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坛经

民俗学-坛经(索)1行由品8笔记

创建日期:2023-01-06

  民俗学-坛经(索)1行由品8笔记

  第八课

  1、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惠明对惠能大师如是说:“弟子惠明,虽然在黄梅五祖那里参学了很长时间,但在您没有直指心性之前,我确实没有认识自己心的本来面目。今天通过您特别简单的直指人心的窍诀,我已经开悟了,开悟的境界不可言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如果有人喝水,水的温度高低,从外相上看不出来,但在喝的过程中,自己心知肚明。用语言来表示,最多说冷的、热的、烫的……除此之外真正的冷热程度,用语言无法完全说明。因此,自己有所证悟的时候,最多可能说,这是明清的、空性的、现空无二的、明明朗朗的、了了分明的,等等,这般大致地描述,但是这种概括性的语言,能不能真正表达你内心中所悟到的不可思议、超离一切言思的境界——诸佛菩萨的智慧与自心无二无别的境界,难以表达。

  所以,当时惠明法师特别感恩六祖。因为依靠他的传法,自己已经完全明白了一切万事万物的真相,也就是说认识到了自心的本来面目。自古以来,有很多传承弟子,通过上师的教言,认识自心的本来面目,认识后都会感激涕零,感恩戴德。有些人虽然没认识到心的本来面目,但是对自己生活中的取舍以及人生的方向等重大之事了悟以后,也心怀感恩。前辈大德也常说,无论你是否见过这位上师,但是依靠这位上师有形、无形的指示,让你通达最甚深的道理,他就可以称之为根本上师,也有这样的说法。

  2、惠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明又问:‘惠明今后向甚处去?’惠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

  五祖对惠能的希望中,第一个就是善自护念;第二个是广度有情;第三个是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大家都知道,禅宗里,开悟以后要广度众生,弘扬佛法,还要善自护持,不令根门放任自流,否则很容易被外尘所染。因此,即使你已经开悟了,但是在以后的日子中,还需要不断地去护念和修行,这非常重要。六祖对他也有这样的要求。

  惠能传给惠明的教言,也是关于他人生的终极目标,与五祖对自己说的如出一辙。

  选择哪一个教派为最根本的传承,这很重要,你根本的传承上师对你有什么交代,就应该秉持这样的风范。每一位上师都有自己的传统,哪一个宗派都有成就之道,只要是非常正规的传承,我都很赞叹。但是每一位上师都不同,你要秉持自己上师的传承。所以,在座的道友们,希望你们在自己的人生中选择一个从一而终。

  我本人也是这样,依止上师如意宝以后,他老人家的一生,直至生命终结之前做的是什么,我也想照做。当然,有时在方式方法上稍微有一点改变,这种情况肯定有,但是重要的原则上,不管是他老人家传法的内容还是方式,很多方面我都会尽量地随学,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前辈的大德们,也都是按照上师的要求去做的。前辈上师们是怎样一脉相承下来的,我们也应该如是随学。

  注:敦煌版中,11大廋岭惠顺受法

  姓陈名惠顺。直至岭上,来趁把著,惠能即还法衣,又不肯取:“我故远来求法,不要其衣。” 能于岭上,便传法惠顺。惠顺得闻,言下心开。能使惠顺即却向北化人。

  3、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幡被风吹动,有两个僧人辩了起来,一个说:“是风在动,幡是因为风吹才动的。”还有一个说:“不是风动,是幡动,风没有任何形体,怎么会动来动去呢?”他们两个僵持不下,互不相让。

  他们的辩论过程,惠能大师听到了,他说:“不是风在动,也不是幡在动,是你们的心在动。”当然,这是禅宗很高境界的指示,万法唯心。风没有实体,幡也没有实体,一切万法由心所造,心动则外境动,如果心不动,外境皆如如不动。所以,一切都是心的幻现、心的妙力等等,密法中有不同的名词。

  他的一句话如同以水灭火,瞬间平息了所有争执。

  注:敦煌版中,无此相似内容。

  4、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惠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谓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

  印宗大师问:“当时黄梅五祖弘忍大师,除了交付您衣钵之外,还对您交付了什么甚深的指示和教授没有?”

  惠能大师说:“教授倒是没有,只是给我讲了禅宗明心见性的方法,没有讲禅定,也没有讲要通过修行善法而获得解脱。”

  印宗法师说:“那为什么五祖不给你讲依禅定而得解脱的法门呢?”

  惠能大师回答说:“因为有相的法全部是能取、所取二法,或者是人、我二法,它不是最究竟的佛法,佛法是不二法门。”

  印宗法师又问:“既然这些都是二法,那您说什么是不二法门呢?”

  5、惠能曰:‘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惠能说:“法师所讲的《涅槃经》里,知道佛性即是不二法门。就像高贵德王菩萨问佛陀说,‘犯了杀盗淫妄四重罪、杀父杀母等五无间罪,还有断除善根的一阐提等等,是不是断绝佛性善根了呢?’”

  当时佛陀对他回答说:“善根有两种,一种是常,一种是无常。但是佛性远离了常和无常,所以不会断灭,称为不二。”

  从如来藏的本来面目上说,它是大常有。在大常有面前,相似的常和无常都已经远离。此处他是从了义的角度来讲的,《经观庄严论》里说:所谓的一阐提,是暂时没有成佛的机会,成佛时间比较漫长而已,但最终还是有解脱的机会,意即从最究竟的实相来讲,如来藏不会堕入断边,所以“名为不二”。

  一种叫善,一种叫不善,但是佛性非善也非不善,所以叫“不二”。五蕴、十八界等,凡夫看到的是差别,互为二法,而通达空性的智者,知善恶、蕴界等为无别。不二之性就是佛性,而且不会断绝。

  当时惠能引用了《涅槃经》的教证,因为印宗法师正在讲《涅槃经》,引用其他的经典来讲则不妥,此经最为契合。

  [注]找来《大般涅槃经》相关原经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二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二

  佛言:。。。。。。犯四重罪谤方等经作五逆罪及一阐提悉有佛性,今于此经而得闻之,是名不闻而闻。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若犯重禁谤方等经作五逆罪一阐提等有佛性者,是等云何复堕地狱?

  世尊,若使是等有佛性者,云何复言无常乐我净?

  世尊,若断善根名一阐提者,断善根时所有佛性云何不断?佛性若断,云何复言常乐我净?如其不断,何故名为一阐提耶?

  世尊,犯四重禁名为不定,谤方等经作五逆罪及一阐提悉名不定,如是等辈若决定者,云何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须陀洹乃至辟支佛亦名不定,若须陀洹至辟支佛是决定者,亦不应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世尊,若犯四重不决定者,须陀洹乃至辟支佛亦不决定,如是不定诸佛如来亦复不定,若佛不定,涅槃体性亦复不定,至一切法亦复不定,云何不定?若一阐提除一阐提则成佛道,诸佛如来亦应如是,入涅槃已,亦应还出不入涅槃,若如是者涅槃之性则为不定,不决定故当知无有常乐我净,云何说言一阐提等当得涅槃?

  尔时,世尊告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为欲利益无量众生令得安乐,怜愍慈念诸世间故,为欲增长发菩提心诸菩萨故,作如是问。

  善男子,汝已亲近过去无量诸佛世尊,于诸佛所种诸善根,久已成就菩提功德,降伏众魔令其退散,已教无量无边众生,悉令得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久已通达诸佛如来所有甚深秘密之藏,已问过去无量无边恒河沙等诸佛世尊如是甚深微密之义,我都不见一切世间,若人若天沙门婆罗门若魔若梵,有能咨问如来是义,今当诚心谛听谛听,吾当为汝分别演说。

  善男子,一阐提者亦不决定,若决定者是一阐提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不决定是故能得。

  如汝所言佛性不断,云何一阐提断善根者?善男子,善根有二种:一者内,二者外,佛性非内非外,以是义故佛性不断。

  复有二种,一者有漏,二者无漏,佛性非有漏非无漏,是故不断。

  复有二种,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六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谶译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六

  佛性是常非善非不善,何以故?善法要从方便而得,而是佛性非方便得,是故非善;何故复名非不善耶?能得善果故,善果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善法者生已得故,而是佛性非生已得是故非善,以断生得诸善法故名一阐提。

  6、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

  印宗法师听了以后非常欢喜,并向他合掌,说:“我虽然为很多人讲经说法,但是就像土石瓦砾一样毫无价值和意义,而您宣讲的教法犹如纯金,道出了最主要的难题。”真正有所证悟的人,你对他提问题,他可以一语道破真谛。

  7、惠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

  东山法门:指五祖的法门,因五祖弘忍禅师住在蕲州黄梅县之黄梅山,其山在县之东部,因而叫做“东山”。

  8、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智。愿闻先圣教者,各令净心。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代圣人无别。

  六祖说:“我所传的教法,是前辈圣者们的意传智慧,并非是我惠能自己的智慧。”这确实说得很对!不管任何法师,他所传的法,应该是从释迦牟尼佛直到传承上师相续中,代代相传下来的智慧溪流,这种智慧并不是一两个人的杜撰,也不是分别念臆造,谁都没有这个能力。佛法,不管是显宗还是密法,如果没有上师的传承,唯靠自己的能力,想要完全明白其中的道理,除了极个别的利根者以外,相当困难。

  还说:“愿意听闻先圣教法的,我已经把他们的智慧结晶传授给你了,现在你要依靠自己来净化自己的心(我已经告诉你解脱的方法,解脱依赖于自己)。你听闻之后,应该各自修行、遣除怀疑、净化自心。这样下去,你的相续与前辈圣者的相续会变成无二无别。”

上一篇:民俗学-坛经(索)1行由品7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