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前行备忘

前行备忘录6课2暇满难得

创建日期:2021-12-23

  前行备忘录6课2暇满难得

  本日讲法要点

  1. 报恩

  接着就要想到报恩,母亲对我们有这么大的恩德,现在已经轮到我们来开始报恩了。从无始以来直到现在,母亲把所有最好的东西赐予我们,把最坏的一切独自去忍受,现前我们已经知道母亲为我们所付出的一切,所以该报恩了。那么,我们靠什么来报答母亲的恩德呢?现前我们已进入佛门,遇到众多善知识,也得到众多法义,并且了知三界六趣一切父母的心愿——都是为了获得永恒不变的快乐,但是行为当中仍旧在造恶业,心里所想和平常所做完全颠倒而行,所以无法达到这样的果位。现前我已经知道,该怎么让一切父母获得永恒不变的快乐,那么现前这个恩由我来报,由我来成办母亲时时盼望的这种境界、这种心愿,由我来完成。这就是我们下面所传讲的报恩。

  (1)观想母亲的恩德

  【接着想要报恩:以往,深情的母亲将一切利益胜利都奉献给我,所有亏损失败母亲自己承受,一切快乐幸福的事通通给予了我,所有罪恶、痛楚、恶语,母亲自己来忍耐,她就是这样利益我的。

  紧接着要报恩:以往,深情的母亲将一切利益胜利都奉献给我,把最好的都给了我们。在面对一切状况时,遭受的一切痛苦都由母亲自己来忍受,凡是所有的一切功德都赐予给我们。所有亏损失败母亲自己去承受,一切快乐幸福通通给予了我们,全都已经赐予给我们了。这一点,昨天我们以上已经讲过,所有的一切罪恶、痛苦还有恶语,母亲自己来忍耐,自己来忍受这种痛苦,她就是这样利益我等所有一切儿女的。

  (2)关注母亲的疾苦

  【现在轮到孩子我了,我必须要关注老母的疾苦,想想老母亲有没有享受安乐,有没有感受痛苦。

  现在轮到我们这些做儿女的人来回报母亲,我必须要关注老母的疾苦,因为现世所有的一切众生都曾经做过我们的父母。先从我们今生的父母开始观想,逐渐开始扩展,比如我们平常所看得见的一个小小的昆虫,曾经也做过我们的父母,现前它正在遭受这样的痛苦,那该怎么办呢?该轮到我们来回报它了,我们应该以精进修法来圆满她的心愿——成办永恒不变的快乐。想想我们的老母亲有没有享受安乐?有没有感受痛苦?其实这并不用多言。比如现前我等父母,在世也好、离世也罢,存在的父母现前也在遭受着各式各样的痛苦,即便我们家庭条件有多好,平常想吃什么就有什么可吃,想穿什么就有什么可穿,但是细致想想,光凭这一点,在我们老母亲的心目当中就永远是快乐的吗?这就很难说了,平常仅仅在一个梦境当中,母亲还要遭受很多很多的恐怖,这些都是一种痛苦。

  【结果就会发现:虽然她希求暂时晒太阳暖乎乎的快乐直至圆满佛果之间的安乐,可是却不知晓奉行快乐之因的善业和正道,也没有机会听受如理讲经说法的善知识的言教;

  结果就会发现:虽然她暂时希求晒太阳暖乎乎的快乐直至圆满佛果之间的安乐,可是却不知晓奉行快乐之因的善业和正道。心里所追求的目标是永恒不变的快乐,但平常行持的完全是烦恼及罪业,由于所追求的目标和行为完全颠倒的原因,因此无法达到心里所希愿的这种境界。也没有机会听受具相善知识的教言,即便有,由于无始时来不具备这样善因的缘故,现前也无法听进去。虽然当前汉地有多少人也投生在佛教圣地,比如说汉地的四大圣地——普陀山、五台山、九华山、峨眉山等,但即便投生在如是殊胜的圣地之中,但平常所做的一切行为却与善业背道而驰。尤其一到普陀山的时候,上面的寺院在讲经说法,下面的这些人以杀生为主,算计着在来这边旅游人的身上赚些钱,并不在意做恶事的多少。由于宿世不具备善因的缘故,所以即便投生到这样的地方,即便有具法相的法师乃至堪布为他传讲教言,他也听不进去,这就是业力沉重的一种表现。

  【尽管她不想遭受下至微微火星落在身上直至三有轮回的一切痛苦,然而却糊里糊涂地造痛苦之因的业和烦恼,以至于所想、所行背道而驰,

  尽管她不想遭受下至微微火星落在身上直至三有轮回当中的一切痛苦,然而却糊里糊涂地造痛苦之因的业及烦恼,就是由于不懂的缘故。首先我们要知道,对我们有极大恩德的父母现在在从事着什么样的事,那才能对母亲生起坚固的慈悲心。要是不知道母亲自己在寻找快乐的话,那对母亲生起慈悲心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必须先要知道,母亲现前正在成办的事情与所想背道而驰,心里想获得快乐,但是所行的是业及烦恼,完全颠倒而持。那现前反观我们自己,平常的行为是否也是这样呢?从小时候上幼儿园乃至现前已经工作、直到死亡,不停地追求世间的事情,图个什么呢?图幸福快乐,我们心里虽然在追求幸福与快乐,那平常所从事的一切行为难道都是正法吗?若为业及烦恼的话,与我们的大恩父母没有丝毫之区别,所想所行颠倒而持,我们可不能这样。当然有时候要观待父母如是观想,有时候还要反观自己的行为。因为我们如是观想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更好地进入到正道之中,若自己还在偏道乃至邪道之上,说是对众生已生起极大的慈悲心,但这些都是一种狂言。下面都讲得非常细致,因此时时要观待自己的内心。

  (3)报恩起慈悲心

  【正如(《入行论》中)所说的“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

  正如《入行论》当中所讲解的,愚人虽然想追求的是快乐,但是已经把自己快乐的果实消尽了。为什么?因为所行持的是业及烦恼。那现前反观我们自己,不管你站在世间的立场之上还是出世间之上,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因为世间人不管他从事什么样的事业,即便就是一个乞讨的人,他追求的还是快乐和幸福。我们进入佛门乃至今天所行持的一切善法,是为了什么呢?也是为了追求幸福与快乐,追求幸福快乐的动机之上,没有丝毫之区别。但是追求的目标有着很大的区别,世间人虽然他说自己追求的不是暂时的快乐,也是永恒不变的快乐,但是行为和追求的目标完全颠倒而持。出世间的人已经知道,仅仅依靠世间的方法,即便能追求到快乐也是暂时性的,就如同人天的福报般。若要想追求永恒不变的快乐,必须要断绝起现一切痛苦之根源,是什么呢?就是贪嗔痴烦恼。所以我们在行持善法时,时时都在教诫要调伏自己的一切烦恼,原因就在此上。因为贪嗔痴烦恼没有消尽之前,是得不到永恒不变之快乐的。因此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曰:“一心向善者,西方极乐世界即在眼前。”他并没有把西方极乐世界树立在一个据点和空间之中,而是树立在清净心之上。现前反观我们的内心,慧能大师讲解如是般之教言,目的就是告诫下面的弟子,以后在从事善法时,要时时反观自己的内心、调伏自己的内心。那现前我们调伏得如何呢?贪嗔痴烦恼是否减少?若要是贪嗔痴烦恼逐渐减少,说明我们所追求的快乐逐渐趋向于永恒不变,当然临时虽然没有达到恒久的快乐,但是逐渐在成办这样的境界。因此,这方面我们都得细致一些,绝不能仅仅想到众生是这样的,可忘失了自己,那这又是一种过失。

  【她拥有的快乐真是寥若晨星,

  她拥有的快乐真是寥若晨星。就如同早上的星星一般,也可以说就像白天的星星一般,非常非常少。细致观待当今我们的父母,乃至曾经做过我们父母的所有一切众生,现前他们所拥有的快乐已经少得不可再少。虽然他自己时时满足,觉得自己的这种快乐已经够了,但细致观待仍旧在痛苦的范畴之中。临时虽然凭借宿世的因缘,现前还没有遭受像三恶趣般的痛苦,但总的来说如是下去的话,遭受三恶趣的痛苦即在眼前,所以我们应该对她生起慈悲心。

  在报恩的时候,必须先要知道这个对境现前从事的是什么?现前遭受的是什么?现在拥有的快乐有多么大?必须得认识。要不想生起一个圆满的慈悲心,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像我们平常见到一个受苦的人,一刹那之间的慈悲心可能具有,但是永恒的慈悲心会具有吗?你在见到一个物质乃至财物丰富圆满的人,对他会生起羡慕还是慈悲呢?平常我们的行为当中多数都是一种羡慕,这就充分地说明了我们对众生的痛苦还没有细致观待好。

  【而受到苦谛直接的危害、集谛间接的危害。

  而受到苦谛直接的危害。因为当前我等父母在遭受着一切痛苦,即便现前拥有一些快乐也在成办即将要呈现的痛苦之因。现前直接在遭受苦谛直接的危害,集谛贪嗔痴烦恼间接性的危害,就是说即便现在在享受快乐的同时,就在造痛苦之因,所以时时在遭受这样的危害。

  【由此与希求心相关联:心想,如果母亲能离开苦因——集谛的业和烦恼、苦果——三界轮回的一切痛苦,那该有多好!与发愿相联:但愿母亲能远离苦因及苦果。与发誓相关联:我一定要使她远离一切苦因及苦果。为了使老母远离苦因及苦果,祈祷无欺的皈依处三宝予以垂念,念诵“上师如来……”到“奇哉三宝大悲尊……勇士您具大悲力……”来虔诚祈祷。

  由此与希求心相关联:心想,如果母亲能离开苦因——集谛业及烦恼、苦果——三界轮回之一切痛苦,那该有多好!时时应该如是观想。前面的这些当然不能缺失,不然光凭中间观一些,那即便有一些慈悲心也并不坚固。与发愿相联:但愿母亲能远离苦因及苦果。我们平常在行持善法之前,时时都在发愿,应该如是发愿为妙。与发誓相关联:我一定要使她远离一切苦因及苦果。因为从我现前所行持的法来说,我是历代传承祖师之继承人,是救度三界六趣一切众生乃至一切父母的怙主,我必须要救度这些众生。应该现前即发誓——为了使老母远离苦因及苦果,祈祷无欺的皈依处三宝予以垂念,念诵“上师如来……”。这些祈祷文在《普贤上师言教》中都具有,及智悲光尊者著述的《前行引导文》之中也有,到“奇哉三宝大悲尊……,勇士您具大悲力……”来至诚祈祷。时时都要铭记这一点。刚刚所传讲的这些内容,一一不能忘失。

  【这以上讲的是第一个条件以悲心缘有情。

  我们这两天在听闻这个法的过程当中,在下午乃至早上有时间的话,要一边看书、一边把其中的一切都如是纳入心相续之中去修行。这样一来感受可能会更强一些,绝不要像我们在课堂上面走个过程一般,等两三天之后,这种感觉就会越来越淡薄。我们可不能让自己对菩提心越来越淡薄,应该要让菩提心越来越增上。那么,刚刚所传讲的这些道理,一句一字时时要在自相续当中反复观想。这以上讲的是第一个条件——以悲心缘一切有情。

  2. 智慧缘正等菩提

  (1)安置众生至佛果之智慧

  【现在就该想:使老母有情离开苦因及苦果以后把他们安顿在哪里呢?这就要加以选择,是善趣吗?其实老母以前曾经多次得到过梵天、帝释天等果报,可是仍然没有摆脱痛苦,而那些都不常存,依旧是三有轮回的边,所以不能把他们安置在那里。

  现在就该想:使老母有情远离苦因及苦果以后把他们安顿在哪里呢?这就要加以选择。安顿的地方,按照小士道、中士道和大士道安立的方式有三种。比如说以下士道的方式安置,是善趣吗?其实老母以前曾经多次得到过梵天、帝释天等果报。也就是说,我们的老母亲获得过人天福报已经很多很多次,不仅仅是这一次,无始以来不仅仅是在人间,也到过天堂,像刚刚所说的像梵天及帝释王般的果报,也得过很多很多次,可是仍然没有摆脱痛苦,现前还在轮回之中受痛苦。即便当时已经获得过这样的快乐,但还是没有从痛苦之中获得解救。而这些人天福报,它都不是永恒的,而是变化性的。即便当时能获得这样的境界,最终还会堕入到另一个趣道之中,依旧是三有轮回之边。即便他能到高处,也会在矮处,就如同在一个瓶里头放一个石头后,盖上盖子摇动的时候,这个石头要不在下面,要不在上面,不管它在上、中、下哪个位置,总之还是在这个瓶的范畴之中,永远不能从瓶中超越。意思是说,即便我们的母亲以前也遭受过不少的痛苦,也得到过人天福报般的果位,但即便已经享受过这样的果位,最终还是没有从轮回苦海之中获得解脱。因此,我要把母亲安顿在什么地方?不能安顿在善趣、人天福报之上,即便暂时有一些(善的)果报,但她不能永久从这个痛苦之中超越,所以我不能把她安置在这个地方——人天善趣之处。

  【声闻缘觉的寂灭果位,虽然像患过天花的人一样解脱了轮回的一切痛苦,不复退转轮回,可是佛子菩萨地和出有坏佛果的功德他们一无所有,如果将老母安置到他们的果位,那就是寂灭涅槃的边,为此也不能把老母有情安置到声闻缘觉果位,

  声闻和缘觉独自获得涅槃之果位,虽然像患过天花病一样,解脱了轮回一切痛苦。就是说得天花病的人,只要得过一次,那时候没有死掉,之后绝不会再得这样的病。就如同这个比喻般,独自获得涅槃果位,已经从轮回苦海之中获得解脱,就再不会堕入轮回之中,有这个把握性。但即便已获得这样的果位,不复退转轮回,但佛子菩萨地和出有坏佛果的功德他们并没有呈现,所以,当时并没有获得永恒不变的快乐,这个最圆满的快乐乃至当下可以救度众多众生之力量还不具备。所以,如果将老母亲安置在这个果位,也就是寂静涅槃之边还是不圆满,所以称之为中士道。

  【而必须把老母有情安置于不住二边圆满佛陀的果位。

  中士道的想法,虽然比下士道的境界还会更高,但是并不圆满,为此也不能把一切有情父母安置在声闻、缘觉果位,而必须把所有的一切老母亲,安置于不住善趣和寂静涅槃两边,要安置在圆满佛陀果位之上。我们这两天在传讲佛法的过程当中,已经多次教诫过“所谓的佛,就是获得断证一切功德乃佛的境界”。由于佛的境界当中,已经从俱生无明、遍计无明之中超越,当时再去寻找丝毫之烦恼,如同到了金洲不得土石般,是不可得的。因此,我们要把一切母亲安置在这样的一个境界之上,称之为永恒不变之快乐。所以,这个发心乃至这些区别都要知道一些。

  往昔我们已经看过一些像《普贤上师言教》、《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教言。即便是从汉地上来的一些居士,平常在自己的城市当中也是在几个人,乃至几十个人组成的小组中学习,也学习了不少的理论,非常好,应该要这样行持。因为当前在汉地,即便天天能见到导师,但平常导师为你传讲法可能也非常少,可能只会做一些安慰乃至给你讲解一些共同法、一些念诵仪轨等等。但像我们平常乃至我等大恩上师为弟子们所传讲般,从因地成办果位的这么一个圆满次第道,在汉地很难求得到。由于这些条件不成熟的缘故,平常若具备这样的一些条件,我想也是非常好,这样可以增上我们对佛法的信心。由于对佛法越来越了解的缘故,信心也会日益增上,这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常在高原地方居留的弟子们,那就更不用谈了。那就要把老母有情安置在佛陀的果位当中。

  (2)救度众生的三种心力

  【在这后一个条件上,出现了上、中、下三种心力。

  在这后一个条件上,又出现了上、中、下三个心力,就是救度众生的方法。根据三个不同的心力,而呈现三个不同的发心,就是安置众生的时间之上。

  1)上等心力

  【心想“不管我何去何从,首先就要成办一切有情的利益”,这是上等心力;

  心想不管我何去何从,不管我会变成什么样,首先我要成办一切有情众生的利益。首先,我必须先要救度一切众生,就如同像牧童般的发心。比如说一个牧童——放牛的小孩子,他在赶牛的时候,牛必须要走在前面,他只能走在后面。因此,如同这种发心般,先把一切众生安置在佛陀的果位,先不管自己。就像地藏王菩萨发誓一般——地狱没有空之前我誓不成佛,像这些都称之为牧童之发心,这是上等心力。

  2)中等心力

  【心想“我不先成佛、不把众生放在后,自己和他众一起成佛”,这是中等心力;

  第二种心力称之为中等,心想我不先成佛,也不把众生放在后面,自己和他众一起成佛,这是中等心力。就像我们坐船的时候,开船的人和里面坐的游客都是一起的,当这个开船的人到达彼岸的时候,坐在船上的所有游客也都到了对岸。所以,把我和众生一起度化到佛的境界之上的这种心力,称之为中等心力,就像开船的船主般的。

  3)下等心力

  【心想“就像儿子被水冲走的断臂母亲一样,我现在不具备能力,真正具足能力者就是本师佛陀出有坏,所以我先要成就佛果,以证法解脱自相续,以悲心普度一切有情,开示解脱之道”,这是下等心力。

  心想“就像儿子被水冲走的断臂母亲一样,我现在不具备能力,真正具足能力者就是本师佛陀出有坏,所以我先要成就佛果,以证法解脱自相续,以悲心救度一切有情,开示解脱之道”,这是下等心力。就是说像一个小孩子被河水冲走,但这个母亲没有手,这时候母亲心里非常希望把小孩子从水里救出来,但是由于断臂的缘故,即便在河边跑来跑去,但也无济于事,也无法把这个小孩子从水中救离出来。就如同这个道理般,当前我们初次开始进入佛门的时候,即便看见三界六趣一切有情父母都在遭受极大的痛苦,但由于现前我们不具备力量的缘故,就如同断臂的母亲看着儿子被水冲走一般,心里虽然有慈悲心和痛苦,但是没有能力,那现前靠什么呢?这位母亲必须先要找到自己的两只手,再去救度小孩子就很容易,因此我们现前必须先自己具备能力,再来救度一切众生。

  但是要记住的是,上面的上等、中等和下等心力,在救度众生这一点之上没有丝毫之区别,都是为了众生。那区分为上、中、下等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上等完全断绝了我执,为了一切众生;中等的时候,我及众生一起成佛;下等的时候,他也并没有抛弃众生,而是想到当时不具备能力的缘故,所以无法救度众生,那该怎么办?为了救度一切众生,所以我要精进修法。我们平常在发愿的时候,不就是这么说吗?为了三界六趣一切众生证得佛果,因此我把三门投入修法之中而做发心,这就是下品之心力。

  因为我们现前不具备力量,实际当中这也非常现实。像前面的这两种心力,堪布昂琼在其他的一些教言当中说,就叫做不切实际之心力,做不到的一种心力。即便我们口中说一下这么一个事情,仍旧是一个狂言。说我到哪里怎么都可以,我先要救度众生,不可能的。比如说今天我们都在外面一个荒野当中,那我们中间只有一个馒头,其他的什么吃的都没有,那当时你会怎么想呢?“我饿死就饿死,你们先吃吧”,现实中不一定会有这么好心的人。因此在救度众生之上,我们也要实在一些,不切实际的一些话语起不了切实之作用。所以,先从下面开始传讲,看起来上等、中等和下等心力当中,好像下等比中等和上等更矮一些,我为什么不用上等的呢?即便你遵照上等的法也只是一种狂言,刚才说过,堪布昂琼所说的不切实际之心力即为此,即便你口中这么说,也是假的。但要记住的是,三种心力救度众生的愿望,乃至为了救度众生成办果位的心愿,没有丝毫之区别。当时,可能由于自己具备不同的功德的原因,所以就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心力,要记住这一点。

  以前我跟随上师到五明佛学院的时候,那天法王如意宝身边有很多堪布跟法王如意宝一起辩论这件事情。法王如意宝说,他没有说过下面的这两种心力不是菩提心。当时有个堪布说,“是你说的”,法王如意宝说:“我不至于傻到连这个都不懂吧,我口中所说过的事情我应该记得的,我怎么会把下面的这两种——中品和下品,说成不是菩提心呢?”因为这三种区别就在于断绝我执之上。因为初次开始进入佛门的时候,我们是依靠前面的知母、念恩、报恩等等,目的就是为了断绝这个我执。但是当时由于仅仅依靠这种观想,来圆满断绝我执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初次开始进入佛门者,即便具有菩提心,能否做到上品之心力?是有点困难的。所以他并没有说过,所有的一切行持者都能像地藏王菩萨一般——能发这样的誓,能做到这样。所以我们在座的弟子们都要记住,这三种心力在发菩提心之上,没有丝毫之区别,只是在救度众生之上,可能由于自己力量的大小,才出现这么三种区别。这是下等心力。

  【众生的利益广博等同虚空际,相续久长直至轮回未空之间,十方三世的如来佛子持明者所有前辈是怎样修行的,我也照样去修行。

  众生的利益广博等同虚空际,相续久长直到轮回还没有完全空之间,十方三世如来佛子持明者所有前辈怎样修行,我也照样去修行。就是说三界六趣一切父母在完全没有度化之前,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是怎么救度有情父母,我就如是造行,应该时时要发这个誓愿。口中已发了这个誓言,但平常不行持誓言的话,那当然是犯戒,罪过是很大的。尤其我们作为后一代弟子,救度三界六趣一切众生也是我们的使命,时时要发这样的愿,并且还要行持这样的法为妙。

  【这以上是讲后一个条件以智慧缘正等菩提,这种智慧是成办他利的智慧。

  这以上是讲后一个条件,以智慧缘正等菩提,这种智慧能成办他利的智慧。

  3. 次第观修菩提心

  【一开始对自己的亲生母亲生起菩提心,接着是父亲,随后是同胞兄弟,然后是亲朋好友,父系的亲属,母系的亲属,接下来是当地的所有人……逐渐观修,到收座时,观修遍及到虚空际的一切有情。

  一开始对自己的亲生母亲生起菩提心,先从自己的母亲开始观想,接着是自己的父亲,随后是同胞兄弟,然后是亲朋好友,父亲的亲属,再是母亲的亲属,接下来是当地所有的人……逐渐观修,到快要收座的时候,观修遍及到虚空际的一切有情。像今天所传讲的这些法,他并不光是一种文字教理,而是需要我们时时修行的正法。当然,现前我等说是在行持更高的境界——胜义菩提心,若世俗菩提心之基础都没有扎实,怎么能修成胜义菩提心呢?因此,前面的这些基础绝不能轻视。

  像刚到高原地方来的有些弟子,这两天一直在说上师能不能给他讲个法。请问我在课堂上所传讲的这些法难道不叫法吗?你们真觉得课堂上面的法之外还有一个法吗?比如我们今天站在共同的立场之中,主要讲关于出离心、菩提心方面的一些要点。在行持三摩地之上,也辨别了一些与正确三摩地相违的禅定,难道其外还有更好、更殊胜的法为你传讲?真没有。这两天所传讲的法,我想你们回去的时候还是要多看一些。

  可能有时候你们会觉得,第一天上师在讲《如意宝藏论》之前告诫所有的弟子,因为《如意宝藏论》有上册和下册,是两本很厚的书,所以至少得讲一、两个月的时间。当时上师告诫所有的弟子,像老年人和小孩子乃至不懂这个教法的人,里面包含所有的汉族弟子,这次先不必过来,在家里好好修行自己当前所修的法。虽然当时上师如是要求,但后面也让很多人参加。那我想现前在家里如是修行自己法的人,如同听《如意宝藏论》般的功德是具有的。当然,依靠上师的教言能知道很多很多道理,但这些道理还需要通过实际修法才能调伏一切烦恼,当前我们行持自己的善法,就如同在修《如意宝藏论》。

  但是要记住,早上这一段时间绝不能让它白白这么走。若要是这样的话,既没有听到上师的传承,又没有修成法,那这种行为并不是很理想。我所说的是,即便早上不去听闻导师的这个传承,自己可以在家里行持自己当前所修的法——修加行的话修加行,修直断的话修直断,像修有相定的就修有相定,修无相定的修无相定。下面修胜观的——按照小乘的方式,第一破人我的破人我;按照大乘法的方法,破法我的破法我;追求大乘法最高的境界,四空双运之见解的四空双运;下面行持密宗智慧转为道用——五种辨别的五种辨别。总之,必须要行持这些善法。即便现前刚到高原地方来的弟子们,还没有得到这样的法,你们有可修的法吗?当然有。刚刚所传讲的这些道理——发菩提心——先从认识到自己的母亲开始,再去回忆母亲对自己的恩德,还要去报恩,生起慈悲心,最后把众生安置在佛果位的智慧。像这些过程,他都不是一种概念性的,应该在内心当中生起如是般之境界啊!所以说,刚到高原来的弟子们并不是没有可修的。之前说过,从喇嘛仁波切的上师昌根阿瑞以上,讲完共同外前行后,要闭关一百天之后方能修学其他的法门,那现前我们正在讲解共同外前行,他并不是当作一种了解,像布施乃至仅仅是一个教法般的行持,不能这样的。

  【如果没有这样次第观修,就会导致停留在理解的侧面上,因此次第观修相当重要。

  如果没有这样次第观修,就会导致停留在理解的层面上,很容易这样。若要不这么细致去观修,那很容易树立在一个过程和理解的层面之上,绝不会圆满。实际上我们在座的弟子当中,可能会有很多不切实际的菩提心。我们在观修菩提心的时候,只是走个过程,愿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均能证得佛果,因此我现前把三门投入修法当中修学佛法。光走这么一个过程的人可能也具有,要记住,我们不能把他当作一种过程,若不这么细致去观待,很容易停留在理解的层面上,因此次第观想相当重要。

  4. 三殊胜法

  (1)加行发心殊胜

  【具足以上两个条件或两层含义的菩提心的发心,或者善根以方便摄持,就称为加行发心殊胜。

  具足以上两个条件或两层含义的菩提心的发心,就是“悲心缘众生,智慧缘佛果”,这就叫做两个条件,也可以叫做两层含义的菩提心的发心,或者善根以方便摄持,就称为加行发心殊胜。当我们行持一切善法之前,菩提心非常重要,也就是发心非常重要。发心又分为三种——不善、无记和善念发心。善念分为小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之发心。在上士道发心当中,如同历代传承祖师所传讲的两种条件及两层含义,现前我们已经做到了吗?若要是还是不懂的话,那我建议回去多看看,并且静下心好好修行。

  【正如伟大的全知无垢光尊者所说:“加行发心正行无所缘,后行回向殊胜所摄持,趋至解脱道之三关键。”

  正如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所说:“加行发心正行无所缘,后行回向殊胜所摄持,趋至解脱道之三关键。”不管行持什么样的法义,这三个殊胜法是不可缺少的,若要是缺少这个法,即便你平常行持的善法有多么多,都起不了切实之作用。无垢光尊者说过,这三个关要多了不要,少了不能成办解脱,这三种殊胜是成办解脱最关键的三个要点。不管我们现前在修持直断与顿超,还是从事什么样的善法,都必须要记住这三殊胜法,非常重要。

  【首先,善根以方便摄持加行发心殊胜:依靠“为使一切有情远离苦因及苦果、获得圆满佛果”如铁钩般的这一意乐钩住草堆般的善根。

  首先,善根以方便摄持加行发心殊胜:依靠“为使一切有情远离苦因及苦果、获得圆满佛果”如铁钩般的这一意乐钩住草堆般的善根。若要是没有这样的意乐发心去行持一切善法,很难成办解脱啊!这个铁钩般的意乐,指的是什么?就是发菩提心,在具有菩提心的基础当中,钩住草堆般的善根,所从事的一切善法比喻为草堆,就是说在具有意乐发心的基础当中行持一切善法。前面的这个意乐发心若是缺少的话,后面即便从事的是善法也起不了切实之作用,他的这个根本——意乐发心——菩提心,非常非常重要。

  我们从前两天乃至今天一直都在讲解发心的重要性,现前应该有所了解吧?以后在行持一切善法当中,我想绝不会像往昔一般。站在顺缘之上行持善法,功德不可思议;若要是站在逆缘之中——若不具备这样的发心,即便行持善法也没有丝毫之利益。所以,要记住这两者之区别。以上称之为发心。

  (2)正行无缘珠胜

  【其次,善根不被外缘毁坏正行无缘殊胜:善根到底会被什么外缘毁灭呢?它会被四种外缘所毁灭。

  其次,善根不被外缘毁坏正行无缘殊胜:善根到底会被什么样的外缘消尽呢?它会被四种外缘消尽。

  1)善根有限而消尽

  【一、如果你没有为他利获得圆满佛果而回向,那么仅仅享受一次安乐的果报,它就会穷尽。

  这也就是我们通常在讲解回向的时候,消尽一切善根之四大过失。第一、如果你没有为他利获得圆满佛果而做回向,那么仅仅享受一次安乐的果报,它就会穷尽。就是说前面已经做了很大的一件善事,但是中间没有这样的无缘正行或后面没有增上功德之回向,即便从事了一件善法,但他只能获得一种暂时人天福报的快乐而已,非成为解脱之因。

  像这种也称之为有漏功德,我们平常在讲众生所造的有漏功德和诸佛菩萨所造的无漏功德,有漏和无漏的区分在何处呢?不具备三殊胜法所行持的一切善法,都称之为有漏功德。包括所行持的远道法相乘、近道金刚乘、捷径之道光明大圆满,不管行持什么样的法,若不具备三殊胜法,均成为有漏功德。有漏功德得到的福报,就叫什么?叫人天福报。上面也讲解过,仅仅享受一次快乐,之后它还会消尽。如同我这杯里头的水一般,当我在渴的时候,比如这杯里头能存四口水,我第一次渴的时候喝一口水,享受到一口水的快乐,当然它也来自于前世的一个有漏功德善因,在我享受一口快乐之后,杯里的水已经少了一口了,只剩下三口……到第四口的时候,那么四次的快乐已经得到,但杯里头也没水了,第五次我再渴的时候,就要开始遭受痛苦,这就叫做有漏功德。因为它来源于不具备三殊胜法的因所从事的一切善法,得到的果报就叫做有漏功德。

  像比如现前世上很多人,前两三年从事自己的企业乃至做什么事情,可如意得不得了,可以算是一个真正的小康水平,过两年什么事情都不如意了,完全变成一个乞丐般,这是什么原因呢?可能他在享受这种快乐的时候,来源于前世一个善因,但是现前又会转变,说明他前面的善因为有漏之善因,所以得到的果报叫有漏果报。若要是不长时间从事善法,仅仅在享受过程当中,就像我刚刚举的例子一般,在享受一个快乐的时候,因上面已经越来越往下降,当你因上面的善业消尽的时候,你就要遭受痛苦了。所以,现前从事自己事业的人,时时积累福报是不可缺少的,即便现前不缺少什么,但为了今生也不能缺少(积累福报),要不变成乞丐就在眼前了。我们行持善法是为了成办解脱,解脱本身是无漏之功德,那么从事善法之前必须要具备三殊胜法,时时要铭记心中啊!

  在宗教场合之中我们都会说,所有的宗教没有多大的区别,都以慈悲心乃至爱心为出发点,但实际上有着很大的区别。表面上从事善法而不具备很多缘起,则不是成办无漏功德之因。我们把所从事的善法分为有漏和无漏两种,要记住这一点。所以,有时候我在汉地的时候,就告诫这样的一些人,在从事现前这些事业的同时,还要铭记要多做一些善事,现前你所享受的这些快乐,仅仅是前世有漏功德而得到的果报,那么你在享受的同时,在因中就可能会越来越少,当你享受完以后要遭受极大的痛苦。那该怎么办呢?在享受快乐的同时,就要不断地去积累一切福报,就要多从事一切善法。这样的话,就像我们在喝水的时候,还要记得不停地往杯里加水,这样的话,水就永远喝不完。现前很多人光去享受不去积累,就如同只是不停地喝水,却不往里面加水,那么喝完以后就没有水了。所以,当前知道这个道理的人,在享受福报的同时还要积累这样的福报,这样他的这个因永远消尽不了。

  尤其要是具备因三殊胜法,而从事一切善法之无漏功德的话,那永远消尽不了。所以,我们为什么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后再不会堕落到三恶趣之中,原因就在此上,因为他是无漏功德,是永恒不变的。在见解当中,我们讲解超越三时在第四时大平等状态之中,因为他已经从时间的限制乃至空间当中超越。所以,要记住这些,这都非常重要。第一个就是应该要如是做回向,要是不具备这个条件,善根很容易消尽。(像这些都把它关了吧,因为没什么意义。我前两天也跟你们说过,汉族人的条件好谁都知道,但是这也不需要天天显示。有这样一个公案做比喻,就是说当我们具备一些功德的时候,跑到步行者面前蹲着说,在骑马者面前站着说。现前你们具备一些物质条件,也不需要在很多人面前获得赞颂,我想这也没有什么意义,也没有什么可需要赞叹的。)这就是第一个,要记住啊!在行持善法过程当中,为什么需要做回向的原因就在此上。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曰,初行者修法不重要,先要知道修法的原因就在此上。若要是不懂这些道理,即便往昔从事过多少善法,可能都已经消尽也有可能性。

  来源:微信公号囊加花海

上一篇:前行备忘录6课1暇满难得

下一篇:前行备忘录6课3暇满难得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