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现观庄严

现观庄严论4品正等加行38(460-473)笔记

创建日期:2021-11-26

  现观庄严论4品正等加行38(460-473)笔记

  1、《现观庄严论》=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宣说入造论之分支+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乙三、造论圆满之尾义

  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丙一、略说现观之自性+丙二、广说彼之分类+丙三、如是宣说之摄义。

  丙二、广说彼之分类=丁一、别说对境三智法相——三智+丁二、略说彼相加行——四加行+丁三、广说所得果之功德——法身。

  丁二、略说彼相加行——四加行=戊一、总说修三智相之加行+戊二、宣说次第与同时修之道次第

  戊一、总说修三智相之加行=己一、宣说圆满摄修相之现观——正等加行+己二、宣说各分位究竟之现观——顶加行

  己一、宣说圆满摄修相之现观——正等加行=庚一、摄所修三智之相+庚二、宣说实修加行之现观

  庚二、宣说实修加行之现观=辛一、趋入加行实修之身份补特伽罗+辛二、宣说修行实修加行之自性+辛三、广说彼之差别分支

  辛三、广说彼之差别分支=壬一、所得功德之差别(384)+壬二、所断过失之差别(385)+壬三、所知法相之详细分类+壬四、所行道之差别。

  壬四、所行道之差别=癸一、宣说顺解脱分资粮道+癸二、宣说顺抉择分加行道+癸三、宣说随正等菩提分不退转众。

  癸三、宣说随正等菩提分不退转众=子一、略说差别基+子二、广说各自差别相法

  子二、广说各自差别相法=丑一、宣说加行道不退转之相法+丑二、宣说见道不退转之相法+丑三、宣说修道不退转之相法。

  丑三、宣说修道不退转之相法=寅一、总说不退之特点+寅二、别说殊胜净地之加行。

  寅一、总说不退之特点=卯一、略说自性(461)+卯二、广说安立+卯三、相法之摄义。

  卯二、广说安立=辰一、由释词而认清修道之本体(464)+辰二、广说彼行相之详细分类(465)+辰三、宣说离增损相说法之遣诤

  辰三、宣说离增损相说法之遣诤=巳一、遣除于资粮之详细分类之诤+巳二、遣除于道断治之详细分类之诤。

  巳一、遣除于资粮之详细分类之诤=午一、遣除于胜义中“有”增益之诤(468)+午二、遣除于世俗中“无”损减之诤(469)

  巳二、遣除于道断治之详细分类之诤=午一、遣除证悟胜义之法断得不合理之诤+午二、遣除以世俗刹那法不得遍智之诤。

  午一、遣除证悟胜义之法断得不合理之诤=未一、辩论(472)+未二、答辩(473)

  462、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四癸三子二丑三寅一卯一、略说自性;(第38课)

  修道谓甚深,甚深空性等,甚深离增益,及损减边际。

  464、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四癸三子二丑三寅一卯二辰一、由释词而认清修道之本体;

  于顺抉择分,见道修道中,有数思称量,及观察修道。

  465、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四癸三子二丑三寅一卯二辰二、广说彼行相之详细分类;

  此常相续故,诸下中上品,由下下等别,许为九种相。

  468、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四癸三子二丑三寅一卯二辰三巳一午一、遣除于胜义中“有”增益之诤;

  经说无数等,非胜义可尔。

  469、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四癸三子二丑三寅一卯二辰三巳一午二、遣除于世俗中“无”损减之诤。

  佛许是世俗,大悲等流果。

  472、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四癸三子二丑三寅一卯二辰三巳二午一未一、辩论;

  不可说性中,不可有增减,则所说修道,何断复何得?

  473、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四癸三子二丑三寅一卯二辰三巳二午一未二、答辩。

  如所说菩提,此办所欲事,菩提真如相,此亦彼为相。

  2、丑三(宣说修道不退转之相法)卯一、略说自性:修道谓甚深,甚深空性等,甚深离增益,及损减边际。

  一地菩萨在一刹那间通达一切万法的实相,称为见道。之后二地到十地菩萨之间的整个过程就称为修道九地,在这期间是不退转的,那么不退转的相是什么呢?

  依靠入定时通达的胜义、世俗无二无别的甚深智慧而泯灭三十二种增益和损减的边际。增益,用现在世间的词来说就是“夸张”,把本来没有的说成是有的;损减,相当于“诋毁”,把本来存在的说成没有,比如诽谤因果。修道菩萨因为在入定位远离了这样的增损边,所以在出定位讲法和辩论都非常有深度。我们可以这么说:修道菩萨是有法,他是不退转众是所立,证悟八种甚深实相(后面会讲)是能立。八种甚深包括生甚深、灭甚深、行为甚深等,

  3、辰一、由释词而认清修道之本体:于顺抉择分,见道修道中,有数思称量,及观察修道。

  释词,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定义”,现在就是通过修道的定义来认清它的本体。

  修道的本体由加行、正行、后行三个阶段组成。它的加行,通过圆满加行道顺抉择分的修行而完成;正行即见道,得一地菩萨时前所未见的法性得以现见,之后这种智慧就不会离开;后行即修道九地,对已见之义加以串习的一个过程。对于这三个道位,弥勒菩萨分别用“数思”、“称量”、“观察”三个词来对应说明,即:在顺抉择分加行道,先从善知识那里听闻真理,然后数数思维它;在正行见道位,已经如理如实地见到了法界的本性,所以说是可以现量衡量实相,密法中称之为觉性如量相;在后行修道位,通过再次深入的了解,慢慢懂得了其中的意义而不断串习、不断提升、深入先前所见的境界(法尊法师这里翻译为“观察”,哦巴活佛注疏中用的词是“证悟”,麦彭仁波切注疏里说的是“定智”)。

  以上虽然通过三个不同阶段来说明,但我们应该知道,实际上修道的智慧本体只有一个。前面的加行道是因,见道所得的智慧就是本体,除此之外,修道的时候也不可能有另一个法界的本体要修。修道智慧是见道智慧的延续,是按照修行将其地地升进的过程。

  4、辰二、广说彼行相之详细分类:此常相续故,诸下中上品,由下下等别,许为九种相。

  这里所讲的修道的分类,是从后得的功德来分的,而前面所讲的三智,则主要是以入定智慧而衡量,因此要按照不同阶段来认识菩萨的智慧。

  此修道阶段并不是像见道那样刹那性的,而是从二地到十地之间恒常连续不断地对见道境界进行串习的漫长过程。

  它所断除的违品——俱生烦恼障和所知障分为九种(总的分上中下三品,其中每一品又各分上中下三品),能断的对治智慧也同样分九种。如何断除呢?

  用下下品的智慧对治上上品的烦恼,即最粗大的违品要用最微小的智慧来断,而最细微的所知障则要靠十地末尾最猛利的智慧来断。生起一刹那的修道智慧,无论是下品、中品还是上品智慧,都已经积累了无数、无量、无边的福德资粮,其量无法以语言和行相来描述

  5、午一、遣除于胜义中“有”增益之诤:经说无数等,非胜义可尔。

  对方辩论道:将修道的智慧和所断分为九种是不合理的,因为要断除的障碍是无量无边的,而且你们前面也引用佛经教证说,修道所得的福德无量无数、不可限定,既然如此,那么它的因——智慧也应是无量无数的。

  这是一种认为胜义中“有”的增益方面的争论。本来胜义当中一切万法都不存在,但对方以为,既然世俗中分了九种,那这九种就是固定的数目,而且在胜义中也应该存在,否则就失坏了因果。我们可以这样回答:佛经中说修道之福德不可限量,但这种福德并不是在胜义中成立,而是世俗中的福德;我们将修道智慧分为九等,也不是说在胜义中有九个不可分割的东西,而只是世俗中的大致分类。因此,你们的宗法不成立。

  大家都知道,欲知有法和所立法的聚合叫做宗法。这里为什么说对方的宗法不成立呢?因为他们以为,佛经说修道福德无量无边,那么修道智慧分九种就不合理。我们说,所谓“九种”并不是永远不可分的意思,大致的九种智慧也可以带来无量无边的福德,比如一棵树虽然是“一”,但生长出的枝叶却是无量无边,这并不是说这棵树在胜义中是“一”,在世俗中也是不可分割的“一”。由于并不承许外道所说的成实法,因此在名言中也可以对修道智慧用这种数目进行分析和归摄。

  6、午二、遣除于世俗中“无”损减之诤:佛许是世俗,大悲等流果。

  对方又辩论道:修道菩萨果福德无量无边在名言中也应成无有,因为能引发的因——智慧有九种的缘故。九品智慧应该只引发九品福德,不应该有无量无边。

  答辩:在世俗中,智慧和大悲无二无别,这就是修道的对治智慧,以此为因而得到的等流果福德无量无边,这是对一切隐蔽法通达无碍的全知佛陀在相关佛经中承许的。

  这里的意思是说,虽然胜义中不存在因果关系,但在世俗中也会显现无欺的因果——入定中具足无缘大悲和智慧,那依靠名言缘起,后得位必然产生无量无边福德的等流果。

  麦彭仁波切还讲,这从理证上来说也是非常合理的,因为修道智慧以一切众生为缘,回向善根于无上佛果,又以智慧和方便来摄持,所以能产生无量无边的福德。

  因此,修道九品智慧产生无量福德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彻知因果的佛陀如是承许,二是以推理可以成立。

  7、未一、辩论:不可说性中,不可有增减,则所说修道,何断复何得?

  小乘有实宗辩论道:你们大乘佛教经常说,一切万法在胜义中远离四边八戏,不可言思,那在这样的自性中就谈不上有什么增减,因此,依靠所谓的修道如何能断除所断的违品,又如何获得清净的智慧?

  如果运用具二支的论式来说,即:因为一切法是不可言说的,所以不可能有增加、减少、所断、对治,犹如虚空中的莲花一样,大乘修道也是如此。这是因明前派的一种论式。

  如果用三相推理来说,就是:修道的智慧不可能有增减断治等,因为它是不可言说之故,犹如虚空中的鲜花。因为虚空中本来就不可能产生鲜花,所以它的存在和灭亡也不可能有的,那么,这个比喻实际上代表一种名言中也不成立的情况,对方由于把胜义和世俗混为一谈,就认为远离四边八戏的法性也像虚空中的鲜花一样,在这上面安立所断、对治是没有用的。

  8、未二、答辩:如所说菩提,此办所欲事,菩提真如相,此亦彼为相。

  我们这样回答:你们有实宗自己的观点中也有尽智和无生智的菩提,尽智即是灭尽一切烦恼障的智慧,无生智即是了知烦恼再也不产生的智慧。钝根阿罗汉有尽智,但没有无生智,因为还可能从果中退失,虽然时间比较短——就像矫健者滑倒一样;利根阿罗汉两种智都有,而且也认为彼等是远离言说的。你们虽然认为其在胜义中远离言说,但仍能承许世俗中阿罗汉相续中具有这种智慧。我们大乘的修道智慧也是如此——虽然在胜义中是远离一切言思的无为法自性,但在名言中,它也可以成办断除障碍等所欲求之事。

  “菩提真如相”,小乘阿罗汉的菩提具备真如空性的法相,他所了达的,是道谛究竟的灭谛,这样的真如相是存在的。“此亦彼为相”,大乘修道也完全具备这样真如空性的相。

  由此可见,对方小乘宗的观点有不遍的过失,因为其自宗的菩提也是同样,不管是无生智还是尽智,都是胜义空性、灭尽一切边的,但在世俗中,阿罗汉产生智慧、断除烦恼障碍也都是合理的。既然如此,那么大乘修道安立为九种智慧自然也合理。

  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就会将世俗现相和胜义空性融会贯通,并能将此见解运用于日常生活的各种问题上。

  现观庄严科判

  460、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四癸三子二丑三(宣说修道不退转之相法)分二:

  461、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四癸三子二丑三寅一(总说不退之特点)分三:

  462、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四癸三子二丑三寅一卯一、略说自性;(第38课)

  修道谓甚深,甚深空性等,

  甚深离增益,及损减边际。

  463、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四癸三子二丑三寅一卯二(广说安立)分三:

  464、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四癸三子二丑三寅一卯二辰一、由释词而认清修道之本体;(第38课)

  于顺抉择分,见道修道中,

  有数思称量,及观察修道。

  465、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四癸三子二丑三寅一卯二辰二、广说彼行相之详细分类;(第38课)

  此常相续故,诸下中上品,

  由下下等别,许为九种相。

  466、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四癸三子二丑三寅一卯二辰三(宣说离增损相说法之遣诤)分二:

  467、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四癸三子二丑三寅一卯二辰三巳一(遣除于资粮之详细分类之诤)分二:

  468、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四癸三子二丑三寅一卯二辰三巳一午一、遣除于胜义中“有”增益之诤;(第38课)

  经说无数等,非胜义可尔。

  469、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四癸三子二丑三寅一卯二辰三巳一午二、遣除于世俗中“无”损减之诤。(第38课)

  佛许是世俗,大悲等流果。

  470、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四癸三子二丑三寅一卯二辰三巳二(遣除于道断治之详细分类之诤)分二:

  471、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四癸三子二丑三寅一卯二辰三巳二午一(遣除证悟胜义之法断得不合理之诤)分二:

  472、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四癸三子二丑三寅一卯二辰三巳二午一未一、辩论;(第38课)

  不可说性中,不可有增减,

  则所说修道,何断复何得?

  473、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四癸三子二丑三寅一卯二辰三巳二午一未二、答辩。(第38课)

  如所说菩提,此办所欲事,

  菩提真如相,此亦彼为相。

上一篇:现观庄严论4品正等加行37(456-459)笔记

下一篇:现观庄严论4品正等加行39(474-478)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