自己的右方,如同在地面上集会一样,穿衣佩饰,黑压压一片。其后,自己随着维那师的腔调念诵皈依偈。这里不与顶礼在一起修,自他众人身恭敬合掌,语恭敬念诵皈依偈。

  要皈依的众生,把父亲等观想在自己的右方,如同在地面上集会一样,穿衣佩饰,黑压压一片。其后,上师随着维那师的腔调念诵皈依偈。这里不与顶礼在一起修,因为这是宁提派,宁提派在修五加行的时候,皈依和顶礼不是合在一起的,顶礼的时候口诵七支供。像龙萨派的话,口念皈依、身做礼拜,这两者有些不同。现前在亚青寺很多修加行的弟子,都遵照龙萨派的前行,因为好修一点。第一、在修磕大头的时候,也就在修皈依,磕头和皈依合为一起,这样当你念完十万遍皈依的时候,十万个大头也就磕完了,从龙萨派的角度来说方便一些。宁提派的上师瑜伽导修,莲师心咒要念一千万遍才算圆满,像龙萨派的话,上师瑜伽导修有一个仪轨,这样一个祈祷颂念诵十万遍即可。这些都知道一些是最好的。自他众人身恭敬合掌,像龙萨派的话身做礼拜,但这里头只是身恭敬合掌,语恭敬念诵皈依偈。

  来源:微信公号囊加花海

上一篇:前行备忘录17课1皈依

下一篇:前行备忘录17课3皈依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