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观庄严论2品道智18(233-253)笔记
1、《现观庄严论》=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宣说入造论之分支+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乙三、造论圆满之尾义
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丙一、略说现观之自性+丙二、广说彼之分类+丙三、如是宣说之摄义。
丙二、广说彼之分类=丁一、别说对境三智法相——三智+丁二、略说彼相加行——四加行+丁三、广说所得果之功德——法身。
丁一、别说对境三智法相=戊一、相无生之现观遍智(1品)+戊二、道无相之现观道智(2品)+戊三、基无我之现观基智。
戊二、道无相之现观道智=已一、生道智之所依支分+已二、能依有支之道智。
已一、生道智之所依支分=庚一、本体+庚二、分类。
庚二、分类=辛一、遣除违缘之支分(237)+辛二、成办顺缘之支分+辛三、圆满作用之支分(242)
辛二、成办顺缘之支分=壬一、缘之差别发心(239)+壬二、因之差别苏醒种姓(240)+壬三、助伴之差别方便自性(241)
已二、能依有支之道智=庚一、无缘了知三道之现观见道道智+庚二、已见修行之现观修道道智。
庚一、无缘了知三道之现观见道道智=辛一、了知圣者声闻道之道智+辛二、了知所知缘觉道之道智+辛三、了知菩萨道之见道道智。
辛一、了知圣者声闻道之道智=壬一、真实宣说+壬二、彼之因抉择分。
壬一、真实宣说=癸一、本体+癸二、分类。
癸二、分类=子一、认清所知声闻之道(249)+子二、无缘了知彼之道智(250)
壬二、彼之因抉择分=癸一、真实宣说(252)+癸二、彼等之理由(253)
237、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已一庚二辛一、遣除违缘之支分;
调伏诸天故,放光令隐暗。
239、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已一庚二辛二壬一、缘之差别发心;
境决定…
240、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已一庚二辛二壬二、因之差别苏醒种姓;
…普遍。
241、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已一庚二辛二壬三、助伴之差别方便自性。
本性…
242、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已一庚二辛三、圆满作用之支分。
…及事业。
249、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己二庚一辛一壬一癸二子一、认清所知声闻之道;
道相智理中,由诸四圣谛,行相…
250、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己二庚一辛一壬一癸二子二、无缘了知彼之道智。
…不可得,当知声闻道。
252、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己二庚一辛一壬二癸一、真实宣说;
圣声闻道中,由色等空故,空无别为暖,由彼无所得,
许为至顶位。忍位于色等,破住常等理,
依于十地等,由广说无住,即名第一法。
253、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己二庚一辛一壬二癸二、彼等之理由。
由佛以现智,不见诸法故。
2、《现观庄严论》总共有八品,目前我们已经讲完了第一品遍智,今天开始讲第二品。
现观七十义中,表示遍智的有十种法,即发心、教授、修行所依以及四种修行等。佛的遍智是如何产生的呢?它不可能从常有的法中产生,否则就有恒有恒无的过失,更不可能是无因而生。按照《释量论》的观点,在世俗中承许佛的智慧从圣者菩萨的智慧中产生。也就是说,道智是遍智的唯一因。
3、表示道智的总共有十一法,其中第一个叫做道智支分,即产生道智的条件。如果我相续中具备道智,那么就一定已经具足了道智支分。
4、已一(生道智之所依支分)庚一、本体:
生道智之所依分支的本体是圆满能依道智的殊胜条件。
5、辛一、遣除违缘之支分:调伏诸天故,放光令隐暗。
相续中要生起道智,首先必须遣除违缘。因此,道智支分的第一条,就是要遣除傲慢等现行烦恼。如果遣除了傲慢,就堪为般若法的法器;如果没有遣除傲慢,即使是世间的离贪者也不堪为法器。
本颂在缘起上与佛陀转般若F轮有一定关系。当年,佛陀在印度讲完遍智之般若法门后,欲传授道智法门。此时在座听法的许多色界和欲界天人,因前世善业而感异熟果报,身体自然具足光芒,见欲界人类的身体无有此种庄严,便心生傲慢。佛陀照见其相续,知道在这样的烦恼状态下,即使听闻般若法也不能得受利益,于是便从无漏智慧中放出自性光芒(这并不是特意显现神通神变而放光,如果特意显现,则光明将照彻整个大千世界),使这些天人如同金子面前的废铜烂铁般,身色黯淡,极其难看,以此摧毁了他们的傲慢心。
6、我们要想获得圣者的无生智慧,就要先令自己的相续堪为法器。如果相续中充满傲慢、贪心、嗔心、嫉妒等根本烦恼和随烦恼,那就根本不堪为法器。所以在听受任何法门之前,先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保证相续清净,尤其不能有傲慢心。如果有了傲慢心,相续就根本无法被传承上师、诸佛菩萨的妙法甘露所滋润。
7、辛二(成办顺缘之支分)分三:一、缘之差别发心;二、因之差别苏醒种姓;三、助伴之差别方便自性。
一颗种子要产生苗芽,需要具备能发芽的内因和水、土、阳光等助缘。同样,出世间的智慧——禅宗讲的明心见性、大圆满讲的赤裸觉性、此处所说的道智,也需要因缘聚合才可以产生。具体是哪些因缘呢?缘是菩提心,因是苏醒无二慧的种姓,助伴是大悲心。如果没有这些因缘,仅仅依靠形象上的加持、漂亮的言语是不可能开悟的。
8、壬一:缘之差别发心:境决定…
要令道智在相续中产生,外缘就是要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此即是对境决定。也就是说,有了菩提心,就有生道智的因缘;若没有菩提心,就没有这种因缘。
声闻阿罗汉虽然具有人无我的智慧,但因为没有发菩提心,所以不能成为道智的所依。见道道智的生起要以大乘加行道的菩提心为缘。
9、壬二、因之差别苏醒种姓:…普遍。
因的特点是说明苏醒种姓这一点必须决定周遍。
道智唯一的近取因就是如来藏。尽管每个众生都有如来藏的种姓,但种姓没有苏醒也是不行的,只有种姓苏醒了,才有机会出生道智。
怎么样算是苏醒种姓呢?如果一听到空性法门就喜不自禁流下眼泪,就说明种姓已经苏醒了。现在有些人也是这样,一到寺院就莫名其妙哭得很厉害,后来就慢慢皈依了。
因此,所谓“普遍”,本义是指所有众生都有佛性,都可以产生道智,但此处是特指那些苏醒了种姓的众生。若种姓没有苏醒,即使是再聪明的人,也不能说具备道智的因。
10、壬三、助伴之差别方便自性:本性…
助伴的特点就是说必须具备不断慈悲本性烦恼的方便。这里的“烦恼”并不是指贪嗔痴等自相烦恼,而是大悲心的一种异名。菩萨以善巧方便故意入于世间之信心、正念、精进等八种善法都可取名为烦恼。
之所以要以大悲本性烦恼为助伴,是因为道智一定是智慧方便双运的。也就是说,一个菩萨要住在世间,首先要有证悟空性的智慧,否则就无法堪忍这个世界的各种痛苦;其次要有大悲心,没有大悲心就不会饶益众生。因此,菩萨不能舍弃的本性就是大悲心。
11、菩萨依靠大悲心和前世殊胜的发愿,才能够继续留驻在三界轮回中利益众生。
从表面上看来,菩萨和凡夫众生一样都在轮回中流转,但实际上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众生是依靠自相烦恼的染污力量而漂泊轮回,而菩萨则断除了自私自利的心,完全是以利他心而显现于这个世间。
12、辛三、圆满作用之支分:…及事业。
作用的分支:说明殊胜方便智慧的道智具有成办他利方便的殊胜作用。作为道智的所依身份者,菩萨唯一以饶益有情为事业,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事要做。
13、辛一(了知圣者声闻道之道智)癸一、本体:
了知圣者声闻道之道智的本体是以无缘的方式了知共同声闻之道。
比如说,我是一个菩萨,我能以无缘的方式通达声闻相续中人无我的空性智慧,我的这种境界就叫做声闻道智,而不是把声闻相续中的境界安立为声闻道智。菩萨对声闻境界的这种了知,一定是以三轮体空的智慧来摄持的。
14、子一、认清所知声闻之道:道相智理中,由诸四圣谛,行相…
修行共同声闻之道证悟人无我所摄的四圣谛十六行相的道相是所缘。
按照《俱舍论》的观点,声闻乘苦集灭道四谛可分出十六种行相,即苦谛有无常、苦、空、无我四相,集谛有因、集、生、缘四相,灭谛有灭、寂、妙、离四相,道谛有道、如、行、出四相;菩萨对于声闻相续中了知苦谛、断除集谛、修行道谛、现前灭谛的种种道相完全通达。
15、子二、无缘了知彼之道智:…不可得,当知声闻道。
行相的特点:通过证悟三轮无缘的途径来彻底了知所知的差别——共同声闻道。
在见道菩萨看来,如上的十六行相在世俗中只是如梦如幻的存在,在根本慧定面前则犹如虚空一般远离四边八戏,了不可得,能够这样了知,就叫做声闻道智。
16、壬二(彼之因抉择分)癸一、真实宣说:圣声闻道中,由色等空故,空无别为暖,由彼无所得,许为至顶位。忍位于色等,破住常等理,依于十地等,由广说无住,即名第一法。
菩萨声闻道智的因即是加行道,加行道有四个不同的阶段。
16、1圣声闻道中,由色等空故,空无别为暖,
在圣者声闻道中,首先对色声香味乃至遍智之间的一切法了达为空性。而且此空性也是无二无别的,不能去分别柱子的空性、瓶子的空性,或者佛的空性、众生的空性,这就是加行道暖位的境界。
16、2由彼无所得,许为至顶位。
进一步,通达这种无分别的空性在基道果或因体果等方面皆一无所得,连空也是空性,这就是加行道顶位的境界。
16、3忍位于色等,破住常等理,
得到加行道第三个阶段——忍位时,对色声香味等一切万法破除了常无常、净不净、我无我等边执,因此称作边解脱。
所谓忍位,就是对诸法空性能够忍耐,不会畏惧。
16、4依于十地等,由广说无住,即名第一法。
对于色等一切万法在十地菩萨境界中无有能作所作、本体了不可得之理生起不可动摇的殊胜定解,这就是世第一法位。在此之后即得见道,所以这是世间修证中最高的境界。
17、癸二、彼等之理由:由佛以现智,不见诸法故。
为什么以上所说的声闻道智乃至整个基道果三智的对境、有境都不可得呢?因为照见万法真相的量士夫——我等大师佛陀以遍智并没有观察到胜义中境有境所摄的任何法存在之故。
虽然在佛的尽所有智面前,能见到万法如梦、如幻、如阳焰、如电、如露般的显现,但在佛的如所有智面前,轮涅所摄的一切法都没有任何实质,因此说胜义中无有一法存在。
18、佛陀没有照见是否就堪为正量呢?决定堪为正量。然而佛陀说没有见到,就一定是真实的,因为他是量士夫之故。因此,既然佛陀以遍知智慧照见万法的本体在胜义中都不成立,那么这就一定是真实的。
如果是凡夫人没有照见,由于凡夫人有业障,所见有限,他没有照见不代表确实没有。非佛教徒之所以不承认佛陀所讲的道理,并不是因为他们可以破除,只是毫无理由地固执己见而已。
以佛陀的智慧做观察,任何法的本体都是不存在的,迷茫的众生就像是孩童在追逐彩虹一样,没有什么实义。这样一来,我们的执著就会越来越淡,逐渐消失,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
现观庄严科判
233、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道无相之现观道智)分二:
234、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已一(生道智之所依支分)分二:
235、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已一庚一、本体;(这个科判没有颂词)
236、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已一庚二(分类)分三:
237、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已一庚二辛一、遣除违缘之支分;(第18课)
调伏诸天故,放光令隐暗。
238、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已一庚二辛二(成办顺缘之支分)分三:
239、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已一庚二辛二壬一、缘之差别发心;(第18课)
境决定…
240、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已一庚二辛二壬二、因之差别苏醒种姓;(第18课)
…普遍。
241、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已一庚二辛二壬三、助伴之差别方便自性。(第18课)
本性…
242、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已一庚二辛三、圆满作用之支分。(第18课)
…及事业。
243、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己二(能依有支之道智)分二:
244、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己二庚一(无缘了知三道之现观见道道智)分三:
245、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己二庚一辛一(了知圣者声闻道之道智)分二:
246、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己二庚一辛一壬一(真实宣说)分二:
247、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己二庚一辛一壬一癸一、本体;(这个科判没有颂词)
248、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己二庚一辛一壬一癸二(分类)分二:
249、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己二庚一辛一壬一癸二子一、认清所知声闻之道;(第18课)
道相智理中,由诸四圣谛,
行相…
250、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己二庚一辛一壬一癸二子二、无缘了知彼之道智。(第18课)
…不可得,当知声闻道。
251、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己二庚一辛一壬二(彼之因抉择分)分二:
252、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己二庚一辛一壬二癸一、真实宣说;(第18课)
圣声闻道中,由色等空故,
空无别为暖,由彼无所得,
许为至顶位。
忍位于色等,破住常等理,
依于十地等,由广说无住,
即名第一法。
253、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己二庚一辛一壬二癸二、彼等之理由。(第18课)
由佛以现智,不见诸法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