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释量成量

逻辑学-释量论成量品34笔记

创建日期:2022-06-25

  逻辑学-释量论成量品34笔记

  1、科判

  《成量品》=甲一、宣说佛为量士夫+甲二、广说彼为量能立+甲三、如是宣说之必要。

  甲二、广说彼为量能立=乙一、安立能立之理证+乙二、摄集彼之一切义。

  乙一、安立能立之理证=丙一、遮破承许无能立+丙二、宣说真实之能立

  丙二、宣说真实之能立=丁一、欲等顺式依道说+丁二、救等逆式说能知。

  丁二、救等逆式说能知=戊一、宣说救护自性者+戊二、说由救护知善逝+戊三、说由善逝知导师+戊四、说由导师知具悲。

  戊一、宣说救护自性者=己一、宣讲四谛说救护(203)+己二、宣说四谛各自性。

  己二、宣说四谛各自性=庚一、宣说当知之苦谛+庚二、宣说当断之集谛+庚三、宣说当得之灭谛

  庚三、宣说当得之灭谛=辛一、建立痛苦有灭尽(270)+辛二、遮彼不容之疑虑

  辛二、遮彼不容之疑虑=壬一、无我缚解则合理+壬二、有我缚解不合理。

  壬一、无我缚解则合理=癸一、我非轮回之自性(273)+癸二、我执说为轮回因

  癸二、我执说为轮回因=子一、真实(275)+子二、除彼诤论

  子二、除彼诤论=丑一、离贪不住轮回中+丑二、断除道初无有有

  丑一、离贪不住轮回中=寅一、真实(278)+寅二、除彼疑虑

  寅二、除彼疑虑=卯一、除以业住之诤论(280)+卯二、除以悲住之诤论(281)+卯三、宣说住亦无过失(282)

  丑二、断除道初无有有=寅一、略说(284)+寅二、广宣说

  寅二、广宣说=卯一、宣说俱生我见体(286)+卯二、彼无无有有之理(287)

  278、甲二乙一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三辛二壬一癸二子二丑一寅一、真实

  许离贪者住,悲或由业感,引中不退转。

  280、甲二乙一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三辛二壬一癸二子二丑一寅二卯一、除以业住之诤论;

  超越有爱业,非能引其余,俱有缘尽故。

  281、甲二乙一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三辛二壬一癸二子二丑一寅二卯二、除以悲住之诤论;

  知苦无相违,前行趋入者,实法悲悯生,非与有情系。非彼本性法,增益自他贪,

  仅知苦相续,即将生悲心。痴乃过之本,彼亦执有情,彼无则非由,过因中起嗔,

  故许悲无过。

  282、甲二乙一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三辛二壬一癸二子二丑一寅二卯三、宣说住亦无过失。

  并非无解脱,昔行灭尽已,不结生余故。行力若未尽,彼住无过患。

  悲心微弱故,亦无住大勤。彼者大悲心,于他前安住。

  284、甲二乙一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三辛二壬一癸二子二丑二寅一、略说

  离坏聚见故,初道无有有。俱生未断故,若断岂有有?

  286、甲二乙一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三辛二壬一癸二子二丑二寅二卯一、宣说俱生我见体;

  若欲愿安乐,欲求不受苦,凡是思我心,俱生有情见。

  287、甲二乙一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三辛二壬一癸二子二丑二寅二卯二、彼无无有有之理。

  不见所谓我,毫亦不执我。于我无爱恋,不以求乐转。

  2、丑一(离贪不住轮回中)寅一、真实:许离贪者住,悲或由业感,引中不退转。

  对方说:如果爱是轮回最根本的因,那么一旦离开爱,就应该马上脱离轮回、趣入无余涅槃,因为已经断除了我见,没有一丝一毫对自己的爱或执著。概而言之,有爱才会住在世间,无爱则会趣入涅槃。

  答:实际上也并不是这样,我们承许离贪者住于世间有两种原因:一是以大悲心而受生,即诸佛菩萨在菩提心或大悲心的引领下,为了利益众生而住于轮回;二是有余阿罗汉由宿业所感而受生,即往昔所造业还没有消尽,以此而引生,无勤当中自然无有退转,就像火烧木柴,在木柴存在期间火一直燃烧而不退转一样。虽然佛菩萨阿罗汉住于轮回,但跟凡夫完全不同,因为他们没有自私自利的心,不会再造转生轮回的业。对他们来说,死也没有痛苦,活也没有欢喜,一切随缘而行。同样,只要有因缘,菩萨、阿罗汉就顺缘而行,死亡或存活都无所谓。

  4、卯一、除以业住之诤论:超越有爱业,非能引其余,俱有缘尽故。

  对方说:倘若断除轮回之因的有余阿罗汉是以业而安住,因为现在仍旧见到业的能力的缘故,未来也将以业的能力而投生或流转三有。

  驳:并非如此,因为这些阿罗汉已经超越了喜爱未来身体或轮回的有爱,以这种离贪之业绝不可能引生后世的其余身体,因为俱有缘的爱或对五蕴的贪执已经穷尽的缘故。

  圣者相续中未尽的业,不会引生地狱、饿鬼、旁生的身体,除非以悲愿力而投生,因为已经灭尽对三界轮回的爱执之故。

  5、卯二、除以悲住之诤论:知苦无相违,前行趋入者,实法悲悯生,非与有情系。

  如果对方说:所谓大悲心就是救度一切众生的心态,因此菩萨也没有离开众生之见,或者说没有断除对众生的执著。若已断除对众生的执著,当众生被加害、产生痛苦时,就不会救助;若有众生之见,当众生受害感苦时,就会对受害者生起贪执,对损害者生起嗔恨。这样的话,大悲心也并非没有过失。若有众生相,则不可能离开贪嗔;若没有众生相,则不会救度众生,因为没有对众生的贪执。

  对此可以这样作答:菩萨的大悲心跟凡夫自私自利的执著完全不相同,就像奉献的爱与占有的爱,性质、目的、定义迥异一样,菩萨现量了知苦谛无常、苦、空、无我四相,与之无有丝毫相违的悲悯众生的大悲菩提心会自然生起,或者说对执著实法的众生(指众生将本来无常、无我的五蕴聚合体执为常有独一的我)自然而然会心生悲悯。正因为空悲二者并存互不相违,证悟空性后自然生起大悲心。所以才说大悲心并不与有情之见连在一起,或者说是一体,因为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等有情之见是解脱的障碍,而大悲心可使菩萨趋入佛地,显现各种圆满的功德。

  按密法讲,万法的空性并非断灭,而是与光明无二无别,这就是所谓的大悲周遍。不过这种无缘大悲与有缘大悲不同,凡夫很难真正证悟。佛菩萨的无缘大悲是无私的爱,这种无私的爱与空性智慧并行,虽然其层次千差万别,但也不同于凡夫自私的爱,就像两种表面看来差不多的食物,一个是毒一个是药一样。虽然有缘悲心与众生之见相连,但在性质等方面还是存在差异,因为有缘悲心与菩萨后得相应,慢慢可以变成无缘大悲。

  以下几颂进一步宣说以大悲心住于轮回的合理性:

  6、非彼本性法,增益自他贪,仅知苦相续,即将生悲心。痴乃过之本,彼亦执有情,彼无则非由,过因中起嗔,故许悲无过。

  如果对方问:缘有情的见解与缘法的悲心到底有何差别?比如,看见一群牛,都会生起这是一群牛的认知,只不过一者会生起“我拥有这群牛多好”的贪心,一者会生起“这些牛真可怜,它们相续中没有无常苦空无我的境界,我有机会度化它们该有多好”的善心,虽然两者有差别,但都是执著,又怎么可能离开有情之见呢?

  驳:通过增益,把本来不是彼本性之法执著为彼本性,就会产生自他分别而生起贪执。什么叫增益呢?本来没有而认为存在、本来丑陋而认为漂亮、本来假合而认为实有、本来不净而认为清净等。此处则指,事物本来是刹那性或空性的,但我们却认为是恒常或实有的。因为这样的增益,会进一步分判自他,从而贪执自方、嗔恨他方,产生痛苦。若远离增益,仅仅了知所谓有情是将刹那性痛苦之所依蕴的相续假立,或了知有情依缘而生、如梦如幻、无有实质、远离四边八戏,从中就会生起离贪的悲心。若懂得此理,则会对没有了悟心性的人生起大悲。因此,虽然两者都是著,但一个是智慧的障碍,一个是智慧的妙用,有这样的差别。

  愚痴是贪嗔等一切过患的根本。所谓愚痴,即不能如实了知万法的本来面目,而产生众生和我实有的执著。若有我见和众生相,则会贪著自方、嗔恨他方;若没有我见和众生相,就不会由害自己或众生的过失之因中生起嗔恨等烦恼。刚才讲过,贪嗔等就是没有认识五蕴假合的本体而产生的取受、乖离等心态。

  因此,离贪者的悲心无有丝毫贪嗔痴的过失,比如认为众生很可怜,这有没有愚痴呢?没有愚痴。因为众生不懂真相,确实很可怜。想度化众生,这叫不叫贪心呢?不叫贪心,因为并不想占有对方。那这是不是嗔心呢?也不是,因为并没有伤害对方的意乐。所以,在菩萨的大悲心中,贪嗔痴等烦恼过患确实不存在。表面上看,安住轮回的菩萨救度众生过程中也有分别执著,实际其心态与凡夫有很大差别。

  7、卯三、宣说住亦无过失:并非无解脱,昔行灭尽已,不结生余故。行力若未尽,彼住无过患。

  假设对方说:无论是依靠业还是大悲,只要住在轮回当中,就没有从轮回获得解脱,那他们也跟凡夫一样,一定会被生老死病、贪嗔痴慢嫉等烦恼过患所染,故其相续也并非纯洁无垢。

  驳:虽然最细微的习气要到获得佛果时才能断除,但只要是圣者,如阿罗汉、一地菩萨等,其相续绝不会有粗大的烦恼和障碍,因而即使住于轮回,也不能说没有获得解脱。

  这些住于轮回的离贪者感受痛苦有两种情况,一是消尽余业,二是代众生受苦。若是第一种,则不会新造转生轮回之业,故在先前之行业消尽后,不会结生他世;若是第二种,完全是菩萨度化众生的悲心和大愿。因此,在大悲愿力和行业能力未尽之前,彼等住于轮回是没有任何过患的,就像莲花不被淤泥所染一样,不被生老死病等苦和爱、业、我执等集所染。

  8、悲心微弱故,亦无住大勤。彼者大悲心,于他前安住。

  若对方提出疑问:有些经论中讲,阿罗汉把自己的五蕴当作仇敌,看都不想看,只想很快入灭尽定。既然证悟人无我的阿罗汉住于轮回没有任何过患,那他为何还要对轮回生起厌离心而不想度化众生呢?

  驳:这是声闻缘觉不同于大乘菩萨的发心所致。声闻缘觉主要以五蕴为对象勤修空性,并不像大乘菩萨那样为了度化众生修持大悲心,所以在他们获得离贪的境界后,由于大悲心微弱,就不会长期住于轮回精勤利众。这也是有些小乘行人在证悟后就入于涅槃,而不住于世间度化众生的原因。而佛菩萨,从发菩提心那一天开始,其目的就不是为了自己享受安乐,而是为了将自己所了悟的真谛传递给他人,让芸芸众生摆脱束缚、获得暂时与究竟的安乐。正因为佛菩萨有大悲心,以及远超小乘的智慧、方便、大愿、福德等,他们才会在众生面前长久安住轮回而行利益,即使变成旁生或入于地狱,也不会有丝毫畏惧。

  9、丑二(断除道初无有有)寅一、略说:离坏聚见故,初道无有有。俱生未断故,若断岂有有?

  若对方说:远离了轮回之因坏聚见的缘故,在获得小乘初果——见道预流果时,就不应该住于世间,那为什么证得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等圣位者,还要不断返回到轮回当中呢?

  答:虽然证得预流果时已断除了遍计我执(按照麦彭仁波切的观点,一地菩萨断遍计我执,八地菩萨断俱生我执。以前讲过,遍计我执是学习邪宗派所生,与缘自相续五蕴所生的俱生我执不同),但其相续中的俱生我执还没有断,所以这些圣者还会不断来到世间。若断除了俱生我执,就不会再转生于轮回,或者说怎么还会有轮回呢?

  10、卯一、宣说俱生我见体:若欲愿安乐,欲求不受苦,凡是思我心,俱生有情见。

  那俱生我执到底是什么呢?若产生这样一种欲求——但愿我何时都快乐、不要受苦,凡是认为这两者的所依是我的俱生心态油然而生,就称为俱生我见或俱生有情见。不管是人或非人,只要是六道众生,都有离苦得乐的希求或愿望,各种分别念也依此产生。当然,染污意识并非俱生我执,染污意识是非见,俱生我执是众生见,属于萨迦耶见的细微部分。

  11、卯二、彼无无有有之理:不见所谓我,毫亦不执我。于我无爱恋,不以求乐转。

  怎样才能遣除俱生我执呢?首先要抉择四大身体不是我,从而生起无我的定解。不见所谓的我,则丝毫也不会执著我。因为我执依靠我而产生,两者有此有彼有的因果关系,就像没有石女的儿子,就不可能有石女儿的面容。若没有我的执著,贪执我、爱恋我、让我快乐、不让我痛苦等分别念也不会有。

  释量论成量品科判

  276、甲二乙一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三辛二壬一癸二子二(除彼诤论)分二:

  277、甲二乙一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三辛二壬一癸二子二丑一(离贪不住轮回中)分二:

  278、甲二乙一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三辛二壬一癸二子二丑一寅一、真实(第34课)

  许离贪者住,悲或由业感,

  引中不退转。

  279、甲二乙一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三辛二壬一癸二子二丑一寅二(除彼疑虑)分三:

  280、甲二乙一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三辛二壬一癸二子二丑一寅二卯一、除以业住之诤论;(第34课)

  超越有爱业,非能引其余,

  俱有缘尽故。

  281、甲二乙一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三辛二壬一癸二子二丑一寅二卯二、除以悲住之诤论;(第34课)

  知苦无相违,前行趋入者,

  实法悲悯生,非与有情系。

  非彼本性法,增益自他贪,

  仅知苦相续,即将生悲心。

  痴乃过之本,彼亦执有情,

  彼无则非由,过因中起嗔,

  故许悲无过。

  282、甲二乙一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三辛二壬一癸二子二丑一寅二卯三、宣说住亦无过失。(第34课)

  并非无解脱,昔行灭尽已,

  不结生余故。行力若未尽,

  彼住无过患。

  悲心微弱故,亦无住大勤。

  彼者大悲心,于他前安住。

  283、甲二乙一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三辛二壬一癸二子二丑二(断除道初无有有)分二:

  284、甲二乙一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三辛二壬一癸二子二丑二寅一、略说(第34课)

  离坏聚见故,初道无有有。

  俱生未断故,若断岂有有?

  285、甲二乙一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三辛二壬一癸二子二丑二寅二(广宣说)分二:

  286、甲二乙一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三辛二壬一癸二子二丑二寅二卯一、宣说俱生我见体;(第34课)

  若欲愿安乐,欲求不受苦,

  凡是思我心,俱生有情见。

  287、甲二乙一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三辛二壬一癸二子二丑二寅二卯二、彼无无有有之理。(第34课)

  不见所谓我,毫亦不执我。

  于我无爱恋,不以求乐转。

上一篇:逻辑学-释量论成量品33笔记

下一篇:逻辑学-释量论成量品35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