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释量论成量品11笔记
1、科判
《成量品》=甲一、宣说佛为量士夫+甲二、广说彼为量能立+甲三、如是宣说之必要。
甲二、广说彼为量能立=乙一、安立能立之理证+乙二、摄集彼之一切义。
乙一、安立能立之理证=丙一、遮破承许无能立+丙二、宣说真实之能立。
丙二、宣说真实之能立=丁一、欲等顺式依道说+丁二、救等逆式说能知。
丁一、欲等顺式依道说=戊一、因圆满+戊二、果圆满。
戊一、因圆满=己一、各自宣说+己二、结尾。
己一、各自宣说=庚一、意乐圆满说欲利+庚二、加行圆满说导师。
庚一、意乐圆满说欲利=辛一、真实宣说(53)+辛二、遣诤。
辛二、遣诤=壬一、遣除修习不容诤+壬二、遣修无边不容有。
壬一、遣除修习不容诤=癸一、略说(56)+癸二、广宣说。
癸二、广宣说=子一、许心依身无能立+子二、宣说彼者有能害。
子一、许心依身无能立=丑一、破他宗+丑二、立自宗。
丑一、破他宗=寅一、破许非同时所依+寅二、遮破同时之所依。
寅一、破许非同时所依=卯一、宣说彼者无随存+卯二、宣说彼者无随灭。
卯二、宣说彼者无随灭=辰一、总破+辰二、别破身常有。
辰二、别破身常有=巳一、真实说(106)+巳二、除彼疑(107)
106、甲二乙一丙二丁一戊一己一庚一辛二壬一癸二子一丑一寅一卯二辰二巳一、真实说
近取无变异,不变近取果,如泥无变异,不变瓶子等。何事无变异,转变何事彼,
彼近取非理,如黄野黄牛。身心亦如是。
107、甲二乙一丙二丁一戊一己一庚一辛二壬一癸二子一丑一寅一卯二辰二巳二、除彼疑。
彼因俱有缘,生果即并存,如火红铜液。
2、《释量论•成量品》有两个目的:第一证成释迦牟尼佛是量士夫。所谓量士夫,就是整个世间唯一十全十美、千真万确的人,具体讲就是佛陀的智慧、悲心、能力在世间无与伦比。当然,这并非佛教徒以偏执心赞扬,而是以正理成立的,其论证方法在《成量品》中有。
第二建立前生后世存在。地球上有非常多的人不知道生命的真相,他们认为:人来到这个世界,就像春天的花和秋天的云一样,是突然出现的,离开后一切都销声匿迹了,再也没有所谓的后世。这是特别大的邪见,观念是极其错误的。
3、辰二(别破身常有)巳一、真实说:近取无变异,不变近取果,如泥无变异,不变瓶子等。何事无变异,转变何事彼,彼近取非理,如黄野黄牛。身心亦如是。
极个别外道认为,心的近取因或主因是身体,而且身体是常有的。当然,他们所认为的常有,并非人永远不死,而是说身体一直是恒常不变的,就像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所认为那样:从小到老、从生到死都是这个身体;昨天的身体就是今天的身体,今天的身体就是明天的身体,明天的身体就是后天的身体……这种观点肯定不合理,下面进行遮破。
既然身体是恒常不变的,那就不可能产生心识的果,因为恒常不变的法产生任何一法都不合理,为什么呢?近取因无有变化之故。由于近取因身体没有变异,就不可能移位到或转变为近取果的本体,如同泥土,在泥土自性没有改变而存在的同时,不可能转变成瓶子等。任何一个事物没有改变,转变或产生其他某一事物,即它作为另一事物的近取因,是不合理的。就像黄牛与野黄牛、水与火、柱子与瓶子等一样毫无瓜葛。大家都清楚,在世间当中,瓶子产生柱子、柱子产生黄牛、黄牛产生山羊等是不合理的。同样的道理,身体和心识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即它们之间不可能有随存随灭的近取因和近取果的关系。
身体和心识之间的关系,并非近取因和近取果的关系。否则,在身体健康、吃穿等具足的条件下,心就应该快快乐乐、无忧无虑,但往往不是这样,故不能如此承许。
心和身的关系,就像苗芽和土壤、肥料的关系一样。也就是说,就像种子是苗芽或果实的近取因,土壤、肥料等是俱有缘一样,心的近取因是心,身体只是俱有缘。
但顺世外道为主的很多人都认为,心是从身体当中产生的。其实这并没有可靠的依据,因为心从身体当中产生,要么从父母的身体当中产生,要么从自己的身体当中产生。如果是从父母的身体当中产生,那么自己的心识就与父母的身体有随存随灭的关系,父母的身体随时随地存在的时候都应当产生心识,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如果是从自己的身体当中产生,即便成为尸体,也应该产生,但事实也不是如此。因此,心识不可能从身体当中产生,它的延续依靠心识。
4、巳二、除彼疑:彼因俱有缘,生果即并存,如火红铜液。
假设对方说:如果身体和心识不是近取因和近取果的关系,那它们两者为什么有并存的决定性呢?
他们认为,身体和心识肯定有因果关系,否则不可能有心的时候有身,有身的时候有心。当然,他们并不认为,有尸体时也有心,梦中的识到什么地方身体也到什么地方。现在也有很多人认为,心识就是身体或大脑的复制品。其实这是不合理的,下面进行答复。
答:由众生业力牵引,在父母交合之际,心识投生于红白明点融合之中而昏厥;而其身体的近取因则存在于凝酪等心识的俱有缘中,从而完成投生。
所以,虽然很多回忆前世的人知道前世是谁,以及前世在何处死亡等,但死后投胎接受另一个身体的过程却不清楚。实际上,这就像自己知道睡着以前,而不清楚怎样睡着一样。以前,我很想了知自己是如何被麻醉的,多次努力都没有成功,醒来后只记得医生的脸模模糊糊,之后就记不得了。就像这样,只能记得入胎之前,而不可能记得入胎之后。中阴法门讲,中阴身在进入一个类似房屋的东西后,或到自己起贪心的男人或女人处就昏厥了。若欲详细了解这方面的道理,可参阅《闻解脱》等中阴法门。
正因为身心聚合之果,是宿业或引业之因引生的,故乃至业的引力尚未完结之前一直并存;就像由红铜自己前面的同类近取因中产生的铜,依靠火的俱有缘熔化以后成为熔液,当时火与红铜的液体并存一样。在此期间,前一刹那心是后一刹那心的近取因、是后一刹那身的俱有缘,前一刹那身是后一刹那身的近取因、是后一刹那心的俱有缘。而一旦宿业穷尽,心就以另外的形式投生,身就变成尸体;就像红铜的液体与火分离之后,火要么熄灭、要么作为他用,红铜的液体要么恢复到固体的状态、要么以其他火继续熬炼一样。
这以上,“破许非同时所依”这一科判已宣讲完毕,也遮破了对方所承许的,非同时的身心有能依所依之近取因果关系的观点。
另外,尽管五根识需要以根为缘的时而出现、时而不出现,但单单的意识并没有不存在的阶段,它不观待五根每一个以及五根聚合也会出现,因此心的相续与身体随存随灭没有依据。而心相续不以自己前面同类作为前提不会产生是成立的,后来持续产生也是成立的,依此则能推翻顺世外道等认为前世后世不存在的邪念。
再者,若深入细致地分析,按照经教中所说认真观察:处于睡眠等时刻,次第粗大的心虽然已经消失,但细微的心并不会消失;即使通过修行使细心消失,在没有得到很高成就之前,阿赖耶识也不会消失;就算阿赖耶识消失(在成佛时,阿赖耶识上不清净的法全部会灭尽),可是光明的心————如来藏的本来面目(在密宗当中,依靠上师的窍诀认识它,就获得了证悟觉性的见解)永不会消失。因此心绝不可能中断,为此智慧连续不断也是成立的,因为从无始时来就存在的界性或心的种子若荡然无存,则不可能出现解脱和迷惑。关于这些道理,其余乘中以越来越明显的方式予以阐述,即上上乘较下下乘宣说得更详细、更具体。
5、至于前世心与后世心的对接,我们可以用种子和苗芽的关系来了知,虽然心识并非有形物,但在缘起上基本一致。那众生的苦乐显现为什么有很大差别呢?这是由阿赖耶识上的习气决定的。至于阿赖耶识,若认识它的本体,则成为涅槃的根本;若没有认识它的本体,则成为轮回的根本。因此,我有时将阿赖耶识直译为普基,是说它是一切万法的基础。唐玄奘将阿赖耶识译为藏识,是说它藏有出生一切万法的种子。在心识当中,阿赖耶识最微妙、最难懂。故麦彭仁波切说,上述这所有正理归根到底必须要证成此义————心的自性是光明,而以分别流转三界。
若真正证悟了心性,就会像很多禅宗和密宗的大德一样,高高兴兴地唱起金刚歌或悟道歌。对没有证悟的人来讲,虽然光明的心一直陪伴着他,也不可能认识其本来面目,因此痛苦无量无边。当然,证悟心性的层次不相同,有的证悟无上大圆满,有的证悟无分刹那。但要获得证悟,必须首先树立前世后世的正见。而要懂得心识的前后际一直不断存在的道理,也要有特别细微的智慧。
6、一般来讲,在尸体没有处理之前,或在死亡七天之内,亡者会经常去看生前的亲朋好友。若懂得这个道理,为他念观音心咒和阿弥陀佛名号,自己就不会受干扰。我每当关系特别好的人死后,都会在几天当中,为他们念一百遍或一千遍观音心咒。对亡者来讲这是无上之宝,因为生时积累的财富等已无济于事,而以善心为他念观音心咒,却能得到非常大的加持。
7、中阴身是如何入胎的?答:《大宝积经•佛为阿难说处胎会》云:“尔时世尊告阿难言:‘若有众生欲入胎时,因缘具足便得受身,若不具足则不受身。云何名为缘不具足?所谓父母起爱染心,中阴现前求受生处,然此父母赤白和合或前或后而不俱时,复于身中各有诸患,若如是者则不入胎。其母胎藏,或患风黄血气闭塞,或胎闭塞,或肉增结;或有碱病,或麦腹病,或蚁腰病;或如驼口,或车辕曲木,或如车轴,或车毂口,或如树叶,或曲绕旋转状如藤笋,或胎藏内犹如麦芒;或精血多泄不暂停住,或滞下流水,或胎藏路涩;或上尖下尖,或曲或浅,或复穿漏,或高或下,或复短小,及诸杂病。若如是者,不得入胎。若父母尊贵,有大福德,中阴卑贱;或中阴尊贵,有大福德,父母卑贱;或俱福德,无相感业。若如是者,亦不受胎。如是中阴欲受胎时,先起二种颠倒之心。云何为二?所谓父母和合之时,若是男者,于母生爱,于父生瞋,父流胤时谓是己有;若是女者,于父生爱,于母生瞋,母流胤时亦谓己有。若不起此瞋爱心者,则不受胎。
复次阿难:云何得入母胎?所谓父母起爱染心,月期调顺,中阴现前,无有如上众多过患,业缘具足便得入胎。如是中阴欲入胎时,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无有福德,二者有大福德。其无福者,觉观心起,所见境界便作是念:我今值遇风寒阴雨,大众愦闹,众威来逼;便生恐怖:我今应当入于草室及以叶室,或隐墙根,或入山泽、丛林、窟穴。复更生于种种诸想,随其所见便入母胎。大福德者亦生是念:我今值遇风寒阴雨,大众愦闹,众威来逼;亦生恐怖,即上高楼,或登大阁,或入殿堂及以床座,亦生诸余种种之想,随其所见便入母胎。’”
释量论成量品科判
105、甲二乙一丙二丁一戊一己一庚一辛二壬一癸二子一丑一寅一卯二辰二(别破身常有)分二:
106、甲二乙一丙二丁一戊一己一庚一辛二壬一癸二子一丑一寅一卯二辰二巳一、真实说(第11课)
近取无变异,不变近取果,
如泥无变异,不变瓶子等。
何事无变异,转变何事彼,
彼近取非理,如黄野黄牛。
身心亦如是。
107、甲二乙一丙二丁一戊一己一庚一辛二壬一癸二子一丑一寅一卯二辰二巳二、除彼疑。(第11课)
彼因俱有缘,生果即并存,
如火红铜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