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现观庄严

现观庄严论8品法身55(669-681)笔记

创建日期:2021-12-23

  现观庄严论8品法身55(669-681)笔记

  1、《现观庄严论》=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681)

  甲三、论义=乙一、宣说入造论之分支+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乙三、造论圆满之尾义(680)

  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丙一、略说现观之自性+丙二、广说彼之分类+丙三、如是宣说之摄义

  丙二、广说彼之分类=丁一、别说对境三智法相——三智+丁二、略说彼相加行——四加行+丁三、广说所得果之功德——法身

  丁三、广说所得果之功德——法身=戊一、意法身及功德+戊二、所依报身及相好+戊三、行为化身及事业。

  戊三、行为化身及事业=己一、认清具五特点化身之本体(655)+己二、广说事业之功德

  己二、广说事业之功德=庚一、略说本体(657)+庚二、广说分类+庚三、摄义(676)

  庚二、广说分类=辛一、安置于道之所依(659)+辛二、安置于道之本体+辛三、安置于道之果位中(675)

  辛二、安置于道之本体=壬一、安置于资粮道(661)+壬二、安置于加行道(662)+壬三、安置于见道(663)+壬四、安置于修道

  壬四、安置于修道=癸一、安置于不清净七地(665)+癸二、安置于清净三地。

  癸二、安置于清净三地=子一、安置于八地(667)+子二、安置于九地(668)+子三、安置于十地。

  子三、安置于十地=丑一、安置于总特点+丑二、安置于最后有者之特点(674)

  丑一、安置于总特点=寅一、安置于有学清净圆满成熟究竟之特点(671)+寅二、安置于彼地功德法获得自在之特点(672)+寅三、安置于彼地道果法中之特点(673)

  丙三、如是宣说之摄义=丁一、摄为六种现观(678)+丁二、摄为三种现观(679)

  671、甲三乙二丙二丁三戊三己二庚二辛二壬四癸二子三丑一寅一、安置于有学清净圆满成熟究竟之特点;

  …严净,佛土及决定,无量有情利。

  672、甲三乙二丙二丁三戊三己二庚二辛二壬四癸二子三丑一寅二、安置于彼地功德法获得自在之特点;

  亲近佛等德。

  673、甲三乙二丙二丁三戊三己二庚二辛二壬四癸二子三丑一寅三、安置于彼地道果法中之特点。

  菩提分诸业,不失坏见谛,远离诸颠倒。

  674、甲三乙二丙二丁三戊三己二庚二辛二壬四癸二子三丑二、安置于最后有者之特点。

  无彼根本理,清净及资粮,有为与无为,悉不知有异。

  675、甲三乙二丙二丁三戊三己二庚二辛三、安置于道之果位中。

  安立大涅槃。

  676、甲三乙二丙二丁三戊三己二庚三、摄义。

  许法身事业,有二十七种。

  678、甲三乙二丙三丁一、摄为六种现观;

  相及彼加行,彼极彼渐次,彼竟彼异熟,余六种略义。

  679、甲三乙二丙三丁二、摄为三种现观。

  初境有三种,因四加行性,法身事业果,余三种略义。

  680、甲三乙三、造论圆满尾义:

  般若窍诀——现观庄严论,至尊弥勒怙主撰著圆满。

  681、甲四、末义译跋:

  2、今天讲《现观庄严论》的最后一堂课。法身的二十七种事业,是指将众生安置于道之所依、安置于道之本体、安置于道之果位。我们讲到了“安置于道之本体”的科判,前面讲了将众生安置于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修道当中又分为不清净七地和清净三地。清净三地当中,前面第十四个是安置于第九地。现在讲“安置于十地”。

  3、寅一、安置于有学清净圆满成熟究竟之特点:…严净,佛土及决定,无量有情利。

  将众生安置于智波罗蜜多尤为殊胜的十地,共包括十二种事业,本科判讲清净、圆满、成熟这三种事业

  清净、圆满、成熟是三个特别的佛学名词,经常被用在发愿文中,比如法王如意宝有些仪轨的回向文中就出现过。有些没学过甚深经论的人会用一些很简单的词句来解释这三个词,但在本论的此处,它们是特指三清净地尤其是十地的三种超胜功德,不能跟其他内容混淆。

  法15、有学道清净刹土究竟之特点:使他们严净种种佛土。菩萨经过漫长的修行,到十地时就可以现前将来成佛的清净刹土,比如在阿弥陀佛得十地的时候,极乐世界的整个庄严景象就呈现出来了。佛陀可以将十地菩萨安置于这样的修行境界之中。

  法16、资粮圆满究竟之特点:使他们依靠资粮圆满而决定一生成佛。像弥勒菩萨那样的十地菩萨,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都已经极为圆满,他没有必要再转世到轮回中去,决定一生成佛。

  法17、成熟有情之特点:使他们成办十方刹土中有情的无量利益。世间中说一个人很成熟,一般是说他有点变老了,但这里的“成熟”是指令众生的相续得以成熟。

  4、寅二、安置于彼地功德法获得自在之特点:亲近佛等德。

  法18、使他们获得一刹那间以神境通前往十方刹土亲近佛陀等等无量自在功德。令他们一刹那间现前神通等各种世间功德,同时能亲近十方刹土中的许多如来。就像《阿弥陀经》所讲的那样,可以随意云游十方世界,拜见不同的如来,在如来面前发愿、供养、听受教言等,获得了诸如此类的无量自在功德。

  5、寅三、安置于彼地道果法中之特点:菩提分诸业,不失坏见谛,远离诸颠倒

  法19、道之本体的特点:使他们齐全作为圆满菩提之因的一切分支——三十七道品。圆满菩提之因,即圆满菩提的一切分支——三十七道品,四念处直到佛功德法之间的所有功德都得以圆满。

  法20、道之作用的特点:使他们所集聚的二资本体之业与圆满菩提果紧密相连而绝不失坏。“诸业不失坏”,是指修道的作用。修道的作用就是积累福德、智慧二种资粮,这二种资粮的业跟大菩提果位之间是因果关系,正因为十地时这种因果关系不会失坏,所以菩萨才能通过积累资粮而必定现前无上果位。小乘在现前果位后有退失的情况,十地菩萨不会这样。

  道的断治之自性:

  法21、对治的特点:使他们拥有如理如实现见一切法之究竟实相的圆满智慧。虽然一地菩萨就已经现见法性了,但只有到了十地,才真正具足了一切波罗蜜多的功德,这时候可以说是现量圆满照见了广大之四谛,一切万法的真正实相。

  法22、断的特点:将他们安置于远离一切颠倒所断的清净自性中。虽然从资粮道开始,常乐我净的四种颠倒相就在逐步泯灭,但到十地末尾,是彻底远离一切颠倒梦想的极其清净的自性。

  6、丑二、安置于最后有者之特点:无彼根本理,清净及资粮,有为与无为,悉不知有异。

  法23、证悟的特点:将他们安置于证悟那些颠倒之相根源不存在的智慧理中。最后有者所证悟的,就是前面所说四种颠倒的根本不存在的清净法界智慧。

  法24、断的特点:将他们安置于清净一切所断之理中。佛陀将他们安置于非常清净的、所有的障碍已经断除了的、远离一切所断的最后有者的境界当中。

  法25、成就究竟果位断证之直接因的特点:使他们能圆满断尽二障及习气而获得断德本性身的对治资粮臻至究竟。由于二障以及细微习气都已断尽,能断的智慧也已圆满现前,这说明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必定已经达到究竟。

  法26、将他们安置于能圆满证悟有为与无为无有差别、有寂等性的证德智慧法身之现空无别的解脱境界中。最后有者能证悟有为的轮回法和无为的涅槃法本来无别,《中论》中说:“轮回与涅槃,无有少差别。”将众生安置于证悟有寂等性的智慧法身境界中。

  7、辛三、安置于道之果位中:安立大涅槃。

  法27、将他们安置于道之究竟果位——不住有寂的大涅槃中。令他们从资粮道到十地末尾之间的所有功德都圆满之后,最后安置于佛的果位,获得了究竟不住有寂的大涅槃当中。这就是二十七种当中的最后的一个事业。

  学完这二十七种事业,我们要知道:佛度众生的时候,也只能根据众生的根基优劣而给予不同程度的饶益,不可能一次性解决问题的,要一步一步地引导他人了。

  8、庚三、摄义:许法身事业,有二十七种

  佛陀在《般若经》中承许,能表示第八品法身的最后一法——事业有二十七种。

  用事业来表示法身——能如是将不同众生安置于不同安乐境界中的大悲智慧圆满之怙主,就是所谓的法身。

  9、在整个论义部分,先讲了三智、四加行、法身这八种现观,又一一分析了七十义的全部内容,这是对喜欢广说者所作的讲述。下面,弥勒菩萨还特别为喜欢不广不略的中等者宣讲了六种现观,又为喜欢略说的利根者宣讲了三种现观。后面这两种方式已经包含在八种现观之中了。

  10、丁一、摄为六种现观:相及彼加行,彼极彼渐次,彼竟彼异熟,余六种略义

  六种现观,也就是把三智合为一个,其他的不变。

  三智具有了知基道果为空性的法相。之所以称为相现观,是因为需要通过闻思来抉择三智的法相,之后才能通过修行来现前它的果位。

  确定了追求的目标之后,为了达到它,就要修持四种加行。第一种是正等加行,即圆满修行三智所有行相的现观。第二种是顶加行,即各阶段修行三智行相达到极点的现观。正等加行为因,顶加行为果。具体以什么方式来修呢?三智的一百七十三相是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圆满的,必须按照顺序次第地修,这就是第三种加行——渐次加行的意义。渐次加行修到最为究竟,就是刹那加行,即能于短短的一个成事刹那之间圆满现前三智所有行相的现观,这是有学道中最高的境界。以上四加行就是第二到第五种现观。

  第六种现观是法身,即修持三智所有行相之加行圆满成熟的现观。

  对照颂词来看,“相”是法相,“彼加行”是正等加行,“彼极”是顶加行,“彼渐次”是渐次加行,“彼竟”是刹那加行,“彼异熟”是法身,这就是为了利益中等根基者,而以不广不略的方式归纳的六种现观。

  11、丁二、摄为三种现观:初境有三种,因四加行性,法身事业果,余三种略义。

  同前面一样,因为基智、道智、遍智分别对应基、道、果的法,所以将三智称作证悟对境为无生空性的现观,这是第一种——因的现观。能修持对境三智的方式就是四加行,通过修正等加行、顶加行、渐次加行、刹那加行可以现前空性的智慧,这是第二种——加行的现观。当这样的修行慢慢圆满时,就会现前究竟的果位——法身连同事业(事业是法身的作用),这是第三种——果的现观。这就是为了利益喜欢略说者而安立的三种现观的意义。

  12、以上已经将广般若摄义的教言、中般若摄义的教言和略般若摄义的教言都宣讲完毕。

  正如前辈的高僧大德们所说,能够将《般若经》的所有意趣归纳于一处的,就是弥勒菩萨这部窍诀性的《现观庄严论》,诸位后学者应该以恭敬心和恒常的精进来深入其中。

  结果近几堂课网上也还有两千多个用户,比第一天少了一千左右,算是可以的了——人多人少我们也不太在乎,网上搞一个娱乐活动动辄就能吸引几万人。不过依靠数字,也能看出大家对佛法的希求心。

  能把这部论典讲完,我心里面很高兴。

  13、乙三、造论圆满尾义:

  般若窍诀——现观庄严论,至尊弥勒怙主撰著圆满。

  14、弥勒菩萨为无著菩萨宣讲的五部论典——《现观庄严论》、《辩中边论》、《辩法法性论》、《宝性论》、《大乘经庄严论》,我以前用藏语都讲过,用汉语讲的,目前就只有《现观庄严论》,其余四部我打算陆续地讲一下,先讲《经庄严论》。麦彭仁波切为这部论造过注释(1988年,我们朝拜五台山回来,法王如意宝就讲了这部注释),其中说道:学习《经庄严论》,可以得到闻思全部大乘佛法的功德。我当初一看到这句话,就被深深吸引住了,所以,明年如果没有什么违缘的话,我想先讲《经庄严论》;其他三部论篇幅都不长,也不太难,放在以后讲。

  我觉得今天的缘起很好,因为《八大菩萨传》我正好翻译到“弥勒菩萨传”的开头,第一段公案已经译完了。许多论典中都讲过:像我们这些在释迦牟尼佛教法中受持一分戒以上的人,如果这个教法期没有取得成就的话,那么当弥勒佛出世转F轮时,就会成为他的首座眷属。我们今天也应该共同为此发愿。

  15、甲四、末义译跋:

  此般若波罗蜜多教授现观庄严论由梵译藏者谓天竺明本光论师与吉祥积译师翻译校对,后又经天竺大德无死论师与具慧译师重译校阅善为抉择也。

  将本论由梵文译成藏文的,是印度的明本光论师和藏地的吉祥积译师。吉祥积就是噶瓦·拜则,为(简称“噶、焦、祥前译时期三大译师”,其地位如同唐代三大译师一般)之一,他曾跟莲花生大士一起翻译了一些续部,后来受赤松德赞国王的委托,他跟那措慈诚等人持着金粉到印度去迎请布玛莫扎尊者,回来之后翻译了很多经论。

  到了后弘时期,印度大德无死论师与藏地的具慧译师又对本论进行了重译和校对。具慧译师即峨·罗丹西绕,他一生翻译的著作相当多,在历史上有很大贡献,但他却谦虚地说:“前译的诸位译师就像太阳和月亮一样,后译的我等诸译师就像星星一样微不足道。”弥勒五论中有些前译的版本后来没有重新译校,但《现观庄严论》是经过重译的。

  汉文版的翻译者是法尊法师,我对里面个别字进行了调整,也不算重译,只能叫“校对”。因为,若完全按他的颂词译本来讲,有些地方和这次宣讲的藏文讲义的对应上有点困难,所以我就在尽量尊重原文的基础上稍稍作了一点调整,调整过的地方也都在脚注里标明了。

  16、我主要参考的讲义是哦巴活佛(多昂丹毕尼玛)的《〈现观庄严论〉释——弥勒言教》,也使用了他的科判;这部注疏,我是在2007年译成汉文的。多昂丹毕尼玛是真正得到弥勒菩萨摄受的一位近代的大德,上师如意宝曾在他面前听过法。他长期住在华智仁波切、堪布根华等加持过的寂静处——嘎琼日绰,位置就在江玛佛学院的对面。《〈现观庄严论〉释》也是在这个地方写成的。这部注疏文字不多,但确实讲得非常好,大家通过这次学习,应该也感受到了他的加持。除此之外,我看道友们平常参考的也就只有麦彭仁波切的讲义,手上其他资料并不多。

  17、整个五部大论,我很久以前就发愿要讲完,大概从法王在世的时候就开始发愿,后来,除了这部《现观庄严论》的颂词没有讲,其他的都已经讲了,那次我刚讲完《现观略义》和《现观总义》,这里好多法师就过来说:“《现观庄严论》的颂词你还没有讲,五部大论不算圆满,必须讲颂词!”给我“施加”了一些压力。

  现观庄严科判

  669、甲三乙二丙二丁三戊三己二庚二辛二壬四癸二子三(安置于十地)分二:

  670、甲三乙二丙二丁三戊三己二庚二辛二壬四癸二子三丑一(安置于总特点)分三:

  671、甲三乙二丙二丁三戊三己二庚二辛二壬四癸二子三丑一寅一、安置于有学清净圆满成熟究竟之特点;(第55课)

  …严净,佛土及决定,

  无量有情利。

  672、甲三乙二丙二丁三戊三己二庚二辛二壬四癸二子三丑一寅二、安置于彼地功德法获得自在之特点;(第55课)

  亲近佛等德。

  673、甲三乙二丙二丁三戊三己二庚二辛二壬四癸二子三丑一寅三、安置于彼地道果法中之特点。(第55课)

  菩提分诸业,不失坏见谛,

  远离诸颠倒。

  674、甲三乙二丙二丁三戊三己二庚二辛二壬四癸二子三丑二、安置于最后有者之特点。(第55课)

  无彼根本理,清净及资粮,

  有为与无为,悉不知有异。

  675、甲三乙二丙二丁三戊三己二庚二辛三、安置于道之果位中。(第55课)

  安立大涅槃。

  676、甲三乙二丙二丁三戊三己二庚三、摄义。(第55课)

  许法身事业,有二十七种。

  677、甲三乙二丙三(如是宣说之摄义)分二:

  678、甲三乙二丙三丁一、摄为六种现观;(第55课)

  相及彼加行,彼极彼渐次,

  彼竟彼异熟,余六种略义。

  679、甲三乙二丙三丁二、摄为三种现观。(第55课)

  初境有三种,因四加行性,

  法身事业果,余三种略义。

  680、甲三乙三、造论圆满尾义:(第55课)

  般若窍诀——现观庄严论,至尊弥勒怙主撰著圆满。

  681、甲四、末义译跋:

上一篇:现观庄严论8品法身54(654-668)笔记

下一篇:现观庄严论8品法身49-55课(629-681)小结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