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观庄严论3品基智26(361-365)笔记
1、《现观庄严论》=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宣说入造论之分支+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乙三、造论圆满之尾义
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丙一、略说现观之自性+丙二、广说彼之分类+丙三、如是宣说之摄义。
丙二、广说彼之分类=丁一、别说对境三智法相——三智+丁二、略说彼相加行——四加行+丁三、广说所得果之功德——法身。
丁一、别说对境三智法相=戊一、相无生之现观遍智(1品)+戊二、道无相之现观道智(2品)+戊三、基无我之现观基智(3品)
戊三、基无我之现观基智=己一、宣说真实论义+己二、宣说三品圆满之结尾(365)
己一、宣说真实论义=庚一、认请基离边之现观(319)+庚二、广说彼之特殊分类+庚三、宣说如何修行之真实道。
庚三、宣说如何修行之真实道=辛一、宣说修基智加行+辛二、宣说加行之果——见道。
辛二、宣说加行之果——见道=壬一、认清见道忍智之智慧+壬二、宣说基离增益之行相+壬三、如是宣说之摄义(364)
壬一、认清见道忍智之智慧=癸一、本体+癸二、分类。
癸二、分类=子一、略说(357)+子二、广说。
子二、广说=丑一、苦谛之四智(359)+丑二、集谛之四智(360)+丑三、灭谛之四智(361)+丑四、道谛之四智(362)
361、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三己一庚三辛二壬一癸二子二丑三、灭谛之四智;
由宣说此义,不能惠施他,皆悉不可得,毕竟净无病。
362、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三己一庚三辛二壬一癸二子二丑四、道谛之四智。
断除诸恶趣,证果无分别,不系属诸相,于义名二种,其识无有生。
364、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三己一庚三辛二壬三、如是宣说之摄义。
一切智刹那。
365、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三己二、宣说三品圆满之结尾。
如是此及此,又此三段文,当知即显示,此三品圆满。
2、甘多拉经堂后天就会全部竣工,到时就可以交付于学院男众教务科管理,极乐法会时会由僧众进行加持。不过我们不像其他寺院那样办开光大典、请施主过来拍照等,没有这个规矩。虽然这个经堂最初是以我的名义倡修的,但实际上资金主要都是汉族四众弟子为主的信众供养的,我自己除了把写几本书的稿费加在里面之外,一分钱也没有,所以,我对此也没有什么傲慢心,自己只是创造了一个缘起而已。两年前我也提过,从我1985年来到这里,法王如意宝就在甘多拉经堂讲经,可以说这个经堂是法王讲经最多、加持最大的地方,如果能把它修好,就已经实现了我的一个梦想。现在依靠很多发心人员的辛劳付出,马上就要竣工了,所以我今天很开心,也要特别感谢学院内外的所有参与者。我们喇荣的尼众大经堂、居士林经堂、男众经堂和甘多拉经堂不像其他地方的闲置建筑,白天晚上都有很多很多的僧众在其中闻思修行,稍稍结上缘或只是心里随喜,都有功德。学院不需要金碧辉煌的建筑,但供僧众使用的经堂也不可缺少,因为出家人毕竟也是人,不是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天人,显现上五蕴假合的身体还是要安住在一个地方。这次经堂的圆满完成,也是法王如意宝为主的三大传承三根本的不可思议加持。
3、现在讲到基智见道的十六行相。一般来讲,苦谛有苦、空、无我、无常四个相,集谛有因、集、生、缘四个相,灭谛有灭、寂、妙、离四个相,道谛有道、如、行、出四个相,总称十六行相。这些相只是名言中存在,胜义中都不成立,比如前面讲苦,苦也不存在、非苦也不存在;讲无常,常不存在、无常也不存在;讲无我,我不存在、无我也不存在……每一个智就都离开了两边,十六种智共离开了三十二种增益。前面已经讲了苦谛和集谛的八种智,下面讲灭谛的四智。
4、丑三、灭谛之四智:由宣说此义,不能惠施他,皆悉不可得,毕竟净无病。
《大乘阿毗达摩》和《小乘阿毗达摩》共许灭谛的四种相是灭、寂、妙、离。首先讲“灭”,表面上灭就是断尽所有的痛苦和烦恼,实际上灭相是对于灭和非灭都已经远离,对此想用语言文字来宣说,根本无法讲说清楚,这就是灭谛的法忍;
“皆悉不可得”是讲“寂”,表面看来,寂就是熄灭了痛苦,但这里则是远离了寂与非寂的分别、如空中鸟迹般了不可得的状态,这是灭谛的法智;
“毕竟净”是讲“妙”,表面上妙是得到了殊胜的大乐清净、趋向于安乐界之义,但实际上它是远离了妙与非妙的极为清净之相,这是灭谛的类忍;
“无病”是讲“离”,显现上是离开了眼根到意根所摄的身心疾病,但实际上是离开了离与非离的不患疾病之相,这叫做灭谛的类智。
5、丑四、道谛之四智:断除诸恶趣,证果无分别,不系属诸相,于义名二种,其识无有生。
先讲一般意义上道谛的四相:对治一切苦集、令入寂灭的方便法叫做道,契合真理叫做如,趋向涅槃叫做行,出离生死叫做出。
此处“断除诸恶趣”是讲“道”,显现上需要依靠道谛现前灭谛,但实际上道是远离道与非道之相的。如果证得这种境界,就已经断除了转生地狱、饿鬼、旁生的习气和种子(获得加行道忍位后,就再不会堕入恶趣,只会转生在人天善趣),这是道谛的法忍;
第二句“证果无分别”讲“如”,显现上有证果、获得成就,但实际上那时已经远离了契合真理的如和相反的非如,而现前证果无分别之相,这是道谛的法智;
第三句“不系属诸相”指的是“行”,显现上趋向涅槃的修行是存在的,但实际上则远离了行与非行等一切相,这叫做道谛的类忍;
下面两句“于义名二种,其识无有生”讲“出”,显现上有出离三界轮回、趋入清净灭谛,但实际上出和非出都不存在,因此就不会对般若的名和义产生任何分别(“名”指能诠的词语和文字,“义”指所诠的意义),这叫做道谛的类智。
6、以上即为基智见道的十六刹那,每一个都从破除两边来安立的。所谓十六刹那,实际上是在一刹那间圆满的,为了使我们能够通达四谛的意义,才从十六个侧面来描述它。以大乘的见道智慧来观察,这十六刹那的智慧一定是远离三十二种增益的。这种非空非不空、非我非无我的境界,凡夫人很难想象,所以才说般若波罗蜜多超离言思。
7、壬三、如是宣说之摄义:一切智刹那。
三智的一切证悟种类归纳起来,就是远离三十二种增益之行相的智慧,也即上述的基智十六刹那。直接宣说的是菩萨见道,间接也说明了修道道智,因此后面也就没有另外讲修道。声闻的见道和修道并没有宣说,也不必宣说,因为通达了菩萨见道自然就能了知声闻的见道和修道。
关于见道十六刹那的安立,《大乘阿毗达摩》跟《俱舍论》的观点稍有不同,其究竟密意应按照《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的观点来了解,宁玛巴大德普遍以此为依据建立自宗。
8、下面,弥勒菩萨用一个偈颂来为前三品做结尾。《现观庄严论》共有八品,分讲三智、四加行、法身果位,为什么讲完三智后加一个总结偈,而其他地方没有呢?因为三智已经圆满含摄了所有的道,具足四加行等其他品的意义,故而此处作以总结。很多大德都是这样解释的。
9、己二、宣说三品圆满之结尾:如是此及此,又此三段文,当知即显示,此三品圆满。
对于颂词里的四个“此”,狮子贤论师和解脱部论师的解释稍有不同。
狮子贤论师是对照《般若八千颂》来解释的,此经中的三智次第与本论相同——第一个“此”指遍智、第二个“此”指道智、第三个“此”指基智。因此,以上所讲的第一品用十种法来表示遍智,第二品用十一种法来表示道智,第三品用九种法来表示基智,应当知道这三段文字即是明示《般若八千颂》的意义。
华智仁波切在《现观庄严论总义——修行次第略说》中结合三种发心来讲三智:之所以先讲遍智,是因为这是要获得的究竟之果,是愿菩提心的对境;中间讲道智,是因为要行持六波罗蜜多;最后讲基智,是为了说明胜义菩提心,避免误入歧途。
圣解脱部是对照《般若二万颂》来解释的,彼经云:“须菩提,此般若非能得任何法……”,这些是讲基智;然后说:“须菩提,此般若非能超离三界……”,这讲到了道智;最后是:“须菩提,此般若非能赐予佛陀之诸法至缘觉之诸法……”,这是讲遍智。按照这种解释,第一个“此”指基智,第二个“此”指道智,第三个“此”指遍智。应当知道这三段文字依次往前推,基智依靠道智,道智依靠遍智,如此明示了以上三品所讲的内容。如此讲解,也可以承接后面的四加行。
实际上两位论师的解释没有什么矛盾:一者是先说目标,再讲如何修持和远离歧路,一者是按照基道果的次序讲。现观的传轨,广现观要讲七十义,中现观要讲八事,略现观只讲三智,也是因为三智可以涵盖全部,最难的就是三智。
10、华智仁波切的《现观庄严论总义》,这其实是现观的一个修法。如果先学一遍《现观庄严论》颂词再看《总义》,会很容易了达二者之间的明晰关系。
现观庄严科判
361、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三己一庚三辛二壬一癸二子二丑三、灭谛之四智;(第26课)
由宣说此义,不能惠施他,
皆悉不可得,毕竟净无病。
362、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三己一庚三辛二壬一癸二子二丑四、道谛之四智。(第26课)
断除诸恶趣,证果无分别,
不系属诸相,于义名二种,
其识无有生。
363、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三己一庚三辛二壬二、宣说基离增益之行相;(这个科判没有颂词)
364、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三己一庚三辛二壬三、如是宣说之摄义。(第26课)
一切智刹那。
365、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三己二、宣说三品圆满之结尾。(第26课)
如是此及此,又此三段文,
当知即显示,此三品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