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坛经

民俗学-坛经(索)4定慧品20笔记

创建日期:2023-01-18

  民俗学-坛经(索)4定慧品20笔记

  1、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

  我这个非常深奥的禅宗法门,以禅定和智慧作为根本,而且是以禅定和智慧无二无别、融为一体的道理作为根本。

  2、定慧一体,不是二

  禅定和智慧其实是一体的,禅定是智慧的本体,智慧是禅定的作用。比如说水的本体是湿性,水的作用是滋润,所以,从本体上没有什么区分,但是如果从反体方面分,禅定是本体,它的妙用是智慧,这方面是有差别的。

  [慈诚罗珠堪布讲授《坛经》第6课定慧品1]

  惠能大师讲的“定”和“慧”,是开悟的时候或者开悟之后的“定”和“慧”,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开悟的时候,是根本没有“慧”的。智慧在什么时候才有呢?在开了悟以后才有智慧。

  没有开悟的时候智慧是什么呢?是闻、思、修当中,闻所得的智慧和思所得的智慧,根本就没有修所得的智慧。

  惠能大师的禅宗顿教,着重强调的根本就不是闻所得的智慧和思所得的智慧。六祖讲的就是直接证悟、顿悟的境界,从这种境界来讲的话,“慧”仅是指修所得的智慧。而修所得的智慧,也是就开悟时的“慧”、证悟了以后的“慧”。

  证悟以后的“慧”也是“定”,“定”和“慧”是分不开的,这两者是一体的。在大圆满里,跟这种说法是一模一样的。

  我们用语言描述的时候可以把定和慧分开讲:定是什么、慧是什么,可以这么讲。但是实际上没有“定”和“慧”两个东西,只有一个东西,“定”就是“慧”,“慧”就是“定”。

  证悟自己的心的本性空性、证悟自己的心的本性光明的这个部分,就叫作“慧”。

  证悟了心本性时的智慧,它是如如不动的,根本就不像我们变化无常的杂念。在证悟的境界当中,它是完全没有任何动摇的,只是安住在心的本性空性光明的境界当中。这个如如不动、没有动摇的部分就叫作禅定。

  在如如不动、不会动摇的同时,也就证悟了心的本性,这个证悟的部分就叫作智慧。

  实际上这禅定、智慧两个部分,就是一个东西,所以这禅定、智慧两个是不能分开的。

  3、定是慧体,慧是定用

  其实这是讲的止观双运。止和观,观是智慧的意思,止就是禅定的意思。

  密宗中,法王如意宝解释《直指心性》的时候说,人心本有的禅定,要认识它的本体,这两者融为一体时,才真正认识觉性。其实这是大圆满很高的境界,上师如意宝在有的道歌里说,本来这个境界不愿意给别人透露,是全知麦彭仁波切对他独自赐予的非常秘密的教言,但是这次不小心已经传出去了,有一个金刚歌里是这样讲的。

  麦彭仁波切给上师如意宝特意赐予的教言和境界,是最了义的止观双运。就是心的本体自然安住,并不是不起心动念才叫安住,心或者说如来藏的本体,本来就有一种自然的禅定,这个禅定的本来面目,通过上师的窍诀已经认识了,这叫做智慧。

  所以,在最究竟的开悟境界中,智慧和禅定没办法分,如果要分,那只是我们的分别妄念来分的,除此之外没有办法分。

  [慈诚罗珠堪布讲授《坛经》第6课定慧品1]

  “定”就是智慧的本体,“慧”自己很稳定、没有动摇,也就叫作“定”了,这既是“慧”又是“定”了,“定”和“慧”没有办法分了。

  “定”,实际上证悟的时候没有什么其他的“定”,就是指“慧”如如不动。如如不动,叫作“定”。

  “慧”就是“定”的作用,“定”有什么作用呢?“定”的作用是,它不仅仅本身很稳定,而且在稳定的同时,它还可以证悟。证悟就叫作用,就是“定”的作用。

  六祖讲的是顿悟后的“定”,定就是平静。什么东西是平静的呢?智慧是平静的,智慧是不动摇的;什么东西不动摇呢?智慧不动摇。因为智慧很长时间是平静的、是不动摇的,所以这本身就是“定”,跟“定”没有办法分开。语言表达的时候,可以分开讲,但是实际上“定”和“慧”是没办法分开的,惠能大师讲的就是这种很高的境界。

  4、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

  生起智慧的时候,禅定就在智慧中。当我的心认识它的本性时,实际上就是自然禅定安住在智慧中,就像火和火的热性一样没有办法分。

  正在禅定时,智慧也在禅定中,一刹那也没有离开。这里的“定”,不一定是指安住,是心没有被外境所夺取的一种究竟的状态。

  5、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

  如果认识了以上所讲的止观双运、定慧双运的意义,才算是明白了释迦牟尼佛在大乘佛法里所宣讲的禅定和智慧同等一味的学说和思想,这是最高、最上、最妙的修行方法。

  我们平时不了义的说法是,先把心安定下来,当你的心安定下来的时候才可以认识本性,这是次第法门中讲的,不是顿悟法门。在顿悟者的眼里,这些都是歧途。渐悟者的说法有两种途径:一个是先有定,然后产生智慧;还有一个,先有智慧,然后产生定。

  我们学大圆满的不同窍诀时,有些是从修行中寻找见解,有些是从见解中寻找修行。

  [慈诚罗珠堪布讲授《坛经》第6课定慧品1]

  实际上“定”和“慧”就是一件事情,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这样子讲呢?证悟了以后才是这样子。在禅宗顿教、大圆满,证悟了以后,“定”和“慧”是不能分的,是一个很高的境界,但是在一般的情况下,不是这样的。

  证悟之前,定和慧是可以分开的。比如说我们修四禅八定,这只是定,不是慧。

  没有证悟的时候,寂止是很重要的,一定要修寂止。我们修完了四加行、五加行以后,应当花一段时间修寂止。寂止只是禅定,它是不是慧呢?它不是慧。为什么?它没有证悟,没有什么慧。没有智慧,只是心平静,在这个时候,定和慧是分开的。

  不仅仅在理论上定和慧可以分开,在实际的修行过程当中,定和慧也完全是两回事。

  比如说,我们证悟之前,修禅定的时候,只有定还没有慧;有些时候,我们瞬间证悟了一点点,境界是不稳定、动摇的,在这种时候,有了一点点智慧,但是没有禅定,是只有慧还没有定。所以对我们来说,定和慧是分开的。

  藏传佛教的大圆满,有特殊的直接证悟的方法,不需要修四禅八定,直接开悟。没有开悟的话,就重复修四加行、五加行,修上师瑜珈、积累福报、忏悔罪过等等,这些条件全部成熟的时候,是可以证悟的。在这个证悟的方法中,其实没有定,大圆满不建议证悟的过程中间有禅定,方法就跟惠能大师讲的差不多,不需要禅定。这是因为修大圆满的特定法器,跟六祖讲的一样,是上等根机、大智慧的人,他们不需要禅修。

  藏传佛教的大手印建议,在修完了四加行、五加行以后,就修禅定。修四禅八定,修到一定程度后,再去修智慧。在禅定的基础上修智慧,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证悟。

  由于不一定每一个修大圆满的人的根机都有这么高,为了适合其他根机的修行人,在很多大圆满的引导文当中,都安排了禅修,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在实际修行的过程中,就是要这样子定和慧分开修。像大圆满,大手印,可以先定后慧,也可以先慧后定,这些都是可以的。

  先修后证的意思是什么呢?先修什么呢? 是修四加行、五加行,还有修禅定。先修好这些法以后,然后证悟了,这就叫作先修后证。对于我们一般根机的人、普通根机的人,或者是惠能大师讲的小智慧、小根机的人来说,先定后慧,是很好的方法。

  先悟后修,就是已经开悟了,因为开悟并不是成佛了,所以开悟了以后还要再修。

  在初步开悟的时候,智慧不稳定,具有动摇性,变化比较大,没有稳固,虽然先证悟了,但是后面要再修,这差不多就是先慧后定的样子。

  对于惠能大师这样的根机,就不需要把定和慧分开修了。“定慧体一不二,即定是慧体,即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就是针对这类人讲的。

  6、如果是密宗,不说很多续部,像《大圆满心性休息》的密宗部分、《大幻化网》的某些部分,还有《集密意续》的有些道理,对学过这些的人来讲,学《六祖坛经》特别容易,对每一个词、每一个道理,都会觉得非常容易,而且一定要用这种思想来解释。

  这次讲《六祖坛经》,我基本上全是用大圆满的窍诀来讲了,也希望护法神多原谅、开许,我晚上回去以后也经常忏悔和供护法。好像讲的时候不得不讲出来,否则它的本意没有挖出来的感觉。我相信应该会开许吧!

  7、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智慧和禅定相当于灯和灯的光这两者。有灯就一定会有光,没有光的灯不具足灯的法相;如果没有灯就没有光,变成漆黑一片了。

  灯是光的本体,而光是灯的作用。虽然名称上灯和光可以分开,如太阳和太阳的光,菩提心和心所,无垢光尊者是这样比喻的。而且一些前辈的大德们把我们的心与心的妙用、庄严、游舞,也比喻成大海和大海的波浪、火和火的热性、灯和灯的光、彩虹和彩虹的颜色,等等,前辈大德们经常用到这些比喻,所以,虽然两者在名称上是分开的,但本体却是同一的。

  我们心的本性,与现在正在产生的各种妄念分别,也应该是一种觉性的妙用、智慧的妙用、觉悟的妙用。

  今天我产生贪欲之心非常痛苦,当然,我们没有认识它的本体时,的确它有它的危害性,在显现中,它肯定是让我们堕入痛苦的因。但是如果我们真的认识了它,比如说我正在产生嗔恨心时,观察嗔恨心的本体到底是什么样的?就是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我们心的本体是什么样呢?就是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整个世界的本体,本来法界是什么样呢?也是如此。

  我如果认识了它,就绝对不会对我有任何危害。所以,为什么说烦恼即菩提,轮回即涅槃,或者说不清净的地狱与清净的天堂无二无别,这些非常甚深的了义经典的密意,在这里可以体现。

  8、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

  密宗中常提到直指心性,上师直接指点本来心性叫做直指心性。上师如意宝依靠麦彭仁波切的《直指心性》而开悟。我曾翻译过也讲过《直指心性》,但是当时翻译得比较古,与现在很多经论的译法有点不同,《直指心性》,包括《大幻化网光明藏论》都译得比较古,后来《大幻化网》已经重新翻译了,《直指心性》还没有。这是当时法王特意开许的。

  直心:是一种觉悟,是认识心之本体的心态。禅宗中的直心,在密法中叫觉性。密法里的觉性与禅宗里的直心,我觉得是相同的。

  一行三昧:是指在一切行住坐卧的威仪中,处于一种觉悟的状态。一行三昧就是“如法界缘”,如理如法地缘法界的一种禅定,般若开悟的空性可以叫一行三昧。专心致志地称念佛名,等于见未来过去现在的一切佛,无量无边的功德以此而得到,这也叫做一行三昧,一心观佛也可以叫一行三昧。

  [慈诚罗珠堪布讲授《坛经》第6课定慧品1]

  一个方面,直心或者真心,就是很诚实、没有欺骗性,这就是我们平时理解的意思。

  另外一个理解,像《维摩诘经》当中讲的“直心”,是没有无明的“直心”。因为无明妄想,本身就是自欺欺人的东西,所以没有无明以后,是一个更高层次的“直心”和真心。

  “一行三昧”就是证悟的智慧,所以“直心”也是证悟的境界,在证悟的境界当中,没有妄想、没有妄念,这就是“直心”。

  “直心是道场”, 高层次的理解是,没有妄念、证悟的境界,真正的“道场”就是证悟的境界,因为证悟了以后,“直心”就是真正修行的“道场”。

  “直心是净土”,证悟了以后,不仅仅化身跟报身的境界是净土,而且法身的境界也是净土。法身的净土就是心的本性,所以“直心是净土”。

  9、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

  真正在行住坐卧中认识心的本性时,可以称为一行三昧、直心道场。但是我们的心千万不能与真理背道而驰,歪曲事理,没有认识到心的本性,口头上说已经认识了,说直心是道场,只是口说一行三昧,自己的境界却根本没有达到直心。

  [慈诚罗珠堪布讲授《坛经》第6课定慧品1]

  这里的“谄曲”,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个理解是,内外不一。比如说,实际上没有放下执著,但是嘴巴上讲空性,这就是“谄曲”。

  另外一个理解是,没有证悟的人所产生的所有观念,都跟执著有关系。没有一个观念跟空性有关系,它的基础都是无明。比如说,平时我们持有佛法中慈悲心、出离心的观念,在证悟的境界中,就是无明的、执著的念头,都是妄念,这些妄念也叫作“谄曲”。

  “直心”和“谄曲”是对立的,我们可以从两个不同的层面理解,一个是高层次的证悟层面,另一个就是平时日常的生活层面。

  在大圆满法里,分了九乘,从大圆满的角度讲,除了大圆满的最高境界以外,以下都是弯路。只有唯一一个大圆满的最高境界才是直心,其他的都是弯路。

  而从三转的角度讲,除了第三转讲佛性的部分是直心以外,其他的见解都是不究竟的。

  除了讲佛性的人以外,持以下见解的这些人,他们虽然是“口说法直”、“口说一行三昧”,但是“不行直心”,因为他们的境界还没有达到佛性见解的高度。

  这是佛法里面的普通现象,层次不一样,境界就不一样。上上境界的人,认为下下境界的人讲得虽然好,但是实际上还没有达到上上境界。

  10、直言‘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

  一些迷惑的人,内心中没有通达,执著法相,也执著一行三昧。直接会说:坐禅的时候,身体不能动,心也不能起任何妄念,这样就是一行三昧。如果你真的是这样理解并告诉别人,就与无情法一样没有差别了,是障碍修行的因缘。

  在这里,是将此种行为比喻成无情法;麦彭仁波切的《定解宝灯论》里,将此比喻成大海里面扔石头,因为没有任何胜观的明分;有些大德用动物作比喻,比如说雪猪子等等。但这是修行中的一种障碍。

  如果你什么都不想,不一定属于真正的禅定,即使属于一个世间的禅定,可能只会转生到无色界、识无边处、空无边处、非非想天。

  [慈诚罗珠堪布讲授《坛经》第6课定慧品1]

  这句话是一个没有证悟的人讲的,他说,“一行三昧”很简单,就是“坐不动”,身体坐,内心坐;身体不动,内心不动,心里不要有妄念,这就是“一行三昧”。

  这个问题在《坛经》里面讲了很多次,我数了一下,第二品《智慧品》里面,“空心静坐”、“百无所思”、“百物不思”就出现在三个地方,重复讲了三次。现在《定慧品》里面又在“常坐不动”、“看心观静”、“百物不思”三个地方讲了,一共就有六个地方讲到这个问题,讲得非常到位。不仅仅在禅宗,在大圆满也一样重要。对于修行、尤其是修禅修的人来说,一定要高度重视,一定要注意,因为这里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光是没有妄念是不够的,光是心不动也是不够的,光是身体不动就更不够了,那需要什么呢?没有讲到最核心的地方,最核心的地方是什么呢?就是证悟,需要证悟智慧。如果失去了证悟的智慧这个生命,即使心里不起妄念、心不动、身体不动,也是没有用的。

  色界、无色界众生,他们不是证悟了,根本没有证悟。他们确实是“坐不动”,而且“除妄不起心”。但是最终不能解决任何轮回的问题,所以具有证悟的智慧是特别重要的。

  比如说,打坐的时候,耳边再大的声音都听不到;再比如说,打坐实际上过了五个小时,但是只感觉过了五分钟。这些境界,只属于普通的境界。但是很多人以为,这是般若三昧、一行三昧,然后就一直安住在这种境界中。实际上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千万不能这样。

  我们想证悟,一定要突破这层局面,但是用什么东西来突破呢?

  闻思,这个时候是不管用的,学习的知识再多,也不能让我们突破这层局面;用功打坐,时间花得再多,也不会突破。色界、无色界的众生在几万年、几百万年中,都不能突破,那么我们就一年、两年的时间,根本没办法突破。

  这是一种突破不了的僵局,要突破证悟的层面,唯一的方法就是这些四加行、五加行,积累福报,上师瑜伽的基础修法了。当证悟的时候,自己就能深深地体会到基础修法的重要性。基础是非常的重要,特别的重要,如果基础修得很扎实,像惠能大师一样言下大悟是有可能的。

  虽然强调基础的修法,但是很多人都来不及修这些,大家都忙于去听大圆满。听了以后,大圆满讲的与《坛经》里面讲的内容是一样的,理论上我们可以理解了,但是确实没办法证悟。

  “一行三昧”,跟什么都不想的,是不一样的,在大圆满里面,这叫什么呢?这叫作阿赖耶识跟法身的区分。

  阿赖耶识是什么呢?刚刚讲过的“坐不动”和“除妄不起心”,是进入了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实际上,这就在阿赖耶识的状态当中。我们把进入阿赖耶识当作修行的楼梯台阶,上楼梯的时候,这是第一步,这样的修法是可以的。

  我们把禅修,作为更上一层楼的台阶,先修禅定,然后进一步地去修智慧,这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一直停留在这种禅定的层面,那么就好比一个人一直呆在电梯里面一样,当然没有用,没有意思的。

  大圆满中讲阿赖耶识跟法身的区分,法身是什么呢?法身就是我们的佛性,也就是这里讲的“一行三昧”,或者是“般若三昧”的“般若”。

  我们的心的本性就是佛性,达摩祖师、惠能大师都讲得非常地清楚。在大圆满里面,佛性就叫作法身。

  我们平时在自己的修行当中,这也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我们先修禅定,然后一定要突破禅定的寂止层面,一定要进入智慧的层面,这是特别重要的。要不然的话,我们一辈子,自以为是在修大圆满、修禅宗的般若禅,但是实际上,只是停留在阿赖耶识的层面,最终什么也没有得到。

  在禅修当中,心较平静,是因为暂时把一些烦恼压制住了,所以没有太多的烦恼。我们一定要突破禅定的寂止层面。突破的前提条件是,我们一定要懂法身跟阿赖耶识的区分。

  我们没有证悟的时候,证悟的境界对我们来说,好比是没有走过的路、是完全未知的区域、从来都没有去过的陌生地方。我们只是学习了一些理论,但是从来都没有亲身感觉、体会过证悟的境界。

  对于寂止禅定的体会,我们有可能会有。平时打坐的人,对刚才讲过的阿赖耶识的经历,很多人会有的。但是另外一种的般若禅定,我们是不知道的。因为我们只知道两种之中的一个,所以没办法对比。

  我们只体会过“智慧”跟“禅定”,或者是“法身”跟“阿赖耶识”,或者是六祖惠能大师讲的“般若三昧、一行三昧”跟“除妄不起心、坐不动”,两种中的后一种,而没有两种都体会过,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很正确地去区分这两种状态。

  前一种状态,我们只是在理论上了解过,只在文字上看过、语言上听过,从来没有感受过,所以我们分不出来与后一种状态的区别。

  证悟以前,我们很多时候会误以为禅修中的心平静就是证悟,很多人都是这样。但是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有了亲身的证悟经历,那个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这两种状态有很不一样的地方,有很大的区别。

  用文字来表达的话,这两种状态好象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是亲身经历的时候,这两者其实是有很大差距的。我们只有证悟了以后才能知道这些,证悟了以后,就不会走错路了,因为路已经走过来了。

  没有证悟的时候,没有经历的时候,会走错路,这时候是最艰难的。第一个,因为我们自己没有体会。第二个,证悟状态是没有办法用语言很准确地表达、描述,我们通过闻思也难以了知。

  如果我们在禅定中有了一些感觉,自己认为是类似于空性的感觉的话,有三个方法判断。一个是,自己观察的方法。自己观察自己,是没有办法直接去观察的,可以通过一些结果和成果,来衡量感觉是对还是错。通过什么样的结果呢?

  比如说,我们是否对佛法、对上师三宝有了更加强大的信心?是否对六道轮众生有了更加强大的慈悲心?菩提心是否有了增长?再比如说,平时经常容易发脾气,有严重的愤怒、攀比这类负面的烦恼,自从有了这种空性的感觉以后,现在不是没有,但是有所减少了。

  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结果来判断,空性的感觉有可能是证悟的境界。

  另一个判断方法是,找上师印证。让上师来区分、来认定。这是普通的禅定境界?还是离空性稍微近一点的感觉?还是证悟呢?到底是什么情况,可以让上师认定。

  这是两个判断方法,还有一个观察方法。比如说,我们有了类似于空性境界的话,继续修行打坐。如果是智慧证悟,那么这种感觉会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清晰,会有很大很大的进步空间,会越来越好。如果是阿赖耶识寂止,那么就不会有什么增长空间,进步空间不会有的,永远都是这么平静,除了平静以外,不会有其他了。

  这些对我们的实修,都是特别特别特别有用的,大家一定要记住。如果大家有一天真的去听大圆满的话,也就是这些文字了。

  在大圆满的书里,有即生成就的方法、虹身成就的方法等等太多太多的方法,这部分非常非常多的内容,在这里不讲。只讲大圆满中表述空性、心的本性、证悟或者佛性这一部分内容所用的文字,也就是这些《坛经》中的文字。如果我们在《坛经》上面看不明白的话,那么现在这个阶段,去听大圆满的话,也只有同种感觉了。《坛经》讲心的本性部分,真的是非常非常好。如果我们四加行、五加行修得非常好的话,通过《坛经》这部分的内容,也有可能证悟。如果基础没有修好的话呢?修大圆满也不一定能证悟。所以大家一定要从基础的出离心开始,一步一步地修,这样的话,每个人都有希望证悟的,这点特别有意义。

  《坛经》里面讲的真的非常非常好,讲得很到位,只不过讲的都是顶端境界,下面的部分没有讲。对我们来说,由于没有到达最顶尖的层次,所以下面的一些基础修法是比较重要的。《坛经》里面没有直接地讲这些基础修法,也讲到要广学多闻,少欲知足,但是很具体的、基础的修法,比如说,出离心怎么修?菩提心怎么修?这些方面没有讲太多。

  11、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

  密法里专门讲通彻无碍、通彻觉性,赤裸裸的觉性,没有任何的阻碍。当你产生任何善、恶的分别念,或者在睡眠、醒觉的状态,一切时都认识它的本性,在觉悟明空无二的状态中,不会有担心。

  要清楚六祖的最高法门,是心要完全通彻,没有任何阻碍,这样就不会塞车,不会被分别念挡住或者卡住。

  心没有住于任何一法,一切都是觉性、光明和道的妙用。

  [慈诚罗珠堪布讲授《坛经》第7课定慧品2]

  “通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畅通的意思。

  比如说,光线能够穿透玻璃等透明的东西,透明的东西是遮不住光线的。同样的道理,证悟的智慧能够穿透一切法。

  我们的心证悟了万事万物都是如幻如梦的,没有任何可以执著的东西。有执著,就停滞不前;没有执著,就通达无碍,没有任何阻碍,这叫作“通流”。

  通达了如幻如梦,心就能畅通无碍,就是“心不住即通流”。

  12、显宗中最高、最深的经是《维摩诘经》,为什么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中经常引用此经的教证,有一定的原因。实际上,显宗的究竟观点与密宗的观点并无差别,

  禅宗与密宗的经典完全融合一体,而且自己也懂得了哪些是最深的法、哪些是一般的法,其实也不是法的问题,而是根基的问题,只是表达的方式上,法是有差别的。虽说法无高下,表达的内容最终都是殊途同归,但暂时的方式上完全不同。比如说显宗中般若波罗蜜多里所讲的、大圆满所讲的、禅宗所讲的,道理上没有什么差别,但表达的方式上肯定有差别。

上一篇:民俗学-坛经(索)3疑问品19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