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丙二、分别所了知+丙三、所思维+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丁一、总说(7,1品)+丁二、别说(2品)
丁二、别说=戊一、宣说能遣邪分别之正理差别(9)+戊二、教诫断除于大乘邪执(10)
9、甲三乙二丙一丁二戊一、宣说能遣邪分别之正理差别;
意乐及宣说,加行与所依,
时违故下劣,彼乘唯下劣。
契入自之经,现调自烦恼,
甚深广大故,不违于法性。
寻思依不定,不遍俗弱者,
凡夫许所依,故彼非彼境。
广大甚深故,成熟无分别,
故此所说二,乃无上方便。
10、甲三乙二丙一丁二戊二、教诫断除于大乘邪执。
众于非彼处,怖畏受逼恼,
积非福大罪,历经久远时,
无种姓恶友,未积善学修,
由怖畏此法,从此大义堕。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3-111 2015年03月31日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我念藏文的传承。
师念藏语传承。
今天继续讲《经庄严论》,我想,大家通过学习这部论典,应该能够对大乘法门生起不退转的信心。当然在学的过程当中,如果不认真,则不一定有什么收获;如果从开始一直到最后之间,非常努力地学,包括看麦彭仁波切的讲义,然后自己深深思维弥勒菩萨《经庄严论》颂词的意义,我相信到最后,我们会对大乘佛法生起很大的信心。我们的这个信心,是带有智慧的信心。
我自己认为,在短暂的人生当中,学习大乘佛法,是最有意义的、最有福报的事情。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每个人呆在世界上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当中,我们得到了具有无限功德的大乘法门,的确是非常有意义的。
华智仁波切专门讲了一些大乘法的功德,我以前好像翻译过一部分,方便的时候也可以跟大家讲一讲。
现在我们讲建立大乘是佛语的道理,也就是《经庄严论》当中的第二品。昨天前面已经讲了,小乘法不是很全面的,也没有方便,跟大乘法在有些地方是相违的。
要通过闻思学习来建立自宗,我们不能说,所有的事情都是统一的、相同的、和平的,不能这样。在有些观点上,大、小乘的确有一些地方相违。这个时候也不得不说,应该把这个道理讲出来。
今天的第一个颂词,是这样讲的:
意乐及宣说,加行与所依,
时违故下劣,彼乘唯下劣。
我们前面讲,小乘的一些道理跟大乘的思想比较起来,有点下劣。而且有些行为,跟大乘教义是完全相违的,怎么相违呢?下面讲到了五个方面。
第一个从“意乐”方面讲,大家都知道,一般小乘佛教都是想自己获得解脱,第一意乐并没有考虑到无边无际的众生,所以它的意乐,一直带有自私的心。
作为修行人,我经常想,一般来讲,东方像印度、中国这些地方,从某种意义来讲,可能修学大乘佛法有一定的优越性。从世间角度讲,西方国家的个别人的确是比较自私的。
我去一些地方讲课的时候,有些教授亲口给我说:“你千万不要讲菩提心哦,一讲菩提心的话,我们这边国家的很多人不承认。”我说:“为什么?”“因为他们觉得自利是很重要的,自私是不可缺少的。如果人不自私的话,那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都没有了。”
虽然个别教授劝我这样,但我非要讲一些菩提心。讲的过程当中,我也感觉得到,不是很成功的。讲无私奉献别人的时候,他们好像态度特别冷淡;而一讲到自我的成功、自我的坚强、我一定要怎么怎么的时候,他们好像非常有兴趣。
所以佛教在弘扬的地方,包括人的文化、习俗、根机、意乐都有差别。像小乘佛教在意乐上是比较自私的,以自我解脱为主。
第二个从“宣说”方面讲,既然小乘的意乐是这样的,那它所求的法、所求的道、所宣说的就是自己获得寂灭的道理。
第三个从“加行”方面讲,既然你心里想的是自私,宣说的道也是自利,那行持的法、加行也会围绕着自我解脱而勤奋。
第四个从“所依”方面讲,小乘所依的智慧资粮、福德资粮,没有像大乘那样特别广大、具有方便性,没有这样的。
第五个从“时违”方面讲,小乘不像大乘一样需要三个阿僧祇劫,一般来讲,声闻在三世当中、缘觉在百世当中获得解脱。
“故下劣”,通过这五种比较,小乘的有些道理跟大乘的思想比较起来,的确可以说是“下劣”的。
虽然现在在有些地方、有些国家,“我不能说小乘,要说:不能以大小来分,大小都是一样的。不然的话,他们会不高兴”,也有这种说法。
“彼乘唯下劣”,但是实际上我们大乘的思想也好、行为也好,在这些方面的确与小乘有一些差别。不说恐怕也是不行的,也可以说的。从诸佛菩萨的一些传记和一些佛经当中看,佛陀也认为追求唯一自我解脱,是一种低劣的发心。
在《佛说末曾有正法经》[注1]里面,佛陀与舍利子的对话当中讲了一个道理。
很早以前有一位如来叫具足功德如来,他成佛之后眷属非常多。他有一次到城市里面去化缘,带着他的神通第一的弟子,和智慧第一的弟子。
到城市的时候,他们刚好看到三个孩童正在用璎珞装饰品玩游戏,同时这三个孩子也看见了他们。第一个孩子,见到佛陀庄严身相的时候,生起无比的欢喜心,将自己的璎珞装饰品卸下来,供养佛陀。看到这个孩子的行为后,其他两个孩子也照样将自己玩游戏的所有璎珞装饰品,全部供养了佛陀。
供养佛陀之后,第一个孩子问:“你们是怎么想的?”
第二个孩子说:“我想变成与神通第一的尊者一样!”
第三个孩子说:“我要变成智慧第一那样的尊者!”
这两位孩子问第一位孩子,他说:“我就想变成像佛陀一样的,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
释迦牟尼佛说:当时的第一位孩子就是我,当时我发了度众生的愿;而舍利子和目犍连,你们当时希求的是寂灭之道,也就是声闻乘。虽然我们在同一个时间当中发了愿,但是后来我已经成佛,而你们到现在还没有成佛。
所以不舍弃低劣的心,始终是得不到究竟的涅槃,“我等声闻唯求自利,若不舍下劣心求佛智慧,终不能免无余涅槃”,这句话是这个佛经里面讲的。如果没有舍弃低劣的自私心,那么始终也是得不到究竟涅槃的。这个时候,像须菩提、富楼那很多的弟子,都舍弃了自私的心,发了无上三藐三菩提的正觉之心。
通过这样的道理,在座的各位也应该想一想。要想到我们现在发愿的重要性,像三个孩童那样的,遇到真正的佛陀和阿罗汉,目前对我们来讲,确实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幸好我们现在有佛像、有僧众、有佛法,如今三宝所依在这个世界上已经存在,我们应该在这样非常殊胜的环境和所依当中,哪怕是念一遍《普贤行愿品》的时候,也应该想到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表面上看来,这是非常遥不可及的一种心态;但实际上,它的力量和加持力不可思议。这一点,我们在座的人,在生活过程当中、在修行过程当中,也能看得出来。比如说一个出家人、一个居士,他始终有真正利他心的时候,自己的修行是非常成功的,度化众生的事业也是相当广大的。
汉地可能没有一个人说“我是小乘佛教的”,但是我们的修行,到底变成什么样?应该要分析。现在有些寺院的出家人,虽然他也有利他的心,比如说来了一些旅客、来了一些朝拜者的时候,他可能敲一下钟,然后就“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但是真正非常诚恳的、比自利更重要的利他心态有没有呢?
我们应该要有这样的一种心态,你是居士也可以,是出家人也可以,我们应该想:我学习大乘佛法之后,知道大乘佛法的确是让很多众生获得无余涅槃的教法,哪怕我能跟少数人分享,也是很好的。
以前有一次,我要求,每个人一年至少要找到一个佛教徒皈依佛门。后来有些西方人学习这个资料的时候,有些人就笑:他们为什么要这样?他们认为,这可能是我们想扩大佛教的影响。其实不是这样的,如果佛教对众生没有利益的话,即使我是佛教徒,我也不会去推荐、也不会去弘扬,让大家都来学佛教,不会这样的。
我们活在人间的时候,乃至生生世世,依靠佛教,的确可以熄灭很多的烦恼和痛苦。我们昨天讲《心性休息》的时候,讲了我们不只是一世的物类,还有生生世世,阿赖耶的相续一直不断地流转。在流转的时候,不希望每一个人都带着特别大的黑业。如果什么白业都没有的话,那是非常痛苦的。
《四百论》当中为什么说,现在很多的凡夫人,死了之后会下堕,原因就是这样的。很多人不知取舍,造了很多恶业,以这个原因,最后堕恶趣的众生越来越多。
在这里说小乘是“唯下劣”,这种下劣不是没有道理的,应该可以当面观察。我们的心态,是自私的好呢,还是利他的好?这在两个朋友之间,也是可以观察的。比如说你们住在宾馆里面,窗户这边有一张床,不靠窗户的地方也有张床。每个人都喜欢光线,有利他心的人会说:“你睡在窗户那儿的床吧。”但是自私的人,不管怎么样,肯定要睡在窗户边的床上。在这个时候,我们看得到,是自私的心好,还是利他的心好?在生活当中,一件非常小的事情,比如一个座位的选择,我们也能看到,自私的心给周围带来并不很好的气氛。
这是讲到了小乘跟大乘相违的原因,下面说:
契入自之经,现调自烦恼,
甚深广大故,不违于法性。
我们前面也讲过,建立大乘的时候,小乘有几个不同的辩论。其中一个说,因为你们大乘经典的很多观点、思想、教义,跟我们小乘经典不同,正因为这样,所以你们大乘不是佛所说的语言。
但这种说法,实际上是不合理的。如果因为不同而不是佛语的话,那你们小乘当中,声闻十八部里面的很多观点,并不是很相同的。
比如说声闻十八部里面,犊子部认为我和蕴是一味一体的;正量部认为,所谓受想行识当中的识蕴,是一体的。认为佛陀说“如果自己心调伏,那就能获得快乐”,这说明“我”就是所谓的心。
还有声闻十八部当中的有些部认为,不可思议的补特迦罗、不可思议的我,应该是存在的;还有一些认为,蕴和我是以能依所依的方式存在等等,有很多不同的说法。
如果因为不同的原因,就不是真正的正教的话,那你们自己内部,也有很多的不同点,这样的原因,你们自己也不是佛教了,有这个过失。
还有一部分声闻人认为,不管是讲三宝也好、五蕴也好,还有很多的法,在最后抉择的时候,大乘认为全部都是空性的;对于缘起顺和逆的流转或者还灭,大乘也有与小乘不同的、不生不灭的说法;还有三宝和五蕴,大乘认为不来不去、空性等等。这样的话,好像大乘佛法不合理,有些声闻人是这样认为的。
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为什么呢?因为按照大乘的观点,在名言的显现当中,所有的眼耳鼻舌也好,五蕴、三宝也好,一切都不会不承认的,都承认是以如梦如幻的方式存在的。在胜义当中,以五蕴为主的一切法,都是空性的、没有实有。这一点,不仅是我们大乘,就是你们小乘佛教也是承认的。
(师背诵藏语)在《杂阿含经》里面有一个教证,“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日种姓尊说”。整个五蕴,如聚沫、如水泡、如阳焰、如芭蕉、如幻化,以这样来比喻全部无有实有。《阿含经》是主要讲一些威仪和戒律方面非常甚深的经典。如果承认空性,就不是真正佛法的话,那你们的《阿含经》,也是不合理的了。
建立大乘的时候,小乘还有一个辩论:如果大乘是真正的教法的话,那在我们小乘律藏也好、经藏也好、还有论藏也好,在三藏当中应该可以找到,并且与我们小乘的三藏不相违。他们小乘认为,大乘的三藏在他们小乘所涉及的三藏当中,没有发现。正因为这样,大乘就是不合理的。
其实汉传佛教当中也有些人认为,藏传佛教如果是真正佛语的话,那我们汉传的《大藏经》里面应该有。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因为我们现在所收集的资料,并不是很全的。汉传《大藏经》当中,很多内容在藏传佛教当中也有,而有些内容在藏传佛教当中则没有;藏传佛教里面的有些教义,在汉传佛教中是没有的,这种现象非常多的。
“契入自之经”,小乘三藏里面的有些教义,在《大藏经》当中,有些是找得到的,因此并不相违。三学当中,包括空性、五道十地,能够契入小乘比较相同的经典,经里面是非常相合的。
“现调自烦恼”,调伏烦恼是戒律,大乘佛教讲调伏贪嗔痴为主的一切烦恼,小乘律藏也主要讲的是这个道理。
“甚深广大故”,大乘里面所讲到的甚深广大的缘起法,在小乘当中也能找到。
“不违于法性”,以后你们去南传佛教一些国土的时候,可能有些教义不相同、有些道理不相同,不能认为,因为不相同,所以说你不合理、我不合理,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真正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比如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如果与诸如此类的教义完全相违的话,那我们肯定承认是违法的。
但是大乘的佛法跟小乘的教义,的确也是找不到相违的。有时候只是自己不懂,才认为这是不合理的。现在还稍微好一点,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很多汉传佛教都认为,藏传佛教非常不合理,包括有些大德、有些居士。我们学净土宗的、我们学禅宗的、我们学华严宗的,有些人讲藏传佛教里面如何如何不合理,后来通过闻思之后......
前两天有一个老居士,他给我这样讲的:我已经学净土宗三十多年了,前二十年当中一直认为,只有我们的法是很好的,其它的法都不好。这十年以来,我才慢慢慢接受了,藏传净土实际上跟我们汉传净土没有什么差别。
因为自己没有接触、因为文化的隔阂,或者地域的不同,还有一些佛教弘扬没有涉及到的一些原因,有时候我们孤陋寡闻的一种判断,会导致很多人受不同的影响。因此作为弘扬者、自己修行者,先广闻多学是非常重要的。就像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里面所讲的一样,作为一个修行人,先应该对佛教教义广泛地闻思,甚至有必要的时候,对世间的一些大事、国家各种各样的大事情,也应该了知。这个时候,你才知道,原来人还是需要有一种智慧,有了这种智慧的时候,自己做世间和出世间的任何事情就非常容易。
在这里讲到,大小乘在究竟的意义上,实际上是不相违的,这个道理大家应该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