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坛经(索)6忏悔品23笔记
1、此香各自内薰,莫向外觅
通过五香认识心的本性,在寻找五香的时候,应该从内在去熏染和融合。也就是说,对各自的修行,应该是从内心中返观自己,而千万不能在外境中寻找,否则始终找不到。
2、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
我们平时忏悔的时候是观外境或者通过其他方式来忏净,在这里六祖的所谓无相忏悔,并不重视外境所取相,而是全部归于心上忏悔。未来、过去、现在,能忏悔、所忏悔等等,虽然这也是一种相,但是与外境的所取相有一定的差别。所谓无相忏悔,是依靠对自心的认识,对自我的反省来忏悔。
3、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
通过无相忏悔,能摧灭我们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罪业,身口意得以清净。
按照共同乘的道理来讲,过去的罪业在现在的阿赖耶上可以存在,现在正在造的罪业也可以存在,但未来的罪业,按照《俱舍论》的观点,是以得绳的方式存在,其实这种得绳也并非真实存在。
那么此处为什么这么讲呢?实际上未来的罪业也可以通过发愿的方式得以清净。怎样清净呢?比如说未来以我的因缘本来会造很多罪业,但是通过我现在的发愿和忏悔,尽可能地不遇到造这种罪业之缘,即使遇到,也会在很快的时间中得以清净。我们可以以一种发愿的方式来得清净。
4、忏者:忏其前衍;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
对以前所有的恶业、愚昧、无知、骄傲、欺诳、嫉妒、贪心以及狡诈等等,各种各样的罪业都一一地忏悔,以后再也不要生起来,叫做是忏。
这相当于是厌患对治力,对以前所造的罪业,在相续中生起如同服用毒药一样的悔心,对以前依靠恶友或恶劣的环境所造的恶业,生起无以复加的后悔之心。
5、悔者:悔其后过;从今已后,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
什么是悔呢?悔改以后的所有过失。从现在起,再也不造所有恶业、无明、愚痴、骄傲、欺诳、嫉妒、贪嗔等等罪业。以前不了解、不清楚它们的危害性,现在通过上师的开示,通过大乘佛教的学习之后,完全觉悟了、明白了。以后永远断除、再也不造,这叫做悔。
“忏”是对以前造的罪业特别后悔;以后依止返回对治力,再也不会造了,即使遇到生命危险也不会造,称为“悔”,这样的忏悔决定会清净。
6、按照六祖观修、参禅的方法,忏悔应该是一种无相的忏悔,无相忏悔是遣除所有的执著,心态上,最初有后悔之心,最后有改正之意。
按照其他经论的观点,《大圆满心性休息》和《前行引导文》中引用过很多教证,这些教证里所讲的是,真正的忏悔是如如不动地观自己的心,认识自心以后,所有能取所取的罪业全部都会得以清净。
汉地的《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中也说:“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一切罪业全部是因妄想而生,如果你愿意忏悔,直接安坐、忆念实相。所谓的实相是心的本性,一直关注心的本性,所有罪业会很快得以清净,这些罪业本来也没有实质。所有的罪业相当于白霜和露珠一样,当空性的智慧阳光照射到它时,当下消失。
法王如意宝的《教诲甘露明点》里讲,不管是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中,根本的罪业都会对解脱直接或者间接产生障碍。所以,千万不要让这些罪业与自己的相续同住,否则不得解脱,没有同住,也可以算是清净戒律的界限。无论是戒律清净还是忏悔得成功都可以,即使你造了一些罪业,当下要念金刚萨埵心咒忏悔。
[慈诚罗珠堪布讲授《坛经》第11课其余要点汇集]
“忏悔”有很多种“忏悔”,其中最殊胜的“忏悔”就是“无相忏悔”。证悟了以后,在证悟的境界当中,“忏悔”的内容就全都包含了,是最好的“忏悔”了,为什么是最好的“忏悔”呢?
在有相“忏悔”的方法当中,金刚萨埵的“忏悔”是最殊胜的。修金刚萨埵方法中的四种对治力,可以清净所有的罪过,但是罪过的种子,是清净不了的,只能把罪业消除了。我们不需要去受果报、不需要堕地狱,但是种子还在我们的阿赖耶识当中,没有办法铲除,为什么呢?
因为种子必须要有空性智慧才能够铲除,否则是不可以的。只有证悟的境界,才可以把种子、连根一起铲除,所以“无相忏悔”是最殊胜的“忏悔”的方法。
“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连种子都铲除了,怎么复生呢?没办法复生、不可能复生的,这叫作“无相忏悔”。
7、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
四弘誓愿:六祖为什么在前两句加“自心”二字呢?度众生和断烦恼,都跟我们的心有一定的关系,度众生是度自心恶分别念的众生,断烦恼也是当断自心中贪嗔痴的烦恼,所以,前面加“自心”。后两句加“自性”,是指学无边的法门主要是学本性上的法门,成佛也是在本性中、在法界中成佛,以这样的原因,与其他经典有所不同。
8、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道,且不是惠能度。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善知识们,大家知不知道,“众生无边誓愿度”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并不是我惠能能度尽一切众生。
所谓的众生,并不是外境中存在,而是心中的众生,因为万法唯心造。心中的众生是哪些呢?像邪迷的心、诳妄的心、不善的心、嫉妒的心、恶毒的心,以及“如是等心”中“等”字里还包括千千万万的心,可以说每一种心态都是一种众生,自心的众生是以心来安立的。
我们返观自心,认识心的本性时,自性就是度,这是真正的度。
六祖是说我们不起烦恼,所有的烦恼全部灭尽;大圆满讲,以贪嗔痴引起的有八十种妄念,到最后通过认识心的本性全部泯灭。
按大乘共同的发愿,度众生是要度自相的三千大千世界无量无边的众生,而此处是指度心里的众生。
9、“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
什么是自性自度呢?我们心中的很多邪见、烦恼、愚痴等等,可以用正见来度。有了正见以后,般若智慧自然而然具足,用般若智慧打破我们所有的邪见、烦恼、愚痴,这些众生各自都度了。
度的方式:邪念用正见来度、迷惑用证悟来度、愚痴用智慧来度、邪恶用善慧来度,这样来度所有的分别众生,叫做真度。
分别众生,或者说恶念分别,都用认识来度尽,这与密宗观点不谋而合。真正生起般若空性智慧的时候,在菩萨或者佛陀的自现境界中,所有的迷乱分别念乃至不清净的众生都没有。我们不是经常也说:佛见众生都是佛,菩萨见众生都是菩萨,凡夫人即使见到佛,也觉得他像凡夫。
10、烦恼无边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
通过禅宗的思想,认识般若智慧,有了般若智慧,就像太阳生起的时候,黑暗自然而然遣除一样,所有的虚妄分别都会土崩瓦解。
按密法的说法,认识本性的时候,五毒就是五智,贪、嗔、痴、慢、嫉,全部都变成了妙观察智、大圆镜智、法界性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
11、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
必须要见自性,行住坐卧经常在这样的境界当中行法,这叫做真学。
此处的“学”,并不是苦苦地背诵、思维、参加考试,记住了转眼又忘了,伤心、痛苦的那种“学”。开悟者的学习方法是安住,安住以后认识,认识以后,所有的万法都囊括在他所认识的法中,此时,世出世间的一切万法全部都证悟了,证悟之后就没什么可学了,所以说不需要学。
12、我最近在校对很早以前翻译过的《智者入门》,我觉得《智者入门》很重要,如果以后大家学习了,在佛教上应该会变成智者。但是人生很短暂,不知道以后有没有机会传讲,校对完了以后,如果能给大家讲一遍,俱舍、现观、中观、因明都会一下子精通。很向往吧!(众笑)
13、无上佛道誓愿成,即常能下心,行于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
成佛就是要沉下自己的心,看破、放下一切世俗的心。行于真正之道,这样之后,离开了所谓的迷惑和觉悟,不堕两边,成佛以后,觉与不觉都没有。生起不可思议、远离四边八戏的般若,不落于真实和虚妄。这个时候真正见性,当下成佛,就像十地末尾的境界一样。
14、常念修行,是愿力法。
这句话很重要。我们作为修行人,常常都要修行此四大弘愿的法门。
度尽众生、断除烦恼、学无量法、誓愿成佛。其实,菩萨的所有行为都囊括在此了,非常重要。发愿的时候,如果我们有时间就念《普贤行愿品》,如果没有念《普贤行愿品》的时间,我们就发这四大愿。
当然,禅宗有禅宗特别高的境界来发愿,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达到六祖那么高的境界——学无所学、佛无可成、断无所断、度无可度,全在自性上认识,从禅宗和密宗的很高境界来讲是这样,但是我们现在暂时无法做到。我们还是按照佛的金刚语,要度尽一切众生、断除一切烦恼、显密教法统统要学完,我们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