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2-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创建日期:2023-06-09

  NO.2-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丙二、分别所了知+丙三、所思维+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丁一、总说(7,1品)+丁二、别说(2品)

  丁二、别说=戊一、宣说能遣邪分别之正理差别(9)+戊二、教诫断除于大乘邪执

  5、甲三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分五:

  6、甲三乙二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分二:

  7、甲三乙二丙一丁一、总说;

  如药嗅极臭,品尝则香醇,

  法亦住二种,当知义与文。

  广深此难法,如王难欢喜,

  若行令喜事,能赐胜德财。

  具种无价宝,不识人不悦,

  如是于此法,愚非智者悦。

  第二证成大乘品

  8、甲三乙二丙一丁二(别说证成大乘是佛语)分二:

  9、甲三乙二丙一丁二戊一、宣说能遣邪分别之正理差别;

  未授记俱出,非行境成立,

  有无同有无,对治别文故。

  诸佛现量眼,亦护诸佛法,

  诸时智无碍,是故不应舍。

  不全及相违,非方便未说,

  故此声闻乘,非谓大乘法。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2-111 2015年03月27日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我们今天学习的《经庄严论》,前面上一节课,可能有些人没有听到传承,今天在这里念一下。

  师念藏语传承。

  前面上一节课讲到了《经庄严论》的名称,还有立誓句,以及这部论典大概的、框架性的内容。

  听课的人,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多一点,以后会慢慢减少,这是很好的。我愿意让很多人自己去关注,而不用非要到课堂上来听。但是末法浊世众生的业力和福德,都跟发愿有一定的关系。这样的话,想听的人,大家要尽量排除一些困难。说实在的,我每天也是这样,一个礼拜当中讲四、五堂课,有一定的压力和困难,但我在努力。你们,尤其是在城市当中的这些人,也可能会有困难。我在这里,并不是劝大家听。如果你不想听,也是可以的。

  不过,我前面也讲了,这部论典的功德非常不可思议。这并不是我的分别念,应该是全知麦彭仁波切、法王如意宝等所抉择的真实量。所以,我想,作为佛教徒应该信赖之,这非常有必要。

  我们听受和学习过程当中,希望刚开始的时候,比如各个城市里面分一些小组做研讨,第一品当中是怎么讲的?第二品里面怎么说的?第三品当中如何建立的?等等,这也有必要。按理来讲,佛教徒在法义上,需要化大量的精力来互相探讨、学习,因为大乘佛教的意义,并不会很简单就能融入你的相续,应该要经过一番苦行才能得的到。

  今天在这里跟大家说一下,希望既来之,则安之。既然你发了心,就尽量处理好工作当中的琐事,听圆满。如果不能听圆满的话,中间一定要补上。

  在讲的过程当中,可能有一些外在各种各样的违缘,这是正常现象。现在这个末法时代,做成千上万非法、不如法的行为,会很顺利,有各种各样的顺缘,制造顺缘的人也比较多。所以《四百论》当中说,凡夫人大多数都会堕入恶趣,原因也是这样的。而在行持一些善法的时候,可能自身也难以成长,外在各种各样的违缘也非常多。

  我们发行人员想尽一切办法吧,至少在讲的过程当中,给大家保证一个音频。如果这个也有各方面违缘的话,将来我们也想办法,提供给大家光盘、书。

  在末法时代的时候,听闻大乘佛法并不会非常顺利,这是一个规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们学院当中的有些道友,觉得听法是很简单的,但实际上并不是。真正听闻大乘佛法的时候,可能自身也会有各种疾病、压力等等。我看菩提讲考班的很多道友,有些人上半年在的,下半年已经退了。

  有时候我们选助理法师,还有辅导员,这成为有些人产生傲慢的因。自己觉得,我现在已经很了不起了,再不用闻思了,再不用讲考了,就开始傲慢起来了,这样逐渐逐渐可能与法越来越遥远。

  诸如此类,我们每个人在修行过程当中,会有很多很多的阻力和违缘。今天听课的人,可能也有跟上一堂课完全不同的情况。

  但不管怎么样,哪怕是只有一个人,我也要讲《经庄严论》,只要生命中间没有离开。反正我想发愿,除了中间没有讲完就离开这个世界,有这个可能性的,因为生命是非常脆弱的。如果这个没有出现的话,我想,既然有了这个开头,前面讲了一堂课,不知道整个大概讲多少堂课,可能是七、八十堂课吧,我不会讲得太广,也不会讲得太略,刚开始的时候给大家讲得细一点,然后慢慢每天讲下去,可能不到一百堂课(一百一十一堂课圆满),我想是能讲圆满的。但也许讲不完,不管怎么样,我发愿尽量讲下去。

  你们当中有各种情况,有些人听课只是听听而已,没有什么兴趣,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这就是不懂传统和不懂加持,这个大家也应该清楚,我今天在这里稍微提一下学习《经庄严论》的情况。

  我刚才把上一节课的传承和今天的传承已经念了,今天开始讲《经庄严论》的正文,正文有几个重要的科判,大家一定要记住。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分五:一、所建立;二、分别所了知;三、所思维;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五、解说菩提分法。

  按照麦彭仁波切的分析方法,一个是“所建立”,还有“分别所了知”、“所思维”,然后是“所获得”,也就是“不可思议果菩提”,还有“解说菩提分法”。

  讲了五个大科判,我前面第一堂课用五种比喻给大家已经讲过。从整个大的框架上面,有这么几个大的科判。

  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分二:一、总说;二、别说。

  丁一、总说:

  如药嗅极臭,品尝则香醇,

  法亦住二种,当知义与文。

  《经庄严论》没有像其他经典一样,有一些公案。像《百业经》、《譬喻经》,有很多很多的公案连在一起,《经庄严论》不是这样的。

  《经庄严论》是用世间当中特别浅显易懂的一些比喻,来说明事实,我们通过比喻才能知道大乘佛法的真正意义。这里的比喻是什么呢?

  “如药嗅极臭”,世间当中有一些药,当你用鼻子闻的时候,它的气味非常刺激,非常刺鼻,很难闻。

  “品尝则香醇”,但是你品尝之后,它的味道极其甘美香醇,而且对你的身心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你原来是身体不是很好的人,有一些中药、有一些藏药,刚开始看起来,不是很好看的;闻起来,也并不是很好闻的。但是吃了之后,特别香,或者不一定很香,但是入了身体之后,对身体特别有利。所以平常吃一些苦口的药,对身体是有利的。

  “法亦住二种,当知义与文”,同样的道理,大乘佛法也有两种特点,一个是意义上的,一个是文字上的。

  在文字上,当你听大乘佛法的时候,可能觉得有点可怕,就像闻到一些臭味一样。

  智慧浅薄的人、愚痴的人,一听到的时候,哇,大乘佛法需要在三大阿僧祇劫当中,积累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大乘佛法需要布施自己的眼目脑髓,或者布施自己的财物、家人等等;还有大乘佛法需要在千百万劫当中,受持清净戒律等等,刚开始大家可能都觉得非常可怕。

  但实际上,当你有了利他心的时候,一刹那间当中,就能积累非常多的资粮;当你有了利他心的时候,别人看起来非常麻烦的事情,但是你自己不会有痛苦的。《入行论》当中说:“一旦觉自身,卑微如蔬菜,尔时舍身肉,于彼有何难”,一旦你觉得自己的身体卑微得像蔬菜一样,没有什么感觉,在这个时候,你舍自己身体的肉用于布施,有什么困难呢?根本没有什么困难的。在这个时候,你是没有什么痛苦的。

  现在一些城市里面的人,经常听到大乘佛教的有些词语,觉得大乘佛法好可怕啊,要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你看众生无量无边的,度一个众生都那么困难,更何况说度无量的众生啊?有些人可能很害怕。

  还有一些人,听到了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啊?部分法是空性的话,我们能接受得了,但是所有的法都是空性的话,那整个轮回、因果,全部不是都空了吗?这样都空了的话,那多可怕啊。

  智慧浅薄的人,刚开始听到大乘词语的时候,生起怀疑、生起邪见,有一些成见等,有这种情况。但是当你真正接触大乘佛教的时候,原来并不是这样的。

  不要说一般的人无法接受大乘佛法,实际上有一些高僧大德,刚开始的时候,也无法接受大乘佛法的教理,就像鸠摩罗什的小乘上师盘头达多。[注1]

  鸠摩罗什先是跟盘头达多学习小乘佛教,有一个叫做《德女问经》,这个经典实际上属于大乘佛教。以前在罽宾国的时候,师徒两个对这个经典里面的因缘、空性等一些教理,都不信从。

  后来鸠摩罗什读诵了很多大乘佛教的经典,通达了大乘佛教,在相续当中,真正生起了证悟之心,他一直想让自己的小乘上师盘头达多接受大乘佛法。

  有一次在当时的龟兹国,鸠摩罗什在国王的敬奉之下,在金座上传授佛法。很巧妙,他的印度的这个上师,越过千山万水也来到龟兹国。当时国王听说后,觉得非常稀有,就问盘头达多:“你怎么来到这里?”

  盘头达多说:“我来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我的一个弟子叫做鸠摩罗什,听说他在这边很了不起,有所悟道,所以我也想听听他的教法。同时,我也听说,你这个国王,在世间弘扬佛法非常成功,所以我也想来看看情况。”

  鸠摩罗什听说盘头达多来到龟兹国,也非常欢喜。刚开始,鸠摩罗什给盘头达多讲《德女问经》,说了一些大乘佛法万法皆空的道理。但这个时候,他的上师无法接受,他说:太可怕了,所有的法都不存在的话,那这是一种狂妄之语。他就讲了一个狂人的故事,说这个故事跟大乘佛教没有什么差别。

  这个狂人的故事是什么呢?有一个特别狂妄的人,要求一个工匠给他做一个特别细致的丝线。工匠做着做着,越来越细,但是这个狂人一直不满意,还要细、还要细。最后那个匠师没办法了,他很生气,就直指虚空:“你看,我做的就在虚空当中。”

  那个狂人说:“我看不到啊,你做的那个丝线,我看不到。”

  “当然你看不到,我作为工匠都看不到,你怎么会看得到呢?”

  这个时候,那个狂人以为是真事,就给了工匠很多的奖励。

  盘头达多给鸠摩罗什讲了这个故事:你讲大乘空性,跟这个狂妄人的故事,没有什么差别。一切都没有的话,那就不合理。

  后来他们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进行辩论和交流,最后因为盘头达多有智慧,完全接受了大乘佛教的空性意义,这时候,他非常惊讶。他跟鸠摩罗什说:你是我大乘的师父,我是你小乘的师父,我们两个互为师徒。也就是大、小乘互为师徒,在历史上传下来这样的佳话。

  在历史上还有很多的公案,刚开始对大乘佛法具有恐惧心,难以接受,但后来也能接受了。就像现在有些佛教徒,刚开始在学校里面,在不同的环境当中,觉得佛教说万法皆空太可怕了。一切法都空的话,那我们怎么吃饭?怎么走路?怎么行动?等等,有很多方面的疑惑。实际上,佛教不会那么笨,连你名言当中显现上行住坐卧的行为全部都一概否认,不可能有这种情况。

  现在在汉地和其他地方,有一部分对大乘佛法没有信心的人,这是为什么呢?这可能是前世的因缘,很奇妙的,没办法。有些人就是再怎么跟他讲,他对空性法门和度化众生,还是没有信心。一般来讲,他们是小乘确定种姓的人,或者是其他宗教确定种姓的人,很难改变。

  但是很多人有大乘空性和度化众生的种子和习气,刚开始不接受,然后慢慢慢潜移默化,最后完全认可了。包括我们这里的一些大法师、大堪布、堪母,刚开始你可能诽谤得很厉害,经常诽谤这个,诽谤那个,但后来自己投入到里面很深入地学习,最后相续当中真正生起了定解。这个时候可能不管什么样的人,站在你面前指责你,说你的见解不合理,你的正见也是不可动摇的。

  要真正懂得大乘的甚深奥义,刚开始的时候,要依靠一些词句和表示,还包括一些上师的引导。当自己真正品尝到大乘空性的堂奥,在这种境界当中始终不离的时候,可能你想拨出来也是没办法的。

  这是要讲的是什么呢?通过这种比喻,来讲大乘佛法文字和意义上的差距。的确,现在很多人听到大乘佛法的个别言辞后,生起大恐惧心,这是不合理的。《四百论》当中讲了,“愚闻空法名,皆生大怖畏”,有些人只听到空性法名称的时候,就生起极大的恐惧心。

  对恐怖分子不害怕,对大乘佛法却很害怕,其实不用怕的。我们很多人遇到大乘佛法之后,生活当中的许多恐惧、压抑都没有了。

  你看,前两天有个飞机[注2],是欧洲的飞机,机上有一百多人。那个副机长得抑郁症,他故意将上厕所的机长锁在驾驶舱门外,特意让飞机降低撞山,有一百五十人都离开了人间。

  我总是在想,如果这个人有一些大乘佛教的因缘,比如说,具有大乘佛教当中的大悲心,那他可能宁可自己死亡,也不会故意让飞机上一百多人死;如果他有一些空性的正见,那对自身的压抑和抑郁,或者痛苦,他应该不会去执著,会非常轻松的。但是现在很多人,内心非常痛苦,如果没有空性见解的话,会对很多东西都执著为实有,越执著越痛苦,越执著越痛苦,最后他连自己生存的希望和勇气都没有了,甚至他的行为导致了很多人丧命,这是非常恐怖的一件事情。

  世间当中有很多值得可怕的事情,但是愚痴的众生对这些事情不害怕,而对不需要害怕的大乘佛教教义,比如说藏传佛教当中特别甚深的一些意义,现在有些学净土宗、学显宗的老和尚,(师模仿戏语)“我不敢学藏传佛教”,“我本来是很好,但是我听到藏传佛教,不敢学”。也有一些南传,他们就认为,“我不敢学大乘佛教”。(众笑)

  其实真正的佛教,就像甘露妙药一样。也许词句上听起来,你有点无法接受,但实际上它的精神,在人类历史上,应该是非常值得赞叹的。不仅是词语上赞叹,而且它的教义和意义,对我们人类,乃至全世界所有众生来讲,都是非常有意义的甘露妙药。

  下面讲到:

  广深此难法,如王难欢喜,

  若行令喜事,能赐胜德财。

  “广深此难法”,大乘佛教有甚深和广大两个部分,我们讲《入中论》的时候,是怎么样趋入《中观根本慧论》的呢?是从甚深和广大两个方面趋入的。同样的道理,我们趋入的大乘佛法,它有甚深的空性方面的一些道理,也有广大的五道十地、六度万行的道理。

  这样的甚深和广大,真正行持的时候,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行持大乘法门的过程当中,需要有一种精进,需要有一种智慧,需要有一种利他心等等,跟小乘和其他宗派相比较起来,的确有一定的难度。

  但是这样的难度,如果你有能力、有智慧行持的话,那对你的得果,确实是更好的。现在有些成功的企业家,他情愿做一些比较难的冒险和大的事情,这样他可能赚到非常多的钱。他不愿意一直滞留在小小的事情上,他就愿意做一些大的事情,在这个时候,虽然他发现有一些困难,但是他愿意接受。

  “如王难欢喜”,同样的,这里说,比如说有一个国王,我们对他承事、供养,或者做一些小小行为的话,不一定能使这个大王生起欢喜心。因为这个大王知道,整个国家都是他的,让他对一些小事马上生起欢喜,恐怕是不可能的。

  “若行令喜事,能赐胜德财”,但有一些大事情,能让国王欢喜,由于国王的权利非常大,那给你带来的利益也是很大的。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行持大乘佛法,真正有一些利他心的行为,那自己收到的利益,也是不可想象的。

  即使你原来是一个非常低劣的人,但是进入了大乘佛教,行持六度万行之后,最后你的力量,跟一般人完全是不相同的。这一点你们也应该看得出来吧,比如说两个人同时学习佛法,一个人学自私自利,在山里面闭关,天天念咒语,慢慢地连人都不敢见了;另一个人真正有一些大乘菩萨的利他心,他可能不顾自己,别人对我诽谤也好,别人对我赞叹也好,这些不是很重要的,我要度众生才是很重要的。当他度众生的过程当中,不知不觉,好像无法想象的一种力量会展现出来,这是一种大乘的威力、利他心的一种力量。

  我们有时候应该有这种心的力量,不要把自己的心,进行萎缩、进行脆弱、进行低调,该勇敢的时候,该扩大的时候,我们还是需要有一种勇气。到一定的时候,你的利他心所散发出来的力量和光,确实完全不相同。有时候你们也可以看出来吧,如果某个佛学院、某个地方,真正是培养大乘人才的话,那他们散发出来的这种力量,人们对他们的欢喜心,和他们所说话的分量,完全是不相同的。

  佛与一些圣者之间也有这样的差别,表面上看起来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因为相续当中的利他心和智慧成熟不同,发出来的力量是不同的。《大智度论》[注3]里面,佛陀和舍利子有一次出去的时候,有一个鹰鹫,就是老鹰,正在追一只鸽子,鸽子非常恐惧地飞到佛陀和舍利子面前。鸽子非常非常害怕,一直在发抖。

  当舍利子身体的影子投射到鸽子身上的时候,它还是颤抖,发出特别害怕的叫声,它可能觉得老鹰冲向它了;过一会儿,当佛陀身体的影子投射到鸽子身上的时候,它完全没有恐惧,也没有叫声;又过一会,舍利子的影子再次投射到鸽子身上的时候,鸽子还是很害怕。

  舍利子问佛陀:我是阿罗汉,断尽了三毒的种子,你也断尽了三毒的种子,为什么这个鸽子的反应还有这种差别呢?

  佛陀说:虽然我们都断了烦恼障,但是我已经断除了习气障,包括很细微的习气,而你作为阿罗汉还没有断习气,所以加持的力量是不同的。

  具有利他心的、具有菩提心的人,他做的加持,跟没有菩提心、自私自利的人的加持,可能有一定的差别。如果一个人有利他心,那他说的话,可能让许许多多人的相续中,自然而然成熟一种善根;而如果他没有利他心,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名声和自己的利益,那他说的语言,别人虽然同样听下来了,但是影响不大、改变不大、慢慢就消失了。

  表面上看来,这也是个人,那也是个人;菩萨也是人,佛也是人,我们凡夫人也是人,提婆达多也是人,但是他们的力量、他们的加持、他们的威力,在原则上是不同的,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心的力量,由原来自私的心,慢慢变成了大乘的利他心,在这个时候,谁都会有非常大的力量。

  所以我们应该行持大乘法,不仅自身的力量会提升,而且帮助众生的能力也会转化,这在我们学的过程当中,值得思维。

上一篇:NO.1-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