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解宝灯论(五问二谛何主209-221)笔记
1、《定解宝灯论》=甲一、初善首义+甲二、中善论义+甲三、后善末义
甲二、中善论义=乙一、依教理广说+乙二、以殊胜窍诀略说+乙三、宣说造论方式。
乙一、依教理广说=丙一、见解无遮或非遮+丙二、声缘证二无我耶+丙三、入定有无执著相+丙四、观察修或安置修+丙五、二谛何者为主要+丙六、异境何为共所见+丙七、中观有无承认否。
丙五、二谛何者为主要=丁一、遮破他宗+丁二、建立自宗。
丁一、遮破他宗=戊一、提出问题(201)+戊二、于彼答复。
戊二、于彼答复=己一、第一种观点+己二、第二种观点+己三、第三种观点。
己二、第二种观点=庚一、说此观点(210)+庚二、辨析彼理。
庚二、辨析彼理=辛一、依现空之理分析(212)+辛二、依等净之理分析(213)
己三、第三种观点=庚一、说此观点(215)+庚二、以理破斥(216)
丁二、建立自宗=戊一、总说二谛+戊二、别说密宗如何承许+戊三、遣除邪念建立无垢自宗+戊四、摄义。
戊一、总说二谛=己一、略说+己二、广说。
己一、略说=庚一、二者双运之理(220)+庚二、叙其理由(221)
210、甲二乙一丙五丁一戊二己二庚一、说此观点;
有者抛开胜义谛,仅从世俗方面言,将续部见分高低。
212、甲二乙一丙五丁一戊二己二庚二辛一、依现空之理分析;
未以胜义空性摄,世俗本身之见解,分为高低不合理。
213、甲二乙一丙五丁一戊二己二庚二辛二、依等净之理分析。
不具胜义之确信,仅观世俗之本尊,只是信解非正见,外道诵咒自观他。
215、甲二乙一丙五丁一戊二己三庚一、说此观点;
有谓世俗极重要,因为二谛需双运。
216、甲二乙一丙五丁一戊二己三庚二、以理破斥。
固执如此观点者,再三赞叹世俗谛,然修双运见解时,舍弃双运持单空,
善妙说法良母后,实修童子未跟上。
220、甲二乙一丙五丁二戊一己一庚一、二者双运之理;
是故前译此自宗,基道果之诸法名,离常无常二谛等,建立无偏双运宗。
221、甲二乙一丙五丁二戊一己一庚二、叙其理由。
二谛脱离各自上,不能建立基道果。
2、己二(第二种观点)庚一、说此观点:有者抛开胜义谛,仅从世俗方面言,将续部见分高低。
个别人,将胜义谛完全舍弃,从世俗角度讲解续部见解之高低差别。
3、续部=外续+内续=外续(事+行+瑜伽)+内续(玛哈约嘎+阿努约嘎+阿底约嘎)
3、1他们认为胜义谛即显宗所讲之空性,在修持无上密法时,所谓的胜义空性于此无利无害,没必要对其再再抉择,于是将之一概舍弃。然后从世俗角度对续部进行区分,比如:
对本尊的观修方法,事续时心力不足之故将自己观为较下劣的形象,
行续时将誓言尊者与智慧尊者通过朋友的方式进行观修,
无上续时以无二无别的方式观修,
到玛哈、阿努时依靠智慧与方便修习生圆次第,
最后修持无上大圆满。
他们以上述方法理解一切续部之高低,对胜义谛漠然置之。
3、2而且他们认为,事续修持三部如来、行续修持四部如来、瑜伽续修持五部如来,无上续时修持百尊,以此种方式进行分析抉择。
三部如来:身语意三门清净于三金刚性故,成为三部佛。
四部如来:指身、语、意、功德四部佛果。
五部如来:五蕴清净于五智故,称为五部佛。
3、3在修习密法时,对于本尊的本性是否为空性等胜义角度的衡量观察完全不重视,仅仅修持风脉明点、观清净本尊等,认为这些修法非常殊胜。实际他们的这种修法未离开世俗范畴。
3、4二谛的分析方法有两种:一是从实相现相衡量,一是从显现空性衡量。对于此种分析方法,他们根本不去观察,仅从世俗角度进行分析。实际无论观本尊还是对待其他万法,本性空与其显现分是无离无合的,宁玛巴在抉择基道果任何一者时,都不能舍弃现空双运。
对于上述道理,麦彭仁波切从现空双运、等净无二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4、辛一、依现空之理分析:未以胜义空性摄,世俗本身之见解,分为高低不合理。
密宗一般讲七种胜义谛,如果未以胜义进行摄持,仅仅在显现角度观修本尊、分别续部高低是绝对不合理的。
七种胜义谛:身、语、意、功德、事业、智慧、法界七者。其中前五为果胜义,与智慧胜义、法界胜义,此三胜义本来无离无合,即名为自成七种胜义性。
修任何一法都必须以胜义空性摄持,空性与显现,就如同火与火的热性一样无离无合,对空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显现的贪嗔痴等会越来越减弱,智慧则如初一至十五的月亮般会愈加增上圆满。
5、比如观修本尊:
首先了达一切万法皆为空性,而凡夫众生对此未如实了知,故对其发起悲心,于此种境界中观修本尊的种子字等。
6、修习无上大圆满:
首要条件也即如此,先观心之本性为空性,于空性中,五种智慧起现各自之妙用,即从心之妙力上有所认识,这是从显现而非空性方面来讲的,比如贪嗔痴等五种烦恼生起时,对其有不同认知,即会成为五种不同的智慧,显现上虽是五种各异的智慧,而其本性均与法界空性无二无别。若对显现一概否认,则五种智慧也无法分析,本性上应为空性,不然,五种智慧也成为相异之他体了。
7、大悲空性藏:
大悲心如果愈加增胜,说明与其无离无合的空性境界越来越高深;若所证悟的空性境界越深入,对众生的大悲心决定会越来越强烈,并且相续中显现的烦恼也会逐渐变成智慧。空性、显现一味一体无离无合,若对此二者取一舍一则不合理,未以空性摄持而宣说显现世俗的分位高低也将无法成功,因为空性、显现其实没有任何差别。
8、辛二、依等净之理分析:不具胜义之确信,仅观世俗之本尊,只是信解非正见,外道诵咒自观他。
未能具足胜义方面的确信而去观修世俗的本尊,那仅仅是一种信心,即属于一种“迷信”。
内道与外道不同之处,即是内道诸修行人对于自身为佛之坛城、自心本来清净这一点生起了一种确定性的见解,不会向外界寻找一个佛菩萨,也并不是在其他地方庄严一个清净刹土;
外道并非如此,他们认为于自相续以外存在一个清净的刹土,然后不断地祈祷:观世音菩萨救护我!于自相续之外寻找一个人帮助自己,好像遇到坏人时向警察求救一样。
9、胜义之确信
修行时千万不能脱离胜义而修习世俗,应该具足胜义之确信——了知万法本性为空、心之本性为空,或者观本尊时,自己的如来藏即本尊之本体无二无别,《大幻化网》中说地、水、火、风也是佛父佛母,其实它就是佛父佛母之本性,并非本来不净而观为清净。
再比如对上师观清净心,上师原本即与佛菩萨无二无别,实际就是诸佛菩萨的化身,这一点确定无疑,对此应通过诸多教理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之后再如理观清净心也是符合实际道理的。
同样,万法本来即是清净的,对这一点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生起定解,从本质上认识到诸法本即清净,这就是所谓的确信。如同眼翳者所见海螺虽为黄色,但对其真正的白色本质应生起确信一样,凡夫众生前所现见的虽然是不清净之法,而实际来讲,一切万法是本来清净的,对这一点必须生起确信。
10、众生的本性是不是佛呢?
从显空双运这一角度,众生本性为空性;从净见量衡量,众生本性即是清净的。有关上述道理,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讲述见解时介绍得非常详细,作为修学密宗的行人,首先应该了知众生自身即是本尊,本来就是佛,这并不仅是一种说法,也不是密宗的古老传统,应该对此深刻地认识。只是小乘等显宗对这一点没有认知,密宗则通过非常严密的推理方式对此进行了合理的论证,也并不是没有任何根据,无缘无故说“地水火风为佛父佛母”、“自心本性即是清净”。
11、胜义
从显宗到密宗,从外续到内续,它们所抉择的胜义从本质上没有任何差别,但显宗多数将空性称为胜义、显现称为世俗,这一点在密宗比较少。密宗讲到的胜义谛,一般是法界与智慧无二无别,或说等净无二,它的分析方法与显宗第三转F轮对二谛的分析方法比较接近。
12、麦彭仁波切在讲到念诵咒语的方法时说:以空性与光明无离无合的方式念诵极为殊胜!要对于自心真正有所认识,自心与本尊无二无别而且,念诵咒语时也应在此见解摄持下进行。
13、己三(第三种观点)庚一、说此观点:有谓世俗极重要,因为二谛需双运。
格鲁派的个别大德说二谛需要双运的缘故,世俗谛非常重要。显现一点也不能破,所以世俗很重要。
他们认为,名言中以自相成立真实之量。眼睛等根识前所现之法,以胜义量也无法遮破,故而世俗量极其重要,依此可以积累资粮、忏除罪障,它是成佛之因!
14、有人认为:既然一切皆为空性,那积累资粮也没有任何必要了。
世俗方面积累资粮等毫无疑问是非常重要的,但胜义方面的资粮也同样重要,比如念咒语、磕头等,若能够以空性见解摄持,其所获得的功德相当大;未以空性摄持时,可以具足福德分的资粮,而智慧分的资粮却不具备。因此,不论修任何法,皆应以如水月般的空性摄持,在如幻的佛陀面前作如幻的供养,可以得到如幻之果。
万法的本性虽是空性,但迷乱现相未消于法界之前,对于如幻如梦般的资粮亦应如幻如梦般地积累,就好像名言中不吃饭必定会感受饥饿一样。
15、柱子
现在所见到的柱子是凡夫众生面前的不清净显现,通过如理如法的修持,不清净的显现逐渐逐渐会清净的,真正清净之后即是本来的法界。
现在显现的柱子,将来成佛之后,原来所见的不清净柱子实际即是法界的清净本性——一地时显现为佛父佛母之相,到最极清净时则会显现法界的本来面目。在这一过程中,自始至终柱子的本体无有丝毫变迁,但从有境来讲,凡夫人就如同患眼翳者一样,所见皆不清净,其实此不清净的现相于其本体上从未存在过,只是因为自相续有染污,以迷乱导致才会见为不清净。
16、海螺
比如具眼翳者见到的黄色海螺,其本体应是白色,但以眼翳的缘故见为黄色,眼翳去除后即会见到海螺真正的白色本体,实际海螺是同一个,没有任何改变。因此,对于不净世俗法不能舍弃,就像眼翳者若已经舍弃黄色海螺,则眼翳去除时所见的白色海螺也不存在一样,凡夫地时显现的世俗谛没有必要舍弃,其本体空性也不应该舍弃,否则极为不合理。
17、显现PK空性
如果执著空性一点一滴也不需要,任何修法都是显现最为重要,或者重于显现,舍弃空性,如此取一舍一皆不应理。显现确实不能破,但过分执著显现部分也没有必要,实际显现、空性二者不论于凡夫地还是圣者面前或佛陀面前,都没有任何差别,只不过是各自在认识的程度上有所不同。
18、胜义PK世俗
若能对万法如幻如梦逐渐生起定解,则空性见解会渐渐深入。中观自续派在名言中显现以实有自相的方式存在,其所证悟的空性也仅是相似胜义;而中观应成派在抉择空性、显现时并未分开,认为二者是无离无合的本体,名言中了知一切显现是如幻如梦的,究竟证悟时也是真实的胜义谛。二者在这方面存在非常大的差别。
对于胜义、世俗二者哪一个重要,宁玛巴自宗认为,胜义谛与世俗谛无有差别,不论从哪一方面衡量,二者都处于平等的地位之上。
19、庚二、以理破斥:固执如此观点者,再三赞叹世俗谛,然修双运见解时,舍弃双运持单空,善妙说法良母后,实修童子未跟上。
固执己见地持执上述观点的个别人,对世俗谛一味地进行赞叹,认为它非常重要。但这样一来,真正实地修持此种见解时,已经将所谓的双运舍弃,紧紧把持的唯一是实有法之单空。
对方于抉择时的确是说现空双运,但真正修持时,已经舍弃了双运而修持单空,如此一来,善妙说法的母亲背后,实地修行的童子并未跟上。口头说得确实非常善妙,而实际修持时已经背道而驰,光明的一分完全舍弃而仅仅修持空性,所修持的空性也只是一种单空,如此已经仅仅停留在阿罗汉这一层面上了。修行的童子要紧紧抓住善说母亲的衣襟,否则实在不太合理。
20、宁玛巴无垢光尊者、麦彭仁波切认为,二转、三转实际都是非常了义的,没有必要将此二者强加区分、格格不入,三转F轮讲到了光明的一分,二转F轮讲了空性的一分,此空性与光明二者应该无二双运,没有必要分此执彼,妄加取舍。
21、丁二(建立自宗)庚一、二者双运之理:是故前译此自宗,基道果之诸法名,离常无常二谛等,建立无偏双运宗。
前译宁玛巴自宗对此问题如何抉择?所谓的基道果,基中观是现空无二,道中观是二资无二,果中观是二身无二,所有安立均可包括于基道果之中。于真实抉择时,基道果三者不能分开,基时胜义、世俗本体一味;修持时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双运,不能脱离;得果时,法身与色身圆融一体,并非异体存在。一切基道果全部远离常、无常,并未片面耽著胜义或世俗任意一者,由此建立了无偏双运之自宗。
宁玛巴一概不作承许,远离常、无常、仅为空性非为显现、仅为显现非空性等一切偏袒执著之相,从而建立既不堕于胜义也未堕于世俗的无偏自宗。
也就是在抉择基道果时,全部以双运进行建立,并不是仅重视光明而驳斥空性,比如修习大圆满时,并未将任运自成放在首位而去驳斥本来清净,也没有仅仅抉择本来清净而去破斥任运自成,在任何时间场合当中,本来清净与任运自成都是一味双运、同等对待的。这就是前译自宗的不共特点。
22、安住种类
以能依所依的方式安住:比如桌上放置一瓶,即为能依所依式的安住;
以本体一体的方式安住:心性光明的安住,则是心性与光明无二无别的方式安住,如同火之热性依火而住,实际火与火之热性无二无别。
23、空性PK光明
二转F轮所讲之空性,与三转F轮所说之光明,此二者无二无别,对此有所认识即是所谓的大圆满。空性与光明是互不脱离的,因此,从空性来说,包括涅槃在内的一切法皆是空性本体,从显现角度,光明无疑是存在的。
24、释迦牟尼佛宣说八万四千法门的最终目的,也是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真正了达心之本性,但众生各自根基不同,有些不能对其直接宣说如此甚深的道理,于是次第宣说了相合各自根基的不同法门:
首先使其趋入圣道而宣讲了四谛法门;
对因果不虚等稍有认知之后,便宣说无我,因我执未断除则修法不会成功,且将如来藏如外道一样执为常有,如此即不会于轮回中获得解脱,为打破众生的实有执著,将一切万法抉择为空性,故于此时宣说了般若空性;
众生对内外之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间皆了知为空性后,佛陀宣说了光明如来藏,此时即可了知,所谓如来藏的本体实际也是空性的,我执与我所执于其上根本不存在。这就是佛陀所转的三次F轮。
藏传佛教尤其密宗承许佛陀曾转四转F轮,有些将佛所宣说的《时轮金刚》等密宗法要包括在第三转F轮当中,因《三戒论》中说:第三转F轮是佛在不同处所进行宣说的。这样一来,将佛宣说《时轮金刚》等单独安立为第四转F轮,或者包括在第三转F轮当中,都无有任何矛盾之处。
25、心性
心性光明与二转F轮所讲的三解脱门(三解脱门:因无相、体空性、果无愿),以无二无别的方式安住于心间。也就是说,心的本性是空性与光明无二无别而安住的。
心性之本体,原本即是此光明与空性无二无别的,这一点谁已经了达,即已认识了心性本体。
密宗对心之光明本体的阐述有越来越向上的一种层次,直至无上大圆满所讲到的托噶,已经圆满究竟地了达了心之光明本性。
对于心的光明本性,首先应该对第二转F轮所讲之空性无碍通达,之后才认识如来藏本体光明,最后对其如何修持,如此次第增上,对于光明具体应如何修持,只有在密宗才有所宣说。因此,之所以说密宗极其殊胜,即由于它是直接享用如来之本体,但这一点必须经由次第逐渐增上,否则很难真正通达其中所蕴含的究竟奥义。
26、庚二、叙其理由:二谛脱离各自上,不能建立基道果。
二谛如果已经各自脱离,是显现就不是空性,显现一直不能破,永远存在;或者是空性,所谓的显现于空性之外存在,诸如此类的说法都不合理,不论单独于显现、空性任何一者上建立基道果,都是无法成功的。
27、基道果
所谓的基就是修行所要达到的一种境界,也即本基当中所存在之法;对于这样的基,通过修行之道得以开发;最后真正通达基之本性,即已现前真正的果位了。如同地下深埋的宝藏,它本来即如是具足,这就是基;之后想尽一切办法,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去挖掘这一宝藏,即是道;最后获得宝藏,遣除了贫穷,也就是果。
28、基道果双运
有些人认为一切都是空性的,基也空、道也空,获得的果也是空性,那这仅仅是无色界的一种境界。
空性与显现不能脱离,于基时应了知其为现空双运,于道时以福德智慧资粮双运如理修持,最后得果时现前法身与色身双运,基道果都应该是双运的。
定解宝灯科判
209、甲二乙一丙五丁一戊二己二(第二种观点)分二:
210、甲二乙一丙五丁一戊二己二庚一、说此观点;
有者抛开胜义谛,仅从世俗方面言,
将续部见分高低。
211、甲二乙一丙五丁一戊二己二庚二(辨析彼理)分二:
212、甲二乙一丙五丁一戊二己二庚二辛一、依现空之理分析;
未以胜义空性摄,世俗本身之见解,
分为高低不合理。
213、甲二乙一丙五丁一戊二己二庚二辛二、依等净之理分析。
不具胜义之确信,仅观世俗之本尊,
只是信解非正见,外道诵咒自观他。
214、甲二乙一丙五丁一戊二己三(第三种观点)分二:
215、甲二乙一丙五丁一戊二己三庚一、说此观点;
有谓世俗极重要,因为二谛需双运。
216、甲二乙一丙五丁一戊二己三庚二、以理破斥。
固执如此观点者,再三赞叹世俗谛,
然修双运见解时,舍弃双运持单空,
善妙说法良母后,实修童子未跟上。
217、甲二乙一丙五丁二(建立自宗)分四:
218、甲二乙一丙五丁二戊一(总说二谛)分二:
219、甲二乙一丙五丁二戊一己一(略说)分二:
220、甲二乙一丙五丁二戊一己一庚一、二者双运之理;
是故前译此自宗,基道果之诸法名,
离常无常二谛等,建立无偏双运宗。
221、甲二乙一丙五丁二戊一己一庚二、叙其理由。
二谛脱离各自上,不能建立基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