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解宝灯论(五问二谛何主199-208)笔记
1、《定解宝灯论》=甲一、初善首义+甲二、中善论义+甲三、后善末义
甲二、中善论义=乙一、依教理广说+乙二、以殊胜窍诀略说+乙三、宣说造论方式。
乙一、依教理广说=丙一、见解无遮或非遮+丙二、声缘证二无我耶+丙三、入定有无执著相+丙四、观察修或安置修+丙五、二谛何者为主要+丙六、异境何为共所见+丙七、中观有无承认否。
丙五、二谛何者为主要=丁一、遮破他宗+丁二、建立自宗。
丁一、遮破他宗=戊一、提出问题(201)+戊二、于彼答复。
戊二、于彼答复=己一、第一种观点+己二、第二种观点+己三、第三种观点。
己一、第一种观点=庚一、说此观点(204)+庚二、辨析彼义。
庚二、辨析彼义=辛一、详析二者关联(206)+辛二、说彼过失(207)+辛三、于彼摄义(208)
201、甲二乙一丙五丁一戊一、提出问题;
二谛何者为主要?
204、甲二乙一丙五丁一戊二己一庚一、说此观点;
有许胜义谛主要,谓世俗乃迷乱现,执为所断说胜义,乃未迷乱胜义谛,
即是真实之见解。
206、甲二乙一丙五丁一戊二己一庚二辛一、详析二者关联;
虽说世俗若真实,胜义不成空性故,然而断除世俗谛,之外他法胜义谛,
少许亦不可成立,二谛方便方便生。不依所察之有实,彼之无实不存在,
是故有实与无实,二者缘起性相同。
207、甲二乙一丙五丁一戊二己一庚二辛二、说彼过失;
倘若耽著于空性,以此断除诸显现,则已玷污缘起空,龙树善妙之宗旨。
汝许见空修彼道,证悟唯一单空界,圣者入定空性智,成灭法因亦有过。
208、甲二乙一丙五丁一戊二己一庚二辛三、于彼摄义。
诸法本来为空性,然不偏堕现空故,执说唯空主要者,未知究竟之意义。
2、五、二谛何者为主要
胜义谛与世俗谛究竟哪一个重要?对此问题有三种不同观点,一者认为空性重要;一者认为世俗显现非常重要,胜义完全抛开;还有一种观点,并未完全舍弃胜义谛,但仍然认为世俗谛比较重要。
3、以前无垢光尊者的教典虽说浩如烟海,但其所做多属无上大圆满方面的论著,有关显宗教义的并不多见。一般宗派与宗派之间辩论较多的就是有关显宗这方面,对此,宁玛巴自宗长期以来一直也没有比较稳固的见解,而自从麦彭仁波切以后,有关这方面的自宗得以逐次建立,宁玛巴真正对显宗教理扎下了相当稳固的基础。
4、《入中论》:
不是万法的本来面目,属万法现相,即称为世俗谛;
非分别寻伺之行境,一切诸法的究竟实相,为万法实相,称之为胜义谛。
5、戊一、提出问题:二谛何者为主要?
二谛究竟哪一个更为重要?麦彭仁波切总结说:不论偏执任何一方都是不合理的。
有说胜义谛重要,有说世俗谛重要。实际上,偏重于任何一方所作的回答都存有错谬之处,不论胜义还是世俗,二者都十分重要,唯于诸法空性及显现等侧面的抉择角度不同而已,故不应偏袒执著于某一者更为重要。
6、己一(第一种观点)庚一、说此观点:有许胜义谛主要,谓世俗乃迷乱现,执为所断说胜义,乃未迷乱胜义谛,即是真实之见解。
有些宗派认为胜义谛重要。他们认为世俗属于身口意迷乱的显现,并非万法实相,是如毛发般的虚假现象,不符合实际道理,以此缘故,将世俗谛执著为所断,如以手挤压眼睛时所见到的二月,仅是一种假象,故而应是所断。而一切万法的本来实相即是胜义谛,这是希求获得且修行时需证悟的,因此,胜义谛最为重要,而世俗谛属于凡夫众生前的迷乱显现,应该舍弃。
麦彭仁波切说:仅仅执著胜义谛重要则不合理,因现在众生前的迷乱显现于精进修持后可以转依为光明部分,若此现分自始至终作为所断,则最后所证之法界应成单空,故对此说法应再三分析。
7、辛一、详析二者关联:虽说世俗若真实,胜义不成空性故,然而断除世俗谛,之外他法胜义谛,少许亦不可成立,二谛方便方便生。不依所察之有实,彼之无实不存在,是故有实与无实,二者缘起性相同。
7、1虽说世俗若真实,
表面看来,“胜义谛主要”这种说法似乎非常合乎道理,因为万法本来的实相十分殊胜,对此着重强调、宣说也是理所当然的。
7、2胜义不成空性故,然而断除世俗谛,
实际并非如此。世俗的本体若成为真实不虚,则胜义不应成为空性,但经中所宣讲的胜义谛,并非于断除世俗以外单独存在。
7、3之外他法胜义谛,少许亦不可成立,
若将世俗谛弃之一旁,另外去何处寻找也不会得到一个胜义谛。众生眼前所现之一切万法,均为胜义谛之妙用自现。
7、4二谛方便方便生。
世俗谛、胜义谛二者可承许为方便与方便生,依靠世俗谛可以证悟胜义谛,从本体而言,并非方便、方便生之本体,但从相续产生这一角度来讲,通过世俗之显现方可证悟空性之胜义谛,若将胜义谛断除,单独世俗谛的本相则无法找到;将世俗谛断除,再去寻找胜义谛也不能成立。因此,从证悟这一侧面来讲,二者是方便与方便生的关系;从本体而言,完全是一味一体的。
为什么这样讲呢?世俗与胜义二者是在同一物体上进行区分的,对某一法,若未认识反而执为迷乱,则称其为世俗谛;已经认知其本相,即称为胜义谛。比如有眼翳者将海螺的白色误见为黄色,白色是胜义谛,黄色属于世俗谛,海螺若不存在,则海螺的“白色”、“黄色”也根本无从谈起。故于本体上并不存在胜义与世俗之分,只是从认识之有境上出现了不同而已。
7、5不依所察之有实,彼之无实不存在,
“有实”指具有功能作用的一种实体,这样一种有实法若不存在,则其无实法也无法成立。
《中论》云:“涅槃名无为,有无是有为。”意思是说,有实、无实全部是有为法,而涅槃属于无为法。主要是从缘起角度来讲的,麦彭仁波切此处所说也是如此,若有实法不存在,则依靠有实法成立的无实法也无法安立。不论有实、无实,从缘起法方面是完全一致的,均为假立,同样,所谓的二谛也应观待而安立。
以因明观点,有实确属有为法,但无实法的本体即不存在,如何将其安立成有为法?
7、6是故有实与无实,二者缘起性相同。
有实能起作用的万法,如柱子、瓶子等;无实不能起作用之法,如无柱子、瓶子空性等,此二者于缘起性空上无有丝毫差别。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说:一切有实法依缘起安立,一切无实法于假立上安立,故此二者于因缘缘起空性上无有差别。
8、“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以柱子为例,若将柱子之色法断除,认为其不重要而柱子的空性非常重要,但除柱子之色法以外哪里又有一个柱子空性呢?说柱子真实固然不合理,否则胜义也无法成立空性,但抛开世俗谛以外,以他法安立的胜义谛少许也无法成立。
欲寻找瓶子的空性,首要条件是瓶子应该存在,若瓶子无有,瓶子的空性于何处寻找呢?因为瓶子与瓶子的空性是观待安立的,也即现、空二者应在一个法的本体上分析。
若承许净见量,则所见的柱子,暂时于众生世俗量前见为柱子,于清净时则见为如来之幻化相,于最极究竟时承许为智慧之妙用,如此承许,对于现空双运中的“现”并未诽谤,因现在于众生面前显现的柱子,即是现空双运之现分,是真实智慧之妙用。
诸法真正的实相,于世俗谛时只能见到柱子的显现,若细心观察则会发现其本性为空性,此时属于世俗谛中轮番的境界;趋达一地时,对现空双运的道理完全通达;到佛地时,真正现空双运的境界将会无碍现前。
9、辛二、说彼过失:倘若耽著于空性,以此断除诸显现,则已玷污缘起空,龙树善妙之宗旨。汝许见空修彼道,证悟唯一单空界,圣者入定空性智,成灭法因亦有过。
9、1倘若耽著于空性,以此断除诸显现,则已玷污缘起空,龙树善妙之宗旨。
倘若对空性胜义谛尤为重视、空性胜义谛非常重要,以此否定一切世俗显现,将其安立为极应断除之法,这样已经染污了龙猛菩萨现空双运的善妙宗旨。
9、2汝许见空修彼道,证悟唯一单空界,
如汝宗所许,见到万法空性后,再继续修行彼道,最后就只能证悟唯一的单空境界,因你等承许胜义谛最为重要,执著一切显现均非了义从而对其完全舍弃之故。将一切显现执为世俗谛,认为这些都是下劣之法,对其弃之不顾,然后认为空性十分重要并在修持时执著单空不放,这样于最后也只能证悟单空。
9、3圣者入定空性智,成灭法因亦有过。
如此一来,圣者入根本慧定已经成为毁灭诸法之因。
见解上承许单空、修行也是单空,以见修行果必相随顺之故,最后得果必定也是单空境界,一切世俗显现全部灭尽,倘若如此,如同以铁锤摧毁瓶子一般,入于根本慧定的智慧已经成为毁坏万法之因了。
若对二谛善加分析,世俗不清净现法渐渐转依,成为净见量所见之天尊等显现,最后,此等亦成为玛玛格佛母之显现或者法界自现光明。如此越来越增上时,所谓的现空双运始终都非常合理。相反,你们在凡夫时一切显现无碍具足,而最后获得圣者果位时,所有显现却灭尽无余,那圣者根本慧定成为毁坏万法因之太过,毫无疑问会落于你宗头上,对此毋庸置疑!
10、龙猛菩萨的观点
龙猛菩萨所抉择的现空双运主要阐述以第二转F轮为主之意趣,比如《中观六论》主要以第二转F轮为主,一切万法皆为空性,如来藏本体亦为空性;
而其后的《赞法界颂》则以第三转F轮之意趣为主,以抉择光明为主,此光明在净见量面前是实有、恒常不变的。
故而对龙猛菩萨的观点也应从显、空两个侧面进行抉择,是现空双融一味的,龙猛菩萨已经解释了佛陀二转F轮与三转F轮的究竟密意。
11、对二谛安立方法辩论激烈
产生如此分歧的原因,就是对于量与所量未能分析清楚。所谓的二谛有两种分析方法:
一种以胜义空性为主,以空性为主,将空性立为胜义谛,名言现相立为世俗谛,一般龙猛菩萨以《中观六论》为主宣说佛陀第二转F轮般若空性方面的教言,均以此种二谛分析方法进行安立;
一种以名言现相为主,以显现为主,将圣者净见量前所现承许为胜义谛,凡夫迷乱心识前的显现安立为世俗谛,这种安立方法,与第三转F轮及密宗说法极为相合。净见量于世俗中承许其为正量,比如《宝性论》、《大幻化网》中所讲到的清净显现,若对其以名言量衡量进而将之许为虚假的话则是不合理的。
12、如来藏
若对二谛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则取舍也会轻而易举,这时将如来藏本体说为恒有不变不会出现过失,但最后以中观胜义方法观察时,即使如来藏也并非真正恒有不变之法,而是离一切戏论的空性本体,不过这一点与于净见量前抉择的角度是不同的。
上述道理非常重要,若对其未能善加通达,单单认为如来藏恒常实有是绝对不合理的。
13、麦彭仁波切承许胜义量分两种,即暂时胜义之量与究竟胜义之量,其中前者抉择单空,后者抉择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名言量也分两种,即暂时不清净之量和究竟净见量,不清净之量如眼耳鼻舌身所得之不清净万法,净见量属于圣者智慧,其所抉择之法虽暂时包括在世俗中,却可以承许为清净之显现。
14、月称论师将一切万法仅抉择为空性,他对一切万法光明这一分既未肯定也未否定。月称论师其实也承认万法光明的本性,但在其所著论典中并未提及,虽没有提到也并不代表他不承认。
就如《涅槃经》所讲,众生根基不同之故,应如登上梯阶一样,次第进行抉择,佛即依照不同次第,首先宣讲四谛法门,抉择了众生五根前显现之法;其次对胜义空性作了抉择;之后对与空性无二无别的光明进行阐述;最后进一步讲到了如密宗所说的坛城等幻化相。
15、按照麦彭仁波切的观点,宁玛巴自宗既可以说为自空派也可以说是他空派。由于众生根基不同,释迦牟尼佛在第三转F轮中已经抉择了如来藏光明分,以此不会违害二转F轮所讲之空性法门,二转F轮之空性与三转F轮之光明之间根本不会抵触,无有任何矛盾之处。
宁玛巴自宗对这一道理很圆融地作了抉择,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以他空为主,《法界宝藏论》以自空为主作了宣讲;麦彭仁波切也承许自空、他空不存在丝毫矛盾。
16、辛三、于彼摄义:诸法本来为空性,然不偏堕现空故,执说唯空主要者,未知究竟之意义。
万法的本性即是现空双运的,并非偏堕于现或空的任何一方。若苦苦执著于某一边,将空性、显现一分为二,认为胜义空性重要、世俗显现下劣甚或舍弃,如此则无法抉择到诸法的究竟本义实相。
17、诸法本来即是空性的,此空性并非所谓的单空,而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于此大空性中完全没有舍弃诸法之光明分,因而绝对不会偏堕于空或现之任一边。万法真正的实相,是空性与光明无可分割、一味一体的,如同火既可以燃烧也是红色一样,有些经论中只讲到了火能够燃烧这一特性,对火之红色并未宣说,但没有提及并非不存在,即使不承认也举不出任何确定性的理由。
定解宝灯科判
199、甲二乙一丙五(二谛何者为主要)分二:
200、甲二乙一丙五丁一(遮破他宗)分二:
201、甲二乙一丙五丁一戊一、提出问题;
二谛何者为主要?
202、甲二乙一丙五丁一戊二(于彼答复)分三:
203、甲二乙一丙五丁一戊二己一(第一种观点)分二:
204、甲二乙一丙五丁一戊二己一庚一、说此观点;
有许胜义谛主要,谓世俗乃迷乱现,
执为所断说胜义,乃未迷乱胜义谛,
即是真实之见解。
205、甲二乙一丙五丁一戊二己一庚二(辨析彼义)分三:
206、甲二乙一丙五丁一戊二己一庚二辛一、详析二者关联;
虽说世俗若真实,胜义不成空性故,
然而断除世俗谛,之外他法胜义谛,
少许亦不可成立,二谛方便方便生。
不依所察之有实,彼之无实不存在,
是故有实与无实,二者缘起性相同。
207、甲二乙一丙五丁一戊二己一庚二辛二、说彼过失;
倘若耽著于空性,以此断除诸显现,
则已玷污缘起空,龙树善妙之宗旨。
汝许见空修彼道,证悟唯一单空界,
圣者入定空性智,成灭法因亦有过。
208、甲二乙一丙五丁一戊二己一庚二辛三、于彼摄义。
诸法本来为空性,然不偏堕现空故,
执说唯空主要者,未知究竟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