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创建日期:2023-06-30

  NO.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丙三、所思维+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丁一、总说(7,1品)+丁二、别说(8-10,2品)

  丁二、别说=戊一、宣说能遣邪分别之正理差别(9)+戊二、教诫断除于大乘邪执(10)

  丙二、分别所了知=丁一、皈依+丁二、种姓+丁三、发心+丁四、修行

  丁一、皈依=戊一、差别+戊二、具彼差别之皈依自性+戊三、摄义

  戊一、差别=己一、略说四种差别(14)+己二、广说其义

  10、甲三乙二丙一丁二戊二、教诫断除于大乘邪执。

  随闻得具慧,于闻作轻毁,

  余种种无量,愚昧何能定?

  依文思义时,我慢失智慧,

  亦舍善说故,自毁嗔法障。

  意罪自性恶,非理色非理,

  疑法何须说,等舍善无过。

  第三皈依品

  11、甲三乙二丙二(分别所了知)分四;

  12、甲三乙二丙二丁一(皈依)分三:

  13、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差别)分二:

  14、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一、略说四种差别;

  遍行承诺证悟胜,以四类性义差别,

  为殊胜乘皈三宝,彼谓皈依之第一。

  是因初此决定难,彼数千劫修行难,

  成就利众义重大,故此大乘皈义胜。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5-111 2015年04月07日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师念藏语传承。

  今天继续讲《经庄严论》,前面讲了,现在世间当中,有许多人对大乘佛教没有信心,他们不是大乘根机,而且周围有许许多多没有大乘根机的、低劣的人。这些人对大乘教义生不起信解,是情有可原的。

  前面讲的这个道理,是很重要的。我们在座的人,应该从根本上去了解。我们现在周围的很多人,对大乘佛教的确不了解。不了解的原因,与自己的根机、自已前世的福报有关。有些注释当中讲,为什么自己对大乘佛教没有信解呢?主要是前世没有积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原因。

  下面我们继续讲:

  随闻得具慧,于闻作轻毁,

  余种种无量,愚昧何能定?

  为什么有些人对大乘佛教没有信心呢?我们前面已经讲了他们周围的朋友、他们自己的根机等等原因,在这里讲到了他们对大乘佛教只了知一部分,而不了知全部。

  “随闻得具慧”,他们跟随一些大乘的上师,听到了相关大乘佛法的部分道理,通过听闻得到了部分智慧。

  就像我们有些人,听了大乘的个别论典、经典,已经得到了大乘的部分内容,但是他并没有继续深入地去闻思、没有全面地去了解,所以他只是对听到的个别道理,断章取义。他以前根本不知道大乘,当他听闻个别经论以后,还是知道一部分内容的,但是没有深入经藏。

  “于闻作轻毁”,他所听到的部分内容,不但没有成为断除障碍的因,而且增长了一些分别念。他以所听到的这些大乘佛法作为依据,开始进行轻毁、诽谤、诋毁。

  “余种种无量”,他没有听闻过的大乘佛教,有着无量无边的功德、密意、智慧、甚深的教义。

  “愚昧何能定”,他愚昧无知,根本不清楚,这种人怎么能确定这是合理、这是不合理啊?根本没办法确定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不能如理地了知,所以根本不可能确定哪些是可以舍的、哪些是可以取的。

  有些人学过一些大乘佛法,但是学得不究竟,只是部分的内容能够了知而已的。这种现象,佛教徒当中也有,说他没有听过呢,他还是听过一点佛法的;但是说听了的话,也是不究竟的,只是了解一两部论典。

  以前藏地也有这样的人,有一个人学过五部大论,但是每一部论都没有精通。后来他不懂装懂,说五部大论里面的很多道理不合理,还写了一本书。后来很多学者都笑话他,因为以他特别浅显的智慧,根本不能断定或者确定。

  我们现在的佛教徒里面,也有些人稍微听过一些法,但是没有究竟。你们也可以想一想,大乘佛教并不是一部经论、两部经论,也并不是十几部经论,也并不是一百、两百经论,不是这样的,而是有无量无边的经论。我们想一想,对大乘佛教无量无边的教义,已知道多少?还留下了多少?有时候我想,我们看过多少经典?我们看过多少论典?对于印度大德们的这些论典,我们学过多少?我们有没有资格去诽谤啊?

  有些人可能连十几部论典都没有看过,就断章取义或者肆无忌惮地说大乘的过失,这是非常可笑的。

  在这个时候,我们要明白,应该全面了解佛法、了解佛的甚深密意。这在护持大乘佛教的过程当中,是非常必要的。为了护持大乘佛教,我们在见解上、在行为上做各种付出,是非常值得的。

  如果自己的心真正非常清净,那么在护持大乘佛教的过程当中,即使有些行为显得不如法,实际上也会变成功德的。我在这里跟大家讲一下,其实在大乘佛教里面也有与密宗佛教比较相同的教义,比如说降伏法就比较相同。

  《大般涅槃经》[注1]里面有一个公案,我觉得大家应该记住。比如说密宗当中,有时候在不同的仪轨当中,有一些所谓的诛法,这个公案应该可以说是比较相同的,怎么样相同呢?

  很早的时候有一个国王,对大乘佛教非常敬重、对大乘佛教特别执著,同时他自己也一直行持种种善法,比如说没有嫉妒、没有恶行。在那个时候,他的整个国家当中,没有佛出世,也没有声闻缘觉,只有大乘佛教。他供养一位婆罗门十二年之后,就劝这个婆罗门发三藐三菩提心、发无上菩提心。

  但是这位婆罗门对大乘有轻毁之心,他说:所谓的大乘佛法,没有什么所作的,如同虚空一样。在像虚空一样的法当中,哪有什么为一切众生发无上菩提心的这种现象呢?他不接受大乘,不但不接受,甚至有轻毁之意。

  在这个时候,国王为了保护、尊重、爱重大乘佛教,在《大般涅槃经》里面,对后来的情节说得不是很明显,只是说“闻已即断其命根”,意思就是已经杀害了这位婆罗门。但是国王并没有因为这个原因而积成罪业,甚至从此之后,再没有堕入恶趣。而且因为敬重大乘佛教的原因,他有了无量的资粮,势力也都圆满了。

  在这个公案当中,国王完全没有任何自私自利的心,全是为了保护、维护大乘佛法,而且他也应该了知这个众生的根机,不会让他堕入三恶道当中。就像大悲商主杀害短矛黑人[注2]一样的,可能是相似的一种情形。总而言之,从显现上看,国王在护持大乘佛教的过程当中,做出了这样的行为,从此之后,他没有堕入三恶道,也没有积累三恶道的业。

  我们要通达大乘佛教,这是很重要的。现在很多人,可能不是很懂什么是佛教的教义,经常做有一些与教法相违的事情,甚至他自己所提倡的活动,都与佛教根本不相干。

  我经常听到,现在世间人当中,尤其是比较著名的一些明星和艺术家,包括一些电影的导演,他们说:我们不能学佛教,因为佛教是特别包容的。而我们做艺术,比如说演电影的时候,就需要有很多负面的情绪,也需要有生活当中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如果我们学了佛,就没有灵感了、没有艺术能力了。这些著名的人,情愿做门童,也不敢当佛教徒,这是非常愚蠢的一种说法。实际上一个人如果演技好、有艺术能力的话,他是可以随缘变化的,并不会因为学了佛,就没有任何的灵感了,我想应该不是这样的。

  现在很多人说:不喝酒的话,没办法说话。“无酒不成席”,一定要喝酒以后,才可以说话;如果没有喝酒的话,好像朋友之间无话可说,没办法交流。我觉得,这是一种愚痴的说法,萨迦班智达说:“把疯狂当做正常的生活”。你看,在神智很清晰的时候,你们无话可说;而当人的神智全部都已经迷惑了、已经疯狂了,在这种状态下,你们有话可说,那么这个对话难道会有价值吗?

  在现在的世间当中,有时候是以对教义和真理不了解为荣,而且认为在不了解和不通达的情况下,所下的结论是合理的。尤其是对藏传佛教和大乘佛教特别排斥的这些人,他往往都不敢学,“我不想学、我不敢学,因为学了之后,害怕被它吸引住了,所以不如我先去诽谤”。这样的话,他现在的诽谤应该不合理吧?他学都不敢学、学都没有学,怎么能去诽谤呢?所以有些道理,我们在世间当中应该要明白。

  下面讲到:

  依文思义时,我慢失智慧,

  亦舍善说故,自毁嗔法障。

  这里说的,跟前面的意义比较相同。

  “依文思义时”,比如说佛教里面所谓的“空性”、“无我”或者“无有”等等文字,很多人依文解义,按照文字表面的意思,原原本本去抉择、去思择、去领会它的意义,实际上这是不合理的。

  “我慢失智慧”,任何一种深层的语言,都有表层和内密不同的意义,如果仅仅依靠文字表面的意思,根本不能了知内在的意义,反而会生起傲慢之心,从此之后,因为对意义领会不够,甚至丧失了自己的智慧。

  “亦舍善说故”,这样之后,把别人特别好的善说、经论,很有可能会舍弃。

  “自毁嗔法障”,如果舍弃的话,自己也会因此而毁坏的,因为依止正法有了这个障碍,所以自他都会毁坏的。

  我们希望,要学习大乘佛教的话,不能光停留在文字上。现在有些人一说“空性”的时候,就什么都没有了、单空了;一说“无我”的话,连名言当中的我也没有了,所谓的业的所依、阿赖耶,这些都没有了。这完全是一种误解,是一种颠倒的行为。

  对大乘佛法的道理,在不懂的时候,经常会去诽谤,这种诽谤的过失,是非常大的。佛陀在一部经典里面讲过,造五无间罪,罪过当然是非常大的;但是有些人诽谤大乘佛法的话,那么他的过失更大。

  诽谤大乘佛教的过患更大,我们自己也可以想得到。比如说自己杀父杀母的话,只是我个人造了这个罪业了;但是我如果诽谤大乘佛教的话,那可能导致我周围的人、相关的很多人也诽谤大乘佛法,所以过患非常大。

  因此佛陀在《三摩地王经》里面也说了,“毁坏诸塔庙,如谤佛菩提,其罪多于彼”。(“所有一切阎浮处,毁坏一切佛塔庙,若有毁谤佛菩提,其罪广大多于彼”,《月灯三昧经》,高齐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卷第五),如果有人毁坏佛塔和庙,庙就是寺院;有些人诽谤佛和菩提,那么他的罪过完全超过世间的一切罪过。

  我以前在《略说佛教各派互不相违》的文章当中已经讲过,我们阎浮提的很多塔庙被毁坏,这个过失是非常可怕的;但有些人因为无知而诽谤大乘佛教,那这个过患是更大的。

  诽谤是非常可怕的,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说我们凡夫人,从诸佛菩萨的传记当中看,甚至有些菩萨,他们也曾诽谤过大乘佛教。《杂譬喻经》[注3]里面,文殊菩萨在因地的时候,也诽谤过大乘佛教。这个的故事,不知道你们听过没有?

  文殊当时也是很有智慧的一个人,主要行持十二头陀行。他依止了喜根法师,喜根法师直接讲贪嗔痴本来都是解脱的、贪嗔痴本来都是清净的这么一个法门,就像我们所谓的烦恼即菩提这样的法门。当时文殊听了之后,觉得实在是无法理解,就抛弃了。

  文殊自己修不净观,他先在喜根那里听到贪嗔痴就是本解脱的法门,他没办法接受,就抛弃了喜根,依止了喜根的一个弟子。文殊在喜根弟子那里修一些不净观,说:“我现在修不净观,这个法门对我来讲很适应”。当时喜根的弟子说:“不净观实际上是不合理的,在万法的本体上面,清净是没有的,不清净也是没有的”,讲了无贪无嗔的道理,跟喜根讲的比较相同。

  喜根的弟子给文殊讲大乘佛法,包括传授实相方面的一些道理,让文殊不要修不净观,继续修大乘佛法。他讲了很多宣说实相空性方面的偈颂,他每一次给文殊讲一个偈颂的时候,文殊就产生一个大的邪见,他给文殊讲了七十颂,(师玩笑戏语)“可能是《七十空性论》吧!?可能嗯!?”(众笑)

  文殊相续当中的邪见越来越增长,喜根的弟子讲了七十颂,他增长了七十份的邪见,他就是无法接受。在那个时候,因为法性力的原因,他堕入了地狱。后来在无量劫当中,他感受了无量的痛苦。逐渐逐渐获得解脱的时候,他才知道以前犯过那么大的罪。然后一方面重新忏悔,一方面修持大乘佛法,后来成为佛陀大乘眷属当中的解空第一。

  文殊菩萨在因地的时候,不但犯过这么大的错误,而且也在地狱当中感受过痛苦。看到佛菩萨这样传记的时候,想到我们凡夫人在生活当中经常犯这种错误,也算非常正常吧。

  原来我们学院当中有些学密宗的、学大乘佛法的人,后来他们去周边的国家,修不净观去了、修白骨观去了,他们觉得这些比较适应自己。甚至有一些人,对以前学过的大乘佛教有看法,觉得这个不究竟,“我修了很长时间,没有什么感应,我应该学小乘佛教,这个对我来讲是适应的”。如果你只是自己修小乘佛教,可能过失不是很大的,但是由于你没有明白大乘佛教的空性,用自己的分别念来抛弃大乘佛教的话,那么这个过失是非常严重的。

  我们在座的各位,今天你们好像是在很认真地听,但是人的分别念是非常奇怪的,今天对某个法有信心的话,过一段时间可能就没有了;今天对某个人有好感的话,过一段时间可能就有厌恶之心,这是我们很多凡夫人的心态,特别容易改变。在这个时候你要想到,舍弃大乘佛教,对你来讲,可能后面会带有一些业果,因为它是甚深的教义、万法的实相。

  如果你把实相舍弃的话,那你就违背了一种承诺;因为违背了承诺,那自然法则会对你有一种惩罚。这并不是因为佛陀特别喜欢弘扬大乘佛教,如果你不听话的话,特意把你关在地狱当中,佛陀并不是造物主;也并不是因为与佛陀关系不好的人,全部统统都要到地狱里面去感受果报。不是这样的,我们大家也知道,你在世间当中,违背了自然法则的时候,自然而然会受到惩罚。这就是在你的阿赖耶上面,种下了这样恶的种子,到一定的时候会犯这种错误。

  比如说你去一个非常好的上市公司工作,你有很多很多的承诺,比如说一百年当中,我不会离开公司。但是你没有按照这样的承诺和合同去做,而是盗取了公司的很多秘密后,就离开了公司。如果在一个非常正规的国家,因为你违背了这样的法则,最后你的后面就会跟随着罪恶的种子,自己应该懂得其中的道理。

  所以我在这里讲,我们学习佛法的时候,千万不要一知半解、半瓶水摇晃。对大乘佛教好像稍微了解一点,但是又了解不深的时候,往往会犯很多错误,这一点大家应该谨慎。

上一篇:NO.4-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