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坛经(索)4定慧品21笔记
1、自识本心,自见本性
最终自己认识心的本来面目,见到万法的本来自性,
2、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禅宗的主要思想就是无念、无住、无相,无念是禅宗的主要宗旨或者说思想,无相是它的体性,无住是它的本性。相是从身方面讲的;念是从心方面讲的;无住,世间中的一切法,全都是空性。
其实这三者按照中观的思想来分析,我们经常叫做三解脱门:因无相、体空性、果无愿。二者的道理基本上相似。
不管讲无住、无相、无念哪方面,在禅宗中都没有要求舍弃所有的分别念,但却相当于密法大圆满中所讲的一样,它要求每一个念头的当下,要认识它的本性,如果认识它的本性,不会起自相的烦恼、自相的执著,没有起自相的执著,它就不会成为我们造作轮回的因。
无垢光尊者也说:“不破山之显现,而破山之执著。”
[慈诚罗珠堪布讲授《坛经》第8课定慧品3]
实际上,“无念”、“无相”、“无住”这三种境界,只是讲的角度不同,讲的内容都是一样的。只要证悟了、明心见性了,在当下一瞬间的证悟当中,就已经有了“无念”,也有了“无相”和“无住”,这三种境界都已经有了。
如果能够进入证悟时的“无念”状态,那么实际上就是进入了“无住”的状态。“无住”是什么呢?就是对任何东西没有执著,这叫作“无住”。而“无念”也是这样子的,对任何的东西,没有产生执著,叫作“无念”。所以“无念”自然也就是“无住”了。这种“无住”和这种“无念”,自然是离相,没有外境、没有任何外境的相,所以也是“无相”。“无念”、“无相”、“无住”这三种境界本体是一个。
如果有“住”,那就有“染”;若念头有“住”,“住”于任何东西,那就是被“染”了。
如果“无住”,那就“不染”。“于一切法上无住”,就是说,对任何一个事物都不执著,那么这种“无住”,实际上也就是“无念”,即“于一切境上不染”,两者是一个意思。
3、无相者:于相而离相
“相”在中观中经常解释为执著相,比如说心里分别这是白色、那是红色,这叫做是颜色的相。“相”中也分能取相和所取相,所取相是靠于外境方面的相,能取相是靠于自心方面的相。
禅宗的最高境界会灭掉所有的相。但是这种灭并不是说灭掉一种相,另外建立一种,而是正在心前显现的相,其实就是离相。相即是离相、离相即是相,这在禅宗中很重要。
在密法中也说,现在的分别念,它的本体是光明和空性,不需要把分别念舍弃,在另一个地方建立。而是认识当下的本体,这就叫做“于相而离相”。
[慈诚罗珠堪布讲授《坛经》第7课定慧品2]
不是说把一切“相”全部消灭了就是“离相”,不是这样子,没有一切“相”全部消失的那一天。“相”一直都在的,但是对“相”的执著不在了。怎么能够做得到呢?只有证悟了以后才是这样子的。证悟了以后,所看到的一切“相”,都是如幻如梦的,本性都是不存在的。“相”在和不在都无所谓了,不是于“无相”而离相”,而是于“相”而离相,这叫作真正的证悟。
实际上这是大圆满的六根自解脱。我们的眼根、耳根,看得到、听得到,但是自解脱了,对看到的东西、听到的东西没有任何执著,为什么没有执著呢?就是因为证悟了,通达了所看、所听都是如幻如梦的空性本质。
4、无念者:于念而无念
念与无念反体不同,本体上是一个意思。正在起心动念,产生贪嗔的念头时,它的本体就是智慧,就是无念。
阿底峡尊者不是说过一个窍诀吗,如果你一天产生了一百个分别念,那说明你生起了一百个法身智慧。这说明分别念越重,认识觉悟的机会就越多。正在起分别念时,如果认识它,即是无念。
[慈诚罗珠堪布讲授《坛经》第7课定慧品2]
没有证悟的时候,我们在“有念头”和“没有念头”中间作一个取舍,希望自己没有念头,希望找到一个平静的感觉,这是没有证悟时的禅修状态。
但是证悟了以后,就不需要刻意地去追求平静,“有念头”和“没有念头”都是一样了。“有念头”没有什么过失,“没有念头”也不会更好,这时候“有念头”和“没有念头”都是平等的了。
证悟的时候,就是这种“无念”。也就是,有念头,但是对念头没有任何执著,这叫作真正的“无念”。而不是说,念头消失了以后就是无念。
念头消失的时候,比如说,深度睡眠时,是没有念头的;昏迷时,也是没有念头的,这种时候都是没有念头的,难道这就是无念吗?当然不是,这不是无念。
禅宗的“无念”,大圆满的“无念”,或者大手印的“无念”,是有念头的,但是能够把念头的佛性本质看得清清楚楚,也就是前面讲过“通流”。
证悟的时候,对念头能够看得非常清楚,能够看到念头的本质。而念头的本质就是佛性,念头的本质就是“无念”,心的本质就是无心。念头是存在的,照样会产生,在念头冒出来的当下,就看到了念头是空性的,这就叫作“于念而不念”。
5、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
如果内心处于平庸状态,没有认识它本体的所有分别念,可以安立为束缚。
6、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如果在一切法中,念念都不去执著,这就是无缚,这就是无住的本体。
7、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即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
排除一切执著,无有一切相状,禅宗和密宗到最后都会“破相”。能离于一切相就是一切清净,远离一切分别相,这种相本体是清净的。
[慈诚罗珠堪布讲授《坛经》第7课定慧品2]
证悟的时候,相还在,看得到、听得见;但是对相的执著,已经不存在了。深深地体会到,所有的相都是虚幻,这就叫作“外离一切相”。
证悟了所有相都是虚幻的、都是空性的,这种境界应该还不是最顶层的证悟境界。
最顶层的证悟是什么呢?大圆满会讲“赤裸的觉性”。相都不存在了,唯一存在的就是内在的佛性的光明。除了佛性的光明以外,所有眼、耳、鼻、舌、身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东西都不存在,这种证悟其实是最高级别的证悟。大圆满讲的最顶层的证悟,其实就是这种证悟。
在低层次的证悟境界中,看到的所有东西,知道它们都是如幻如梦的,但是这些东西也是内心的幻觉。随着证悟境界的提升,所有法尘都消失的时候,就进入了真实的佛性的光明、纯正的光明,到达了最高的境界。
看到了烦恼的本性,叫什么名字呢?叫作:烦恼即是菩提。能看到法身的时候,就真正地感觉到了“烦恼就是菩提”。之前在书上看到过“烦恼就是菩提”,但是根本不知道,怎么样才叫作“烦恼就是菩提”。证悟的时候,就会感觉到了“烦恼就是菩提”。
在这个烦恼即是菩提的层面上,显宗跟密宗,尤其是禅宗跟密宗,实际上就是一体了,是无二无别的。密宗讲的就是这个,禅宗讲的也是这个。
“无相”境界是非常实用的,在不开心的时候,大家静下来去看一看这个不开心的念头,说不定在念头的本身当中,就看到了念头真正的本质。一看到的当下,念头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力。念头就不会再给我们带来烦恼、无明,而让我们再造业了。看到的念头的本质是什么呢?本质就是法身,法身就是心的本性。法身就是每一个念头的本性。
[慈诚罗珠堪布讲授《坛经》第8课定慧品3]
不开心的时候,去看这个不开心的念头,怎么个看法呢?也没有什么别的,大家不要以为有一个什么很具体、很有效的方法,没有有效的方法。
没有强烈情绪的时候,念头可能是平静的;但是很伤心的时候,念头不可能平静,它正在大幅波动。去看这个波动的念头,说不定在这个波动的念头当中,就看到了它的本质了。
波动的念头,哪怕是最最最糟糕的念头,比如说嫉妒、仇恨这样的念头,它们的本质也是一样的智慧、佛性。我们不要以为像慈悲心、信心的念头本质是佛的智慧、真如,而像嫉妒、仇恨、欲望的念头本质没有真如、不是真如,不是这样的,所有念头的本质都是一样的。
至于看到本性的强度、深度,每个人是不一样的。有些人一下子就看得非常非常的清楚,有些人开始的时候,只有一点点感觉,也许有点平时闻思时所描述的真如的感觉,继续再打坐、再打坐,感觉就越来越清楚。这种人开始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很强大的感觉,只是找到一点点不一样的感觉,然后继续修,感觉才越来越清楚。
这两种情况都是有的,大家不要以为,证悟的时候,都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一定的。像惠能大师的开悟,是有翻天覆地变化的,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这样子。所以证悟的过程、证悟的方法,有很多很多种,因为每一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
8、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
是指在一切境上,眼前看见的、耳边听到的,色声香味的外境上,虽然有显现,但是如果心没有去执著它,这叫做无念。反过来说,自己的念头,如果远离了一切对境,心不随境转,则不会在外境上产生各种执著的心。
[慈诚罗珠堪布讲授《坛经》第8课定慧品3]
“无念”就是说,对每一个外境,无论是眼睛看到的,或者是耳朵听到的,或者是意识所想象的,对所有的外境,不产生念头,或者执著。
在深度睡眠的时候,我们对外境是没有念头的;还有,在昏迷的时候,对外境也是没有念头的;再有,在禅修的时候,比如无色界的禅定,都是非常非常平静的状态,根本没有意识的波动,自然也就不会有任何的念头。这些状态都是“于一切境上”没有念头,它与“于一切境上不染”不一样的地方是什么呢?
“染”是什么呢?就是执著。昏迷的时候,有没有执著呢?有执著的。昏迷时候的执著,就是“我执”。执著的对境是什么呢?就是阿赖耶识,“我执”就是针对阿赖耶识产生的对自我的执著。
在深度睡眠的时候、昏迷的时候、禅定的时候,都是有执著的。所以这些时候,虽然没有念头,但是有执著。
这个地方讲的“念”,不仅仅是指我们意识的念头,这个“念”还指什么呢?就是执著。“无念”的意思就是说,要达到没有执著的地步。
很多时候很多人都会说,只要“没有执著”就可以了,那么什么是“没有执著”呢?
很多人对“没有执著”的理解是什么呢?就是认为:有这些念头没关系,不要去执著这些念头就可以了。比如说,心里产生了愤怒或者欲望、嫉妒等等念头,很多人说:“这些念头是没关系的,不要执著它们就好了”。
“没有执著”不是这样子理解的,产生这个“念头是没关系的,不要执著它们就好了”的念头的本身就是执著。
比如说,第一个念头是愤怒,第二个念头对第一个念头产生执著,认为愤怒是好或者是不好等等。只要没有第二个念头这样的执著,就可以了,就没问题了。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因为第二念本身就是执著。
没有证悟的人,所有的念头都是执著的。比如说,“这张桌子”就是一个念头,虽然没有明显的“桌子是实际存在,不是如幻如梦”的执著,但是这个念头的本身就执著地认为“桌子是真实的”,不需要再特意执著产生“桌子是真实的”后继念头。
对于证悟的人“不执著”、“不执著就没问题了”,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证悟空性的人、开悟的人,他们所有的念头都是没有问题的。
为什么没有问题呢?因为他们的念头都是没有执著的,是不会有执著的。他们会有念头,但是念头中不带执著的部分,所以他们的念头是没有问题的。
什么叫“没有问题”呢?就是不造业,证悟的人的念头是不会造业的,尤其是一地以上的菩萨。
一地菩萨也会有念头的,念头什么时候才能彻底地消失呢?到了八地的时候。八地菩萨没有任何的思维,在走路、吃饭、日常生活、还有修行、打坐、学习的时候,都没有念头,那么这些活动怎么进行呢?怎么完成呢?八地菩萨虽然没有念头,但是有智慧,念头已经转换为智慧了。所以八地菩萨是通过智慧,来完成这些事情的。
证悟的人,在到八地之前,哪怕是一地菩萨,也是不可能没有念头的。他们会有念头,但是他们的念头是“不染”的。
“染”,就是当眼睛看到一张桌子的时候,没有证悟的人的心里就想着“一张桌子”,这个当下已经被“染”上了。被什么东西“染”上了呢?就是执著。因为有执著了,所以被污染了,已经默认这是真实的一张桌子,这就叫作“染”。
“不染”,就是说,眼睛能够同样看到一张桌子,但是意识中不会当作一张真实的桌子。证悟了以后,虽然有一个“一张桌子”这样的念头,但是这个念头是没有执著的、不执著的,这就是“不染”。
“无念”可以理解为两个意思,一个是什么呢?虽然有念头,但全部都是没有执著的念头,这叫作“无念”。这种“无念”绝大多数都是出现在,修行人从禅定当中、从打坐无我的境界当中出来了以后,处于日常生活状态的时候,他们也会产生念头,但是这些念头是没有执著的,所以这可以叫作“无念”。
第二个意思,就是入定的时候,没有任何念头。达到菩萨一地以后,就是非常非常标准的“无念”了。如果普通人还没有达到菩萨一地的境界,但是证悟了,那么进入证悟的状态、停在这种状态当中的时候,确实是没有任何念头的,不仅仅没有执著的念头,连不执著的念头都是不存在的。这种状态没有任何的念头,就是“无念”。就是“慧”就是“定”,“定”就是“慧”,没有任何的念头,这是最最最标准的“无念”。
在大圆满里面,这个就叫作“赤祼的觉性”,意思就是说,没有任何念头,连不执著、没有执著的念头也存不在,那么只有什么呢?只有非常纯正的、纯洁的佛性。佛性在大圆满或者密法里面,很多时候也叫作“觉性”。只有“觉性”,没有任何的念头,所以这是最标准的“无念”。
这两种状态都叫作“无念”,都是“于一切境上不染”,都没有“染”。没有“染”就没有执著,所以叫作“无念”。
“念上离境”,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个就是说,每一个念头都是自性、都是本性,所以念头是没有对境的。念头对外境没有执著,与任何一个外境没有产生任何联系,所以念头是离境的,可以这样子讲。
另外一种理解,“念上离境”,是什么呢?没有证悟的时候,我们产生一个念头的当下,就会对这个念头有执著。但是证悟了以后,产生了念头,而对这个念头没有执著,当下就看到了它的本性,每一个念头都离不开智慧,这也就叫作“念上离境”,如果这样子理解的话,就跟前面讲过的“于相而离相”、“于念而不念”的意思是一样的了。
9、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
如果在修行的过程中,对一切万事万物不去思索,所有的念头一一断尽,相当于死人一样,此生念头隐没,又从其他地方受生,是大错特错的。
制止分别念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完全以九种住心法让分别念减下来;还有一个,胜观寂止双运的方式认识分别念的本性。
关于寂止,麦彭仁波切在《白莲花论》的后面说得很清楚,一定要用认识空性或者胜观的智慧来摄持,否则堕入单空的边,成为无色界的因,这一点在《心性休息》《禅定休息》中都讲过。菩萨于正思维中,不住任何有相的法,但是它的本来面目,对本体的认识,不会舍弃。
[慈诚罗珠堪布讲授《坛经》第8课定慧品3]
为什么有些时候断绝了念头,就是证悟了法身?有些时候说断绝念头,就是死亡了?有些时候说断绝念头,就是同砖头、石头一样的无情?
第六堂课讲的“除妄不起心”是“同无情”,这个断绝念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念头停止下来、没有念头、不产生念头,所有的念头都停止了。
第七堂课讲的“一念断绝”,就看到法身,这个断绝念头是什么意思呢?不是念头停止了,念头还在,但是每一个念头出来的时候,就看到了它的本质,就把念头中执著的部分,断掉了、断绝了。也就是,念头没有断绝,念头的执著断绝了。所以这种断绝不是“百物不思”,这种断绝,其实就是见到了法身。
“一念断即死”,这个断绝念头是什么呢?不是看到了念头的本性,而是意识中就没有念头了,讲的是像昏迷和深度睡眠时候的断绝念头。
这三种状态,都叫作断绝念头,在《坛经》里面用了同样的词。有些时候断绝念头是见法身、开悟、证悟,有些时候断绝念头是不好的、是误区。在理论上很重要,在理解程度上也非常重要,在修行、实修的时候就更重要。
10、自性本无一法可得
胜义谛的空性,在本性中一切法了无所得,这是最高的无有任何执著的见解,在这种见解前,一切执著全是尘劳烦恼,所以,此法门中最究竟的是建立无念自宗。
11、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
无是无能取所取,世间的一切二相都无,无二相则无有一切尘劳之心。此处的“念”与前文指的分别念不同,指的是真如本性光明。也就是说:真如是念的本体,念是真如的作用。心的本体是本来的光明,这种本来的光明是真如的妙用。
[慈诚罗珠堪布讲授《坛经》第8课定慧品3]
“真如”是什么呢?“真如”就是佛性、佛的智慧。而佛的智慧或者佛性,实际上就是每一个念头的本体。每一个念头的本体,就是“真如”。
“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这跟大圆满的讲法一模一样,虽然大圆满在中间还有其他的两个内容,但是基本上是一样的。
就是说,念头是“真如”的作用,而“真如”的作用是什么呢?
在世俗的生活当中,念头可以做各种各样的思考、思维、判断、取舍。念头能够做这些事情,这就是“真如”的作用,为什么呢?因为念头的本质就是“真如”、佛性。而在胜义谛,或者是在证悟的境界当中,没有念头的位置,用不上念头、派不上念头。
比如说,冰是水的作用,水是冰的本体。同样的道理,每一个念头的本质就是“真如”或者是智慧,但是因为环境不同的原因,在世俗领域当中,它就表现为“念头”。在它表现为“念头”的时候,它的本质依然是“真如”。因为世俗的领域属于无明的地盘,所以没有证悟的人在这个领域中,就看不出来念头的本质,只能够看到念头的作用。
每一个念头当中有一个生命部分,念头的生命就是真如、就是佛性。每一个念头当中都有智慧的成分,这个智慧的成分是什么呢?就是“真如是念之体”。我们把这部分智慧提炼出来以后,用这种智慧去证悟。
没有证悟的人的念头没有穿透力,只能看到表层的情绪;但是念头的本质是“真如”,“真如”的穿透力是很强的,如果我们能够用得上“真如”的话,就可以用“真如”去证悟了。
“真如”是“所证悟”?还是“证悟者”?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在语言上,我们可以讲:用“真如”去证悟。但是实际上,“证悟者”和“所证悟”,都是“真如”自己,没有别的东西,是自知自明,自己证悟了自己的本质,这叫作证悟。这是很深的体悟,确实非常非常地深奥。
没有证悟的时候,我们用语言、用逻辑去讲“真如”,是非常复杂的。文字越多、思维越多,就离“真如”越远,为什么呢?因为“真如”是语言没有办法表达的,是我们的意识、念头没有办法思考的。对念头不能思维的东西,我们附加了很多很多很多的念头、逻辑,那么肯定是离“真如”越来越远了,而不会越来越近的。唯一证悟的方法,就是自己去体会。体会到以后,就很容易、很直接地感觉到“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这句话的意思了。
“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这一句话是特别有意义的,说是“特别有意义”,怎么样“特别有意义”呢?在语言上只能这样子说了。我没办法把念头的“真如”部分,拿出来给大家看,只有自已去悟了。《坛经》的文字表达是非常到位的,在大圆满当中,也只有这些文字,没有别的了。
12、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所谓的真如,自然起的意念,并不是眼耳鼻舌能起。因明中也讲过,五根识是无分别的,真如之念是我们的心认识的光明分,如果有真如,就有明分,如果没有真如,那么眼耳鼻舌所显现的一切都没有。所谓的认识不能离开真如。
真如又可以叫如来藏、光明或者心性、明心见性,各宗的说法不同。稍微对本来心性有所开悟的人,对他说真如、无念、无相、无住,怎样说都可以;如果不认识自性,在自性上起分别,可能永远都会一头雾水。所以,凡夫人一听到真如、光明就有点迷糊,实际上证悟的时候,见闻觉知也是不需要舍弃的。
13、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
真如是认识自性的心念,认识以后,世俗中六根的见闻觉知并没有毁掉,但是不会被外境染污。不会与凡夫人一样,眼睛看到什么、耳朵听到什么,马上变成烦恼的因。真性自在,则世俗中的一切行为都洒脱自在。
我们遮破的是痛苦的因、实有的执著,因此不需要真正毁坏六根。见闻觉知没有毁坏,而认识自己心的本性,但是没有任何执著,这是密法中很高的境界。
[慈诚罗珠堪布讲授《坛经》第8课定慧品3]
念头的来源是我们的本性、我们的自性,也就是佛性。在佛性中产生念头,就像云在空中诞生、出现,最后也在空中消失,同样的,念头是从佛性中产生,最后也是在佛性中消失。
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我们能够感觉到的是,客观上念头的诞生和念头的消失,而没有看到念头的来处和去处。实际上,念头的来处和去处,就是念头的本质。
证悟之前和之后,不一样的是什么呢?证悟之前,看到任何东西,当下就执著了;而证悟之后,没有执著了,就叫作“不染万境”。照样地可以去工作,照样地可以去生活,而且生活不会再带来烦恼,工作也不会再带来烦恼。
如果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能够证悟,再稍稍用功修一段时间的话,自己完全可以感觉得到,原来真的是能够控制痛苦。这是有可能,就要看自已的工夫了。
肉体上生老病死的痛苦,不是很容易消失的,即使是阿罗汉,也会生病的有肉体上的痛苦。但是阿罗汉没有精神上的痛苦,比如说阿罗汉不会悲伤,不会得抑郁症,不会得焦虑症,意识或者精神就与肉体不一样,痛苦的感觉比较容易解决。
14、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作为智者,能善于辨别一切诸法的相,这是第一义,也就是如如不动的胜义谛。
[慈诚罗珠堪布讲授《坛经》第8课定慧品3]
胜义谛就是空性,也就是证悟的境界,证悟的境界是不动的。
证悟了以后,“外能善分别”,善于分别外面所有的知识,同样可以学习,同样可以工作,但是工作的同时,学习的同时,这种内在的证悟空性的智慧、证悟空性的境界是不动摇的。
外能分别与内不动摇,这是《维摩诘经》的一项内容。
15、《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源律师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律师杜口。——《五灯会元》
这里应用了禅宗不共的修行法,平常心就是修行。
世间人饿了会吃饭,但是吃饭的时候特别烦恼,他很挑剔、很捡择、很贪著。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有很多需求。禅师则不然,他饿了虽然要随顺世间,为维持色身需要吃饭,但吃饭的过程中很随意,并没有这些执著,不会产生很多很多的烦恼。
虽然困了需要睡觉,一般世间人,他会选择最舒服的方式入睡。常常是睡早了不行,睡晚了也不行;仰着睡不行,趴着睡也不行,坐着睡还不行,怎样都不行,很痛苦。还希求做个好梦,远离恶梦,晚上不要醒得太多,等等等等,有很多的担忧、要求。但禅宗开悟的大德怎么样都可以,行住坐卧的任何事情,都是随顺世间不得不做,但这并不是他生活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