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现观庄严

现观庄严论3品基智25(339-360)笔记

创建日期:2021-11-12

  现观庄严论3品基智25(339-360)笔记

  1、《现观庄严论》=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宣说入造论之分支+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乙三、造论圆满之尾义

  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丙一、略说现观之自性+丙二、广说彼之分类+丙三、如是宣说之摄义。

  丙二、广说彼之分类=丁一、别说对境三智法相——三智+丁二、略说彼相加行——四加行+丁三、广说所得果之功德——法身。

  丁一、别说对境三智法相=戊一、相无生之现观遍智(1品)+戊二、道无相之现观道智(2品)+戊三、基无我之现观基智(3品)

  戊三、基无我之现观基智=己一、宣说真实论义+己二、宣说三品圆满之结尾。

  己一、宣说真实论义=庚一、认请基离边之现观(319)+庚二、广说彼之特殊分类+庚三、宣说如何修行之真实道

  庚三、宣说如何修行之真实道=辛一、宣说修基智加行+辛二、宣说加行之果——见道

  辛一、宣说修基智加行=壬一、分析说明对境加行之分类+壬二、摄略说明有境加行相(352)

  壬一、分析说明对境加行之分类=癸一、本体+癸二、分类。

  癸二、分类=子一、入定之本体加行+子二、后得之本体加行(351)

  子一、入定之本体加行=丑一、灭除耽著有法显现之加行+丑二、灭除耽著法性空性之加行

  丑一、灭除耽著有法显现之加行=寅一、灭除耽著对境之加行(346)+寅二、灭除耽著有境之加行(347)

  丑二、灭除耽著法性空性之加行=寅一、灭除耽著对境之理(349)+寅二、灭除耽著有境之理(350)

  辛二、宣说加行之果——见道=壬一、认清见道忍智之智慧+壬二、宣说基离增益之行相+壬三、如是宣说之摄义。

  壬一、认清见道忍智之智慧=癸一、本体+癸二、分类

  癸二、分类=子一、略说(357)+子二、广说

  子二、广说=丑一、苦谛之四智(359)+丑二、集谛之四智(360)+丑三、灭谛之四智+丑四、道谛之四智。

  346、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三己一庚三辛一壬一癸二子一丑一寅一、灭除耽著对境之加行;

  色等无常等,未圆满圆满。

  347、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三己一庚三辛一壬一癸二子一丑一寅二、灭除耽著有境之加行。

  及于无贪性,破实行加行。

  349、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三己一庚三辛一壬一癸二子一丑二寅一、灭除耽著对境之理;

  不变无造者。

  350、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三己一庚三辛一壬一癸二子一丑二寅二、灭除耽著有境之理。

  三难行加行,如根性得果,故许为有果,不依仗于他。

  351、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三己一庚三辛一壬一癸二子二、后得之本体加行。

  证知七现事。

  352、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三己一庚三辛一壬二、摄略说明有境加行相。

  不执著色等,四种平等性

  357、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三己一庚三辛二壬一癸二子一、略说;

  苦等诸圣谛,法智及类智,忍智刹那性,一切智见道。

  359、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三己一庚三辛二壬一癸二子二丑一、苦谛之四智;

  色非常无常,出二边清净,无生无灭等。

  360、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三己一庚三辛二壬一癸二子二丑二、集谛之四智;

  如虚空离贪,脱离诸摄持,自性不可说。

  2、五部大论中的《现观庄严论》是宣说般若法门的一部殊胜论典。对于万法空性的道理,以显义的方式加以抉择的,主要是中观六论等;以隐义的方式加以抉择的,就是这部《现观庄严论》。

  3、壬一(分析说明对境加行之分类)癸一、本体:

  对境加行的本体即是灭除耽著基的殊胜加行。

  4、《般若经》中抉择万法的最究竟实相时,会破除一切对于对境的执著,因为缘对境的执著会带来无量的痛苦。世间任何一个众生心中的痛苦,要么是由执著对境引起的,要么是由执著心识引起的。因此抉择加行时再三提及对对境的执著,而这其中又分对显现的执著和对空性的执著。无论执著显现还是执著空性,都会招致无穷的过患。

  对境、有境、显现、空性等的本体都不可得,故而对此执著是不符合万法实相的。对这一点,我们应该先通过闻思进行理论上的抉择和剖析,之后才有可能在生活中减少乃至断除执著。

  5、寅一、灭除耽著对境之加行:色等无常等,未圆满圆满。

  基智加行共分十种法:

  第1、对于基之有法显现的差别基色等的本体灭除耽著的加行。如果对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直至佛陀遍智之间的一切法的本体有所执著,就会迷失在假象中,从而感受痛苦,因此第一个加行就是要灭除对这些法的执著。

  第2、对其总的差别法无常等灭除耽著的加行。对色等这些法分别其为常或无常、有我或无我、白色或红色……这些差别法上的执著也给我们带来痛苦,因此也需要予以遣除。

  第3、对于分别差别法尚未圆满的共同相与极其圆满的不共相灭除耽著的加行。凡夫人相续中所执著的色法叫做遍计色法,依之不能圆满道的功德,因此称为未圆满的色法;菩萨的入定位中,色法等了不可得,在出定位则有如梦如幻、显而无自性的色法存在,这种色法叫做圆成实的色法,依之可圆满我们相续的一切功德,因此称为圆满的色法。无论对于未圆满或圆满的色法,都不应执著,因为一旦执著就会遮障地道功德。

  上面这三种加行都是针对对境来讲的,第一个就对境的本体而安立,第二个就对境的差别法而安立,第三个就相应补特伽罗的不同执著而显现未圆满、圆满的对境相而安立。

  下面从有境——执著对境的心识方面来分。

  6、寅二、灭除耽著有境之加行:及于无贪性,破实行加行。

  第4、对于灭除耽著的有境——无贪体性灭除耽著的修行加行。对于前面所讲色法等的三种对境都无有贪执,如同《金刚经》中所言,已经不著一切相,故而能够破除实有耽执之行持。首先做到对对境无有贪执,之后才能避免行为上的取舍、破立等。

  7、寅一、灭除耽著对境之理:不变无造者。

  第5、对于基的法性空性本体在一切阶段不转变成其他特性灭除耽著的加行。这里主要是讲不能对对境空性有执著,因为法性空性的本体永远没有什么改变,一切事物不是因为我们证悟了就变成空,没有证悟就实有存在。

  第6、对于它的差别法不是以因缘所造的作者等一律无有灭除耽著的加行。从显现上看,般若空性可以灭除我们相续中的烦恼,让我们现前证悟;但就真正实相而言,般若空性从来没有造作任何的境界,绝不是有些人所认为的像造物主那样凭意愿对万物进行改造。

  以上两个加行,一者是要遣除对空性本体有改变的耽著,一者是要遣除认为空性有所造作的耽著

  下面讲对于证悟空性的有境智慧也不能执著。

  8、寅二、灭除耽著有境之理:三难行加行,如根性得果,故许为有果,不依仗于他。

  第7、对于有境证悟的本体具有三种难行的自性灭除耽著的加行。

  名言中,可以说声闻缘觉、菩萨、佛分别获得三智,但实相中,这三种智慧都难以安立,因为:遍智的本体在胜义中无法得到,因此是所为难行之自性;道智的本体在胜义当中无生,因此是加行难行之自性;基智的本体在胜义当中无法诠说,因此是事业难行之自性。

  我们说三智时,实际上是站在执著空性的角度,认为佛的智慧、菩萨的智慧、声闻缘觉的智慧存在,以分别念暂时这样安立是可以的;但站在究竟实相的层面上,就不能说这三种智慧存在且胜义中不空。正因如此,才要断除对这三种有境的耽著。

  第8、对于有境的殊胜作用本体,即将依靠三智而随着各自缘分获得自子四圣者果位承许为有自果灭除耽著的加行。

  尽管三智在胜义中了不可得,但世俗中可以承许修行人依各自缘分而获得四圣之果——证悟人无我得到声闻和缘觉的果位、证悟二无我得到菩萨的果位、圆满证悟二无我得到佛的果位,但是不能认为这种得果的作用在胜义中存在。

  第9、对于有境的差别法果位来源于三智而不依赖于其他因缘灭除耽著的加行。名言中,可以承许四圣者的果位依各自不同的智慧而现前,但就真实义而言,般若波罗蜜多、圣果都并非依靠他缘而生,因而要行持不依他加行。

  9、首先,对于对境空性不能有变化、造作等的执著,不能把空性当作一种实有的东西,认为它可以得到。

  第二,无论佛、菩萨、声闻缘觉,还是汉藏诸宗古往今来的大成就者,这只是如梦如幻的名言中安立的,如果以菩萨的入定智慧来观察,则证悟者及其智慧都了不可得。

  智慧与法性其实是一个不可分的本体,只是依名言习惯而将圣者智慧立为有境,法性立为对境。

  10、子二、后得之本体加行:证知七现事

  第10、在后得位,菩萨对于一切现象以七种事来了知,即如梦、如幻、如阳焰、如回音、如光影、如寻香城、如幻化。

  11、有时讲七种幻化喻,有时讲八种,还有些续部和论典中讲十二种幻化喻。不管数目是多少,真正通达空性的菩萨在行住坐卧等一切威仪中都知晓万法的如梦如幻,这是一种真实的体会,而不是口头上的说辞。人生跟梦幻没有什么差别。梦的特点是显而无自性,幻术的特点是因缘聚合而显现、因缘散灭而消失。

  玛尔巴罗扎死掉儿子时,他哭得很伤心,有一个妇女跟他讲:“你不是天天给我们讲万法如梦如幻吗?为什么儿子死了你就哭成这样?”他回答道:“我的儿子虽然也是幻化,但他是比较坚固的幻化,所以我忍不住要哭。

  12、壬二、摄略说明有境加行相:不执著色等,四种平等性。

  前面讲菩萨对五蕴为主的一切法的本体以及差别法等都灭除了执著。这种有境加行的行相,如经中所说“不执著色,以色不执著,不执著色为我所,于色不执著”,从四个方面做了抉择,即:

  首先是对色法的本体不执著,不把柱子、瓶子、人、衣服、工作等法相执为体性,这是从空性方面讲的;

  然后是对色法的差别不执著,比如不会因柱子的红色、衣服的白色而争执,这是从无相方面讲的;

  接下来是不将色法的无常等行相法执为我所,这是从无愿方面讲的;

  最后,对于色法的有境心识不执著为无生之法,这是从无为方面讲的。

  以如是四种平等性的方式对色法为主的一切万法断除耽著,便会真实通达其本体空性

  13、在修行时,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去观察每一个事物。比如这个茶杯,

  人们首先对它的本体有一种执著;

  然后认识到它可以保温、颜色是红的、质量很好……在差别法上有很多执著;

  这样的茶杯别人送给自己,自己就很欢喜,如果有人偷了它,自己就很生气,这是归为己有而起的执著;

  最后,自己的心识一直附着在它上,睡梦之中也担心它会丢掉……

  这么多的执著全是围绕着茶杯一法而产生的。对于一件衣服、一个人、一辆车等等,也无非就是以这四种方式而执著,整个轮回也就是这样形成的。

  14、壬一(认清见道忍智之智慧)癸一、本体:

  基智见道的本体,就是对万法远离四边八戏的实相完全通达

  15、子一、略说:苦等诸圣谛,法智及类智,忍智刹那性,一切智见道。

  缘苦集灭道四圣谛的每一个都有法忍、法智、类忍、类智,忍和智合起来总共有十六个刹那的智慧,这就是所谓的基智见道(颂词中的“一切智”是指基智,遍智有时也叫一切智)。

  16、丑一、苦谛之四智:色非常无常,出二边清净,无生无灭等。

  四谛十六行相,即圣者对三界四谛完全通达无碍,从不同反体分出十六种智慧

  首先讲苦谛四智,即分别通达苦、空、无常、无我四种相的智慧。色法为主的所有法都远离常和无常的相(本来这一相就叫做“无常”,但作为菩萨,常与无常两边都要远离),这种智慧就叫做苦谛的法忍;远离了苦与非苦二边的相,叫做苦谛的法智;远离空与不空的清净之相,叫做苦谛的类忍;远离了我与无我(通常认为无我是合理的,但在实相中,我和无我都不存在)的无生无灭之相,叫做苦谛的类智。

  至于这四种智慧如何现前,前面已经讲过。

  先要了解苦、空、无常、无我的意思,然后要知道,在最究竟的层面上,苦与非苦等都不存在,这是导向证悟的要点。其实如果细致思维,万法的本体也应该是这样的。

  17、丑二、集谛之四智:如虚空离贪,脱离诸摄持,自性不可说。

  集谛有因、集、生、缘四相。按照一般的讲法,因是引生一切痛苦之因;集是集聚一切痛苦;生就是使痛苦连续不断产生;缘是成为痛苦之果的助缘。

  但此处讲,以上四个相只是名言中存在,胜义中也无法安立。用胜义理观察时,具足远离因与非因而如虚空之相,这叫做集谛的法忍;远离了集与非集而离贪之相(名言中存在各种苦的因缘聚集,胜义中集聚、非集聚都不存在),这叫做集谛的法智;远离了生与非生而脱离摄持之相,这叫做集谛的类忍;远离了缘与非缘的自性不可言说之相,这叫做集谛的类智。

  这也是佛经中常提到的远离32种增益——十六行相正面的16种和反面的16种都要远离。

  现观庄严科判

  339、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三己一庚三(宣说如何修行之真实道)分二:

  340、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三己一庚三辛一(宣说修基智加行)分二:

  341、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三己一庚三辛一壬一(分析说明对境加行之分类)分二:

  342、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三己一庚三辛一壬一癸一、本体;(这个科判没有颂词)

  343、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三己一庚三辛一壬一癸二(分类)分二:

  344、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三己一庚三辛一壬一癸二子一(入定之本体加行)分二:

  345、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三己一庚三辛一壬一癸二子一丑一(灭除耽著有法显现之加行)分二:

  346、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三己一庚三辛一壬一癸二子一丑一寅一、灭除耽著对境之加行;(第25课)

  色等无常等,未圆满圆满。

  347、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三己一庚三辛一壬一癸二子一丑一寅二、灭除耽著有境之加行。(第25课)

  及于无贪性,破实行加行。

  348、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三己一庚三辛一壬一癸二子一丑二(灭除耽著法性空性之加行)分二:

  349、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三己一庚三辛一壬一癸二子一丑二寅一、灭除耽著对境之理;(第25课)

  不变无造者。

  350、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三己一庚三辛一壬一癸二子一丑二寅二、灭除耽著有境之理。(第25课)

  三难行加行,如根性得果,

  故许为有果,不依仗于他。

  351、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三己一庚三辛一壬一癸二子二、后得之本体加行。(第25课)

  证知七现事。

  352、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三己一庚三辛一壬二、摄略说明有境加行相。(第25课)

  不执著色等,四种平等性。

  353、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三己一庚三辛二(宣说加行之果——见道)分三:

  354、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三己一庚三辛二壬一(认清见道忍智之智慧)分二:

  355、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三己一庚三辛二壬一癸一、本体;(这个科判没有颂词)

  356、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三己一庚三辛二壬一癸二(分类)分二:

  357、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三己一庚三辛二壬一癸二子一、略说;(第25课)

  苦等诸圣谛,法智及类智,

  忍智刹那性,一切智见道。

  358、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三己一庚三辛二壬一癸二子二(广说)分四:

  359、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三己一庚三辛二壬一癸二子二丑一、苦谛之四智;(第25课)

  色非常无常,出二边清净,

  无生无灭等。

  360、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三己一庚三辛二壬一癸二子二丑二、集谛之四智;(第25课)

  如虚空离贪,脱离诸摄持,

  自性不可说。

上一篇:现观庄严论3品基智24(324-338)笔记

下一篇:现观庄严论3品基智26(361-365)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