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3-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创建日期:2023-06-16

  NO.3-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下面讲,对于大乘广大和甚深的教义,一般来讲,有些寻思者不一定能通达。所谓的寻思者,我以前在其他地方也讲过,就像现在的一些学术界一样,天天都是靠一种分别念、一种小聪明来观察、判断,这叫做寻思者。

  真正有修正的人,他可以通达大乘的意义,但是寻思者不一定通达,下面怎么讲的呢?

  有些佛教徒,可能不具有证悟,或者没有对大乘法的境界有所掌握,分别念很重。尤其是以前受过一些高等教育的人,表面上看来,他的文凭很不错,在某个大学里面读过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但是可能分别念比较重;分别念比较重的话,烦恼也就比较重;烦恼比较重的话,痛苦也比较多。当然不一定所有的人都是这样,有些人受过高等教育,各方面的修行确实也非常好,不能一概而论。

  寻思依不定,不遍俗弱者,

  凡夫许所依,故彼非彼境。

  (师背诵藏语)这是二十多年前背的,还可以记得。现在背一些颂词的时候,能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当时的那种生活。我们学《经庄严论》的时候,还是很努力的。我昨天翻当时拍的照片,在那个时候,喇荣很空旷,基本上没有房子,整个女众的房子都没有。那时候对背书、考试,非常有兴趣。不像现在有些人那样,压力非常大,很痛苦。那个时候,每次听课前,都已经准备好了,特别想讲考抽到自己。因为每次都准备得特别好,觉得自己应该能够讲得很好,如果没有抽到讲考的话,觉得很可惜。但是经常抽不到,很失望。

  刚才说寻思者,有五种特点,在麦彭仁波切的讲义里面打了四个分号。

  第一个特点是“依”,寻思者要依靠什么呢?依靠自己看到的,或者听别人说的,就像现在有些世间人一样,一定要有一个理由。尤其是西方人非常讲理,好像没有什么能依靠信心来证得的,一定要有一个理由。他们在有些事情上,推理来、推理去,通过分别念一直推下去,特别苦恼。

  作为一个寻思者,他的依据是,要么他自己看到的,要么别人给他说的,要么一个特别可靠的资料,这是他的依据。

  第二个特点是“不定”,因为寻思者没有什么证悟,所以他确定的事情不一定是很正确的,也就是不一定很确定。因为他是依自己的分别念和自己的感受讲的,“我认为是这样的”,所以他这样认为的话,也不一定是很确定的。他虽然这样抉择,但是并不一定,因为只是他自己的想象而已、只是他自己的思维而已。

  第三个特点是“不遍”,因为寻思者不懂现实当中尽所有的一切法,没有懂得世俗当中的一切现世法,所以他的智慧不能遍及一切。你看现在有些寻思者,他可能对某个领域还算是很懂的,但是对整个世间的万事万物,他也是没办法全懂的,是“不遍”的。

  第四个特点是“俗”,还有一个特点叫做世俗,因为寻思者对如所有的空性方面没有了解,只是依靠自己的相续和意乐、根机,所以所抉择的都是世俗境界而已,这是第四个。

  第五个特点是“弱者”,寻思者没有涉及到非常甚深空性胜义的意义,这叫做怯懦者。

  “凡夫许所依,故彼非彼境”,寻思者有这五种特点,全部都是依赖于没有任何功德的异生凡夫的相续。一般来讲,寻思者没有任何出世间的境界,只是依靠分别念。就像现在学术界的一些人,虽然他花了一定时间思维,但是他没有修证。万法的真相,包括我们自己心的真相,如果完全通过一种理论来观察的话,是不一定能知道的。

  寻思者具有依靠、不定、不遍、世俗、怯懦五个特点,他的身份依赖于凡夫、依赖于世间的俗人,正因为这样,他不可能懂得大乘里面所讲到的非常广大的五道十地的这些道理,也不可能懂得甚深的、不可思议的空性的这些方面。这样一来,我们知道,世间当中有很多的寻思者,的确很难对真正的法义生起一种确信。

  我们作为修行人,一方面懂得了,对世间理论的研究和闻思、学习是很重要的,更重要的,我原来也讲过,法本上一些不可思议的境界,最好能在自己的相续当中有所证悟。虽然是同样的语句,但是证悟后的能力和力度,完全是不相同的。大乘佛教确实不仅仅是闻思就可以了,还要修行。把你的修行与你的相续长期结合,最后会出现一种难以想象的体验,在这个时候,就可以弘扬佛法了。

  小乘行人中有些是证悟人无我的,这是很不错的。但有些人只求自利,并没有更高的证悟,所以仍然是寻思者。

  我们佛教当中,现在有些学校和有些老师,每天都在辩论,挑别人的毛病。嘴巴特别特别会说,一句话就把别人堵得哑口无言。但是如果在自己的相续当中,没有一定修证的话,将来也不一定能真正弘扬佛法。弘扬佛法,也是需要具足真正大乘菩提心的。

  在《大宝积经》[注2]里面,有一次迦叶尊者跟佛陀说:将来末法时代的时候,很多形象上的修行人毁坏佛教,该怎么办呢?

  佛陀就告诉迦叶:我末法五百年的时候,你应该帮我护持,应该弘扬如来的教法。

  当时迦叶尊者说:我们这些声闻心的力量、智慧各方面都不足,不能承担这个责任。尤其是在末法时代的时候,很多众生的愚痴现象,让我肯定受不了的。

  迦叶尊者就讲了一个比喻:比如说一个人已经一百二十岁了,而且他身体也特别不好,所以他肯定活不了很长时间。这时有一个富贵的人,交给他很多金银财宝,让他好好地保护、继承。那这个老病人,可能没有这个能力、没有这个兴趣接受财宝。

  反过来说,另有一个非常健康的、年轻的,而且可以活好几百岁的人,如果你给他金银财宝的话,那他可以保护好,他能继承好的。

  当时迦叶尊者说:通过这个比喻说明,像我们这些声闻之徒,肯定是不行的,我推荐弥勒菩萨,他很厉害的,而且他也是你的补处。

  有时候我们的发心人员,也经常这样推来推去,(师模仿戏语)“我肯定不行的,你让他来发心吧,我现在心态也不是很好的,最近身体也不好,一直吃中药,一直感冒,喉咙也最近不行,嗯嗯嗯!”所以他就推荐别人。(众笑)

  有些推荐还是不错的,当时迦叶尊者推荐弥勒菩萨,说弥勒菩萨应该可以继承如来教法。后来佛陀也以“善哉”来答应,然后把佛法交付于弥勒菩萨。弥勒菩萨能承担,他完全可以接受,所以佛陀以赞叹的方式,最后将弘扬和守护的重任交付于弥勒尊者。其中的原因,一方面弥勒菩萨证得了大空性,另一方面他发愿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

  这个是很重要的,我也经常在想,我们这里有些发心人员发心很多年了,不管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持续很多年了还在继续,非常稳重,好像一直没有什么变化。但有些人的话,刚开始很有意乐,提出一些建议、提出一些方案,相当好。然后像吃甘蔗一样,慢慢慢没有味道了,最后全部放弃。

  我在现在的发心人员当中,有时候也可以看得出有些人的利他心。因为发心的时候,自己好像名声也没有,财富也没有的,时间稍微长了一点以后,如果没有利他心的动力的话,恐怕很多事情很难做下去的。所以在这个时候,也可以看得出来发心人员的利他心。

  一般大乘佛教甚深的教义,不是寻思者的境界。有些寻思者或者有些发心者,他也可能暂时想跟其他人一样享受大乘教义,但最后,因为自己的心理障碍,没有利他心、没有更高智慧的原因,最后做不动了,有这种情况的。

  这是讲到大乘佛教不可思议的道理,下面讲,声闻乘当中没有讲成佛之道,而大乘当中已经讲了,怎么讲的呢?开始讲这个道理。

  广大甚深故,成熟无分别,

  故此所说二,乃无上方便。

  “广大甚深故”,大乘佛教当中,一方面讲了五道十地、十波罗蜜多等等,非常广大的法门;另一方面宣讲了像《中观根本慧论》里面所讲到的那样,或者是《大般若经》里面所讲到的那样,甚深的空性法门。

  “成熟无分别”,通过这两个法门,我们作为修行人,通过积累福德资粮,自相续就会慢慢慢地成熟,五道十地的次第就会慢慢慢圆满;通过积累智慧资粮,就会证悟空性的意义,自相续当中无分别的智慧,也会轻而易举地生起来。

  “故此所说二,乃无上方便”,大乘当中讲了甚深和广大这两个非常殊胜的方便,而在其他的教里面,的确是没有的。

  我们大家也应该清楚,小乘当中,虽然讲到一些空性,但讲得不那么细致;虽然讲到一些声闻道得果的过程,但是没有像大乘那样讲得明确。大乘佛教里面所讲到的,包括空性的道理也好,发愿的道理也好,还有缘起的道理也好,小乘经当中并没有这么细致地讲。

  “诸法因缘生,佛说即是因,诸法因缘灭,是大沙门说”,(师背诵藏语)这个道理,也就是缘起咒的道理,虽然在小乘当中也是提及的,但是并没有像大乘所说的甚深智慧和无分别波罗蜜多的甚深道理。

  再加上大乘佛教当中,还讲了五明、十明、世间的很多学说,因此大乘佛教徒,不仅仅只是拿一串念珠,在一个茅棚里面,“嗡嘛呢巴美吽......”,不一定是这样的。

  现在汉地有些人认为,“出家人怎么到城市里面啊?出家人怎么到社会上去演讲啊?你们不是在山里面出了家的吗?”好像在社会上没办法生存了,特别痛苦,最后就去剃度,走上一种不归之路,其实不是这样的。

  如果按照小乘的一些观点,你到一个森林里面去,整天修白骨观,观缘起空性,这样都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你修了大乘佛法,那有头发和没有头发,可能没有什么差别了。可能没有头发的话,更方便,因为不用经常洗头发。我看,有头发的人,两三天没有洗的话,就特别苦恼。

  现在很多寺院和有些佛教徒,把出家人当做小乘的佛教徒,只有自我的解脱和寂灭,这样的寻求者,就是所谓的出家人。在弘扬佛法时,一些对众生有利的慈善事情,被认为不是他们应该做的事情。

  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关于这一点,藏传佛教的理念,包括一些藏地的在家人,还是很容易接受的。比如说一些佛教徒到民间去讲法、到民间去开展任何活动的时候,大家没有什么议论,都觉得这些应该是出家人做的,因为他们是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有些在家人认为,这不是我的事情,而他们出家人是发了大乘佛教菩提心的人,他们应该去做,有这种观点。

  下面一个颂词:

  戊二、教诫断除于大乘邪执:

  众于非彼处,怖畏受逼恼,

  积非福大罪,历经久远时,

  无种姓恶友,未积善学修,

  由怖畏此法,从此大义堕。

  “众于非彼处,怖畏受逼恼”,这个颂词的意义就是说,根机比较低劣的这些众生,对不应该恐惧的地方,他们经常产生怖畏,内心当中特别苦恼。

  现在很多人不学法,可能没有这方面的怖畏吧。但是如果学法的话,以前有个阿底峡尊者[注3]给两个比丘传法,当尊者讲到人无我的时候,两个比丘很欢喜;最后讲到法无我的时候,两个比丘就非常恐惧。我们现在有些人也是,讲到单空的时候,比较能接受;讲到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时候,就非常害怕。

  其实这个是不需要害怕的,有些佛经当中讲过,好比我们对虚空不用害怕,它不会倒塌,它不会对你有害,同样的道理,一切万法皆空的话,其实不用怕的。可是有些没有积累善根的人、有个别劣乘根机的人,听到万法空性的时候,的确有一点恐惧。因此我们讲空性法门的时候,要次第次第地讲,不能一下子就讲中观的五大因,或者抉择一切万法空性,因为很多人都受不了。

  以前学院刚开始的时候,人很少很少,我有一次讲《中观根本慧论》。一个藏地的出家人,他比较年轻,智慧还比较不错,但是这个人特别直,直来直去的。我讲到《中论》后面的涅槃不存在、如来不存在的时候,他心里有点不舒服:“我以前一直认为三宝存在,今天《中观根本慧论》里面说,三宝都不存在,那我怎么办呢?”我说:“这叫做胜义当中不存在,世俗当中存在。”“那胜义是谁?什么样的东西叫胜义?”他很苦恼,后来他慢慢慢学。

  去年他好像到亚青去了,回来的时候,有一天晚上住在我那里,我说:“你记不记得在二十多年前,对《中观根本慧论》,你很害怕?”他说:“忘了,我不记得。”我说:“我还是记得,不过你现在还是出家人,很好。当时虽然你有点不接受,但是你现在还是......”因为当时他看起来,怎么讲啊,在出家人当中,不是让人很放心的那种出家人。(众笑)

  这里“众于非彼处,怖畏受逼恼”,对不需要恐惧的地方生起恐惧心,可能先苦恼,然后对法、对人生起嗔恨心。你看,现在很多对大乘佛法、对藏传佛教不理解的人,他们整天生烦恼、痛苦,甚至以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诽谤、诋毁。包括网上的一些人,他们还是很可怜的,造各种各样的非理之因而宣说,一般正常的人是不会回应他们的。

  对大乘佛教诽谤的这些人,他们没有任何理由,很可怜的;对藏传佛教诽谤的人,也是同样的。对个别的一些大德,也没有必要对他们苦恼、驳斥,这样没有任何意义。

  “积非福大罪,历经久远时”,他们这样做,最后会积累非福德的、特别大的罪业。为此,他们会很长的时间、千百万劫当中,在无间地狱、阿鼻地狱,感受无量的痛苦。那么这个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个原因是“无种姓”,他的前世不是大乘种姓。种姓还是很重要的,有些人会自然而然对空性生起信心,自然而然对众生生起大悲心;而有些人好像没有这个根机,没有这个DNA,无有大乘种姓。

  第二个原因是“恶友”,被诽谤大乘的恶友所左右。你看,恶友还是很重要的,本来这个人是很好的,但是后来因为他接触了一些恶友,最后所有的见解都诋毁了。

  第三个原因是“未积善学修”,前世没有积累资粮,即生当中没有好好地修学。

  “由怖畏此法,从此大义堕”,正因为这样,对大乘法门生起恐怖,最后自己会失去极大的意义,堕入恶趣当中,非常可怜。

  麦彭仁波切在讲义当中说了“应当尽量了知此理,以不放逸的心态自护罪恶”,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我们也知道,大乘佛教是佛陀的精髓教义,我们应该尽心尽力地保护大乘佛教,同样的,也要保护自己的心。

  现在有些人真得很可怜,本来他是很好的,但是后来依靠恶友的原因,或者今生当中没有好好地学,虽然学了一些,但是学得不深入,非常表面、非常浅,这样以后就很容易动摇。在座很多年老的人,我想他们在离开人间之前,可能没有问题吧;但是年轻人,在复杂的社会当中,你们一定要依靠正知正念。

  有时候众生非常可怜,依靠一些恶友,包括依靠一些上师,如果他对大乘佛教不精通的话,也可能会给你带来不利。

  在《观佛三昧海经》[注4]里面,有个故事印象很深,它是怎么讲的呢?

  有一个王子出家,他的名字叫做快见,即很快地见到,他去山里面修行。他依止了两位上师,第一个上师特别爱讲一些大乘佛教的空性,见解很好;第二个上师讲一些世间初学者的道理。

  他毕竟是王子,相续当中有点傲慢心。现在有些领导和学者、明星,也是非常傲慢的。快见因为傲慢,智慧也不是很高,对于空性和大乘法门,他好像一点都不懂。快见认为这是法的问题,没有想到是自己智慧浅薄的原因,就觉得第一个讲空性的上师很不好,舍弃了他,发愿生生世世都要远离他。而对第二个讲初学的上师,快见认为他讲得非常好,辩才无碍,发愿要生生世世依止他。

  快见对深的法,认为不合理;对浅的法,认为是合法的。后来他死的时候,堕入恶趣感受无量无边的痛苦;后来获得人身的时候,也是盲聋哑残疾人,一直转生为见解特别低劣的人。

  快见有很多眷属,跟他一起学一些简单的法门。他舍弃了自己的第一个上师,诽谤大乘法、空性法。不仅他自己这样做,还要眷属也这样做。虽然他们守的戒律都非常清净,但因为见解的原因,最后都像射箭一样,堕入地狱,在地狱里面感受无量的痛苦。然后得人身的时候,很多年很多年也是盲聋哑等残疾人。

  现在有些人依止了某个上师,又舍弃了某个上师,但到底对你是有利还是无利,这是非常难说的。

  从这个佛教的公案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刚才这个快见,他依止了一个自己觉得很好的上师,但是舍弃、诽谤甚深的大乘空性法门,这个罪业是更大的。即使他守一些清净的戒律,和修行简单的人天佛教,但根本救不了他。

  对大乘佛教的教义,在即生当中千万不能退。麦彭仁波切在这里已经讲了“以不放逸的心态自护罪恶”,这句话,我觉得大家应该好好地记住。在人生当中遇到这些教言,如果没有很好去利用的话,是非常可惜的,就像到了宝洲,没有拿走如意宝一样的。

  现在有幸遇到大乘佛教的时候,我们没有必要从中退失。如果你能修行,当然是很好的;即使你因为懒惰、懈怠,因为烦恼深重,实在没办法修持的话,在你有生之年也千万不要舍弃,并且我们要发愿:生生世世不舍弃所修的这些法门。大多数人应该是可以这样的,但有个别人因前世的恶业现前,很可能会舍弃,会堕大地狱,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在同一个场合当中的人,每个人死了以后的去向,都是不同的,大多数人依靠大乘佛教的威力和加持,一定会获得解脱。所以在座的各位,应该把生死放在重要的位置,因为人生是非常短暂的,一晃就过了十年,人生有多少个十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来世的预备,为来世积累资粮,是一切当中最重要的。

  好,今天讲到这里。

上一篇:NO.3-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