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如意宝藏

《如意宝藏》2008讲记摘要

创建日期:2021-09-29

  《如意宝藏》2008讲记摘要

  如意宝藏——上师瑜伽之圆满引导-亚青2008/第七天第一节(摘要)

  普巴扎西仁波切

  微信公号:囊加花海

  历代传承祖师堪布昂琼曰:“有希望的弟子在修学本尊时,一边念诵一边寂止是最好的。”但是力量不够的弟子,安住的时候安住,念诵的时候念诵,必须要把止观分开来修——止观交修。修学成熟口诀法的弟子,见解已经达到一定的层次后,在修学上师瑜伽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时一边念诵一边安住,此时的念诵就不需要像初始般起心动念。惠能大师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时真心当中也能念诵,因为妙力起现一切之相均成本体之庄严,平常就是如是印证见解的。就是说,具有见解者,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观想皈依境时不需要起心动念,但是初学者,由于不能执受本体的缘故,在念诵和观想时必须得起心动念,把念诵观想和安住分开来修。如剖析调伏妄念般的,平静的时候安住,心在散乱与昏沉的时候开始观想,长时间如是交修,最终达到一如——止中有观,观中有止。这并不是口中所言,完全做到这一点时,称之为胜观。在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之前必须得止观交修,有止有观。若能做到这一点,由于止观交修的缘故,我们的禅定绝不会完全堕入安住分中形成世间禅定。即便临时禅定有些偏重于安住分,但由于观想的缘故,可以把明了提出来。明了达到一定,与空性圆融一起时,它就是胜观,此外再也找不到更好的见解。就这么树立!

  华智仁波切曰:“心在散乱时期印证见解也不可了悟,首先要澄清粗大之妄念,从有相定和无相定入手。”这是按照方便教授印证见解,当然真实教授并不讲解其过程。我们在修学上师瑜伽,以外相上师相应法来成办内相和密相上师瑜伽时,也要从有相定和无相定入手。在这两者之上需要安住多长的时间,是否需要按照这种禅定来成办更高的见解,就根据你的见量来定夺。比如你已经获得无相定,前面的有相定已成为你的方便,就不需要再刻意靠有相定成办无相定了;见解已达到相似胜观的时候,前面的这两种已经过,就根据平常禅定的状态来定。若不需要,就仅仅站在粗直视调伏妄念的立场中调顺烦恼而成办见解即可。总之,这些没有什么特定的,根据你个人的见解来定夺。

  在修学上师瑜伽时,根据你对禅定的认识来树立。见解仍停顿在有相定上,必须从有相定开始;见解已达到无相定时,就从无相定入手。但要记住,无相定可不是想出来的,而是修出来的。

  虽然有相定是成办一切等持之起发点或基础,若达到圆满之有相定,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即便是一切等持之起发点——有相定,它也是一门很殊胜的见地,所以绝不能轻视。

  修成熟口诀法时,所缘的对境为五方佛的标志和各种境相,即便有所缘的境相不同,它的原义是一致的,目的就是为了境根识融合到一起而修。观想皈依境之时的境是什么呢?内心当中起现的境为“境”。根是意识之根——意根。心是心里想着这个境的“心”。三者融合到一起,安住在所缘的境中不起任何杂念,称之为有相定。

  修成熟口诀法所缘的对境为五方佛的标志;南传佛教修学四念处,初次以“呼吸”作为所缘的对境;往昔汉地也有各种门派,如净土法门在一心不乱时,口里念诵着阿弥陀佛的佛号,所缘在佛号上或阿弥陀佛相之上;修上师瑜伽时,把上师观想在对面,专注在上师的皈依境上,把心安住下来。以上都称之为有相定,除了所缘的境不同,原义上并没有区别。

  所谓的有相定是一种定,并不是心里想出来就称之为有相定,这需要长时间去培养。

  有弟子问:已经把成熟口诀法的见解都圆满求完了,在修上师瑜伽时,初次还需要靠有相定吗?这根据你的见量来定夺。比如前面在念诵仪轨,心慢慢平静,逐渐能获得无相定,前面的有相定就不需要作为一个过程了。若安住期间,不能直接进入到无相定,还需要靠有相定来逐渐成办无相定,那有相定是成办一切等持之起发点、是基础,所以绝不能轻视。

  也可以这样说,心里所缘着上师的境时,也有一种不了义的明空不二之见解。比如看到这本书,哪以外是书,哪以内是你的心呢?又比如想到一朵花,哪以外是花?哪以内是想花的心呢?境心是不能分开的。同样,我们在观皈依境时,哪以外是皈依境,哪以内是你的心呢?虽然此时安住过程当中见解不了义,但总之也具备有境心无二、明空不二之见解,所以绝不能轻视此见解。次第修学过程中,我们不得不依靠不了义之明空不二来成办了义之明空不二,这是一个过程、一个次第。

  有相定修到何时就可以修无相定呢?这不是以时间来定的,要根据修行的见量来定夺。有些可能当场就进入无相定中,有些需要长时间去培养,最终才能获得无相定之见解。

  如意宝藏——上师瑜伽之圆满引导-亚青2008/第七天第二节(摘要)

  普巴扎西仁波切

  微信公号:囊加花海

  迷惑无相定:于遮止一切外境,无有所缘上师等境相。这种如同第八识阿赖耶识般,已经遮止五根,五根已经不起作用了,此时就在一个无念的状态当中安住。平常修行等持的时候也很容易出现这样的现象,修到一定的时候五根就开始没有起作用了,完全没有五根一般。当时安住在无念状态当中,一看时间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但这个过程是怎么过去的,连自己也没有感受,这种境界称之为第八识阿赖耶识。它与真正的禅定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要记住,若遮止五根,安住在一种无念状态当中的一切修学都称之为第八识,也叫作无色界天空无边处和识无边处。当然当时在这种无念状态当中,也不是单纯完全在什么都没有虚空状态般的,针对他自己的本义来说也具备稍许之明了,但这个明了能否感受,就根据这个人对禅定的认识来树立。

  比如说一个往昔没有认识过这样的禅定,没有感受过这样的禅定,他的禅定并不是很深的人,他就无法感受到第八识状态到底是什么一种境界,只能后面在第六识状态当中去推测第八识状态,是一种闷绝酣睡状态般的。比如昨晚上睡觉,今早一醒来天已经亮了,这个过程是怎么过来的呢?我们并不知道。因为第八识还没有形成第六识般耽著之前,是无法在第六识当中感受这个境界,所以只有在第六识呈现的时候,回忆到第八识可能就是这么一个状态,但到底是什么状态,他也不能感受。当今我等修学禅定的时候有时候也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五根已经遮止在无念状态当中,不知道坐了多长时间的这些状态就叫做第八识阿赖耶识,也称之为识无边处和空无边处。

  “如眼不见景象,耳不闻声音”。这是以上所说的遮止五根。逐渐在第八识状态当中,当这种明了更加粗糙的时候,五根就开始起作用了。

  “或眼前即现景色、耳边听见声音均不知是何”。比如前面有各式各样的景象,从颜色的角度来说,五种颜色都在自己的面前,但是看得见吗?五根已经起作用的缘故看得见。到底是哪一种颜色却不知道。耳前也能听得着声音,但是不知道在说什么。比如说小时候小孩子很爱睡懒觉,早上父母让他起来的时候,即便此时已经抬起头,但由于在迷迷惑惑的状态之中,即便父母在那边怎么喊他,不是说完全听不见声音,但还是说“好,好”,甚至连回应都不存在,这种状态称之为五根识。五根已经起作用了,但是意识还没有产生耽著之前,它与真正的禅定真的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但其与辨别清明、觉而无执之胜观仍具天地悬隔之别”。它与我们所谓的视而不见之觉受——眼睛又能看得见,但又不去执著他的这个觉受,有天地之悬隔,不要把这两者搅杂在一起,五根识和觉性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境界。若要是停顿在前者之上,也称之为迷惑无相定。当今我等修学过程当中有这样的现象吗?决定有。

  比如禅定修到一定的时候,眼前一切景象看得很清楚,但是眼神已经入定也好,定在一个地方的时间越长,眼睛就开始迷惑了。此时看不见外面的景象,也不是说完全看不见,但前面仍旧有一种境,要不是白色的光、蓝色的光、灰色的光等等,就在这种境上打坐,但到底是什么呢?你自己也没有去分别,也没有遍知,这种状态称之为前五根识。从我们今天所修学的无相定来说,也称之为迷惑无相定。我想大部分的禅定可能停顿在这上面,因为前五根识与视而不见之觉性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今天所传讲的较粗糙,与更细致对比当然还有很多很多不同,所以要细致一些,修学禅定绝不能粗糙。

  “此乃迷惑无相定”。前面所缘着上师的境,逐渐开始五根没有起作用,在无念的状态当中叫迷惑无相定。五根还没有遮止,也不知道前面所具有的一切景象到底是什么,此时就叫前五根识,也叫迷惑无相定。当今很多修学禅定的弟子,我在问五根识与视而不见之觉性两者之区别的时候,很多人都说不出来。因为眼前所看得见的景象并没有遮止,什么样的景象都看得见。但若要是谈到分析的时候,“这是红的、黄的、白的”,就形成第六识,因为已经形成意识了。若说是不知道的话,那什么又称之为遍知呢?所以说知道又不对,说不知道,好像又是前五根识;说知道,又变成第六识。到底说是知道还是不知道,很多人还是不敢回答。有些对八识不理解的人可能会说“知道即不知道”,他有一个决定的回答,但这些只是对八识不理解的人,当今我们在座的弟子很多对于八识都知道,因为天天都在讲解。

  在传讲《智慧界续》的时候,第三品——众生堕落的过程当中,也一直都在讲解八识过程。即便平常印证见解的时候也要传讲一遍八识,但八识并不停顿在文字上而讲解他的境界,这样一来很多人都已经知道八识。但是与你真正禅定——视而不见之觉性两者作区分的时候,就开始产生众多疑惑:说,也不对;不说,也不对。最终不知道该怎么辨别两种之区分,当今站在这么迷惑状态当中的弟子,可能也多得不得了。

  说有,与第六识有什么区别;说没有,那与前五识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所谓的视而不见之觉性,应该既不是前五识,又不是第六识状态当中,而是要赤裸出一种清明之见解出来。当然仅仅站在意念造作之上,你怎么去辨别,永久辩证不了这个见解,因为他是修出来的,要配合自己的修行去修。

  “此乃迷惑无相定,亦名为世间禅定,其非为我等所追求之究竟境界”。在初次修学过程当中它是成办更高见解之基础,如是般去理解是可以的。但若要是一心停留在这么一个状态当中,永久成办不了我等所追求的目标——解脱,这上面的辨别必须要细致一点。初次开始修学禅定的时候,多数偏重于安住分当中树立第八识和第五识,这是很正常不过的,我们只能站在这么一个立场之中成办更高的见解。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曰:萨迦班智达在树立喜金刚见解的时候,也必须站在第八识阿赖耶识的基础当中来成办更高之境界。阿赖耶识虽然不是所追求的目标,但是成办更高之见解,阿赖耶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剖析调伏妄念,首先澄清粗大之妄念,有相定和无相定以剖析调伏妄念逐渐成办见解之时,此时的见解也是偏重于安住分。也如同我们刚才所说的,要不是前五识,要不是第八识状态之中,这是很正常的。但是我们并没有把这种安住分当作了义之禅定来树立,所以当时还要依靠剖析调伏妄念的方式,在安住分当中赤裸出清净分出来,这就是我们修法的特点。这就说明,不管是萨迦派还是其他的教派,初次修学禅定的时候,必须依靠这个见解来成办更高之境界,这时候也不要纯粹当作一种过失,若要是把它当作了义之见解来对待,那完全失去了密宗胜观禅定的特点。

  “迷惑无相定,其非为我等所追求之究竟境界”,作为修行之台阶是可以的。比如你要爬到三楼、二楼甚至第一个台阶,作为修行的一个栖息的地方这是可以,因为必须要从第一个第二个开始往上爬。若把第一个台阶当作究竟果实来执受,完全失去了到达不了三层楼的过失,这以上是迷惑无相定。若具备这样的显现,我们必须得调伏,如何调伏呢?用剖析调伏妄念、粗直视调伏妄念。能否粗直视调伏妄念,就根据你修学的成熟口诀法来对待。你若没有达到修学觅心法的境界之前,主要以剖析调伏妄念为主,也可以以持风来调伏。要记住,不能单纯站在这么一个见解之上。

  清明无相定:在没有遮止一切外境,无有所缘中,清明而安住。五根并没有遮止,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着当下清明而安住为清明无相定。今天我们并不是印证清明无相定见解,要是大概做一点点印证,也称之为粗糙之印证。

  往昔华智仁波切对喇嘛龙多说:“你不是说平常不会安住,不懂胜观之见解吗?这没有什么不懂,今天我给你做印证。”到了傍晚,华智仁波切把喇嘛龙多带到佐钦寺旁边的一个草滩上,让他躺在地上看天上的星星,听寺庙里的狗叫声。此时华智仁波切说:“当你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既没有遮止五根,眼前能看得见天上的星星;也没有遮止耳根,能听见寺院狗叫声。既能看得见又不需起分别心、又能听得见也不需要起分别心,在听得见和看得见当下与空性分不开状态中安住,这就称之为胜观。”

  这么一说,可能很多人觉得胜观很容易,刚刚印证的胜观叫粗糙诠释,讲得并不是细致。比如你们平常修学禅定的时候只能了解这么高的层次,那说明你对胜观的理解还并不细致,仍然搅杂着意识。能否再细致传讲,但我们今天所印证的是外相上师相应法。今天早上在印证《三句精要》的时候已经印证得很详细,把今天《上师瑜伽导修》所讲解的法与今早上所印证的见解结合到一起,你的收获决定不会小。早上的印证搁置一旁,现在所理解的法又搁置一旁,这两种是不同的法,这说明你对法的理解并不是很通达圆满。所以现前作为初行者,在成办禅定的时大概知道这么一个境界,已经不错了。

  “如《般若心经》中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不仅仅是眼前看得见的景,耳前听得着的,五根所呈现的一切万物,当下与自心,与空性融合到一起的时候,称之为清明无相定,分为了知、觉受和证悟三个阶段。

  “应须了知,清明无相定乃依修而得之境界。”清明无相定是依靠有相定而逐渐成办而达到的一种境界,不是心里想出来的。

  “非为意念造作之见解,倘若以心念造作,纵何修持,亦不得其见”。原因是什么?比如为了快速成办无相定,你把心安住在空性之中,空性就是你所缘的境,与所缘上师的皈依境有什么区别呢?原义和本质上面没有丝毫之区别。前者是安住在空性上,空性是你所缘的对境,后者把上师作为你所缘的对境,本质上没有一点点区别,都称之为有相定,不是无相定。

  若是把心安住在明空不二中,这是胜观吗?这不是胜观而是有相定,因为明空不二是你所缘的对境。所缘的境为明空不二,在这个见解当中把心安住下来,也称之为有相定。也就是说,不管你平常修学过程当中,尤其是修学顿超时,很多人很重视外面的境相,比如眼前看到一个圆空光、金刚链,心所缘着这个境上,当时的禅定称之为有相定。从本质上和我们现前修学上师瑜伽,所缘着上师的皈依境没有丝毫之区别,只是临时你看见的是圆空光或金刚链。很多人都认为,看到圆空光和金刚链已经很了不起了,实际当中修学气功者也能看得见,这并不能算很高的境界。平常看见一个光的时候,专注在光上面而修行,这个光就是你所缘的境,你的禅定仍旧停顿在有相定之上。有相定是一切禅定之起发点,是第一个阶梯,一点都不高的禅定。

  现前很多修学禅定的弟子,虽然用优美的词句来描述心的本体,说把心安住在空性当中、明空不二之上,要不听过无上窍决大圆满的一些名词,安住在悲空双运、显空无二、本净和任运无二中等,即便修饰的多么美妙,禅定仍旧在有相定之上。只要站在心念立场之中,都是你所缘的对境,称之为有相定。

  所谓的无相定是依修而得之境界,并不是心里想出来就能形成无相定,至于下面的相似胜观和真实胜观,就更不用所言了。在成熟灌顶的立场中,喻光明和真实光明之境界,靠意念造作是永久不得的,无论怎么去做都得不到这样的境界。连无相定也是依修而得之境界,至于下面更高的见量,当然不是依靠意念造作而得的。这告诫我们以后修学过程当中,应该要多修学为妙。若不修行的话,所谓的禅定永久站在意念造作之中,即便修学多少年也是有相定。

  记得好多年前,我在汉地遇到一个修禅定者,他说一天修行没有少过四个小时,已经修了七年的时间了。虽然所修学的是另一种门派,但一天修学四个小时修了七年的弟子,禅定仍旧停顿在有相定之上,我觉得太可怜了。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了,修行若没有一个次第要义之理趣、次第之过程,那修行就是这样的。前两年是这样,后两年也是这样,永久不会有进展的时候。

  我们在座的弟子修禅定时,也不要把禅定仅仅停顿在有相定上,如所缘在五方佛的标志,所缘在上师的皈依境上,但是最后我所安住的是空性和明空不二,只是把名字稍许改变而已,实际当中的本义还是有相定。现前如是修学者真的很多,我们在座的弟子可不能这样,见解仅仅停顿在有相定上,说白了就是个世间禅定。

  有相定逐渐成办无相定之中的清明无相定时,中间还会出现各种现象,当时应该以剖析调伏妄念调伏。比如你在安住期间,若有粗大妄念或昏沉侵犯内心时,又开始提起精神观想皈依境和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稍许平静的时候,又把心安住在从有相定开始,逐渐成办无相定的过程当中。你的见解当下已经达到如同华智仁波切所言般“直视瞬间融空性”,不需要前面有相定的过程,直接进入无相定的话,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但是初次如是般达到清明无相定的人是稀少的,很少很少。剖析调伏妄念就是这样,一边观想一边修持。

  粗直视调伏妄念,若妄念和昏沉太重侵犯心相续时,用觅心法去观想。有时候妄念昏沉也不是很重,或者感觉到身体很劳累,就靠持风。要记住,我们今天早上在印证见解时,用“啪”字来断绝对乐、明、无念三种觉受贪执之皮壳。但由于环境条件不允许的缘故,应该以持风来调伏。现前初次开始修学上师瑜伽即修学禅定的弟子,都必须要做到这一点,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时时教诫着持风的重要性。昏沉和掉举力量不是很强大时,靠持风来调伏。

  调气的重要性就在于此上,目的是为了控制识,因为气飘动着识而形成众多识聚,比如平常的昏沉掉举等都是气在飘动。怎么来控制这个气呢?鼻到肺部之间有一根像小麦管子般的“脉”。以无上窍决大圆满气脉明点的讲解方式,这根脉里面飘动的就是“业气”。要记住,不能说我们鼻子里头呼吸的气就是业气啊。但是,是因它而引起“业气”——飘动一切妄念之力量。因为是鼻子里呼吸的气而引起业气,这个气也就在这个“小麦管子”——鼻到肺部之间的这根脉当中。因此,为了断绝业气,就要断绝其路,不让它在这条通路中行走,即不从鼻里呼吸。把口稍许张开,从口里呼吸。由于鼻不做呼吸的缘故,这个气不能引起这个业风起现。这样一来业风逐渐会停顿在心宝觉性之中,妄念就不会那么炽盛,对赤裸见解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安住的时候,把口稍许张开,慢慢从口里呼吸,不要从鼻里呼吸了。当时若感觉到身体很累,有一点昏沉或掉举之时,做次深呼吸,“哈--”停止呼吸,由于停止呼吸,时间一长会觉得憋气有点累,稍许有点累的时候,慢慢又从口里呼吸。

  持风与宝瓶气有所不同,宝瓶气的修法称之为强制,持风的方式是自然,两者的观念本质完全不同。前者是依靠方便成办解脱,是在解脱当中成办解脱,因为解脱必须在自然当中成办更大自然之境界。所以在修的过程中,宝瓶气与持风两者不要搅杂在一起。把口稍许张开慢慢呼吸,感觉到身体不大舒服有昏沉或掉举时,由于护持正念,昏沉或掉举起现的第一时间就能发现,这时候做一次深呼吸“哈--”停止呼吸,又慢慢慢慢开始呼吸,这叫持风。中间所做的深呼吸,根据此时妄念起现的程度,身上感觉不舒服的时候做一次,不要一个接着一个不停地做,还是挺累的,这不适合我们的修法。

  修学过程中,即便是迷惑无相定,还是各种觉受,对它产生贪执的时候,要断绝这个皮壳,最重要的是按照持风来调伏,对见解赤裸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无论是修学顿超还是直断,都要这样去修。

  刚开始修学直断的弟子,还没有传讲过这么细致的持风调伏,因为单纯直断没有传讲这种调顺方式,后期修行直断为了配合更殊胜之方便调顺烦恼,让见解迅速增长的缘故,所以上师传讲了持风。我们在座的弟子,不管你现前在求成熟口诀法,还是已求完,或者修上师瑜伽有相定和无相定,都应该如是去做。

  剖析调伏妄念,粗直视调伏妄念,细直视调伏妄念和安住调伏妄念,及现前所讲解的持风等都称之为善巧运用。何时需要这种,何时需要那种,就根据此时妄念起现的程度来树立。

  当今传讲各种风格的导师是很多的,有的是在念诵完一定数量的莲花生大师心咒,接受四种灌顶后就开始安住,大部分时间在这安住,有这样修法的法规。但是我们现前作为初学者,即便不是初学者,堪布昂琼授记过,具有能力者,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与禅定可以同时行持。无论是初修者,还是见解已达到一定的层次,剖析、直视和安住都可以在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的同时修持禅定,这是非常适合我们修的法。

  初行者在寂止状态当中,由于烦恼时时侵犯内心的缘故,我们不得不依靠剖析、直视和安住来调顺。当今众多弟子在接受四种灌顶之后安住期间,也不懂剖析、直视和安住,所以就这么安住着,若有妄念又重新再接受四种灌顶等。若是配合历代传承祖师从因地成办果位的整个过程,最适合的地方就是在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同时成办寂止。成办寂止的方式初步调顺用剖析调伏妄念从有相定和无相定入手,此时观想皈依境和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见解逐渐达到一定的时候,念诵和观想作为次要,安住作为重点。最终安住和念诵达到一如——止观交修,观中有止,止中有观。总之,要想迅速成办解脱,如是修学是最适合的。

  堪布昂琼说过,在修行当中具备圆满力量者,一边安住一边念诵心咒为妙。不具备这种力量者,两者分开来实修。即便分开,还是合一,都适合在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之上。

上一篇:《如意宝藏》附录+跋

下一篇:《四精要文》前言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