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般若摄颂

哲学-般若摄颂5品广说加行36-55笔记(8-8)

创建日期:2022-08-09

  哲学-般若摄颂5品广说加行36-55笔记(8-8)

  哲学-般若摄颂5品38笔记

  1、寅二(宣说精进断魔业之方法)卯一、略说:故勇意寻妙菩提,善巧必定摧我慢,如患为愈依良医,无懈怠依善知识。

  对于希求正道或佛法者来讲,在生死轮回中,魔王波旬的干扰会纷纷出现。为什么希求菩提的修行人,经常会出现魔障或违缘呢?有些经论里面说:非常懈怠者,魔众不会理他;非常精进者,魔众没办法伤害他;中等者,经常会出现生病、生烦恼、发生意外事故等障碍,而这就是所谓的魔障。那应通过什么方法来对付、战胜它们呢?这个问题,诸佛菩萨在相关大乘经论中有详细阐述。也就是说,为了避免魔业,应依止外善知识和内善知识,即外摄持和内摄持。

  这里首先讲依止者,即具有勇猛寻求微妙菩提的意乐、善巧修行其方便的修行人。那应如何依止呢?首先要摧毁自相续的我慢(从广义上讲,所有骄慢和为自己获得快乐、利益的自私自利心都属于我慢;有时我慢也可称为增上慢)。在修学过程中,一旦生起我慢,对修行就会带来不利,所以应首先摧毁我慢,这样才能以最大的恭敬心依止善知识。

  在依止善知识的时候,应以《华严经》中所讲到的四种想来依止,即:“于自身生病苦想,于善知识生医王想,于所说法生良药想,于所修行生除病想。”这个偈颂前面全部是“于”,后面全部是“想”,按照藏文诗学来讲,这是一种修饰法。意思是说,把自己当作有病苦的病人,把善知识当作医王,把善知识所说的妙法当作良药,把精进修持当作解除病痛的治疗方法。记得《窍诀宝藏论》里,也讲了转为道用的六种想:“殊胜上师作为明医想,道友护士实修疗病想,自作病人法作妙药想,获得果位作为病愈想。”

  在了知依止善知识的方法后,应无有懈怠地精进依止善知识。按藏文的意思来讲,所谓的“善”指大乘法,善妙宣说或指示大乘教言的上师称为善知识。

  2、辰一、宣说外内两种摄持:菩萨入佛大菩提,具波罗蜜依善师,随彼等说修行地,二因速证佛菩提。

  这里讲,趋入诸佛出有坏大菩提的菩萨要依止内外善知识。那什么是外善知识和内善知识呢?随从佛菩萨而为他众宣说大乘道者,就是所谓的外善知识;相续中具足般若波罗蜜多的空性道,就是内善知识。

  所以我们要依止这两种善知识:一个是诸佛菩萨或依靠人的形象出现的善知识,我们平时所说的善知识,就是随顺诸佛菩萨宣讲大乘佛法的人,这是外摄持,也叫外善知识。其次,他们所宣说的般若波罗蜜多的空性道理,是所修之地或所修的境界,或者说是自相续的智慧,这是内善知识,也叫内摄持。

  有些论典里面说:从广义上讲,外善知识就是所依止的上师和道友,或一切对你开示的友伴和老师;而内善知识,则指自相续经常祈祷上师三宝所获得的加持,或信心、出离心、大悲心、菩提心、智慧等内在的修行境界

  3、巳一、般若是善知识之理:过去未来十方佛,道皆般若非余者,此度是入大菩提,光灯日轮胜导师

  般若波罗蜜多是善知识,它是远离四边八戏的空性,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怎么会成为善知识呢?善知识应该有眼有鼻,怎么空性变成善知识呢?

  依靠上师等的大乘玄妙开示,最终自己获得善妙的果位,所以他们是善知识或引导者。其实,般若也是真正的善知识。为什么呢?因为,过去出世的拘留孙佛、迦叶佛等无量无边佛陀,未来出世的弥勒佛、胜解佛等无边无际的佛,以及现在在十方刹土中已经示现成佛、正在宣说妙法的无数佛陀,他们的道全部是般若波罗蜜多,也就是说般若空性。《大般若》里面也说:以般若波罗蜜多为母,以方便为父。还说:三世一切诸佛皆学般若波罗蜜多,最终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见,一切佛全部依靠般若成就,除此之外根本没有其他办法。

  4、午一(所依般若之本体)未一、真实宣说:犹如般若法相空,知诸法相与彼同,尽晓万法空无相,此行即行善逝智。

  这里讲般若的法相是空性。为什么是空性呢?《般若八千颂》里面,问般若法相的时候,佛陀回答说:“般若的法相是空性。”当然这是胜义的法相。如果是世俗的法相,般若的法相就不一定是空性。以前我们讲《现观庄严论略义》时,般若的法相是已经或者能够抵达现证诸法离戏智慧的无住涅槃。为什么般若胜义的法相是空性呢?因为在胜义中了不可得。

  虽然在世俗中,就像色法的法相是有变碍或有阻碍一样,人、柱等一切万法都有不共的法相,但在胜义中绝对不可能存在这些相。因此我们应该知道,在未经观察时,在如梦如幻或迷迷糊糊的境界前,有种种世俗法,但真正用智慧观察时,最终一切法的本体全部是空性。因此,不但般若的法相以空性来安立,色法、声法等一切万法的法相也跟般若的法相一模一样:人的法相是空性,房子、柱子、瓶子等万法的法相是空性。如果完全通达一切法的本体在名言中是假立的,即如幻如梦、无有实质,在胜义中是无有所缘、无有本性的空性,那就在真正行持般若波罗蜜多。

  佛陀在《大方等大集经》中说:“一切诸法空无相,亦复无有次第生,其性本来常寂静,无有能作如虚空。”因此可以说,一切万法真正的法相就是不可思议。谁能真正通达这样的境界,那个时候他就知道万法的法性,就是以前不了解的、有争议的、诽谤的,也能全部了知,可以说一通百通、一知全知。

  5、未二(断除成为染、净不合理之争议)申一、真实意义:众生妄执欲求食,贪轮回意恒流转,我我所法非真空,凡愚虚空打疙瘩。

  有些人说:假设一切万法都是空性、寂灭的,那一切有情怎么会成为染污者与清净者呢?也就是说,如果万法是空性,为什么有些众生成为具有一切烦恼的可怜凡夫——染污者,有些众生成为断除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的佛菩萨——清净者?

  在佛经中,针对这样的问题有合情合理的答复:在本性中,应该说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可是相当一部分众生,因为他们被非理作意所牵,便对外面种种事物生起欲望和贪执,或者说种种幻想此起彼伏地出现。因为他们对轮回有贪恋的意乐,在六道轮回中就一直无头无尾地不断流转,不可能获得真实的解脱。虽然众生正在迷失方向,但在那个时候,一切万法的本体应该说是无我、空性的,就是人们牢牢执著的我和我所也没有任何本体,只不过凡夫众生始终将根本不存在的东西认为是存在,也即无中生有。但这毫无意义,就像虚空一无所有,不可能把它打成疙瘩一样。所以,一切众生本来没有任何痛苦和烦恼,只不过自己不了解而已。

  哲学-般若摄颂5品37笔记

  1、卯三(以寂静自诩之魔)辰一、略说:依于极静村落城,深山静林阿兰若,自赞毁他之菩萨,当知着魔智浅薄。

  寂静分为外寂静和内寂静,即外境远离愦闹、内心远离种种寻思分别念。但很多菩萨或发心者,在得到所谓的寂静后就产生傲慢心,这很不好。所以下面一一分析,哪些寂静应该具足,哪些寂静具足也不一定有真实利益。

  本颂讲:有些住于极其幽静的村落、深山、山洞、岩石窟、阿兰若、静地、森林、树林等处的菩萨,在心里这样想:我现在在人迹罕至的寂静地闭关静修,时常能安住于自己的空性境界当中,他因外寂静在相续中生起了傲慢心。然后就开始自赞毁他:我现在正在远离一切散乱之处闭关实修,也能入于空性的定,而处在某大都市某某寺院的修行人,每天都很散乱,一点修行也没有。也即他看不起非寂静地的修行人,认为他们很散乱,烦恼分别念很重,修行不成功。如果这样诋毁他人,虽然自认为居住在寂静地方,有一定的修行境界,但实际上已经着魔了。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他已产生极大的分别念去执著。

  2、巳一、宣说内寂静:常居村落都城邑,成熟有情勤菩提,不求罗汉独觉地,此谓佛子之寂静。

  所谓外寂静就是指住于寂静之地,没有其他任何外缘的干扰。这里讲真正的寂静——内寂静:有些人始终居住在村落、城邑(如以前印度的瞻巴嘎、鹿野苑、菩提迦耶等城市)、都市(如现在汉地的北京、天津、上海等大都市),内心时时刻刻具足帮助或利益众生的菩提心,行为上也一直在利益众生,根本没有贪执自己的利益,永远不希求声闻阿罗汉及独觉的自私自利寂灭境界,而精勤于大菩提之道。他们好像不寂静,但实际上已经获得真正的寂静——诸佛菩萨的内寂静。的确,虽然他们的身体没有安住在寂静的地方,已经处于繁华的城市当中,但心里已经远离自私自利和希求寂灭果位的杂染与散乱。也就是说,他们的心始终安住于最殊胜、最高尚的境界当中,而这就是真正的寂静。内寂静是什么样呢?就是心里除了利益众生以外,为自己奋斗的心念根本没有,甚至执著善法的念头也全部断除。

  3、午一、宣说无内寂静之过患:五百由旬之深山,布满蛇处住多年,不知寂静之菩萨,得增上慢杂而居。

  在五百由旬以内没有任何人来往的寂静深山,具足外寂静的真实特征,那里有毒蛇、猛兽,泉水、白雪……处处鸟语花香,特别寂静。在这样的地方,有些人已经不止一年两年,而是几十年如一日地安住着。尤其是在人寿八万或无量岁时,有些修行人一呆就是几百年、几千年。可是,若他们不知或不具足内寂静,在相续中生起增上慢——我住在深山多少多少年,与世间自私自利的心混杂在一起,即执著自我的心,希求小乘寂灭果位的心,不愿意利益、帮助、度化众生的心一直缠缚着,那也没有实在的意义。这一点,作为大乘佛子或大乘佛教徒的在座各位都知道,也即最可怕的就是自私自利。所以,一直为了自己的解脱、生存、生活而努力,就是最大的过患。

  4、午二(宣说轻视内寂静之过患)未一、真实宣说:菩萨勤利众生得,禅力解脱根等持。轻思此非行寂静,佛说彼住魔行境。

  有些菩萨在日日夜夜精勤利益众生的过程中,获得了四禅、四无色定等世间功德,还有加行道中的五力、五根,以及三解脱门等持。这样他们就可以不定的方式,经常到村落、城镇、城市等地去利益众生。总之,因为他们具足三解脱等功德,就可以自在显示种种事业。但在这样的时候,有些人因为不理解他们的密意或密行,就开始讥毁:他原来住在寂静的地方,现在已经失去原来的行为,经常到各个城市里面去……其实,这种背后诽谤的人完全住于魔的行境。就像《佛说诸法无生经》里所讲净行和行慧的故事一样。

  5、未二、宣说是故难以揣度他众:于住村落或静处,离二乘心定大觉,利生寂静之菩萨,妄念揣度坏自己。

  任何菩萨,不管他居住在村落中也好,寂静的山洞里也好,或者说寺院当中,如果他内在远离了声闻缘觉的心,和凡夫人维护自己的自私自利心,始终怀有让众生获得解脱的利益、帮助之心,就像《华严经》所讲的一样,“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那他就是真正利益众生的菩萨。

  在这种对大菩提之道有定解的菩萨示现种种事业时,其他菩萨千万不要故意说他的过失,否则过患相当大。佛陀在经中说:除了我和如我者可以推测别人之外,其他人都不允许。所以,用凡夫的眼光来衡量他人就很危险,因为真正度化众生的人,很有可能显现为普通凡夫人的形象。

  哲学-般若摄颂5品36笔记

  1、丑一、不退转之清净地:罗汉地及缘觉智,三界梦中亦不希,见佛亦为众说法,知彼得不退转记。

  这里讲了获得智慧方便双运定解的不退转菩萨的一些不共相:对获得自私自利的解脱境界和智慧不感兴趣,对整个三界的荣华富贵、幸福快乐不希求,经常见到诸佛在众多眷属中宣演佛法的场面或情景。所以,谁有这三种相:不求自利的解脱、不贪世间、在梦中乃至真实的境界里经常见到诸佛说法(大资粮道以上的菩萨能经常前往清净刹土,在诸佛前听受大乘妙法),那就说明他是不退转菩萨。

  2、梦见有情三恶趣,刹那发愿断恶趣,谛实加持熄烈火,知彼得不退转记。

  具有大慈大悲心的大乘菩萨,在梦境中见到三恶趣:地狱、饿鬼、旁生中的众生极其悲伤、非常痛苦时,马上就能发起非常殊胜的愿——断除它们的一切恶业和恶果,并目睹它们消除痛苦。还有,这样的菩萨在看见或了知村落、山丘等处发生火灾时,通过谛实力的语言马上就能熄灭熊熊燃烧的烈火。若任何一位菩萨拥有这些境界,那就说明他已获得不退转授记。

  可见,依靠大菩萨或大圣者们修法的能力或他们的加持力,息灭一切痛苦是自然的规律。有人会问:为什么他们能息灭或遣除众生的痛苦呢?其实这就是法的力量不可思议所致。

  3、人间鬼魅疾病多,利悲谛实加持息,而无执心不生慢,知彼得不退转记。

  在这个世间当中,经常会发生各种邪魔、外道、鬼魅等的阻扰、扰乱和毁坏,比如山神、龙王、厉魔等不高兴,导致出现违缘,使许多人的身心处于非常不安的状态。在世间当中,各种瘟疫等疾病也频频发生。作为利益他众、具有菩提心的大菩萨来讲,在看见这些特别悲哀的情景后,就会以自他交换或说谛实语等方式,遣除众生的病痛和魔鬼的扰乱,以使违缘消除。此时菩萨也不会有执著心,更不会有傲慢心。以此就能了知他们是真正得不退转授记的菩萨。

  4、在《十住毗婆沙论》里面,讲了五种不退转相:

  第一个相是以平等心来利益众生。

  第二个相是不嫉妒他人获得利养,即他人获得什么样的利养自己根本不会心生不悦。

  第三个相是不说法师的过失:有些人白天听法,晚上就说过失,这很不好。真的,法师的过失千万不要说,哪怕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要说。

  第四个相是信乐深妙法,即对宣说甚深空性及大乘菩提心方面的法要生起极大信心。

  第五个相是毁坏名声与得到利养毫无差异,比如别人挖苦说如何如何不好,或者赞叹说美名远扬等,对不退转菩萨来讲这并没有差别。因为他知道别人的赞叹乃至鲜花掌声的欢迎,以及在无数人聚会的场合中诋毁等世间的一切全都如梦如幻,所以会平等对待。

  5、卯一、以功德自诩之魔:自在种种谛加持,我得授记起慢心,执余菩萨予授记,当知住慢智浅薄。

  有些菩萨在生活中,依靠自己的能力,或魔王的加持力,或者依靠上师三宝的威力,及其他因缘聚合之力,自在了种种谛实加持。比如说,让别人的疾病马上消失,遣除种种灾难等。此时如果菩萨心里想:本来这个人很可怜,但通过我的法力马上让他获得了快乐,所以我是获得授记的菩萨,或我应该具有如是功德。或者他想:我现在所作所为皆能利益众生,其他诸佛菩萨在相关经论里肯定给我作了不退转授记。总之,他认为自己是已得授记者,或者说是不退转菩萨。若有这样的执著,那就说明他安住于增上慢的状态,是智慧浅薄或智慧没有成熟的着魔者,并没有真正获得不退转的果位。

  6、卯二、由名而来之魔:名因生魔至近前,说此即汝及父母,汝祖七代之间名,汝成佛号乃是此。头陀戒行如何得,汝昔功德亦如是,闻此骄慢之菩萨,当知着魔智浅薄。

  有时候魔王波旬变成佛陀、帝释天、婆罗门、比丘、在家男女等形象,或身著他们的装束来到菩萨面前授记说(因为突然来了一个陌生人,也讲了很多有道理的话,所以很容易生起信心):你叫什么名字,你父母叫什么名字,你父母的父母叫什么名字……整个七代之间的名称全部一个一个地说出来。然后还迎合他的意乐说:再过多少年,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情况下,你将成佛,那时你的佛号叫什么,你度化众生的数量是多少;你现在的修行境界也很不错:包括具有头陀行的功德、所守持的清净戒律、思维的法义、所修的法等别人知道不知道的很多情况都一一道来,以及未来自己如何获得功德,也讲得清清楚楚;前世受了什么样的戒,造了什么样的业,有如何的智慧、法力等,也一个一个地讲出来。在那个时候很多人都会产生信心,认为它说的是对的:我马上要成佛了……并生起傲慢。由此可知,这就是智慧浅薄的着魔者。

上一篇:哲学-般若摄颂5品广说加行36-55笔记(7-8)

下一篇:哲学-般若摄颂6+7+8品56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