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观庄严论1品遍智5-17课(11-232)小结
一、科判分布
《现观庄严论》=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宣说入造论之分支+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乙三、造论圆满之尾义
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丙一、略说现观之自性+丙二、广说彼之分类+丙三、如是宣说之摄义。
丙二、广说彼之分类=丁一、别说对境三智法相——三智+丁二、略说彼相加行——四加行+丁三、广说所得果之功德——法身。
丁一、别说对境三智法相=戊一、相无生之现观遍智(1品)+戊二、道无相之现观道智+戊三、基无我之现观基智。
戊一、相无生之现观遍智=己一、宣说意乐发大菩提心+己二、宣说加行遍智道之分支+己三、宣说本体实修之现观。
己一、宣说意乐发大菩提心=庚一、以法相略说本体+庚二、以比喻广说事相(18)
庚一、以法相略说本体=辛一、真实宣说(16)+辛二、对应佛经(17)
己二、宣说加行遍智道之分支=庚一、实修法之教授+庚二、教义道加行之抉择支+庚三、修行所依之种姓。
庚一、实修法之教授=A辛一、总说+B辛二、别说难以通达之僧宝。
庚二、教义道加行之抉择支=辛一、略说差别之本体+C辛二、广说彼等之分类。
辛一、略说差别之本体=壬一、证悟之差别及摄持(53)+壬二、所断之差别对应差别事(54)
庚三、修行所依之种姓=D辛一、真实宣说+辛二、遣除诤论。
辛二、遣除诤论=壬一、辩论(89)+壬二、答辩(90)
己三、宣说本体实修之现观=庚一、取舍所知支修行所缘+庚二、究竟修行所为+庚三、宣说实修现观修行之相。
庚一、取舍所知支修行所缘=辛一、本体+辛二、分类。
辛二、分类=壬一、总说取舍所知之基(95)+壬二、详细分说取舍等舍十一所缘(96)
庚二、究竟修行所为=辛一、本体+辛二、分类(99)
庚三、宣说实修现观修行之相=辛一、意乐方便智慧双运之披甲修行+E辛二、趋入对境圆满道果之趋入修行+F辛三、加行二资双运之资粮修行+G辛四、所修断证圆满之定生修行。
辛一、意乐方便智慧双运之披甲修行=壬一、本体+壬二、分类(103)
A辛一、总说
辛一、总说=壬一、本体实修法之殊胜教授+壬二、如是宣说之摄(31)
壬一、本体实修法之殊胜教授=癸一、修行本体殊胜方便智慧之教授(23)+癸二、修行分支法圆满之教授+癸三、修行基础道正行之教授(30)。
癸二、修行分支法圆满之教授=子一、道所缘之教授(25)+子二、道所依之教授(26)+子三、道助伴之教授。
子三、道助伴之教授=丑一、除违缘之助伴(28)+丑二、成顺缘之助伴(29)。
B辛二、别说难以通达之僧宝。
B辛二、别说难以通达之僧宝=壬一、真说+壬二、摄义(50)。
壬一、真说=癸一、声闻+癸二、缘觉(49)。
癸一、声闻=子一向(35)+子二果。
子二果=丑一、初果(37)+丑二、胜果。
丑二、胜果=寅一、预流胜果(39)+寅二、一来胜果(40)+寅三、不还胜果。
寅三、不还胜果=卯一、定趋色界+卯二、定趋无色界(47)+卯三、此外补特伽罗(48)。
卯一、定趋色界=辰一、总定趋色界(43)+辰二、分别上流。
辰二、分别上流=巳一、趋色究竟(45)+巳二、终趋有顶(46)。
C辛二、广说彼等之分类。
辛二、广说彼等之分类=壬一、广说所证所缘行相与因三者+壬二、广说所断四种分别+壬三、广说所依两种摄持。
壬一、广说所证所缘行相与因三者=癸一、各自分析+癸二、摄义(62)
癸一、各自分析=子一、暖位(58)+子二、顶位(59)+子三、忍位(60)+子四、胜法位(61)
壬二、广说所断四种分别=癸一、所取法之分别+癸二、能取补特伽罗之分别。
癸一、所取法之分别=癸一、略说本体之分类(65)+癸二、广说事相之分类(66)
癸二、能取补特伽罗之分别=子一、略说本体之分类(68)+子二、广说事相之分类(69)
壬三、广说所依两种摄持=癸一、分类+癸二、断除逆缘违品(74)+癸三、彼等之摄义(75)
癸一、分类=子一、内摄持(72)+子二、外摄持(73)
D辛一、真实宣说
辛一、真实宣说=壬一、本体+壬二、分类。
壬二、分类=癸一、以总体修法而分(80)+癸二、以分别断治法而分+癸三、以特殊通达法而分。
癸二、以分别断治法而分=子一、无间道之法(82)+子二、解脱道之法(83)
癸三、以特殊通达法而分=子一、本体(85)+子二、特法(86)+子三、作用(87)
E辛二、趋入对境圆满道果之趋入修行
辛二、趋入对境圆满道果之趋入修行=壬一、本体+壬二、分类。
壬二、分类=癸一、趋入因之道+癸二、趋入所得果(113)+癸三、摄义(114)
癸一、趋入因之道=子一、趋入共同世间道(108)+子二、趋入不共出世道。
子二、趋入不共出世道=丑一、趋入总出世道(110)+丑二、趋入分别出世道(111)+丑三、趋入特殊出世道(112)
F辛三、加行二资双运之资粮修行
辛三、加行二资双运之资粮修行=壬一、总说+壬二、别说难以通达之理。
壬一、总说=癸一、本体+癸二、分类+癸三、摄义(124)
癸二、分类=子一、总说意乐加行之资粮(119)+子二、别说二资粮之本体+子三、特殊二资粮道(123)
子二、别说二资粮之本体=丑一、智慧资粮(121)+丑二、福德资粮(122)
壬二、别说难以通达之理=癸一、后得资粮之修治——地之资粮+癸二、入定智慧清净对治资粮修行。
癸一、后得资粮之修治——地之资粮=子一、以修治而宣说九地+子二、以果而宣说第十地(218)
子一、以修治而宣说九地=H丑一、分析说明一地之修治+I丑二、说明其余地之修治。
丑二、说明其余地之修治=a寅一、二地之修治+b寅二、三地之修治+c寅三、四地之修治+d寅四、五地之修治+e寅五、六地之修治+f寅六、七地之修治+g寅七、八地之修治+h寅八、九地之修治。
癸二、入定智慧清净对治资粮修行=子一、本体+子二、分类(221)
G辛四、所修断证圆满之定生修行
辛四、所修断证圆满之定生修行=壬一、本体+壬二、分类+壬三、摄义(232)
壬二、分类=癸一、总定生修(225)行+癸二、别定生修行。
癸二、别定生修行=子一、别说大心(227)+子二、别说大断(228)+子三、别说大证。
子三、别说大证=丑一、果(230)+丑二、因(231)
H丑一、分析说明一地之修治
丑一、分析说明一地之修治=寅一、宣说依修治力得地之理(129)+寅二、解说实修本体法+寅三、以能修甚深智慧修行之理(136)
寅二、解说实修本体法=卯一、本体+卯二、分类。
卯二、分类=辰一、财施之修治(133)+辰二、法施之修治(134)+辰三、无畏施之修治(135)
I丑二、说明其余地之修治
I丑二、说明其余地之修治=a寅一、二地之修治+b寅二、三地之修治+c寅三、四地之修治+d寅四、五地之修治+e寅五、六地之修治+f寅六、七地之修治+g寅七、八地之修治+h寅八、九地之修治。
a寅一、二地之修治
寅一、二地之修治=卯一、本体+卯二、分类。
卯二、分类=辰一、饶益有情戒(141)+辰二、严禁恶行戒(142)+辰三、摄集善法戒(143)
b寅二、三地之修治
寅二、三地之修治=卯一、本体+卯二、分类。
卯二、分类=辰一、谛察法忍(147)+辰二、安受苦忍(148)+辰三、耐怨害忍(149)
c寅三、四地之修治
寅三、四地之修治=卯一、本体+卯二、分类。
卯二、分类=辰一、披甲精进(153)+辰二、摄善精进(154)+辰三、利他精进(155)
d寅四、五地之修治
寅四、五地之修治=卯一、本体+卯二、分类。
卯二、分类=辰一、静虑之分支法+辰二、静虑之本体法。
辰一、静虑之分支法=巳一、身远离愦闹(160)+巳二、心远离分别(161)
辰二、静虑之本体法=巳一、凡夫行静虑(163)+巳二、善逝喜静虑(164)+巳三、义分别静虑(165)
e寅五、六地之修治
寅五、六地之修治=卯一、本体+卯二、分类。
卯二、分类=辰一、圆满本体智慧之修治(169)+辰二、圆满彼作用之修治。
辰二、圆满彼作用之修治=巳一、成就自利法身因之作用(171)+巳二、成就他利色身因之作用(172)
f寅六、七地之修治
寅六、七地之修治=卯一、本体+卯二、分类。
卯二、分类=辰一、所断相执之法+辰二、断彼之修治法。
辰一、所断相执之法=巳一、执著本体法与补特伽罗之理+巳二、彼之过失不善巧方便(189)
巳一、执著本体法与补特伽罗之理=午一、人之相执+午二、法之相执。
午一、人之相执=未一、执著差别事补特伽罗(179)+未二、执著差别法二边(180)
午二、法之相执=未一、执著本体戏论(182)+未二、执著彼之差别法。
未二、执著彼之差别法=申一、执著因能生之法(184)+申二、执著本体差别之法(185)+申三、执著特殊轮涅之法。
申三、执著特殊轮涅之法=酉一、执著所断轮回之法(187)+酉二、执著所修涅槃之法(188)
辰二、断彼之修治法=巳一、证悟本体无我之修治+巳二、彼之作用方便波罗蜜多(205)
巳一、证悟本体无我之修治=午一、人无我之修治+午二、法无我之修治。
午一、人无我之修治=未一、本体补特伽罗人我之智慧(193)+未二、差别法离二边之修治(194)
午二、法无我之修治=未一、本体法无我平等智慧(196)+未二、彼差别法之修治。
未二、彼差别法之修治=申一、因无相之差别(198)+申二、体无生之差别(199)+申三、果断证之差别。
申三、果断证之差别=酉一、断所断障碍之修治(201)+酉二、对治法止观之修治。
酉二、对治法止观之修治=戌一、本体(203)+戌二、作用(204)
g寅七、八地之修治
寅七、八地之修治=卯一、本体+卯二、分类。
卯二、分类=辰一、本体特有波罗蜜多之差别(209)+辰二、实修圆满成熟清净之差别(210)+辰三、自在圆满相之差别(211)
h寅八、九地之修治。
寅八、九地之修治=卯一、本体+卯二、分类。
卯二、分类=辰一、本体特有波罗蜜多之差别(215)+辰二、形相获得自在之差别(216)+辰三、实修十地修行方式之差别(217)
2、《现观庄严论》以八事七十义的窍诀对广大甚深的般若法门进行概括
八事=三智+四加行+法身=(遍智+道智+基智)+(正等加行+顶加行+次第加行+刹那加行)+法身
七十义=三智+四加行+法身=(10遍智+X道智+X基智)+(X正等加行+X顶加行+X次第加行+X刹那加行)+X法身
3、遍智:
指的是佛陀相续中具有殊胜智慧方便、彻知万法的一切现观,包括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或称之为果无愿的智慧。所谓“遍相智”,就是对世间一切相通达无碍之义。
4、遍智10法
能代表遍智的有十法:发心与教授,四种抉择分,正行之所依,谓法界自性,诸所缘所为,甲铠趣入事,资粮及出生,是佛遍相智。
10=(一)发心+(二)教授+(三)抉择支+(四)修行所依+(五)修行所缘+(六)修行所为+(七)披甲修行+(八)趋入修行+(九)资粮修行+(十)定生修行
165=(一)发心22+(二)教授10+(三)抉择支36+(四)修行所依13+(五)修行所缘11+(六)修行所为3+(七)披甲修行36+(八)趋入修行9+(九)资粮修行17+(十)定生修行8
还有B辛二、别说难以通达之僧宝(二十僧伽)、C辛二、广说彼等之分类(暖位顶位忍位)、H丑一、分析说明一地之修治+I丑二、说明其余地,等内容不在165法内。
5、(一)发心=22
1、与欲乐助伴相应的发心作为善法功德的所依——欲乐如地之发心。
2、与意乐助伴相应的发心直至菩提之前不会变异——意乐如金之发心。
3、与增上清净意乐助伴相应的发心使善法日益增上——增上意乐如月的发心。
4、与加行助伴相应的发心能够焚烧障碍之薪——加行如火的发心。
5、与施舍助伴相应的发心能满足众生的愿望——布施如宝藏的发心。
6、与持戒助伴相应的发心作为一切功德的来源——戒律如宝源的发心。
7、与安忍助伴相应的发心,终究不被损害所乱——安忍如大海的发心。
8、与精进助伴相应的发心坚定不退而乐于善法——精进如金刚的发心。
9、与静虑助伴相应的发心,不被散乱所动——静虑如山王的发心。
10、与智慧助伴相应的发心能消除二障之疾——智慧如药般的发心。
11、与善巧方便助伴相应的发心,以方便成办他利——善巧如友的发心。
12、与愿助伴相应的发心能成就所欲之果——大愿如摩尼宝珠的发心。
13、与力助伴相应的发心能成熟所化众生——力如日轮的发心。
14、与本智助伴相应的发心,以正法能使所化有情生起希求心——智如歌声的发心。 15、与神通助伴相应的发心能够成办广大他利——神通如王的发心。
16、与二资粮助伴相应的发心具足多种善资——二资如库的发心。
17、与菩提分法助伴相应的发心是一切圣者必经之路——菩提分法如大路的发心。
18、与方便智慧助伴相应的发心能不住有寂——方便智慧如车乘的发心。
19、与总持辩才助伴相应的发心,法句法义无有穷尽——总持辩才如泉水的发心。
20、与法筵助伴相应的发心,以妙音传演四法印——法筵如雅声的发心。
21、与唯一行道助伴相应的发心,趋向究竟一乘——唯一行道如河流的发心。
22、与法身助伴相应的发心,示现种种事业——如云的发心。
6、(二)教授=10
1、教诫不离开所知现空二谛之行相的修行本体而修持方便智慧双运之道,即是修行教授。
2、教诫缘取修行的所缘道相共不共所缘境的四谛,即是所缘教授。
3、教诫皈依一切道的依处佛陀等三宝——所依教授。
4、作为初始入道之违缘——同恶懒惰的对治就是不耽著的精进教授。
5、作为中间修道之违缘——懈怠懒惰的对治就是永不疲倦的精进教授。
6、作为最后道得以究竟之违缘——自轻凌懒惰的对治就是受持正道的精进教授。
7、教诫修行道的不共助缘五眼——五眼教授。
8、教诫生起、成就共同助伴六通——六通教授。
9、前所未见的实相义得以现见——见道教授。
10、已见实相的意义反复加以修行,在相续中生起——修道教授。
7、(三)抉择支36=9*4
7、1九种染污所取分别:
1、愚昧不知染污因法的分别,也就是把无明愚痴当作轮回的因。
2、愚痴不知染污果法苦谛蕴的分别。
3、耽著染污基是名色的分别。
4、基差别贪执为二边的分别。
5、不知净染功过的分别。
6、不住彼过差别执为对治圣者的分别。
7、缘所断三轮的分别。
8、自他三有等的分别。
9、于所断法差别生起相似清净法的分别。
7、2九种清净所取分别
1、执著清净体为无漏五蕴的分别。
2、执著增上缘为清净处的分别。
3、执著近取因为无漏界的分别。
4、于缘起执为世俗法的分别。
5、于本体空性执为胜义法的分别。
6、行为方面执著布施等六度义的分别。
7、执著现见前所未悟的实相是见道的分别。
8、执著修行已见实相是修道的分别。
9、执道究竟为果无学道的分别。
7、3九种实有能取分别
1、执著独立自在之我等本体的分别。
2、执著我是独一无二的分别。
3、执著我是作者之因的分别。
4、执著我是享受对境者之因的分别。
5、执著我是束缚染污之所依的分别。
6、执著我是解脱离贪之所依的分别。
7、执著我是涅槃道之所依的分别。
8、执著前所未见的实相义得以现见是见道之所依的分别,执著修行已见义是修道之所依的分别。
9、执著修行究竟的所为是果无学道之所依的分别。
7、4九种假有能取分别
1、依于设施处蕴而执为假有之补特伽罗的分别。
2、依于处而执为假有之补特伽罗的分别。
3、依于界而执为假有之补特伽罗的分别。
4、将我束缚以十二缘起相流转法执为假有之补特伽罗的分别。
5、将解脱清净涅槃法执为假有之补特伽罗的分别。
6、将现见前所未证的法性执为见道假有补特伽罗的分别。
7、将修行已见之义执为修道假有补特伽罗的分别。
8、将修行更进一步殊胜执为胜进道假有补特伽罗的分别。
9、将道究竟之果执为无学法假有补特伽罗的分别。
8、(四)修行所依13
1、暖位。凡夫地
2、顶位。凡夫地
3、忍位。凡夫地
4、胜法位。凡夫地
5、见道。圣者地
6、修道。圣者地
7、证悟无我的智慧是作为所断之真实对治的对治法。
8、依靠它的力量断除所断二障,即是断除之法。
9、这样的断除、对治都圆满达到尽头,就是解脱之法。
10、这样的通达本体是具有智慧自性及方便慈悲的法。
11、以上方便智慧的现观也是有别于声闻缘觉弟子的不共法。
12、暂时的作用是以不了义了义四种秘密的方式相应利他缘分次第而行持的法。
13、究竟的作用是自利法身智慧无有勤作而能实行他利的法。
9、(五)修行所缘11
1、善法。
2、不善法。
3、无记法。
4、世间法。
5、出世间法。
6、有漏法。
7、无漏法。
8、有为法。
9、无为法。
10、弟子法。
11、佛不共法。
10、(六)修行所为3
1、大心。
2、大断。
3、大智。
11、(七)披甲修行36=6*6
1、布施的布施。
2、布施的持戒。
3、布施的安忍。
4、布施的精进。
5、布施的静虑。
6、布施的智慧。
行持布施就可以圆满六度,其他的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也是同样。
12、(八)趋入修行9
1、趋入世间四禅四无色定的寂止。
2、趋入总的出世间道布施等波罗蜜多。
3、趋入分别出世道的本体见道和修道。
4、趋入特殊的慈心等四无量心之方便。
5、趋入入定无有戏论所缘的无现等持。
6、趋入后得三轮清净的有现等持。
7、趋入总体修行所得的果——三大所为。
8、趋入分别大证悟共同力——六通功德。
9、趋入不共功德——佛陀遍智所摄的十八不共法等。
13、(九)资粮修行17
1、意乐就是大慈大悲的资粮。
2、布施资粮。
3、持戒资粮。
4、安忍资粮。
5、精进资粮。
6、禅定资粮。
7、智慧资粮。
8、所依静虑等持——寂止资粮。
9、超胜世间道证悟空性无我的智慧——胜观资粮。
10、超胜小乘的方便大悲双运资粮之道。
11、超胜不善巧方便之菩萨的善巧方便资粮。
12、精进既属于智慧资粮也属于福德资粮。
13、布施等前三种是福德资粮。
14、本体二资粮修行的所依是见道修道之资粮。
15、能使因的二资粮不穷尽即是道功德总持资粮。
16、从断除障碍道的实修后得之染污法的角度来说,修行资粮即是十地之资粮。
17、从断除障碍入定之种子的角度而言,修行智慧资粮是对治资粮修行。
14、(十)定生修行8
1、总体来说,所定生果就是佛地的三大所为定生。
2、本体的差别:以大智慧于证悟诸法等性中不动摇即是等性定生。
3、以方便大悲利益一切有情即是利有情定生。
4、作用的差别:无勤任运行持事业即是无用(无勤)定生。
5、本体的特点:断除烦恼障、所知障而不住轮涅常断之边即是超二边定生。
6、作用的特点:断除了声闻、缘觉、菩萨三道的障碍而证得三乘的一切功德即是证得相定生。
7、果位解脱道的智慧现量了知所知一切相,即是遍智定生。
8、作为因的无间道智慧的究竟有境即是道有境定生。
15、二十僧伽
1、随信行者:某位菩萨从人类结生到人类中。
2、随法行者:某位菩萨从其他清净佛刹或者兜率天转生到此处(指娑婆世界)。
3、信解者:是指某位菩萨虽然已经现前无想定,但因为不具足善巧方便,没有离世而在那里结生,安住很长时间以后死去,再度于此处结生。跟其他菩萨相比,此菩萨根性迟钝,度化众生的能力比较差些。
4、见至者:某位菩萨虽然现前了无想定,但依靠善巧方便力不投生到长寿天,而是转生他处利益众生。
5、人家家生:某位获得了四禅、四无量、等至的菩萨,以善巧方便力不现前此等之果,而不断转生到如萨拉树王(树木当中最佳者)般的国王、大臣、婆罗门等高贵种姓中,以具有威望的身份度化众生。
6、天家家生:某位菩萨虽然获得了四禅四无色定等,但不现前其果,而唯一在欲界天中屡屡投生,以天王等身份转F轮利益众生。
7、一间者:在小乘中又叫做“一生者”。所谓“一生”;在大乘中,则指某位菩萨虽然获得了所有禅定直至不共法之间的功德,但仍然为了供佛、转F轮、积资粮等而住于世间,不愿示现成佛。
8、中般涅槃:小乘指在中有的时候现前涅槃,大乘指菩萨先投生到色界梵天世界,积累资粮后现前正等觉果位。
9、生般涅槃:小乘指在很快的时间当中获得涅槃,大乘指最后有菩萨加持自己寿命达到无量,在那一生中成佛。
10、有行般涅槃:小乘指通过不断勤作而获得涅槃,大乘指某位菩萨在世间以长时的努力精进来利益无量众生。
11、无行般涅槃:小乘指无有任何勤作而获得涅槃,大乘指某位菩萨无需勤作,依靠殊胜因缘而自然成就无退转地,弘法利生事业圆满。
12、趋色究竟:小乘当中,有些圣者是转生到色究竟天而现前阿罗汉果位的。大乘菩萨也有类似情况,先在人间以转轮王的形象,以布施开始利益众生,使他们奉行了十善业道以后前往梵辅天至色究竟天之间,而菩萨自己并非一定要到天界,有可能在人间示现成佛。
13、超越:小乘中的超越,是指现前四禅后退失,死后投生梵众天等处,在那里恢复四禅,完全超越四禅天十五处,转生到色究竟天后获得阿罗汉果。菩萨的超越,也是以前已经圆满四禅,之后依靠个别外缘而退失,那么当他再度获得一禅以后就投生到梵辅天,如果在那里得到所有上面禅定后死去,则在色究竟天受生,在各种各样的佛刹中示现证得菩提。
14、半超:某位菩萨一开始圆满四禅,如果依靠个别外缘从中退失,那么当再度获得一禅以后转生到梵辅天,之后死去而投生到色究竟天。
15、遍殁:某位菩萨唯一在兜率天入定于一禅,死去以后投生到那里,并逐渐在色界十七处受生、死亡而去往色究竟天,随后度化众多有情。
16、终至有顶:在小乘中,指喜寂止者次第去往一禅乃至一切处(净居五天不包括在内),再去往无色界诸处后于有顶获得阿罗汉。在大乘中,指某位菩萨以净居天人的身份如幻领受所有色界无色界禅乐,之后投生到有顶,示现各种身相利益众生。
17、坏色贪:某位菩萨在欲界修习禅定,灭除了转生色界和欲界的因——贪欲,现前了无色界的境界,然后转生到无色界。
18、现法寂灭:在小乘中,是像舍利子、目犍连等一样,即生现见了一切无生法而获得阿罗汉果位。在大乘中,是如同义成王子,在一生当中圆满资粮,无须转生而现前佛果。
19、身现证:小乘指现前了灭尽定的圣者。大乘指某位菩萨获得顿超等持之后,以智慧身现前灭尽定,在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中可以度化无量众生。
20、麟角喻独觉:按照小乘的观点,缘觉和阿罗汉是分开的,独觉安立在僧宝当中,而阿罗汉是究竟无学果,所以摄在佛宝里面,因此二十僧伽中没有阿罗汉,只有阿罗汉向。大乘的麟角喻独觉,是指某位菩萨前往连三宝名称都听不到的刹土,示现证得菩提而度化邪见遍满的愚暗众生。
16、内容极细多,一听而过,说不出懂不懂,无关注兴趣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