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坛经

民俗学-坛经(索)10付嘱品39笔记

创建日期:2023-03-21

  民俗学-坛经(索)10付嘱品39笔记

  1、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

  由定生慧,有了禅定之后才能生起佛陀的智慧、菩萨的智慧。

  不管是对一切法、一切事,不执著此相、彼相。虽然有显现的相,但是你不会对不悦意的对境,产生极大的嗔恨心、憎恨心,对悦意的对境产生热爱心。既然没有憎爱,也不可能有对好的取和对不好的舍,也不念对自己有利的饶益之行,对自己无利的毁坏之事,一切都处于一种安乐、闲散、平静、宁静的状态中,什么事情都是随缘去做,没有任何攀缘、执著、取舍,一切都非常悠然、自在、洒脱。

  2、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

  于一切学处,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状态中,在所有的行住坐卧四大威仪中,保持一颗特别纯真、清净、直接的心,并没有耽著、增益、取舍,而这般如如不动的心的道场,可以真正称为净土。于行住坐卧中能表示一种禅的状态,我们大圆满是行住坐卧中保持一种觉悟的状态,这就叫做一行三昧,你无需非要坐在一个寂静的地方,你可以在任何时候都不忘却,这并不是人人都做得到,最初确实有一定的困难,但当你达到一定的境界,你在不同的场合中都可以。

  3、师说偈已,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

  我的法始终都是顿悟法,它是无二的,无有能取所取,没有实有能取分别、假有能取分别,趋入所取分别、舍弃所取分别,所以都是清净的。法是无二,执著它、缘它的心也是无二的,既然对境的法和有境的心都无二,那所修持的道必定是清净的,没有任何相。

  4、汝等慎勿观静,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

  不要认为只有寂静才是真正的修行,真正禅宗的境界在行住坐卧中都可以,甚至在任何场合和状态中都可以。所以,你们不要认为,所谓的禅宗境界,一直定住在一个静上面、安住方面,安住时才认为自己有修行境界,并非如此。

  同时也不要认为,自己的心专注在一个单空方面,认为什么都没有就是真正的境界。其实这些话语中,对禅宗修行过程中容易遇到的障碍和违品,讲得非常清楚。

  要专注什么呢?就是自己的心本来都是清净的。无上密法里面也讲,心是本来清净的,心的本来清净,我们通过上师指点之后会认识,当真正认识的时候,没有什么取的,也没有什么舍的,本来如此,并不是因为今天认识了才产生了一个新的境界,而是本来就是如此。

  自己入定、证悟时,完全是舍弃一切的境界,然后在出定、后得的生活中,都是随缘,都是无有执著、无有贪嗔的状态中随缘而去,这就是禅宗真正的修行。

  六祖在这里,给大家再三讲了很多修行者如何转为道用的方法,这方面我觉得与密宗的很多传承上师的教言,尤其是莲花生大士的教言,非常相似。

  5、大众哀留甚坚,师曰:“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可回。”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

  说以前的一切佛陀出世,为了显示无常的道理,也是在人们面前示现涅槃,有来必定会去,有生必定会死,这是自然的法尔理,也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所以,这如梦如幻般的身体,归于一处必定有意义。

  那么他的转世会不会像藏地的活佛一样,过了几天之后就回来了,也不是,他也没有说。

  6、又问曰:“正法眼藏,传付何人?”师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

  我觉得六祖回答得非常好:只要修道者有一定的境界,他已经得到了我的传承,不需要一个一个地宣布,“我传给他”。没有分别心和执著心的人,我所传授的这些道理,他都已经精通了。

  其实六祖最后的传法,我觉得与法王如意宝非常相同。像禅宗六祖以上,都是独传下来的,像麦彭仁波切、无垢光尊者以上,按照宁玛巴的大圆满,也是直接传承下来,但后来比较广传,后来也有很多成就者,而这些成就者,并没有说他是哪一代、哪一个祖师。当时六祖的传授方法,“有道者得,无心者通”,这与法王如意宝的传授方法非常相似。

  但在此处,祖师已经以间接的方式说了,谁得到了他相续中的智慧和悲心,将来他就是传人,不用再说其他了;如果他没有得到祖师相续中的智悲力,那怎么样对他赞叹、宣扬,后来他非但不是真正的传人,反而可能对这个教法有害。“有道者得,无心者通”,这就是六祖的交付方式。

  7、师讲《坛经》时的分别念是用身舍利多挣些放生款,让更多的众生能够被救助重生,尽管“留下身体可能对自己不利”,也在所不惜。

  等到他讲《地藏经》时,对非洲疫民悲心泛滥,产生了到非洲普度众生的分别念。非洲寺庙不收门票,挣不到放生款,师一副“哪儿黄土都埋人”的气魄,可入乡随俗了。

  我窃思维,中阴生只有那么N天,急急忙忙飘M千公里到藏地找师都来不急,如果还要飘洋过海到非洲,肯定半路上掉海里投旁生了。

  哈哈哈!还是愿分别念飘飘过了就过了,师之老妈住世八十多,说明长寿基因很优秀的了!

上一篇:民俗学-坛经(索)10付嘱品38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