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7-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创建日期:2023-07-14

  NO.7-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丙三、所思维+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二、分别所了知=丁一、皈依(12-25,3品)+丁二、种姓+丁三、发心+丁四、修行

  丁一、皈依=戊一、差别(13-23)+戊二、具彼差别之皈依自性(24)+戊三、摄义(25)

  戊一、差别=己一、略说四种差别(14)+己二、广说其义(15-23)

  己二、广说其义=庚一、遍行之差别(16)+庚二、承诺之差别(17-21)+庚三、证悟之差别(22)+庚四、胜伏之差别(23)

  庚二、承诺之差别=辛一、真实宣说(18)+辛二、以比喻说明其功德

  辛二、以比喻说明其功德=壬一、王子喻(20)+壬二、大臣喻(21)

  22、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二庚三、证悟之差别;

  大福超三界有乐,寂灭大苦胜慧乐,

  法蕴胜常身善资,尽习气得解有寂。

  23、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二庚四、胜伏之差别。

  具慧善广胜声闻,大义无边恒无尽,

  彼善以世出世熟,自在蕴灭亦无尽。

  24、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具彼差别之皈依自性;

  知求彼性誓由悲,遍知利乐难无厌,

  出离恒具乘证德,表法性得慧皈胜。

  25、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三、摄义。

  行此皈依具大义,彼增无量功德资,

  悲心周遍此众生,亦兴无等大圣法。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7-111 2015年04月14日

  为一切众生,发菩提心。

  下面讲《经庄严论》。

  师念藏语传承。

  我们今天紧接着讲大乘的皈依,前面已经讲了,总共有遍行、承诺、证悟、胜伏四个方面的超胜。大乘与小乘和世间的皈依有不同点,是从四个方面来讲的。

  我们在前面讲了遍行的差别和承诺的差别两个方面,今天讲证悟的差距,这个要跟大家讲讲,看看怎么样理解证悟的差距?

  我最近听到个别道友说,听不懂《经庄严论》,好像自己对这个法不相应,或者对这个法,自己没有特别大的信心、不想学。

  也许你可能不是大乘根机;也许你可能不是大乘种姓,当然这个种姓,我们紧接着下面的品中会讲的;也许你可能虽然是大乘种姓,但是因缘还没有到,你的种姓还没有成熟、还没有苏醒过来。

  这些个别的说法,在我们学院当中有。在城市里面,我看到他们听课的状况,人数有一些变化。当然听课是自由的,不听课也是自由的。

  在学院当中也是这样,尤其是我的课,不像其他堪布、堪姆的课。我们学院有一些要求,必须上其他堪布、堪姆的课。如果连一堂课都不听的话,那么学院里面是不能住的,有这个要求。而我的课,并没有这样的要求。所以今天除了研究班以外,基本上看不到很多其他班的人。

  我想在这里讲一下,大家如果从《经庄严论》的开头到最后,整个都听圆满的话,这是最好的,我的希望也是这样的。你们现在可能听不懂,但是在你的相续当中,的确种下了这样的一个种子,有着非常大的功德。即使你不能全部听懂,那听得懂的部分内容,对你来讲,应该也有非常大的利益和功德。

  这一点并不是依我的分别念而讲的,我翻阅了《大方等大集经》[注1],这里面说得非常好,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大乘佛法的功德,是怎么讲的呢?

  哪怕听闻或者学习少许的大乘佛法,对于断除轮回的种子,都有非常大的利益。讲了一个比喻:有一个人到城外去,发现了那里有特别殊胜的宝藏,然后他回来,告诉城里贫穷的人:“外面有宝藏,我们一起去取”。有些人不相信;有些人相信了。不相信的人,不跟他去取;相信的人,跟着他去取。跟着他去取的人,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有些人得的多,有些人得的少。但是不管怎么样,去取的人都得到了一些宝藏、珍宝,回来之后遣除了自己贫穷的痛苦。

  同样的道理,佛陀早已开发了大乘佛法的宝藏,然后告诉了人们它的利益和价值和功德。有些人不相信,尤其是福报浅薄的人,他们不相信、不去取、不接受。这种人始终在三恶趣当中,没办法获得解脱。而有些人福报比较大,他们去接受。接受的时候,对于大乘佛法的内容,不同根基、不同智力的人,得到了不同的利益。有些人得到声闻、缘觉,有些人得到出世间的空性智慧,有些得到大乘的无我空性等等,不管怎么样,都得到了利益。

  你们方便的时候翻阅一下《大方等大集经》,里面说得非常清楚,不管怎么样,哪怕是得到一个字、一个句子,也能破除我们生死轮回的贫穷。“若有能取一字一句。乃至一念受持之者。是人能坏生死贫穷。何况取是大乘经典一品二品。及其具足听受读诵为人解说”。这句话是经文当中的,这是佛陀的金刚语,哪怕是一个字、一个句子,也破除生死的贫穷;更何况是一品、二品、乃至更多的内容,这句话大家也应该记住。

  所以我也特殊开许大家听受《经庄严论》。刚开始的时候,我想严格限制,只开许极少数人听。但后来想,即使听一堂课,哪怕一堂课也实在没办法听完,听着听着拉肚子了,中间不得不跑出去,那么前面的一个偈颂或者一个字,在他的耳边,确实已经听受过了。

  本来我也经常讲,佛经当中说,两个人在一起时最大的功德是什么呢?就是听闻佛法和传授佛法,这两个功德是最大的。有一部经典叫做《大法炬陀罗尼经》[注2],里面是怎么讲的呢?“若人常说法,若人常来听,如是两种人,咸得无量福”,一个人是说法的,一个人是听法的,那么这样的两种人,能获得无量的福报、无量的福德。这一点,是汉文的《大藏经》有的。

  我们以前讲过《藏传净土法》,就是乔美仁波切造的《极乐愿文》、喇拉曲智仁波切著的《极乐愿文大疏》。在《极乐愿文大疏》[注3]当中,用长行文的方式,引用了经典。“关于如理闻法的功德,佛在经中说:‘阿难,二人可积大福德。为何?即一者以恭敬心讲法,一者以恭敬心听闻’”。一个人说法,一个人听法,这个功德是最大的。

  但是我今天引用的是《大法炬陀罗尼经》,就是说,“若人常说法”,就像我一样的,常说法。(众笑)

  “若人常来听”,就像你们一样的。你们当中的个别人,我看到男众这边有几个人,十多年、二十多年都一直在听。其他方面的发心,不是让人很满意,好像发心以后很快就退了。但是闻法方面,多年以来一直在听,有时候藏在柱子后面,有时候靠着柱子。女众当中也有一部分人,一直在听。其他方面可能不行,我看到发心经常退,但是闻法方面,每次都能看到他们。

  我喜欢,在闻法方面不是喜新厌旧,刚开始来的时候,一直坐在前面、一直不动、一直这样看着的;然后过了一个月,就到后面去了;然后过了三个月,就再也见不到了;后来在城市听课的人里面,也见不到了,这样不是很好的。如果刚开始的时候,坐在最后面;然后一两年之后,越来越靠近,这样我觉得是最好的。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对法、对上师、对寺院,都有一种好奇心,然后越来越退下来,再也见不到了,可能不是很好的。

  经常听受佛法,确实是非常重要的。我刚才的意思,就是说对于《经庄严论》,也许你们听不懂,因为这里面一直讲许多大乘的甚深内容,有些你们能接受,有些可能不能接受。

  西方有一种“浸泡式教育”,沉浸在里面,比如说我们学院,佛教思想的气氛非常浓,如果你住在这里的话,慢慢慢潜移默化,好像泡在里面。就像你住在一个英语世界当中、住在一个日语世界当中,或者住在汉族文化的世界当中,逐渐逐渐你就染上了它的文化。

  在大乘的思想当中、大乘的行为当中,刚开始,你对很多道理,不但不能接受,还可能有一些排斥心。慢慢地、在不知不觉当中,你就能接受许多大乘的教义。到了一定的时候,不但接受,你还真正愿意去弘扬,会有这样的过程。

  有时候,大家可能想得比较简单,这个我听不懂,听不懂就抛弃了,这是非常可惜的。刚开始你不一定能接受,但慢慢的话,就可能接受了。

  我自己的亲身体会,也是这样的。我刚开始学中观和学大乘佛法的时候,好像觉得这里不合理、那里也不合理,有很多自己无法接受的地方。但现在看来、自己感觉到,当时我的思想是那么得孤如寡闻,这一点没有什么不能接受的、这个是非常合理的,有这种想法。

  希望大家有一种比较好的心态,慢慢约束自己、保护自己,这在修行过程当中是比较重要的。

  下面讲颂词,今天讲证悟之差别,在大乘佛教皈依的过程当中,证悟方面跟小乘有点差别。

  庚三、证悟之差别:

  大福超三界有乐,寂灭大苦胜慧乐,

  法蕴胜常身善资,尽习气得解有寂。

  这个颂词从证悟方面讲,有八个差别超胜于小乘:第一个是“大福”,第二个是“超三界”,第三个是“有乐”,第四个是“寂灭大苦”,第五个是“胜慧乐”,第六个是“法蕴胜”,第七个是“常身善资”,第八个是“尽习气得解有寂”。

  还有一种算法,合并第六个和第七个的“法蕴胜常身善资”算一个,而第八个分开“尽习气”和“得解有寂”算两个,也有这样的算法。

  这里总共有八个证悟方面的差别,大家都知道,一般大乘的教义是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有这样智慧的原因,大乘皈依者菩萨在证悟方面有八种特点。

  第一个是“大福”,菩萨在信解行,资粮道和加行道的时候,已经获得了什么呢?因为他缘一切众生,所以他得到了无量无边的福德。我们在入一地之前,在资粮道和加行道的时候,发一刹那的菩提心,也有无量无边的福德。所以大乘皈依的第一个特点是,在信解行位的时候,也有无量无边的福德,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是“超三界”,在所有的三界当中,菩萨是非常特殊的一个众生,相续当中有了菩提心的话,就已经超越了三界的一切众生。哪些方面超越呢?他从此之后,就获得了人天的应供处,这是第二个方面的特点。

  第三个是“有乐”,菩萨已经获得了世间的安乐,也就是说,这样的大乘菩萨为了自利和他利,即使在轮回当中,感受到人天的任何痛苦,对他来讲,都不是很苦的。发了菩提心的大乘佛子,心情应该是很好的,无论在哪里,他都觉得是一种享受。

  我今天头痛、我今天心脏痛,我特别痛苦;今天跟这个吵架,明天跟那个吵架,那说明你没有发菩提心。如果你发了菩提心的话,那自己的空间就很少了。

  有些道友,表面上看来,还是比较不错的,学得也不错,背诵也可以,但是跟谁都合不拢。不知道怎么样与他接触,好像荆棘树一样,谁接触的时候就刺伤谁。这种情况的话,说明他不是真正的大乘菩萨,他自己心情不舒服,他来了之后,整个环境、整个场合当中,大家都比较担心,有这种情况。

  这是讲的快乐,也就是第三个。

  第四个是“寂灭大苦”,得到第一地之后,菩萨相续当中获得了自他平等的证悟,从此之后,可以成办自利,获得了欢喜地,非常欢喜。菩萨所有的痛苦蕴都已经没有了,并且在生活当中远离了五种畏惧。

  第一个畏惧“无有维生”,就是生活方面的畏惧,现在的世间人,经常像根登群培所说的一样,富的时候也痛苦、穷的时候也痛苦。菩萨没有生活的畏惧。

  第二个畏惧“不被赞叹”,害怕别人骂他、不赞叹他,这些名声上的畏惧,菩萨也没有。

  第三个畏惧“畏惧轮回”,也叫做众人的畏惧,或者说是眷属的畏惧。意思就是说,得一地菩萨之前,他在很多人面前,都感觉害怕。比如说让他去演讲、让他去讲考的时候,他的脸都是红红的。从台上下来了以后,好长时间都不能恢复,一直把手当着风扇,(师模仿动作手扇脸风)呼、呼、呼......这是显现上还没有得一地菩萨,是眷属的畏惧。(众笑)

  第四个畏惧“堕入恶趣”,害怕堕恶趣。

  第五个畏惧“死殁”,害怕死亡。现在很多人特别怕死,天天吃一些长生不老的药,但是也没办法不死。有些人都不敢去医院里面检查,(师模仿戏语)“我不敢去医院里检查,如果去医院检查的话,特别害怕他们说我是晚期癌症”。(众笑)

  一地菩萨已经远离了这五种畏惧,这是刚才讲的“寂灭大苦”。

  第五个是“胜慧乐”,菩萨获得了殊胜的快乐,也就是大乐智慧。因为获得八地菩萨以后,就已经获得了最殊胜的法忍。八地菩萨经常处于任运自成、无分别智慧的大乐当中,不像我们世间的安乐,这是讲到第五个皈依的超胜。

  第六个是“法蕴胜”,从十地到佛地之间,菩萨处于无漏无量法蕴、或者说经论的境界当中,完全超越声闻缘觉,享受着这么一种上等境界的快乐。

  第七个是“常身善资”,从涅槃乃至轮回之间,菩萨的法身恒常不间断地现前,圆满所有法身方面的资粮。

  第八个是“尽习气得解有寂”,到最后根除所有的烦恼障和所知障的习气,并且现前不住轮回和涅槃二种边的境界,这样的涅槃,是最殊胜的。

  一般世间人,暂时可能修行好一点,但是遇到外缘的时候,心态会发生各种各样不平衡的状态。阿罗汉也是这样,比如说,他因为前世当过猴子,所以有一些身体、心理方面不如法的习气,在他即生成为阿罗汉后,不如法还是会随时呈现的。

  但是到了佛位的时候,连一个很细微的习气也是没有的。好像在《毗奈耶经》当中讲了,佛陀断除了一切障碍。有一个人因为看不惯佛陀,他就用了五百个事情来谩骂佛陀,但是佛陀面不改色,表情没有一点变化。这个人并不是用了一件、两件事情,而是用了五百个事情。

  我们有些人,为什么吵架?为什么互相生气?因为他给我说了这一件事情、这两件事情。一般在家人在与家里人吵架的时候,也是互相算新的账、旧的账。你原来在什么时候是这样的、中间什么时候是这样的,今天也是这样的,所以这么多的事情积聚起来的话,我可以把你判死刑,等等,经常有这样的算账。

  佛陀受了五百个事的谩骂,当时没有生气,表情也没有任何变化。我用五百个事情诽谤他、谩骂他,他怎么没有一点变化呢?后来这个人对佛陀生起了信心,他用五百个事情来赞叹佛陀的种种功德,但是佛陀也没有因此而欢喜、高兴、开心,没有这样的。

  对于像佛陀那样的圣者,世间任何语言就像空谷声一样的。而我们现在不能像空谷声一样的原因,就是相续当中有障碍的习气,对每个人来讲,习气是非常严重的。

  总的来讲,在证悟方面,从世间的初发心菩萨一直到佛地之间,有着跟小乘皈依、世间皈依的八个差异,这一点我们可以自己思维。

上一篇:NO.6-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