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观庄严论4品正等加行35(440-453)笔记
1、《现观庄严论》=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宣说入造论之分支+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乙三、造论圆满之尾义
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丙一、略说现观之自性+丙二、广说彼之分类+丙三、如是宣说之摄义。
丙二、广说彼之分类=丁一、别说对境三智法相——三智+丁二、略说彼相加行——四加行+丁三、广说所得果之功德——法身。
丁二、略说彼相加行——四加行=戊一、总说修三智相之加行+戊二、宣说次第与同时修之道次第
戊一、总说修三智相之加行=己一、宣说圆满摄修相之现观——正等加行+己二、宣说各分位究竟之现观——顶加行
己一、宣说圆满摄修相之现观——正等加行=庚一、摄所修三智之相+庚二、宣说实修加行之现观。
庚二、宣说实修加行之现观=辛一、趋入加行实修之身份补特伽罗+辛二、宣说修行实修加行之自性+辛三、广说彼之差别分支。
辛三、广说彼之差别分支=壬一、所得功德之差别(384)+壬二、所断过失之差别(385)+壬三、所知法相之详细分类+壬四、所行道之差别。
壬四、所行道之差别=癸一、宣说顺解脱分资粮道+癸二、宣说顺抉择分加行道+癸三、宣说随正等菩提分不退转众。
癸二、宣说顺抉择分加行道=子一、本体+子二、分类。
子二、分类=丑一、暖位(443)+丑二、顶位(444)+丑三、忍位(445)+丑四、胜法位(446)
癸三、宣说随正等菩提分不退转众=子一、略说差别基+子二、广说各自差别相法。
子一、略说差别基=丑一、本体+丑二、分类(450)
子二、广说各自差别相法=丑一、宣说加行道不退转之相法+丑二、宣说见道不退转之相法+丑三、宣说修道不退转之相法。
丑一、宣说加行道不退转之相法=寅一、略说自性(453)+寅二、广说相之分类+寅三、摄义。
443、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四癸二子二丑一、暖位;
此暖等所缘,赞一切有情,缘彼心平等,说有十种相。
444、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四癸二子二丑二、顶位;
自灭除诸恶,安住布施等,亦令他住彼,赞同法为顶。
445、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四癸二子二丑三、忍位;
如是当知忍,自他住圣谛。
446、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四癸二子二丑四、胜法位。
如是第一法,成熟有情等。
450、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四癸三子一丑二、分类。
从顺抉择分,见修诸道中,所住诸菩萨,是此不退众。
453、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四癸三子二丑一寅一、略说自性;
由说于色等,转等二十相,即住抉择分,所有不退相。
2、癸二(宣说顺抉择分加行道)子一、本体:
顺抉择分的本体即是顺抉择分之智慧的殊胜二利。
顺抉择分是加行道的一个别名,它可分为暖、顶、忍、胜法四种阶位。有人可能会想:前面已经介绍过加行道的四位,这里为什么要再讲一次呢?这是因为,前面遍智品讲加行道(抉择支),侧重于抉择圣者入根本慧定的境界,以所缘空性为特法;本品讲顺抉择分,则主要着眼于圣者后得境界,将大悲对境的有情安立为所缘。前者是讲智慧,后者是讲大悲心,抉择大乘佛法,或者讲《现观庄严论》的时候,始终都没有智和悲这两大核心,由于圣者入定位证到了究竟的智慧,在出定时就能不离不弃地利益众生。
3、在之前的每一品,我们也都不同程度地接触过“加行道”的概念,但那是分别侧重于基、道、果等不同反体来宣讲的,因此并没有重复的过失。讲到正等加行中的加行道,我们需要明白的重点是:后得位应如何对待有情。
大乘佛教的终极目标,是不是要永远安住在根本慧定里,什么都不缘取呢?如果是这样,那他在后得位对待有情的时候,可能不会有什么慈悲心,因为他在根本慧定当中,除了离戏论的不可思议的智慧以外,一无所得。而在世俗当中万事万物是存在的,在这样都存在的情况下,他的重点是什么呢?就是要度化众生。
4、子二(分类)分四:丑一、暖位;此暖等所缘,赞一切有情,缘彼心平等,说有十种相。
颂词“此暖等所缘”中的“等”字包括了顶位、忍位和胜法位,这四个阶位的所缘,《般若经》中赞说是一切有情。在世俗中,缘众生修一切善法具有极大功德,缘有情造种种恶业具有很大过失,因此佛经中说暖等四位缘有情修行的功德非常值得赞叹。
暖位在行相方面的差别总共有十种,其中,下品暖位两种,中品暖位三种,上品暖位五种。颂词的前两句是说以有情作为所缘,后两句是说缘彼所产生的行相。也就是说,缘于这些有情,暖位的不同层次共有平等心等十种行相。
首先分析一下下品暖位的两种行相:
第1、平等心,即四无量心当中的舍心,它是对任何众生既没有嗔恨,也没有贪执,视一切众生为父母的亲怨平等之心。真正的平等心是什么样呢?因为怨恨的敌人实际上也当过我们的父母,而亲生的父母也不一定跟孩子特别亲,所以从究竟意义上来讲,二者应该是平等的。
第2、慈心,即愿众生能够当下得到快乐的心。
中品暖位有三种行相:
第3、饶益心,即希望众生获得未来的一切快乐的心。慈心对应当下的利益,饶益心对应将来的利益。这种心是为了所有的众生,想尽一切办法去帮助他们,希望他们将来能够获得快乐,有这种无私的饶益之心。
第4、无嗔恚之心,不管是什么样的众生,只要让他快乐就非常欢喜,没有任何嗔恨、嫉妒之心,主要是摧毁嫉妒,发自内心地随喜。
第5、无损恼之心,即悲悯一切有情,平等施予慈爱,不希望他们受到丝毫损害。菩萨对蝼蚁以上的所有众生一律地悲悯,没有种族、身份的差别。
上品暖位有五种行相:
第6、视年长者为父母之心。凡是比自己年长的有情,不管有没有亲缘关系,都把他们当作真正的父母一样,这是大乘中很好的一种修法。
第7、视同龄者为兄妹之心。
第8、视年幼者为子女之心。把所有比自己年龄小的众生当作子女来对待。
第9、视众生为情谊稳固的朋友之心。这里没有作年龄范围上的划分,是说把天下所有众生都当成恩义深重的忠诚好友一样,从来不会彼此欺惑。
第10、视众生为同一父系与母系的亲友之心。
以上已经将佛经中所宣讲的加行道暖位的十种行相介绍完毕。
5、丑二、顶位:自灭除诸恶,安住布施等,亦令他住彼,赞同法为顶。
“自灭除诸恶”,这是讲下品暖位的行相;“安住布施等”,这是中品暖位的行相;上品暖位的行相,颂词里没有直接说,上品暖位自己安住于空性;“令他住彼”,“赞同法为顶”,这两句可以加在上中下三品顶位任何一种后面。
顶位的所缘跟暖位一样,也是一切有情。我们但凡讲到大乘后得位的修行,就一定是以一切有情为所缘。顶位的行相是怎样的呢?
下品顶位的时候,自己安住于善法的行持,断除身口意的一切恶业,也令他人如此行持,并且口里一直赞颂,心里随同而行。如果自己没有这样的境界,光是让别人去做,这叫做口是心非,是不合理的;如果自己已经在行善断恶了,那么口头上就可以给别人这样讲,心里也一定是赞同这种行为的。人的身体会展现出不同形象,但心是不会骗人的,因此修行以心为本,心善的时候一切都善,心不善的时候一切都恶。
中品顶位的时候,自己安住于布施、持戒等六波罗蜜多,同时身体令他人也这样行持,口里也这样赞叹,心里也这样忆念。
上品顶位的时候,自己安住在缘起空性的境界当中,在别人面前身体力行,口里也经常赞叹缘起法的功德,心里也受持这一见解。
总的来看,下品顶位的修持类似于小乘戒律所讲的断除恶行,中品顶位主要行持世俗中的六度万行等善法,上品顶位侧重修无二慧(胜义空性),对于这三种修行都要三门一致身体力行。
6、丑三、忍位:如是当知忍,自他住圣谛。
与顶位一样,忍位的所缘也是一切有情。
下品忍位的行相,自己安住在了知苦谛、断除集谛、修行道谛、现前灭谛的四圣谛中,身体令他众也安住这样的境界,口中赞叹,心里随同而行。
中品忍位的行相,自己虽然知晓成就预流果等果位的方法,但不现行,并以身体将此种根基的众生安置于四果,口中赞叹,心里随同而行。加行道菩萨自己并不会取证小乘的四果,但因为要度化众生,所以不了解小乘的修法是不行的,身口意也必须随顺他们。
上品忍位的行相,自己不离大悲空性双运的大乘见解,并以身体令他众如此行持,口里经常赞叹般若空性和菩提心的功德,心里也这样随行、随喜。
7、丑四、胜法位:如是第一法,成熟有情等。
胜法位跟前面的忍位一样,也是缘一切有情而作利益。
其三个品位的行相差别如下:
下品胜法位的时候,自己想要成熟有情、修行刹土,身体令他众也这样行持,口中赞叹,心中随同而行。大乘佛子利益众生,首先要依靠传法给众生种下善根,然后以各种方便渐渐成熟他们的相续,当得到一定境界时,就要修炼我们将来成佛的刹土。
中品胜法位的时候,自己通过修行现前智慧、神通,以身体令众生也如此行持,口中赞叹,心里随同而行。
上品胜法位的行相,自己安住在生起遍智、断除轮回习气结生的方便中,身体令他众如此行持,口中赞叹、心里随同而行。
8、癸三(宣说随正等菩提分不退转众)丑一、本体:
成为随圆满菩提分的殊胜入定后得。入定位是远离四边八戏的智慧境界,出定位则修持一百七十三相。
9、丑二、分类:从顺抉择分,见修诸道中,所住诸菩萨,是此不退众。
顺抉择分加行道、见道与修道这一切道中所住的诸位菩萨就是此处的不退转僧众,其中加行道有二十种不退转相,见道有十六种,修道有八种。
这里的“不退转”,指的是在菩提道上不会退转,更不会退转到轮回或恶趣当中去。佛经中讲到不退转的界限时,一般认为利根者在加行道,中根者在见道,钝根者在八地。
可能有人会想:为什么从加行道才开始安立不退转僧众?资粮道也有不退转菩萨,为什么没有被包括进去?
因为不退转要靠行相来证明,这种相有思想上的,也有行为上的。当一位加行道菩萨获得二十种不退转相时,他自己心里对此非常明白,别人也能从他的行为上看得出来;资粮道虽然也有少数不退转的情况,但通常表现不出这样明确的相,因此佛经中没有安立资粮道不退转众。
10、丑一(宣说加行道不退转之相法)寅一、略说自性:由说于色等,转等二十相,即住抉择分,所有不退相。
佛经中所说的对于色法等直至一切智智之间的所有法断除实执等二十相,就是安住于顺抉择分加行道的所有菩萨的不退转相。
为什么能够这样安立呢?就好像以“无误宣说四谛法门”来成立“佛陀是量士夫”一样,这是依靠果因来证成的——加行道菩萨由于具足二十种相的殊胜功德,所以必定是不退转僧众。或者也可以用自性因来证成:能够证悟这种境界,就必定是加行道的不退转菩萨,不可能是其他身份。
现观庄严科判
440、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四癸二(宣说顺抉择分加行道)分二:
441、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四癸二子一、本体;(这个科判没有颂词)
442、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四癸二子二(分类)分四:
443、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四癸二子二丑一、暖位;(第35课)
此暖等所缘,赞一切有情,
缘彼心平等,说有十种相。
444、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四癸二子二丑二、顶位;(第35课)
自灭除诸恶,安住布施等,
亦令他住彼,赞同法为顶。
445、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四癸二子二丑三、忍位;(第35课)
如是当知忍,自他住圣谛。
446、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四癸二子二丑四、胜法位。(第35课)
如是第一法,成熟有情等。
447、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四癸三(宣说随正等菩提分不退转众)分二:
448、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四癸三子一(略说差别基)分二:
449、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四癸三子一丑一、本体;(这个科判没有颂词)
450、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四癸三子一丑二、分类。(第35课)
从顺抉择分,见修诸道中,
所住诸菩萨,是此不退众。
451、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四癸三子二(广说各自差别相法)分三:
452、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四癸三子二丑一(宣说加行道不退转之相法)分三:
453、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四癸三子二丑一寅一、略说自性;(第35课)
由说于色等,转等二十相,
即住抉择分,所有不退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