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53课10-21

创建日期:2022-08-04

  行为学-教言宝藏53课10-21

  十、一切三藏及续部首先别别作通达

  【一切三藏及续部,首先别别作通达,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时时都在告诫我们:“初次进入佛门时,不要急于做什么,首先要知道如何做。”也就是说,做这件事情前对于为什么要做以及如何去做等一系列道理都通达以后再去行持,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也正是此处讲解的“一切三藏及续部,首先别别做通达”。

  当然,想要全都通达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并且我们平常学习的时间也非常有限,想要凭借自己的智慧在短时间内完全通达是非常困难的。

  华智仁波切在《自我教言》中说过,对一切善行的认识,就称之为教法。我们也要从这里开始起步,首先要多学一些相关的道理,这就称之为“一切三藏及续部,首先别别作通达”。

  十一、后以持明之教言融于一味而修行

  【后以持明之教言,融于一味而修行。

  所谓“持明”就是指具德导师,因此这里就是讲解要将具德上师们的教言纳入心相续中去修行。这也符合堪布昂琼在《前行备忘录》中所言:“无论你通达了多少教理,实修期间仍旧必须亲近导师,得到导师的亲传教言。”即得到持明教言并融于一味而修行。

  对我们来说,由于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加持,修行的资料非常全面。比如现前在座的很多人都在修行上师瑜伽,而关于本传承上师瑜伽方面的资料可以说已经非常完整了。关于上师瑜伽,不仅我们在不同的地方讲过很多次法,相关的光碟都有,而且后续还从中摘录出部分重点作为宣讲法要,即“四精要法”,并且这部精要法也已经整理成文字,配套的讲法视频资料版本也很全面。因此,关于自宗上师瑜伽修法资料,不仅有法本《如意宝藏--上师瑜伽之圆满引导》、《上师瑜伽之四精要引导文》以及《上师瑜伽导修引导文》三本书,还有对应的各种版本的视频资料,我们的修法资料已经非常非常全面,平常应该多去看一些。

  我们也常常会说,修行过程中,不要太着重于自己的见解到了哪个地步,而应该着重于自己修行方便上是否有不圆满之处?比如我们通常讲解上师瑜伽导修中,前行之前行有两个步骤、入座前行有三个步骤、共同外前行分四个步骤、念诵仪轨要做到依文明观以及回向要分为两个步骤,并且在念诵莲华生大师心咒时还要配同着认识智慧和善巧运用。在认识智慧方面,分为寂止与胜观,其中寂止分为有相定和无相定,无相定则分为迷惑和清明两种。

  知道这些修行要点后,就要看看自己在智慧方面的认识有多高,平常修行过程中是否存在什么漏洞,善巧运用方面做得如何?我们说过,修学过程中,根据个人定力以及妄念起现程度不同,应该用不同的方法予以对治。我们将对治方法总分为三个阶段:剖析调伏妄念、直视调伏妄念、安住调伏妄念。对照自己平常的修学,这些方便运用得是否恰当?若要是不恰当,就说明你的修学过程并不得力。“不得力”就意味着,从观想角度而言,无法对治一切散乱的心;从修行角度来说,无法赤裸清净心。因此,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如理如法。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讲解的“后以持明之教言,融为一味而修行。”因此对我们当前所修行的法,平常就尽可能往这方面去发展。

  有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惑,为何自己修行了很长时间,比如已经修了一个月两个月或者一年两年年,见解似乎没有增上?我想这时候还是要细致问问自己:单纯从时间角度来说,你的修学时间能算得上一年两年吗?我们每天修行的时间才不过是一两个小时,但一天可是有二十四个小时,这样一算就能知道,每天一个半小时左右的修行时间,一年累计不过三百六十个小时左右,虽然相对而言也很不错,但相对每天二十四小时来说,时间的长度可是连九牛一毛都不如。所以细致观待,自己的修行时间是否短了一些?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不要总一味去寻找什么感觉,还是先观察一下自己内心改变有多少,尤其是贪嗔痴烦恼有多么减少,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有多么增上。如果只是以自己的心今天清净多长时间,散乱又有多长时间等等作为断定自己见解高低的话,内心还是会有可能随顺妄念而飘动,这样的见解可并不圆满。

  十二、道验从内生起时

  【道验从内生起时

  闻思学习后要将导师们所传讲的教言融入到修行中,而后会有道验从内心生起。所谓“道验”就是指当见解增长时,必定会配同出现众多相应的功德。比如从顺缘角度讲解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有多么增上;从逆缘讲解贪嗔痴烦恼有多么减少;观察不变密意即梦境中能做到多少自在。

  虽然我们在白天的修行中会觉得很自在,可是一旦进入梦境,还是会被梦牵着走,这些都是心不自在的一种现象。但如果具有真正的道验,不仅见解如同导师平常所印证般增上,功德也会相应增上,甚至不变密意相梦境也会呈现如是之功德,这就叫道验生起。如果只是具有见解,功德和不变密意相之梦境却没有丝毫体现,恐怕这样的见解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见解。

  以上就是我们所讲解的“道验”。要记住,真正的见解是从内心生起而不是一种口中的说辞。

  十三、万有一切情器等法身王之妙力外决定无有他法矣

  【万有一切情器等,法身王之妙力外,决定无有他法矣!

  当真正的见解道验经由实践而从内心生起时,眼前呈现万有一切有情(三界六趣一切众生)以及外器世界(山河大地等),除执受本体“法身王”之外,没有第二个法。也就是说,体用本来就是一如的,无论眼前呈现的是文武坛城,还是寂静或忿怒本尊乃至各式各样诸佛菩萨的形象,都不曾离开过开自己的见解,即便是眼前呈现的山河大地,也是法身刹土,这种时时都不曾离开过执受的见解,就叫体用一如。

  从见解本身的角度来说,若能执受本体,即便眼前呈现的是一堵墙,也是诸佛菩萨的刹土,并且和真正呈现诸佛菩萨的刹土,没有丝毫之差异。同样,在执受本体的前提下,如果呈现的是佛菩萨的刹土,它与所呈现的仅仅是墙面的显现,也完全一如。因为在执受本体的前提下,两者都是同等的妙力显相。也就是说,这种同等的显相意味着两者没有坛城功德高或墙面功德低的区别,本体当中本来就是平等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在自己的修行过程中,要有那么多分别选择呢?以前帝洛巴尊者曾经说过:“显现不会束缚内心,但是执著会,所以要断除的是执著,那若巴。”这也是在告诫我们:平常修行过程当中,呈现的无论是墙面还是文武坛城都不重要,先要知道自己执著的是哪一方面。如果面对文武坛城的呈现内心充满欢喜,而看到颜色晦暗的墙面内就情绪低落,说明你的内心还是会随着外境而飘动,你的见解基本上没有赤裸。因为一旦真正赤裸见解,无论外境如何呈现,都是光明境界,没有丝毫高低显相。尤其在讲解密宗任运八门时会讲解,清净显相和不清净显相在本体当中都是平等的。无论眼前看见的是不清净的山河大地还是清净的诸佛菩萨坛城,本体中本来都是一如的,没有丝毫高低之区分。但现在我们之所以还会去区分,主要还是自己的分别心在作怪,所以以后这方面还是少执著为妙。

  因此,当真正的见解从内心生起时,一切有情外器世界等,除了法身王之妙力以外,决定没有其他的法,即体用一如。这样的境界不仅要从理论上生起这样的定解,现实中也要能体会到境和心一如的境界,为此应该要多下一些功夫。

  十四、远离偏袒之见解贪执分别自解脱(一)

  【远离偏袒之见解,贪执分别自解脱

  很多人希望自己能学无上窍诀大圆满。大圆满前面需要执受本体,而我们现前就是真正以方便教授在执受本体,还有较此更殊胜的法可讲么?没有了。即便有词句非常殊胜的法可讲,现实中的我们也做不到,因此今天我们所修的就是最殊胜的法。如同前面所讲解般,能在修行过程中执受本体,则体用一如,此时无需再用口头描述什么叫大圆满,就已经在执受大圆满了,因为你所做到的大圆满正是从你自身的角度当中树立的。

  大圆满是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要,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道理,可能就会认为意识造作即为大圆满。这样理解大圆满,又怎么能体现出大圆满的殊胜?我们常说大圆满的特点之一就是见解不迷惑,这样不圆满的理解就说明,你的见解还是有很多迷惑的成分,对大圆满的理解还是一种思维造作。

  从我们自身的角度当中,真正具有大圆满的见解,就是最圆满的见解,你也可以将它称为极大圆满,胜大圆满等等也完全没有关系,因为对你来说,这就是最殊胜的见解。我们依靠它来执受本体,即以方便来达到真实。一旦真实教授赤裸,则体用一如之见解无需要用口描述,就已经真正实践了,这时就是真正的大圆满,与此同时,内心也会生起谁也无法夺走的感受定解。

  现前有很多人都知道在我面前讲解很多梦境,很多感受是没有用的,因为我不会接受。不接受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我太无情,也不是什么都讲不了,而是因为倘若弟子们,尤其是具有信心的弟子在我们面前如是宣讲并且得到一种认可以后,恐怕以后就会不知不觉地往这方面去执著。执著过程中,内心会非常烦恼,因为他会希望自己能在梦境中再次感受到那种感觉,如果不能达到,就会非常失望烦恼;如果能再次得到这种感觉,又会担心下次不能呈现。因此这是一个烦恼不断的过程。

  我们天天都在讲解,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自在,而不是被妄念牵着行走,所以对于弟子讲解他有什么样的梦,我好像一点都不在乎一般。当然,有时梦会给我们提供很多信心。比如初次进入佛门或者尚未进入佛门,梦中会出现一些非常好的梦境,这可能也会给自己一种信心,认为未来进入佛门并深入闻思修行,意义非常广大等等。但我最担心的是进入佛门后,对这样的形象越来越执著,所以我也常常告诫大家,无论是见解还是其他方面,都不要别太过执著。

  十五、远离偏袒之见解贪执分别自解脱(二)

  “远离偏袒之见解”就是讲解一旦执受以上所讲解体用一如之见解,贪执分别自然会解脱。而解脱分为四种解脱:本来解脱如空室入盗、自我解脱如蛇结自解、显现解脱如遇见熟人以及裸露解脱。

  理解何谓解脱时要记住,没有一个所解的结,也没有能解之者。也就是说,认为有一个需要解开的结,需要自己将它解开,这样理解解脱是不了义的。所谓解脱,应该是任运自成,不需要依靠因缘而成办的结果,因为它是原本具有的境界。既然如此,又何来的因缘法?当然,修学过程中会有一个从没有解脱到达到解脱的过程,但这只是讲解证得解脱的过程,与解脱本身不能对立。也就是说,认为解脱是一种有能所的二元对立的见解,是一种不了义的见解。比如当烦恼生起来时,知道是烦恼然后直接安住,这样的过程并不是真正的解脱见解。

  真正的解脱见解,即四大解脱都是树立在本来解脱之中。本来解脱又称之为空室入盗。小偷进入空房子中,无论如何转悠也得不到一点点东西,而这间空房子也不会因此损失任何东西,因为它本来就没有东西。因此,小偷进入空房子得不到任何东西,而空房子也不会因此而又任何损失。本来解脱就如同这个比喻般,在执受本体当中,无论妙力如何飘动迁变,本体不会有任何损失,而妙力也不会有任何所得,因为两者本就是一如的。所以,将本来解脱称之为如空室入盗。

  可能有些人会因此有这样的想法,“这点我也能做到,只要将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无论内心如何飘动,自己都能做到如如不动。”但恐怕你是做不到这点的。曾经有个出家人问我:“惠能大师在听到《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开悟,为什么我今天也能做‘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却不能称之为开悟?”因为虽然描述的词句相同,但惠能大师的“应无所住”指的是已经圆满执受本体,意味着他已经超越意识范围,不在时间与空间的范围当中,这份如如不动不是靠起心动念想出来的,而是真正证到的见解。

  可能很多人也会想,惠能大师不是以前也没修过很长时间的法么?是的,他是一种顿悟,在他证悟的一瞬间就已经圆满了整个修行过程。比如资粮道需要一个阿僧祇劫,加行道需要一个阿僧祇动,见道也需要一个阿僧祇劫,而三大阿僧祇劫的见解,惠能大师在一瞬间中就能圆满,而我们可能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方能圆满,这就是由于根机和法不同的原因造成的。

  因此,惠能大师证悟到“应无所住”时,已经能执受本体,并在完全超越一切时空所限、执受心的本性时“而生其心”,此时而生的心就称之为妙力,也叫觉性或者智慧。无论用什么样的名称代替,都称之为真心。但凡夫修行人虽然认为自己也能做到“应无所住”,但基本上初次修行者都会有所缘的对境,比如将心安住在空性之上,或者安住在明空不二之中以及安住在很清明的状态中等等,此时不知不觉中就会有个淡淡的清明之见解和执受者,会有淡淡的“二元对立”的感受。因此,当你说自己已经做到“应无所住”时,“应无所住”就成为了你所缘的对境,此时必然还有一个执受“应无所住”者,这就是二元对立的能所法。一旦有能所对立,即便将你的见解称之为“应无所住”,实际上还是一种“应有所住”,这种能所二元对立所生的各式各样迁变只能称之为妄心,而非真心。这就是这位修行者和惠能大师的区别。

  十六、远离偏袒之见解贪执分别自解脱(三)

  这两天有很多弟子都期盼着导师是否能在节日期间讲解更为深奥一点的法?我想,我们平常所讲解的法已经非常深了,可能没有什么更深奥的法可讲。但为了满足大家的心愿,我们就继续再稍微讲解一些禅定的内容。

  很多人都认为自己已经具有了能将心安住于一种平静状态的见解,但要知道的是,平静状态也需要分为几种不同的阶段次第。要记住前面说过的教言,修学禅定,就是一个逐渐清净二元对立的过程。比如我们在修学过程中,前面会有一个“我”在修禅定,也就是说,将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中时,执受平静状态的“我”会非常强烈;同时,还有一个“我所修行的平静之状态”,即有一个自己所修学的法。只要长时间依教奉行修学,则“我在修平静状态”中的“我”,这个粗大的烦恼我执即能观者会逐渐会消失。这需要自己在修行过程中慢慢去体会。如果不做修行,永远无法感受得到。

  修行前期会感觉到有一个“我”在修行,这并不需要有一个专用的词句来描述“我”在修行,因为我们无始以来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执受者“我”的感觉会非常强烈。所以我们说过,在身要七支坐法坐到顶点的时候,就会进入到一种轻安的感觉中,这也是对治我执的一种方法。但在自己初次修学过程中,“我”这个修行过程中的能修者,感觉会非常强烈。随着修学时间的延长,修行的中的“我执”即能修行者就会逐渐消失,只有一个淡淡的“我”在修学。

  举个例子。比如我们在修有相定时,内心所缘的是上师的境,虽然此时心暂时只能缘在某一个境之上不散乱,但这个状态中会有一种强烈的“我”在修行和“我所修的法”的感觉,这种感觉决定非常非常粗大。而我们如是修学的目的,就是必须先断除能修者这个粗大的烦恼,即断除粗大的我执。随着修行的深入,能修行者“我”就会逐渐开始消尽。也就是说,当你进入到无相定状态中时,不再像前一个阶段一样,具有一个能专注者,相反专注某一个法的专注者会逐渐消失,而进入到无相定状态。此时的无相定状态是真的没有一个相吗?不尽然,淡淡的显现仍旧决定具有。也就是说,无论此时是一种空性的状态还是一种很清明的状态,淡淡的“我”的显现仍旧具有,但它已经不再如同初修时一般强烈,即此时“有一个非常强烈的修行者”的感觉已经消失了。这样的禅定状态,称之为入定有相见。能具有这样的见解,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再在这样的状态下紧接着长时间修行,这个淡淡的显现也会逐渐消失。因为之所以具有淡淡的显现,就是因为内心仍旧有一个所缘的对境。我们说过,有相定有所缘,而无相定没有所缘。但这些都是从理论上讲解,从显现的感觉来说,那种“能修行者”的我执逐渐消尽,但淡淡的显现所缘境还是存在的。当这个所缘境也逐渐消时,很多人就会进入一种空荡荡的显现之中,觉得自己似乎看见什么都是虚妄不实,并且对自己所缘的对境也越来越淡泊。此时,前面淡淡的显现也已经消尽,基本上我们就可以说已经没有了一个所缘的对境,但空落落的感觉是还存在。只要有感觉就必然有一个能感觉者,而他也属于心识范围。何时这种感觉消尽,何时就可以称之为入定无相见,即登地菩萨的见解,我们天天期盼着的佛的境界也不远了。

  但这样的过程,对于一个没有修行过的人来说,似乎是天方夜谭:“天哪!什么叫有一个能修者,一个所缘的法?什么叫做能修者逐渐消尽,只剩一个淡淡的显相;怎么理解淡淡显相消失后还会有个空落落的感觉……”是的,没有修行过的人,永远无法体会其中的感觉。虽然这些感觉文字描述也有,但文字诠释与自己亲自体会,两者犹如天地玄隔之别,因此真正的见解需要修行者去感受。如果不做修行,就永远无法感受到其中的境界。

  十七、远离偏袒之见解贪执分别自解脱(四)

  如今很多人认为所谓解脱,就是当妄念生起时的第一念就已经知道妄念起现,然后将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中,随后妄念就会自己消失,因此无论当时具有怎样的见解,只要自己能感悟到这样的境界,具有这种清明的状态就称之为解脱。但这能叫解脱么?不能,这并不能称之为解脱。尤其是在后面的自然安住过程中,还没有达到缘起性空的见解时,前面的一系列过程都只能叫做妄念之规律。除了你对妄念有关注和没有关注有所区别之外,实际上都是一样的妄念规律过程,与解脱没有任何关系。

  举个例子。当我们现前起了一个贪念,随后第二念又是一个嗔心之念,请问第一念贪心还存在么?不,它已经不存在了。但此处贪心的消失是因为嗔恨心的功德力量而消尽的吗?当然不是,这就是妄念的规律,也就是说,当第二念生起时,前一念自然消失,这不是谁消失的谁,而是妄念规律本来如此,即前一个妄念会随着后一个妄念的生起而消失。

  结合自己的修行而言,倘若前面没有很好的基础,直接开始进入安住,对解脱并没有什么帮助。也就是说,当妄念生起来时,知道妄念生起来是第一念,就如同前面例子中所说的贪心一般;而第二念又将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中时,就如同前面例子中的第二念嗔恨心。当前面的妄念消失,内心安住在平静状态时,无论当时你想的是什么,前念都已经消失了,这种状态并不能称之为解脱,也不是因为后一念的力量而消尽了前一念。若是的话,则第二念嗔恨心可以消尽第一念心,贪心也可以消尽嗔恨心;反之,嗔恨心可以消尽菩提心,贪心可以消尽出离心……,因为它们都是一种心念!可是这能称之为解脱么?当然不能,这只能叫做妄念之规律。

  真正的见解与妄念规律的区别在何处?在于后面得到的见解不同。因此,我常常告诫弟子们,要在觅心法上多下一些功夫,但觅心法不能仅仅在前面做观察修,还要配同着安住修,要达到缘起性空见解。所谓缘起性空的见解,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亦空、空不亦色,这不是口里说出来的,而是要在见解中去体会,去实践。一旦后面得到了真正具有缘起性空的见解,则前面暂时立为裸露解脱,也完全可以。虽然这时的见解还不是很了义,但也已经很不错了。相反,如果后面得到见解是一种无念,一种自认为清明状态、空性等一类的显现,都只能称之为妄念之规律。

  所以修行还是要依照次第,先从有相定、无相定开始,逐渐达到缘起性空等见解之上,然后再以这样的方式继续修行,这种调顺烦恼称之为细直视调伏妄念。所以修行,不能将妄念之规律与细直视调伏妄念混为一谈,否则可真是得不偿失。虽然从某些感觉而言,有些成分有所相同,但最终的结果却大相径庭。一个是妄念本身就是如此,另一种是对治妄念的方法,而后者才有功德,前者只是一个过程。

  十八、远离偏袒之见解贪执分别自解脱(五)

  以上我们讲解的是“贪执分别自解脱”,而所谓自解脱又叫蛇结自结,因为蛇的结是自己打开的。当蛇要前行的时候,无需有人去打开盘曲的它,它自己就会解开它的结。

  是否需要更深层次地讲解?安住调伏妄念,是五种辨别时才开始印证的见解,因此安住调伏妄念也叫做智慧转为道用。如果过早印证,很容易变成一种意识刻意去创造模仿的境界,无论你做得多好,都属于意识范围当中。为了令我们接下去的见解能越来越增上,而不是仅仅依靠思维去创造前面所提到的自我解脱如色界之见,显现解脱如遇见熟人和本来解脱如空室入盗等解脱见解,我们就暂时不再细致深入地讲解下去。因为这些见解还要分为一个刹那、两个刹那,消尽妄念而执受见解等等,有很多细致的印证方法,但今天不是印证这些见解的时候。

  总的来说,前面讲了一些对治烦恼的过程,懂得这些相关的道理,会为接下去的禅修起到很好的作用。尤其对于自己正在修学的上师瑜伽也会更加心生敬信,知道自己真的需要多下一些功夫。有时对于以上所传讲的一系列道理,好像会有一种淡淡的感觉,但这种感觉并不很丰富,而这也意味着自己的修行还没有到位。不要仅仅用词句掩盖一切,因为从文字来说,我们早就已经知道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外器山河大地,内情有情众生,都是虚幻不实,是一种空性,但即便知道词句如此描述,在我们现实感觉中,还是觉得一切都非常实有,一点虚幻空性的成分都没有。所以,修学还是需要多下一些功夫。

  以上就是讲解印证见解,即远离偏袒之见解,贪执分别自解脱。在见解中,不需要依靠一样去对治另一样,因为在执受本体中,无妄念如何迁变,均没有离开过本体,犹如空室入盗一般。无垢光尊者也曾经说过:“能知修行不知妙解脱,岂不犹如禅天定?”当一切妄念都已经止息,在完全没有什么感觉的状态中如如不动的安住,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解脱。这些道理都要懂得一些。

  十九、无改原始基界中一切境执自清净法性平等遍解脱不染取舍之分别

  【无改原始基界中,一切境执自清净,

  以上讲解的“远离偏袒之见解”与此处的“无改原始基界”,指的都是见解。正如我们前面所言,执受圆满本性时就称之为“远离偏袒之见解”,因为此处的“偏袒”是指意识范围中的见解,所以“远离偏袒”就是指执受圆满本性。而“无改”就是指没有稍微改造的原始本境业,同样是指心的本性。因此,此处除了名称不同之外,还是在印证心的本性,我们平常说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实执和境执两种,但什么叫实执,什么叫境执?比如眼前的这个杯子,如果不去深究,就觉得无论是口中语言描述还是实际感觉中,都会认为它是实有的,是一种实实在在,坚硬的存在。即便我们知道它是玻璃做的,非常容易破碎,但从内心感觉而言,还是会不知不觉地认为它是实有真实的存在。

  我们平常的修行主要是观察修和安住修,而观察修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对治实执。比如用因缘和合分析时,就会知道玻璃杯本身就不成立为实有,因为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一旦因缘不再聚合时,杯子也就不存在了。因此,当我们依靠观察修认清到它本身就是虚幻时,即便产生玻璃杯破碎的显现,内心的情绪飘动也不会很强烈,这就是实执。但此时淡淡的显现仍旧具有。比如看着因缘和合形成的杯子破碎的整个过程,内心还是会有一点点情绪飘动,这种淡淡的显现,就叫做境执。对治境执就需要依靠安住修。我们讲解修持上师瑜伽时,时时都在讲解止观交修,目的就是为了对治这两种执著:粗大的实执与淡淡显现的境执。

  我们刚才就是从一个见解、两种不同的角度讲解如何对治实执与境执,而实际上还是讲解如何从粗大直到很细微的整个逆缘中超越的的过程,也是在印证解脱期间“一切境执自清净”的见解。因此,今天我们最重要、最需要了解的事,就是其中的过程即观察修和安住修。虽然它不是直接在一个见解当中去对治,但在次第对治过程中,观察修和安住修的重要性必须要认知。

  总的来说,平常修行过程中,不要时时执著于安住修,无论坐得住还是坐不住,为了安住而安住的修学是非常困难,也会令自己非常烦恼。有时候问问自己,一座下来,内心是否有时很开心,有时很反感?若有,说明你可能已经为自己定了一个目标,觉得安住修是最好的,观察修不大好。所以当起心动念太多的时候就会因为没有安住分而觉得伤感;当起心动念不多的时候,就会为了能安住而高兴。这时还是被妄念牵着行走,对你来说,仍旧不是一个自在的人。真正自在的修行者,无论是散乱还是清净,都在调伏之中,懂得要以平等方式去对治。正如我们前面所言,在我们的整个修行过程中,既要对治实执也要对治境执,而对治方法就是观察修和安住修,因此对治不同的烦恼需要以不同的方法去对治。

  今天所传讲的内容,对一个完全没有修行过的人来说,可能会觉得遥不可及,但很多人平常都在修行上师瑜伽,听到今天传讲的内容,应该觉得非常贴心。就如同往水杯里倒水,当水注入水杯以后,原本具有的水和后面注入的水并不会有所区分,而是融为一味,这也是刚刚所说的“一切境执自解脱”。

  【法性平等遍解脱,不染取舍之分别。

  真正的见解,不会染杂取舍之分别。因为取舍仍旧属于思维,而当见解已经从一切二元对立的思维中超越时,又何来分别心?自然也就没有了取舍之分别。这也是在告诉我们:无论好坏,在见解本身当中都是平等的,而所谓妙用,也没有好的妙用与坏的妙用的区别,一切都是平等的。

  从修行过程而言,也不要过于执着自己今天看见了红色的光、蓝色的光、黄色的光……或者因为看不见这些境相而悲伤,这些都是因为对见解不理解的缘故造成的。要记住,从心的本性而言,无论好坏,都是平等的。因此在现前修行过程中,应该平等对待才对,而不是做很多的取舍分别,否则反而会搅乱自己的内心,更加无法达到清净心的境界。

  二十、超离因果无为法莫于他所寻觅佛

  【超离因果无为法,莫于他所寻觅佛。

  何谓“超越因果”?因果需要靠因和缘而起现,而心的本性本来已经超越因缘,称之为任运自成,因此证得心的本性这种见解时,就称之为超越因缘而任运自成的无为法。不需要依靠因而产生果,这就是无为法,也就是心的本性。一旦能执受这个见解,不需再从外面寻求佛,就是真正的佛。也就是说,无论是从西方极乐世界来说,还是从本尊角度安立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也罢,除了自己的见解之外,没有一个清净身及刹土,因为它就是诸佛菩萨的刹土,它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无需再去他方寻找佛。这就是真正的大圆满。若是能执受这个见解,就消尽了一切逆缘,具备了一切顺缘的功德,是真正的佛。

  现前我们要往何处去寻找佛?就在心性中去寻找佛。因为真正的佛就是心性。如果将很多调伏内心等一系列善行搁置一旁而到外面去求佛,就好像骑在驴上去找驴一般,没有什么必要。因此,真正的修行者应该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这才是在真正地寻佛只要是人,都会有很多欲望,这也是非常正常的。因此,很多人去各地朝拜神山,去谒见各式各样的导师……并且认为满足这样的欲望就是在行持真正的善法。往昔持有这种想法的人非常多。但很多人后面越来越懂得了相关的道理,对于心外求佛的欲望也越来越淡薄,关注自己内心越来越多。我想,这也是我们该做的事。所以,平常还是应该多方面关注一下自己的内心,这样一来,心外求佛的想法就会少一点。

  我也常常告诫很多修行者,一开始我们是需要知道很多修行方法,但对方法有所了解以后,紧接着就是要靠你自己的领悟了。如果只是在外面跑来跑去寻佛,最终能找到多少个佛,可就很难说了。从历代传承祖师的传记中就能知道,没有一位祖师是走破鞋子而求到佛,都是坐破垫子而成就的。我们以上就是在讲解印证见解的实践,应该这样去理解。

  二十一、此乃引导弟子规

  【此乃引导弟子规

  作为真正传讲大圆满的导师以及修学大圆满的弟子,都应按照以上所讲解的内容而如是观照为要。虽然我们瞬间达到究竟的见解是不现实的,但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式方法,相信不久的将来能执受这样的见解是特定的事。因此,现前就要如理如法地按照法规行持。有很多弟子问我,这两天是否会讲解一些无上窍诀大圆满的教言?可能不知不觉就圆满了你们的心愿吧,虽然前段时间讲解的都是一些关于大圆满方面的方便,但相对于见解而言,可能今天是讲得比较多的。也就是说,今天所传讲的就是真正的大圆满见解,而讲解见解就是在讲解实践,因为它没有什么起心动念的操作过程。我们将成熟口诀法分为意识转为道用和智慧转为道用,今天所传讲的都叫智慧转为道用,完全不在分别念的范围当中。如果其中还是有一个能分析的范围,只能叫意识转为道用,距离真正的大圆满还非常遥远。所以,想要达到直指心性这样的大圆满见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可能很多人往昔也都看过华智仁波切的《呼唤上师本论》,里面就是站在断定自决,一法摄万法的立场之中宣讲大圆满。在世上传讲无上大圆满的祖师叫仁增嘎饶多吉即持明胜喜金刚,他给文殊友传讲的无上窍诀大圆满称之为《椎击三要》即《三句精要》,就在讲解印证见解、断定自决和解脱自信,这是完全不在意识范围当中的智慧转为道用。很多人都想要得到直指心性,而想要证得直指心性的印证见解、断定自决和解脱自信,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

  现前有很多修行者,在以方便创造真实,目的就是为了以方便去创造三句精要。三句精要是一个结果,我们现前以相似去创造圆满,就叫方便教授。我们这么做的原因,不是因为我们传承要求必须这么做,而是由于根机的缘故不得不这么做。历史上出现过当下能圆满三句精要者,但都是凤毛麟角的特例,而按照先从相似开始,最终达到圆满者却很多,如今的我们也不例外。因此根据个人根机,现前以相似去创造圆满是我们的修学次第。

  平常修学过程中好好修学上师瑜伽导修非常重要,不要仅仅口中说着这三句“印证见解、断定自决和解脱自信”。如果只是说这三句,我想没有一个人会否认说这不是大圆满,但这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我们修行不是为了让别人看我们在做什么,而是在超度自己的灵魂、超度自己的妄想。若修学没有起到这方面的作用,一切都只是一个走过场的过程而已,对解脱可没有什么意义,平时还是要在实修方面多下一些功夫。

  今天我们所传讲的内容,说千道万,最实实在在的还是自己平常所修的上师瑜伽里面所讲解的次第道,即通达方便、认识智慧和善巧运用、以及信心圆满即传承法脉清净而具普遍之信心这四个要点。这四个精要才是我们当前必须要具备的。虽然理论如是宣讲,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除了四精要法外,可能没有其他更具体的操作方式了。理论上虽然都有讲解,但由于实际操作过程中因为文字表述得并不是很细致的缘故,此时在一位具德上师面前得到一个圆满传承尤为重要。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所传讲的内容。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PDF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53课1-9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54课1-10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