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坛经

慈诚罗珠宣讲敦煌版《坛经》部分经文之汇总

创建日期:2023-03-21

  慈诚罗珠宣讲敦煌版《坛经》部分经文之汇总

  一、慈诚罗珠堪布宣讲的《坛经》经文,以下划线列示:

  1惠能升座

  2惠能家世与求佛

  3求佛法遭斥

  4五祖征偈

  5众人不作偈

  6神秀呈偈

  7五祖评神秀偈

  8惠能呈偈

  9五祖传法

  10五祖送别

  11大廋岭惠顺受法

  12惠能开讲

  13论定慧

  [第6课]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第一勿迷言慧定别。定慧体一不二,即定是慧体,即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

  善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道之人作意,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定慧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心不善,慧定不等。心口俱善,内外一种,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口诤,若诤先后,即是迷人。不断胜负,却生我法,不离四相。

  14一行三昧

  [第6课]一行三昧者,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直心是。《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说法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非佛弟子。但行直心,于一切法上无有执着,名一行三昧。

  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心坐不动,除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若如是,此法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即通流,住即被缚。若坐不动是,维摩诘不合呵舍利弗宴坐林中!

  [第7课]善知识,又见有人教人坐,看心看净,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悟,便执成颠。即有数百般以如此教道者,故知大错。

  15定慧体一

  [第7课]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如灯光,有灯即有光,无灯即无光。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即有二,体无两般。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16法无顿渐

  [第7课]善知识!法无顿渐,人有利钝。迷即渐劝,悟人顿修。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悟即元无差别,不悟即长劫轮回。

  17无住为本

  [第7课]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已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何名为无相?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不念。无住者,为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无有断绝。若一念断绝,法身即是离色身[南]。念念时中,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缚。于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是以无住为本。

  18无相为体,无念为宗

  [第7课]善知识!外离一切相,是无相。但能离相,性体清净,是以无相为体。

  [第8课]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念生。莫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断即死,别处受生[南]。学道者用心,若不识法意,自错尚可,更劝他人迷;不自见迷,又谤经法。是以立无念为宗。

  即缘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念从此而生。然此教门立无念为宗,世人离见,不起于念;若无有念,无念亦不立。

  无者无何事?念者何物?无者,离二相诸尘劳。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性起念,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维摩经》云:外能善分别诸法相,内于第一义而不动。

  19论坐禅

  [第9课]善知识!此法门中,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言不动。若言看心,心元是妄 ,妄如幻故,无所看也。若言看净,人性本净,为妄想故覆盖真如,离妄念,本性净。不见自性本净,心起看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故知看者却是妄也。

  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功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若不动者,不见一切人过患,自性不动。迷人自身不动,开口即说人是非,与道违背。看心、看净,却是障道因缘,今记如是。

  20论禅定

  [第10课]此法门中,何名坐禅?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外若离相,内性不乱,本自净自定。只缘境触,触即乱,离相不乱即定。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故名禅定。《维摩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菩萨戒》云:本源自性清净。

  善知识!见自性清净,自修自作;自性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

  21传授无相戒

  [第11课]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 {宗宝本文字,敦煌版无相似内容}

  22四弘大愿

  23说无相忏

  [第11课]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善知识。已上是为无相忏悔。{宗宝本文字,敦煌版文字差别很大}

  24授无相三归依戒

  25说摩诃般若波罗蜜

  [第1课]摩诃般若波罗蜜者,唐言大智慧彼岸到。此法须行,不在口念;口念不行,如幻如化。修行者,法身与佛等也。

  何名摩诃?摩诃者,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若空心坐,即落无记空。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26万法与自性

  [第1课]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见一切人及非人、恶之与善、恶法善法、尽皆不舍,不可染着,由如虚空,名之为大。此是摩诃。迷人口念,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不思,名之为大。此亦不是。心量大,不行是少。若口空说,不修此行,非我弟子。

  27再说摩诃般若波罗蜜

  [第2课]何名般若?般若是智慧。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名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心中常愚,自言我修般若。般若无形相,智慧性即是。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梵音,唐言彼岸到,解义离生灭。着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是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承长流,故即名到彼岸,故名波罗蜜。

  迷人口念,智者心行。当念时有妄,有妄即非真有。念念若行,是名真有。悟此法者,悟般若法,修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法身等佛。善知识,即烦恼是菩提。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第一,无住无去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将大智慧到彼岸。

  28论般若

  [第3课]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中出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般若常在,不离自性。

  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莫起诳妄,即自是真如性。用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见性成佛道。

  29论入般若三昧

  [第3课]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入般若三昧者,直修般若波罗蜜行。但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即得见性,入般若三昧。当知此人功德无量,经中分明赞叹,不能具说。

  此是最上乘法,为大智上根人说。小根智人若闻法,心不生信。何以故?譬如大龙,若下大雨,雨于阎浮提,如漂草叶;若下大雨,雨于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者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观照,不假文字。

  譬如其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王于江海中,将身引此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一切有情无情,悉皆蒙润。诸水众流却入大海,海纳众水,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30少根与大智

  [第3课]小根之人,闻说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自小者,若被大雨一沃,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之人亦无差别,因何闻法即不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无能现。

  [第4课]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有迷心,外修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人。闻其顿教,不信外修,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见;烦恼尘劳众生,当时尽悟。犹如大海纳于众流,小水、大水合为一体,即是见性,内外不住,来去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

  心修此行,即与《般若波罗蜜经》本无差别。

  31万法本从人兴

  [第2课]故知不悟,即是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识心见性,自成佛道。《维摩经》云:实时豁然,还得本心。

  [第4课]一切经书及文字,小大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故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无不有,故知万法本从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在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故,智为大人。迷人问于智者,智人与愚人说法,令使愚者悟解心开。迷人若悟心开,与大智人无别。

  [第4课]故知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心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戒本源自性清净。识心见性,自成佛道。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32论大善知识

  [第2课]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是故将此教法,流行后代,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令自本性顿悟。

  [第2课]若不能自悟者,须觅大善知识示道见性。何名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直示正路,是大善知识,是大因缘。

  [第4课]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是故与教法流行后代,令学道者顿悟菩提。

  [第4课]各自观心,令自本性顿悟。若不能自悟者,须觅大善知识示道见性。何名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直示正路。是大善知识。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一切善法,皆因大善知识能发起故。

  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得善知识示道见性;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识。若取外求善知识,望得解脱,无有是处。识自心内善知识,即得解脱。若自心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即有教授,不得自悟。汝若不得自悟,当起般若观照,刹那间妄念俱灭,即是自真正善知识,一悟即如佛也。

  [第5课]自性心地,以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是解脱;既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悟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遍一切处不着一切处。

  常净自性,使六贼从六门走出,于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莫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顿法者,至佛位地。

  33论传法

  [第5课]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常见吾法身,不离汝左右。善知识!将此顿教法门,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受持而不退者,定入圣位。

  然须传受时,从上已来,默然而付于法。发大誓愿,不退菩提,即须分付。若不同见解,无有志愿,在在处处,勿妄宣传;损彼前人,究竟无益。若愚人不解,谩此法门,百劫万劫千生断佛种性。

  34无相、灭罪颂

  35功德与福田

  36论西方净土

  37无相颂

  38结束归山

  39遍传佛法

  40南北之分

  41志诚偷法

  42南北戒定慧

  43与法达转法

  44智常与神会

  [第11课]请问。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对曰。见。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宗宝本文字,敦煌版无相似内容}

  45付法总说

  46三十六对法

  47须传《坛经》

  48临终告别

  49传衣付法颂

  [第11课]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沾洽。悉得发生。{宗宝本文字,敦煌版无相似内容}

  50临终二颂

  51顿法世系

  52见真佛解脱颂

  53自性见真佛解脱颂

  54灭度之日

  55《坛经》传授

  56传经条件

  57誓言

  [第11课]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宗宝本文字,敦煌版无相似内容}

  二、经文在敦煌版与宗宝本之间的关系

  1、第1课至第5课的经文,基本上是宗宝本中第二品般若品中的内容。

  2、第6课至第8课的经文,基本上是宗宝本中第四品定慧品中的内容。

  3、第9课至第10课的经文,基本上是宗宝本中第五品坐禅品中的内容。

  4、第11课的经文,敦煌版中基本没有相关内容,全部都是宗宝本中的文字,涉及第六品忏悔品、第七品机缘品、第十品付嘱品。

  三、章节序号及标题说明

  1、取自于《敦煌坛经校译注------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李申校译,方广锠简注,中华书局,2018年7月第一版。(以下简称李本)

  2、李本自书说明(大意摘要):

  “本校本自订校勘原则如下:”

  “一、目的:尽可能保持与恢复敦煌本之原貌。”

  “二、2009年旅顺博物馆发现的完整敦煌《坛经》写本(旅本),其文字的准确度超越之前发现的六种本(斯本、敦博本、北本、方本、残片旅本、西夏本)。本次修定,多依据此本,而以其他版本参校。原则上仅限于改正错字。”

  “六、凡铃、郭、杨、邓、周校本已取得之成果,尽量吸取并出校注明。”

  “七、分段分章基本依铃、郭、杨本,以方便读者;”

  “八、此次修定,为每章增加了一个标题,以便初学者;”

  “2017年12月修订,2018年7月出版。”

  3、简而言之

  李本是以学术研究角度,校定了敦煌版《坛经》的文字,其中分段分章、章节序号及标题,是学者们研究的附加物。

  从这些章节序号及标题,基本就能判断出宗宝本的内容在敦煌版中的分布。

  敦煌版(约成于780年,距惠能大师灭度67年)历经500年沧桑,终于宗宝本(合校于1291年)定稿,字字无价!

  四、敦煌版大概的结构

  1、与行由品相似的内容,没有宗宝本细致

  1惠能升座+2惠能家世与求佛+3求佛法遭斥+4五祖征偈+5众人不作偈+6神秀呈偈+7五祖评神秀偈+8惠能呈偈+9五祖传法+10五祖送别+11大廋岭惠顺受法

  2、惠能接着讲法

  12惠能开讲+13论定慧+14一行三昧+15定慧体一+16法无顿渐+17无住为本+18无相为体,无念为宗+19论坐禅+20论禅定

  21传授无相戒+22四弘大愿+23说无相忏+24授无相三归依戒

  25说摩诃般若波罗蜜+26万法与自性+27再说摩诃般若波罗蜜+28论般若+29论入般若三昧+30少根与大智+31万法本从人兴+32论大善知识

  33论传法+34无相、灭罪颂

  3、惠能接着答问

  35功德与福田+36论西方净土+37无相颂

  4、惠能讲完这一次法

  38结束归山

  5、总讲、分讲传法40年

  39遍传佛法+40南北之分

  41志诚偷法+42南北戒定慧+43与法达转法+44智常与神会

  45付法总说+46三十六对法+47须传《坛经》

  48临终告别+49传衣付法颂+50临终二颂+51顿法世系+52见真佛解脱颂+53自性见真佛解脱颂

  6、灭度后事

  54灭度之日+55《坛经》传授+56传经条件+57誓言

  五、感恩

  1、感恩慈诚罗珠堪布宣讲《坛经》!

  2、感恩不同国籍的学者们研究《坛经》!

  3、感恩全世界的博物馆、图书馆收藏《坛经》!

 

  

上一篇:六祖究竟到哪里去了呢?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