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坛经(索)2般若品12笔记
1、‘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是大智慧到彼岸的意思。它在所有的法门中最尊贵、最上乘、最第一。意思是:在整个世界中,证悟空性的智慧最好、最妙、最深、最殊胜、最珍贵……它的本体是一切万法的真相,无来、无住、无去——最初没有来源,中间没有安住,最后没有去处。
在密法中直指心的本性时,寻找心的来龙去脉,先找心的来源是哪里?观察它是从身体中来的,还是从外境中来的?正在胡思乱想或者心正安住的时候,观察它在身体中还是外境中?最后这颗心或者说分别念消失的时候,它是消失于自己的身体中还是外境中?等等。最后通过修行完全明白,自心了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的意义,在密法中有特别直接的教言。
因此,般若空性法门,是人类智慧的精华是最高、最深的佛法。
2、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
三世诸佛的来源——智慧般若波罗蜜多,想要得到它,需要系统的闻思。用这样的大智慧,完全可以打破我们对五蕴执著而带来的烦恼客尘。最后五蕴变成五佛,五大变成五佛母,能转依成清净的境和有境。
3、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如此这般不断地修行,最后贪嗔痴三毒变为戒定慧三学:贪心被降伏,变成完全调柔的律仪;嗔恨心通过修行最后变成禅定;痴心降伏后变成智慧。
对每个人来讲,贪嗔痴三毒是罪魁祸首,如果我们认识它的本性,认识它空性的层面,三毒可以变成三学。
贪嗔痴三毒是涅槃,如同“烦恼即菩提”一样,有无量佛的智慧和禅定。如果我们以无分别的方式观贪嗔痴的本性,已经认识了贪嗔痴本性的缘故,则完全能见到菩提。“烦恼即菩提”。到了最高层次的时候,贪嗔痴等五毒烦恼全部变成五大智慧,在小乘中认为需要舍弃的分别念,在认识了它的本性后全部变为智慧。
戒定慧是我们应该修持的三学,那三毒怎么变成三学?这个很难。如果说愚痴的本性不是智慧,怎样也不可能变成智慧。比如说愚痴的本性是火,智慧的本性像水,水火不容,那会不会变成一体呢?不可能。就像不同金饰的本体是金子,认识它的本性时,可以现前。
4、“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
六祖说:“善知识,我的般若法门是什么样呢?从般若实相中产生八万四千智慧(或者说八万四千法门)。”
[慈诚罗珠上师讲授《坛经》第3课智慧品3]
“一般若”是什么呢?是我们的心的本性;就是如来藏、佛性;也就是每一个众生原有的般若;也就是第一般若、原本的般若、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的本性,它不是修出来的,它是先天的,从无始以来一直存在的,就这样子的般若。
从第一般若、原本的般若当中,产生了“八万四千智慧”,所有的智慧都是来自于我们的心的本性,为什么这么讲呢?
我们的心的本性,如果它不是空性、它不是光明、它不是般若,那么我们是没有办法去证悟它的。正是因为我们的心的本性是第一般若、原本的般若,所以我们可以证悟;证悟以后,我们就得到了“八万四千智慧”。而所有的智慧归纳起来,就是五种智慧,都来自于我们的心的本性。
也就是说,因为我们的心的本性是般若,所以我们可以证悟;又因为我们证悟了心的本性,所以就产生了这么多的智慧,所以就有了这么多的智慧。
5、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
为什么是八万四千呢?因为世人有八万四千烦恼。为了对治这些烦恼,佛陀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
[慈诚罗珠上师讲授《坛经》第3课智慧品3]
在佛教里面,而且全部的烦恼,最后都可以归纳为贪、嗔、痴三毒,或者为贪、嗔、痴、慢、疑五毒。
烦恼,用什么样的方法断除呢? 佛教只是用智慧来断除所有的烦恼。为什么智慧能够断除烦恼呢?因为烦恼虽然数量很大,但是它的源头,只有一个,就是无明;也就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世界的本质;也就是因为我们不了解我们自己的心的本性,所以产生了这么多的烦恼。
慈悲心可不可以把它断除呢?不可以的,慈悲心跟“无明”,这两个完全可以和睦相处的。同慈悲心类似的、很多世俗的各种善心,都跟慈悲心一样,它们跟这个“无明”是不会直接冲突的,它们是可以完全和睦相处的。所以呢,用它们去推翻、断除“无明”,是不可能的。
那么什么东西可以断除烦恼呢?只有智慧,智慧可以断除烦恼。因为有八万四千种烦恼,就要有八万四千种智慧,这就是有这么多种智慧的原因。
6、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
如果没有这些尘劳,智慧常现,不会离开如来藏的自性。
[慈诚罗珠上师讲授《坛经》第3课智慧品3]
大圆满、大手印、《时轮金刚》,以及很多很多密宗的续部,和这个《六祖坛经》,还有达摩祖师的四个小论典,它们都在讲一个共同的事情。那么这个共同的事情是什么呢?
它们就是在讲,我们的心的本性,它本身就是佛的智慧。
那我们为什么现在感觉不到呢?那就是因为我们有烦恼。尽管烦恼的本性也是智慧,但是我们还没有开悟,所以感觉不到。
我们是不是有佛的智慧呢?因为我们的心的本性就是佛的智慧,所以肯定是已经有佛的智慧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是佛呢? 因为我们还没有开悟。
为什么我们看不出来心的本性呢? 就是因为我们现在有很多的烦恼,而且我们把这些烦恼当作是真实的,根本就不知道它的本质、不了解它的本质,所以这个时候虽然我们有佛的智慧,但是我们看不出来。
“智慧常现”,就是说,虽然我们的心的本性是佛的智慧,但是我们为什么现在看不见呢?那是因为我们有烦恼。如果这些烦恼都没有了,那么智慧本来的面目,一定会现前的,我们永远都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
7、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
通达般若波罗蜜多此法者,对过去无有忆念,对未来无有妄念,对现在无有执著。
[慈诚罗珠上师讲授《坛经》第3课智慧品3]
“无念,无忆,无著”,当我们真正地去打坐,而且深层次地进入了禅定的时候,这三个词,是非常非常有用的。在汉传佛教的禅宗里面经常用;在藏传佛教里面,显宗,会用这些词;密法,尤其在大圆满跟大手印,经常都用这些词,并且用得特别多。
“无念,无忆,无著”,都有正确的和错误的两种见解。
进入了无色界的禅定,是什么样子呢?他不可能对过去有任何的回忆,他也不可能对未来有任何的念头,而且他也不可能对当下有任何的执著,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心已经在深深的禅定状态中,已经非常非常非常的细微,根本不可能有明显的对过去的思考、对未来的思考、对当下的执著,这些都不会有的,他完全是一个无念、无忆、无著的状态。
那么,他是不是进入了禅宗讲的禅定呢?他是不是证悟空性的禅定呢?当然不是,他只是无念、无忆、无著。他不是进入了禅宗讲证悟的“无念,无忆,无著”,那么他是什么状态呢?“百物不思”,万事万物都不去思考,把所有的念头都断绝了,拒绝掉了。
这种“百物不思”式的无念、这种无忆、这种无著,不是证悟,就是一种“边见”,就是一种断见,就是一个颠倒的见解,简单地说,就是一种错误的见解。
我们还没有证悟的时候去打坐,有些时候心非常的平静,感觉上没有任何的念头。当我们安住在这种状态中的时候,对于不了解禅修的人来说,会认为这就是禅宗《坛经》讲的“无念,无忆,无著”。他认为,我现在的这个状态就是“无念”,为什么呢? 因为我没有任何的念头啊;我现在的这个状态就是“无忆”,为什么呢?因为我没有回忆任何过去的事情啊;我现在的这个状态就是“无著”,为什么呢?因为我没有任何执著,我心里面这么平静。我现在这个状态,就是“无念,无忆,无著”。所以我修大圆满和大手印,现在已经证悟了空性、光明、佛性。所以他就一直停留在这个状态中,年复一年地修。
“百物不思”式的无念、无忆、无著状态,只是一般的、普通的禅修,我们按此法修再长的时间,也不会得到什么功德,不会有什么进步,仅是心平静而已。
当然这样心平静的时候,感觉特别好,因为没有烦恼。而且从这种禅定当中出来,回到现实生活的时候,也有一些帮助,比如因为心比较平静,所以脾气没有以前那么暴躁了。对于心理不健康的人,像抑郁症的人,修这种禅定也有化解的作用。但是,这种禅定跟解脱没有任何的关系,离解脱很远,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认识到这点,特别特别的重要。
我刚才讲的“百物不思”层面的无念、无忆、无著,就是对证悟层面的“无念,无忆,无著”的错误理解。我们必须突破“百物不思”的层面,但是要突破这个层面,进入真实的、真正的、正确的“无念,无忆,无著”状态,那这是很难的,特别特别的难。
突破很难,一旦突破,进入了真实的、正确的“无念,无忆,无著”,那么我们就成功了,真的证悟了。
“无念,无忆,无著”这三个词,大家一定要记住,一定要懂得分别,把这些学好了以后,至少知道禅定的状态有这么几个层次,有正确的见解,也有错误的见解。
对一个修行人来说,知道这些是有帮助的。如果我们不知道禅定有这么多的层次,和对与错的状态,那么当我们的心稍微平静一点,似乎找到了“无念”、“无忆”、“无著”感觉的时候,就可能认为自己证悟了,认为自己修的是禅宗或大圆满照见本来面目的禅定。这样错误的理解,会浪费我们很多很多的时间。所以知道这些知识,对实修是有用的。
8、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
不起诳妄之心,用智慧观照自己心的本性,即是所谓的真我。
[慈诚罗珠上师讲授《坛经》第3课智慧品3]
“真如性”就是佛性、如来藏。那么这个“真如性”怎么样去证悟呢?用什么东西去了解呢?用什么东西去感受呢?
是用我们的眼睛去看它吗?不可能;是用我们的耳朵去听它吗?也不可能。因为用眼睛去看“佛性”,根本看不见;用耳朵去听“佛性”,也不可能听到。这些感官都是用不上的,那么最后,六根中只能用意识去感受“佛性”了。
如果我们用现在的意识去看、去了解它自己的话,那么只能看到表面的各种各样的情绪,深层次的东西是看不到的。
如果我们想看到意识深层次的东西,那么就需要用另外一个东西去看,另外一个东西是什么呢?不是现在的意识,而是智慧。
用什么去感受“佛性”呢?用智慧。可以用智慧去观照,智慧有三个来源,就是闻、思、修,即闻所得的智慧、思所得的智慧、修所得的智慧。这三个智慧当中,最重要的就是最后一个,即修所得的智慧,用它去看“佛性”,就能够看得到。
我们需要智慧,怎么样获得智慧呢?首先去听闻佛法,尤其是听闻关于大圆满、大手印、禅宗这类的经论,然后去思考,更重要的就是打坐去修。
在意识的深层次,本来就有内在的智慧。我们通过打坐修行,可以慢慢地启动、开发深层次内在的、潜在的这种智慧。然后让它去看,那么它是能够看得到意识的本性就是“佛性”。
9、于一切法,不取不舍。
最后达到善恶万法不取不舍,爱憎一切无有本质的境界。
[慈诚罗珠上师讲授《坛经》第3课智慧品3]
我们站在意识的表面去看意识的时候,只能看到它表面各种各样情绪的变化,根本没有办法看到它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样子。比如说,当一个念头出来,我们没有办法看到它的本质,它就会使我们产生更多的烦恼。
如果对于每一个法,我们能够看到它深层次的本质,那么我们就能够看到它表面各种各样情绪的变化,都是如幻如梦的。由于深深体会到“不真实”,所以我们对这些情绪,完全可以“不取不舍”。因为对这些情绪没有执著了,所以我们就得到了真实的自由。
当我们证悟了以后,这些情绪仍然会产生,由于我们已经非常清楚地看到了它们的本质是空性,所以这些情绪根本就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的影响。我们完全可以作为第三者、作为旁观者,去看这些情绪自生自灭的变化,不需要去“取”,也不需要去“舍”。
一个证悟的人,他就是“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在他自己的境界当中,完全没有执著了。他为了自己的生存,或者为了更多人的生存,可以去工作,也可以去生活,这些都可以。生活照样地继续,但是这时的生活,根本不会产生烦恼和痛苦了。
这个时候生、老、病、死,仍然会有的。证悟了以后是不是不衰老了?是不是不死亡呢?不是。证悟的人会衰老,也会死亡。
证悟不能抗衰老,但是它可以抗衰老给我们带来的痛苦。生、老、病、死,仍然会发生,但是它们带来的烦恼、痛苦,从此以后就消失了,不存在了。
死亡会来的,平时它来临的时候,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很多的恐惧、痛苦、烦恼;现在它只是自己来了,没有带来痛苦,也没有带来任何其他的东西。
同样,衰老平时不仅仅是自己一个人来,它也会带来一大堆的东西,比如恐惧、担忧、痛苦、各种各样的烦恼;但是现在它来了,就自己一个人来的,没有带来任何其他东西。
因为生老病死不带来任何东西,所有我们也就“不取不舍”了,也就用这种态度对待生老病死了。
10、即是见性成佛道。”
就是不取不舍的成道境界。
[慈诚罗珠上师讲授《坛经》第3课智慧品3]
这个就是真正地看见了或者是证悟了心的本性。
证悟有很多不同的层次,证悟与成佛是两回事。证悟还不是成佛,离成佛还很远。但是没问题的,虽然路途很远,但是可以很快地、快速地走完,就像高速路一样。
11、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
般若行:起心动念、所作所为都用般若空性来摄持,不要有特别实有的执著。
[慈诚罗珠上师讲授《坛经》第3课智慧品3]
“法界”就是空性的境界。
“三昧”就是禅定,般若禅定。般若禅定的意思是什么呢? 般若禅定就是证悟空性的禅定。
“甚深法界”与“般若三昧”这两个有什么区别呢?其实这两个没有太大的区别,唯一一个区别就是说,“甚深法界”是从见解的角度讲空性,而“般若三昧”主要是从禅定修行的角度讲空性。
就如同定和慧,这两个在《坛经》里面是不会分的,大圆满也不会分的,大手印在很多时候也是不分的,定和慧只是从不同的角度讲的同一个东西。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想进入“甚深法界”,那就要从智慧、证悟的角度讲;如果你想进入“般若三昧”,那就要从禅定的角度讲。
也就是说,修空性,前面讲修证悟空性的见解,后面讲修证悟空性的禅定。只有这个区别,也就是第一个是见解,第二个是禅定。
“直修般若波罗蜜行”,如果你想证悟空性进入法界,如果你想修证悟空性的禅定,那么你就修“般若波罗蜜”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