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解脱的法门《立断:祖古乌金仁波切直指本觉》
微信公号愿您永具菩提心
【立断】第14章 解脱的法门 祖古乌金仁波切 (直读版)
一、生起就解脱
1、“本觉”如同“明澈通透的水晶球”
为了辨识“本觉是什么”,必须认出“你的自性”。
“认识本觉”后,必须决然的决断“本觉是什么”,没有“这是不是本觉”的“疑虑”或“动摇”。
最后,对“认出”跟“决断”生起信心。
“信心”意味着“勇气”,感觉“百分之百的自信”,“这份自信”也应该被“解脱”。
“解脱”不同于“固着”。如同“水”跟“冰”虽然是相同的水,但是,“水”不同于“冰”。
西藏冬季水会结冻,相同的水,在夏天是“流动的液体”,不是“坚硬的冰”。
“二元心”跟“本觉”都是“你的心”,但是,它们却依“固着”“贪执”而有差异。
当我们辨识一件事物时,就开始有“对这个事物的固着”,比如“它是一个苹果”。
“区分”“辨别”各别的事物,被称为“固着”。
“贪执”只意味着,我们对这个事物“生起喜爱或反感”。
只要我们陷入“固着”跟“贪执”,“本觉”就会欠缺“通透无碍”。
没有“固着”跟“贪执”,“本觉”是“通透无碍”的。
“固着”“贪执”瓦解时,“本觉”如同“一颗明澈通透的水晶球”。
“共的止”不具有这份“通透无碍”,因为在“共的止”状态,对“静住”“寂止”的感受,有太多的着迷。
2、“念头”来自“心性”
首先“认出你的自性”,接着“唯在这里决断”,最后“对解脱生起信心”。
只要我们还没有成佛,似乎无法避免“分别念”,“分别念”绝对不会完全的永远的消失。
首先,我们可能会除去“粗分的念头”,接着除去“细分的念头”,最后“最微细的念头”在“证得佛果”时消失。
即使已经证得“菩萨的状态”,仍然会有一些“分别念的残余”,如同瓶内麝香油虽然已经倒尽,但是麝香气味仍然萦绕。
证得“圆满佛果”时,“最后一丝杂染”被彻底净除。
我们了解“生起就解脱”一词的意义。
当“某个念头”开始生起,它除了来自“我们的心性”,不可能来自任何其他地方。
“念头”从来没有从“外四大”生起,“念头”源自“我们的心”,“心的体性”是“智慧”,“智慧”是“本净的”。
虽然“念头”可能会生起,但是,重要的是“念头在生起的同时就解脱了”。
“本觉”保持“如如不动”时,“解脱”就发生了,如同不论什么影像显现在镜中,镜子永远不会被影像影响。
一旦“认出自性”,“自性”就如同“一面镜子”,“念头”如同“镜中的映影”,既不会带来利益,也不会造成伤害。
不论“映影”是黑色或白色,“镜子”永远不会变成那种颜色。
不论生起“什么样的念头”,都保持“如如不动”,就是“对解脱得把握”(对解脱生起信心)。
二、水中作画,不留痕迹
“念头”生起的地方,是“本觉的状态”,“念头”解脱的地方,也是“本觉的状态”。
这正是“自现自解不间断”(生起跟解脱是无间断的)。
为了修持“生起就解脱”,必须先“认识本觉”。
接着“唯在这里决断”,完全离于“它是不是真是这样”的概念上的犹豫。必须对“本觉本身”有所决断。
最后,对“生起就解脱”生起信心,也就是在“本觉的状态”,“任何生起的念头”都会“解脱”。
如同在水中作画,不留痕迹,“不留痕迹”指“没有固着的时候”。
“念头”无法被阻碍,如果有任何阻碍,“念头”就无法生起。
心是“无碍的”,“念头”仅仅只是一个“似真非真的念动”。
“了知”是不息的,“了知”其实是“无碍的大悲力用”。
正是因为,这无碍的“大悲力用”,“瑜伽士”才能做不同的事情。“瑜伽士”确实会感知诸法。
“念头”在生起的时候就“解脱”,如同在水上作画。这是“对解脱得把握”的重点。
另一方面,对凡夫而言,“所有念头”如同“在石头上雕刻”,凡夫造作“恶业”跟“串习”,彻底沉浸在“执取”跟“固着”。
对“瑜伽士”而言,“念头的生起”如同“在水上作画”,“念头”的“生起”跟“解脱”是同时的。
其中没有“去除”这个行为,没有“通过对治法要去除的事物”,因为,“念头”是“自解脱的”。
“念头是自解脱的”这个道理在于,你认出“念头的体性”的刹那,“念头”无可避免的“解脱了”。
你永远找不到,一个徘徊逗留在某处的“念头”。
在“认出心性”时,无须在心中造作“啊!它就是这个样子”,你只要认出“不造作的当下本觉的刹那”就可以了。
在这个刹那,“过去念头”已经息灭,“未来念头”没有生起。不然它就是无记的。
三、 认出“本觉”时,一切都“解脱”
“认出本觉”的刹那,有“三种解脱”。
虽然“三种解脱”有不同名称,但是,仅仅是以“不同名称”描述同一件事情。
认出“本自解脱的本觉”的刹那,一切都已经圆满。如同不同的“诸脉”,从不同器官,汇聚在体内的交合点。
一旦认出“本自解脱的本觉状态”,三种或四种不同的“解脱方式”,如同“不同的面部表情”,纯粹只是“不同的说法”而已。
如果从腕部把手切下,所有手指,一起被切下,不必一根一根切下手指。
一旦“本觉”被认出,“所有的妙力”都被切断了。
如云:
在禅修状态期间,不必把“不同种类的解脱”当成“心的对境”,因为“本觉”是离于“分别”的。
不然我们会想“什么是自解脱”“什么是生起就解脱”“什么是赤裸解脱”“什么是边际解脱?”
(“边际解脱”指“各种的边际”,以时间而言,是过去现在未来三时。以空间而言,是十方。“三时”“十方”只是假名,只要认识本觉,一切都能解脱。)
如果真正的跟“本自解脱的本觉”连接在一起,所有一切,同时被一网打尽,因为,它们全都只是“本觉的妙力”。
“这些妙力”如同人们“所做的不同表情”“表现的不同情绪”。
所有“不同种类的解脱”全都被包含在同一个要点。
“本觉”没有不同的种类,“本自解脱的本觉”是问题的关键。
一旦“本觉”被认出,所有其他一切都圆满了。
一旦山上水管被截断,山下每个地方都会断水。
认出“本觉”(本自解脱的状态),一切都“解脱”了。
四、问答
1、贼入空屋
由于“本觉智”是“离于分别”的,所以,在“禅修状态”,不需要去分析“不同的解脱方式”,只需要在座下修期间,了解这些方式就可以了。
“贼入空屋”指“究竟的解脱”,“迷妄”跟“解脱”两者都“已经解脱”。
这不表示,在证得“稳固的本觉”后,它可能会丧失。
它是“成佛的状态”,其中“没有散乱”。
没有“固着”时,“念头”不具有利弊,“念头”是“本觉的明性”的“妙力”。
这三个“解脱次第”,也被应用在“三种不同根基的人”。
对下根的人而言,运用第一个解脱次第“生起就解脱”,如同“遇见故友”。
第二个解脱次第“自解脱”,如同一个“蛇结”,无须任何人去,它就自行解开,适用中等根器人。
第三个解脱次第“贼入空屋”,“贼”无所得,“空屋”无所失,完全超越利弊得失。
有所谓的上上根器,[极喜金刚]是第一流的上上根器,他坐下领受法教时是众生,当他起身时,已经成佛。
他的心中,从来没有“散乱”或“迷妄”。
[极喜金刚]从[金刚萨埵]领受直指窍诀时,他的“迷妄”跟“妄念”,消融入法性,“迷妄”没有再度生起,从来没有生起“二念”(也就是“犹豫”或“疑虑”).
2、三种解脱
[极喜金刚]身而为人,不像“普贤王如来”那样,从来没有“偏离”“散乱”而陷入“第一个念头”。
“普贤王如来”在“第一个念头”生起的刹那,“念头”就被断除了。
[极喜金刚]在领受窍诀前,必定一直有“念头”,但是,领受窍诀后,“念头”彻底中断,不再“散乱”。
但是,[极喜金刚]不是一个“没有念头活动”的佛。
“正觉”意味着“清净”跟“圆满”,“念头”已经被净除,“觉知”已经被圆满。
在第一个情况“生起就解脱”,修行者还没有“认出本觉”,因为,在“念头”生起时,他没有“认出念头”。
修行者需要试着去“认出念头”,这“认出”发生得非常快,如同跟“念头”是同时的,这其中也有“对本觉的认出”。
但是,第二种情况“自解脱”中,就没有这个必要,修行者无须应用任何“对治技巧”。
这个“自解脱”是“自动的”“自成的”,如同“蛇结”,无须外力,自行解开。
在“本觉”的“本自解脱”中,“念头”无须修行者“刻意的”“造作的”去认出“念头的体性”,“念头”反而自行发生。
第三个情况“贼入空屋”,远远超过“自解脱”,不再有任何“念头”,其实是“本觉的妙力”。
我们应该在“生起念头”时,修持“生起就解脱”。
身为“众生”,我们确实“供应源源不断的念头”。
由于已经领受关于“认出本觉”的直指窍诀,当“念头生起”时,我们就知道“本觉的滋味”。
我们要再度认出“本觉”,“念头”于是在生起时“解脱”。
渐渐习惯“生起就解脱”,“自解脱”就会逐渐的自行到来。
第三种情况“贼入空屋”,超越了“被解脱”或“没有被解脱”的可能性。
如同抵达一座岛屿,岛上一切都是纯金。
“纯金岛屿”意味着,寻不到普通石头,找不到任何一个“念头”。
“生起就解脱”跟“自解脱”之间的差异在于“正念的不同种类”。
在初始,有“正念”确保“念头的活动”在生起时就“解脱”。
但是之后,“正念”变成“俱生的正念”时,“俱生的正念”就相应于“念头的自解脱”。
重点在于,除非“念头的体性”被认出,否则“念头”不会“被解脱”。
在没有认出“念头的体性”的情况下,只会有“对念头的追逐”。
在“念头的体性”被认出的刹那,不会有追逐,“念头”只能“别无选择的消失”。
《噶玛林巴文武百尊伏藏法》云:
不要“看着念头”,要去“注视思维者”。当你“注视思维者”时,你找不到“思维者”,那被称为“促使念头耗尽”或“耗尽念头”。
“自解脱”意味着,当你“认出本觉”时,不必想太多,不必费劲苦思,这符合《椎击三要》的“认识这是法身本觉”
“大手印”道歌:
在“念头”之内,我发现了“无分别念”,在“心的造作”中,我发现了“法身”。
在思维时,如果突然“认出思维者”,思维本身其实只是一个念头,“思维”不会像一些事物那样停驻在任何地方,思维就这么消失了,“分别造作的念头”也是这样。
由于“没有造作”或“没有二元分别”的念头,就是“法身”,你因而在那造作中,实证了“法身”。
这或许是“三种解脱”的第一种。
在“念头”生起时,如同遇见一个“已经认识的人”,那“念头”因而消失了。
一旦“念头”消融,就可以称为“离戏”,这就是“法身”。
“在水上作画”是描述“念头生起”的例子,那是“生起就解脱”。
“念头”这个东西在作画,但是,“念头”不会在任何一处停留。
但是,对一般人,情况不是这样。“念头”确实会“创造轮回”。
除非先有“直指窍诀”,接着认出“本自解脱的本觉”,否则,“轮回”持续的被造作出来。
“本觉”如同“用来拴马的马桩”,“马桩”上拴“马绳”。
“马桩”形容“本觉”,“马绳”是“本觉的妙力”。
除非顺着“马绳”越来越走近“马桩”,否则无法走到“马桩”。
如果只管让“马绳”搁在地面,你永远不会切中要点(本觉)。
正是“佛性的妙力”在“创造轮回”,除非对这“有所了知”,否则,“佛性的妙力”会持续不断“创造轮回”,这“轮回”,是以前进的顺序而演进。
只要开始注视探究“思维者是什么”,就被称为“逆序”。
不要造作越来越多的“轮回”,你要一支分接着一支分的沿着“十二缘起支”走近“念头”,这被称为“逆观十二缘起支”或“逆观十二因缘”,如同越来越走进马桩。
一旦开始注视“是谁在思维”,就在“念头”之内,发现了“无分别念”,如云:
不要“追随念头”,注视“那思维者”。
除非“注视那思维者”,否则,你会像凡夫那样,随着“喜乐”“悲伤”起舞,并且,一而再,再而三沉迷其中。
如同一个孩子“追逐蝴蝶而落入深渊”,孩子注视着“美丽的蝴蝶”,想要捕捉,不慎坠落深渊。
这是“颠倒迷乱的状态”,这个状态,没有注意到,正在“创造轮回”。
3、“通透无碍”的功德
说“本觉”是“通透无碍的”,意味着,内外有别,有内跟外两者,这创造出诸如“现在这个情况”一样的“二元性”。
有“二”的时候,就没有“通透无碍”。
当“二元分别”已经融合为一,就有了“通透无碍”。
事实上,从本初以来,在“空性的智慧”“明性的智慧”“周遍力用的智慧”三者的脉络中,“通透无碍”是指“周遍”。
如果没有“通透无碍”,就会有所剩余,就会有“遍满所缘”跟“非遍满所缘”。
在这个情况,就会有“外在的事物”(外法)跟“内在的事物”(内法)两者。
没有这种“二元性”,就会有“周遍”,事实上,“本觉”本来就是“通透无碍”而且“自在的”。
当“众生”拥有“异熟果报身”,并且被“分别念”束缚时,“通透无碍”就被“分别心”绑缚住,因而失去了“本来的自在”。
“通透无碍”意味着“本自解脱”,就“还没有解脱的状态”而言,使用“被一条绳子绑缚住”这个例子来形容。
不论你是被“一条金绳”或“一条铜绳”束缚,你都被绑住了,这意味着,你拥有“分别念”。
当你“离于分别念”,就拥有了“通透无碍”,“本觉”原本就是“通透无碍”的。
本觉的“通透无碍”,是离于“对一切诸法的执取贪着”,完全的离于“执取”“贪着”,就是“本觉”的“通透无碍”。
当我们说“内”跟“外”时,指的是一个人“体内”跟“体外”,或一间房子的“内”跟“外”。
所谓“内”跟“外”,只不过是概念所做的区分。
“离于分别”时,就没有对一切诸法的“贪着”“执取”。那就是“本觉”的“通透无碍”,也是“本自周遍”的意义。
没有“通透无碍”,就不会有任何的“周遍”,反而会“遍满所缘”跟“非遍满所缘”。
但是情况不是这样,因为每一件显现并存在的事物,比如“轮回”跟“涅槃”,“器皿”跟“内容物”,“美好”或“邪恶”,都是“没有分别的”,这就是“通透无碍”。
世间的,一般的“通透无碍”,意味着“不受阻碍”。一个阻挡我们的砖墙,不是说明“通透无碍”的例证。
一面“玻璃墙”,对眼睛而言,是“通透无碍”的。对双手而言,不是“通透无碍”的,因为,玻璃墙阻挡了双手。
对一切诸法没有“执取”“贪着”时,就不会有“阻碍者”跟“被阻碍者”。
如云:
完全“空愣愣”,却彻底的“通透透”,全然的“通透”,无法言说。
(愕然赤裸了无碍,明然通彻无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