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7-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创建日期:2023-07-14

  NO.7-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接下来讲第四个问题,也就是说大乘的皈依与其他皈依在胜伏方面的差异。胜伏,大家都知道,就是已经超越他、胜过他。

  庚四、胜伏之差别:

  具慧善广胜声闻,大义无边恒无尽,

  彼善以世出世熟,自在蕴灭亦无尽。

  这是藏文上比较难懂的颂词,我自己感觉,汉文上应该稍微好懂一点。

  具有智慧的大乘佛子、大乘菩萨,通过四种善法,已经胜过声闻缘觉,哪四种善法呢?广大、大义、无边、无尽。下面讲菩萨应该有四个方面胜过声闻缘觉。

  第一种善法“具慧善广胜声闻”,住在加行道世间第一法位以下,所有的这些发心,不像声闻缘觉一样,菩萨是为了利益无量无际的众生,所以菩萨有一种广大的发愿、广大的发心。

  一般来讲,就像现在的我们这些人,应该还没有到达世间第一法位,在这个之前的发心,都具有利益无边众生的这么一个非常广大的特性,超越了声闻缘觉。

  这是第一个广大善法。

  第二种善法“大义无边恒无尽”,这里所谓的“大义”,是从一地到七地之间,菩萨发了无上的菩提心,在意义上,已经完全胜过声闻缘觉。

  在《大宝积经》[注4]里面,有一个无畏德公主的公案、没有畏惧的公主的公案。

  当时阿阇世王的一个女儿,名叫无畏德。这个无畏德公主,是非常有大乘善根的一个女孩子。

  有一次声闻僧众在城市里面乞食,当时有舍利子、目犍连,还有大迦叶、罗睺罗等等,这些大声闻到城市里面来应供。阿阇世王是一个非常虔诚的大施主,就去供养和恭敬、迎接。而无畏德公主根本不动身,没有去恭敬、迎接大声闻。

  这个时候,阿阇世王就说她:“佛陀这么了不起的大比丘们、阿罗汉们出来,你怎么不去迎接?”等等。

  无畏德公主就对父亲讲了一些比喻,比如说转轮王,会不会迎接一些小的国王?大海里面的海神,会不会迎接小江河的水神?等等。

  阿阇世王当时有点不高兴,说:“不管怎么说,这些比喻虽然不会迎接,但是你这样非常傲慢。”

  无畏德公主说:“不是我傲慢,你才是很傲慢的。”

  阿阇世王说:“我怎么傲慢呢?”

  无畏德公主说:“你是国王,当你手下的平民百姓、穷人来的时候,你为什么不去迎接?”

  阿阇世王说:“我是不同的,我是国王种姓。我是国王,他们是一般的老百姓,跟我不是一个档次的人,我不会去迎接。”

  这个时候,无畏德公主说:“那也同样的,我是大乘种姓的,不会去接这些声闻种姓的。我与他们也不是一个档次的,所以我不会接他们。”

  阿阇世王没办法与她辩论,她很有智慧的。后来舍利子、目犍连、几个阿罗汉,一个一个跟无畏德公主进行辩论,都没有胜伏她。到最后,罗睺罗也去与她辩论。

  这个时候,阿阇世王有点不高兴,他说:“罗睺罗是佛陀出家之前的亲生儿子、亲生的太子、亲生的佛子,你对他都不恭敬,是不合理的。”

  父王这样说后,无畏德公主就说:“罗睺罗肯定不是真正的佛子,雪山狮子是不会生狐狸的。佛陀是三界导师,他真正的佛子是菩萨,不是这些声闻种姓。”

  她又讲授了很多大乘佛法的功德,讲着讲着,有成千上万的天子和人,都发了无上的菩提心。他们发完菩提心以后,接下来无畏德公主开始对这些声闻,在显现上,如理如法地供养、恭敬、承事等等。

  第二天舍利子到佛陀面前去问,佛陀对昨天发生的事情到底是怎么看待的。佛陀说:“这个无畏德公主,在过去的九十亿佛面前,都发了菩提心。她在这么长的时间当中,生生世世一直度化众生,学习大乘佛法,所以你们这些声闻缘觉的种姓,没办法与她相比。”

  舍利子又问了:“既然她是这样的大乘菩萨,那为什么现在还是个女身啊?”

  佛陀说:“实际上在这个世间当中,有许多女菩萨在度化众生。而且在究竟的意义上,无男相、女相。”等等,讲了很多的道理。

  到最后佛陀授记,这位无畏德公主将来会变成离垢如来,而且她的母亲也得了授记。

  在这部大乘经典当中,讲到了什么呢?表面上看来,当时发了菩提心的一个女士,觉得她的大乘种姓远远超过了像舍利子、目犍连、大迦叶和罗睺罗这样的声闻缘觉种姓。在示现上,有时候大乘初学者,已经胜伏他们了。

  在现在世间当中,实际上也是这样的。有时候我们会看到,在其他国家、在其他世间当中,小乘在行持戒律、如理如法修行等等方面,是非常了不起的。但是,在意义上,大乘与小乘确实也有非常大的差别。

  这是讲到了,一方面得地以上的菩萨,当然会胜伏声闻缘觉;另一方面在得地之前,有了这样的初发心,也胜过一切声闻缘觉和世间的心态。

  这是第二个大义善法。

  第三种善法“彼善以世出世熟”,第三个是无边,也就是说,在八地、九地、十地三清净地的时候,菩萨的很多功德在无勤当中会自然而然地增上,而且恒常不间断地弘扬如来的事业、不间断地讲经说法。

  一般声闻乘,在讲经说法方面,可能没有这么不间断的。我们很多法师也可以看得出来,我希望很多的法师,不管你是不是堪布、堪姆,将来在自己的生活当中,凡是有这种机缘,就要不间断地讲经说法。

  作为大乘佛教的导师和法师,不要像现在世间当中的有些老师一样,没有课的时候,就欢喜得不得了,(师模仿戏语)“哇,我明天没有课”、“我可不可以送一个课”、“可不可以借一个课”,现在有专用名词。在有些学校里,要借课的话,有些老师就特别高兴,因为不用上课了;要送课的话,“哇,没问题,我的课给你”,很多老师都会这样说。

  有时候我们一说放假,大家非常欢喜的时候,我心里特别寒冷,就觉得,我们的大乘法师们好像把不需要讲经说法当作一种快乐和一种享受,那这样的话,就跟世间的这些老师一模一样了,我有这种想法。

  我以前去过一个城市,有些辅导员也是居士,可能没有很长时间闻思的原因吧,说:“这几天我们放假了,太开心了,太欢喜了,我们可以到普陀山去玩了”。去普陀山玩,也是可以的,但最重要的还是需要讲经说法。

  你看,八地菩萨不间断地讲经说法,把讲经说法当成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来对待,这也是胜过声闻缘觉的。也就是说,声闻缘觉可能没有这样的利他心。如果没有利他心的话,也就不一定特别去勤作。

  这是第三个无边善法,这是第三个特点。

  第四种善法“自在蕴灭亦无尽”,第四个特点“无尽”的功德,也就是说,到了佛地之后,有十力、十八不共法,还有四无畏等等圆满的功德,一切功德是无穷无尽的,这方面肯定胜过声闻缘觉。

  总而言之,前面所讲到的这些善根,从资粮道和加行道世间法的发心,到出世间法从二地到十地之间所有的发心,都能成熟利益众生和圆满自在。到佛地的时候,就能圆满自在地利益众生。

  这些根本不像声闻那样,获得果以后五蕴就灭了、没有什么痛苦了,根本不像这样的。大乘是一种永远的良性循环,用现在世间法来讲,它是一种永恒的状态。所以在这里最后说“自在蕴灭亦无尽”,这种自在,根本不像声闻缘觉的五蕴灭完一样的,与这种情况截然不同,它是无穷无尽的。

  如果没有麦彭仁波切的讲义的话,颂词很难解释,讲义用了一个否定词来解释的。也说是说,世间的信解发心、出世间二地至七地的发心、三清净地四种自在的发心,这种智慧永远都是一种利益众生的状态,这方面已经胜过了声闻缘觉。

  刚才也讲了,你看无畏德公主的说法和态度,实际上大乘与小乘在种姓方面也有差别,这在后面的大乘《种姓品》也会讲的。我们这次讲的是大乘特殊法门,你们有些人没有兴趣,是情有可原的。

  有时候我觉得有点奇怪,你们有些人对密宗有信心,而对大乘法没有信心,好像大乘法有点超越密宗,我有点接受不了。比如说,对于听《大乘经庄严论》的话,有些人说“大乘法可能我没办法懂吧,这个是很深的”,“我对《大乘经庄严论》没办法接受,我接受大圆满没有问题”,我觉得这种情况,可能需要重新思考。

  密宗应该是更高的,任何密宗的教法,一定是在大乘佛法的基础上才能安立的,并不是说,密宗是很容易的,大乘佛法比密乘还高。密法的任何一个甚深的见解和广大的行为,都是安立在大乘基础上的,如果你连一个大乘的心态都没有,那所谓的证悟,有一定的困难,这方面需要思考。

  下面我们再讲颂词,具有上面四种特点、四种差别的皈依,它的自性是什么样呢?

  师念藏语传承。

  戊二、具彼差别之皈依自性:

  知求彼性誓由悲,遍知利乐难无厌,

  出离恒具乘证德,表法性得慧皈胜。

  下面讲皈依的自性,大乘皈依到底是什么样?这个偈颂很重要。

  我觉得偈颂好像一个比一个重要,但是你们有些人如果是“我最近听着没有感觉”的话,那再等一段时间,看看大乘种姓能不能成熟?否则的话,是不是其他种姓?我还不是特别清楚。

  这里讲到大乘皈依的自性,有六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知求彼性”,大乘皈依的本性是什么呢?它的本性是,我一定要获得如来正等觉的果位,这个是大乘菩萨的真性,并不是我获得快乐、我获得发财、我获得平安。

  有些拉萨人来这里,刚才坐在门口边,现在好像走了,他们是怎么说的呢?“皈依您,我要顺利地回到拉萨”。这样的话,何必来这里呢?他认为我是上师,他就求我、皈依我,为的是让他顺利回到拉萨。他来这里可能是搞错了,这样的皈依还是不行的。(众笑)

  真正皈依的本性是什么?自己要成就佛果,像释迦牟尼佛那样、阿弥陀佛那样、药师佛那样,我要变成这样的佛,这就是皈依的本性。

  你们很多人可能都没有听过这个,什么叫皈依?很多人认为,皈依就是我要依靠他、他多多给我加持。其实真正的大乘皈依是,我要变成佛陀,这就是皈依的本性。大家应该知道吧,皈依的本性就是自己要成佛,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方面是“誓由悲”,皈依的因是什么?你要发这样誓愿的因是什么?看到三界轮回的众生特别可怜,对他们生起非常强烈的悲心,这是皈依的因。

  佛陀在《大般涅槃经》当中也讲了,“一切众生中,若起于悲心,是名圣种性,得福报无量”,就是说,对于一切众生,生起一种悲悯之心,那么这种人,他可以说是殊胜的种姓、是大乘种姓。

  什么时候对一切众生产生悲心,从那个时候起,就真正成为大乘佛子,所以皈依的因是悲心。皈依的因,并不是因为恐惧而皈依的;皈依的因,并不是因为想发财而皈依的;皈依的因,并不是因为感情不好而皈依的,不是这样的。应该是大乘的悲心,悲心是皈依的因,这个大家应该知道,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方面是“遍知”,第三个讲到皈依的果是什么呢?就是整个五道十地都能圆满,最后获得如来正等觉的果、佛果、遍知。

  能了知一切法,就是遍知、就是佛果,这个是皈依的果。并不是我们皈依了以后,从此身体就很好了,这是暂时小乘、世间的皈依果。我们现在很多人的皈依果是什么?包括有些出家人都不知道皈依果是什么。这是讲皈依的果,第三个。

  第四个方面是“利乐难无厌”,皈依的作用是什么呢?暂时获得一切人天福报的利益,究竟获得圆满正等觉的乐果。“利乐”,这样解释也可以。或者是,在让无量众生获得利乐的过程当中,你能长期忍受一切困难,包括布施头目脑髓,包括所有难行能行的事情都要圆满,没有一点、丝毫的厌烦心,这就是皈依的作用。

  皈依的作用不是说,让我多发财啊。(师模仿戏语)“我以前很穷,我皈依以后,突然我的生意好起来了,三宝的加持真的不可思议了,我最近生意可好了。我如果赚了钱的话,那我肯定要感谢佛陀,我肯定多给他一点钱”。(众笑)

  不是这样的,皈依的作用是利乐有情,永远不生厌烦心,这是第四个。

  第五个方面是“出离恒具乘证德”,意思是,小乘有自己出离轮回的一些功德,而大乘皈依,所有的声闻乘、缘觉乘和世间乘的功德都具足,这是从具足方面讲的。

  第六个方面是“表法性得慧皈胜”,在得法方面,皈依有粗大的皈依和细微的皈依。

  粗大的皈依,就像我们表法上的皈依,比如办皈依证,还有上师给你做皈依的仪式,等等,这些叫做粗大的皈依。

  细微的皈依,一地菩萨以后,你真正获得了证悟法性,这是一个细微的皈依。最究竟的皈依,是从一地菩萨以后才能真实得到的,这个时候,你就叫做菩萨,因为菩萨的相可以从那个时候得到。

  从利益众生方面,应该可以看出来一个菩萨。我们从表面上看,菩萨当中也有难看的,也有好看的;也有庄严的,也有不庄严的;也有富贵的人,也有贫穷的人,但是最重要的一个行为是,他对利益众生没有任何厌烦心。实际上这既是一种皈依的方法,也是菩萨的一种认定方法。

  在《佛说大乘十法经》[注5]里面说,(师背诵藏语)其实这个教证,我经常引用。《佛说大乘十法经》,在《大藏经》里面,也有完全相同的偈颂。

  “相烟即知火,鸳鸯以显水,复相知诸性,菩萨大名称”。通过烟的相,知道存在火;通过水鸟,知道存在水。就是说,通过外在的相,他利益众生的行为,知道他是大菩萨。这个偈颂,我希望你们经常记住。

  确实在世间当中,内在的大悲心和想法,可能看不出来、很难知道。但是有了烟的话,就知道这里有火;有了水鸟的时候,就知道那里有水;知道他的行为是利益众生的时候,就知道他是菩萨,有这样的推理。

  还有这个偈颂的下面紧接着讲:“柔和不谄曲,舍离悭嫉妒,愍念一切众,名之为菩萨”。柔和的、不谄曲的,还有远离了嫉妒、远离了吝啬,悲悯一切众生,“名之为菩萨”。你看这里说,“愍念一切众,名之为菩萨”,这句话很重要,我希望很多道友要看到这个。

  这个是很重要的,按照这个教证来推理,我们看谁是大菩萨?谁是了不起的上师?表面上肯定看不出来的,有些人光是给你摸个顶,这也很好,但这样缓缓地摸顶,也不一定是真正的大菩萨、大上师。他是否在行为上真正利益众生,我们需要熟悉他一段时间后,才容易知道。

  “愍念一切众,名之为菩萨”,这句话我觉得很重要,一个是他的身口意很柔和,不是特别的粗糙,对众生没有悲心,嗔恨心很重,不是这样的;再一个是他没有奸诈、没有吝啬心、没有嫉妒心。其实这些在男众、女众任何人的身上,都可以看得出来,到底是不是菩萨?到底是不是修行得很好?从外面的这些行为上,应该可以看出来。

  下面是皈依品当中的最后一个总结,这一品讲了大乘皈依,不知道我讲得清楚没有?我觉得应该是很好的,我自己觉得。(众笑)

  戊三、摄义:

  行此皈依具大义,彼增无量功德资,

  悲心周遍此众生,亦兴无等大圣法。

  “行此皈依具大义”,前面已经讲了行持大乘皈依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表面上看,小乘的皈依是皈依,大乘的皈依也是皈依,但是在价值上确实还是有差别的。金子看起来是一种金属物,铁块也是一种金属物,但是金属的价值还是有差别的。

  主要归纳起来,大乘皈依的功德和意义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自利方面,另一个是他利方面。

  “彼增无量功德资”,自利方面,皈依之后,自己五道十地所有的功德会慢慢慢圆满,到最后佛陀的断证圆满功德都会具足。从自身方面来讲,我们每一个人如果有了大乘佛教皈依的话,那自身的这些功德、自身的这些修行,都会圆满的,这是自利方面。

  “悲心周遍此众生”,他利方面,由于大乘皈依是以悲心作为因,这样肯定对三界轮回的众生有大慈大悲的心。这样的心态,周遍于所有众生。受过大乘皈依的人,一定会做一些利他的事情,对整个世界来讲、对整个众生来讲,这个利益是非常大的。

  所以说,在这样的前提下,他的意乐是,自利圆满,功德断证圆满;他利圆满,用大悲心来缘所有众生。

  “亦兴无等大圣法”,在这种意乐的驱使下,他弘扬无量佛陀的教法、兴盛圣教法的行为圆满。“无等”,声闻缘觉无法与他相比;“大圣”,声闻缘觉也是圣者,但是小圣者,而菩萨是大圣者;“法”,这样的教法,能够让众生摄持,得到真正的利益,这就是真正的大乘佛法。

  真正的大乘佛教,是通过传授大乘佛法来获得的,这是非常重要的。佛经《华严经》当中也讲了,“饶益众生故,如来出世间,具足大悲心,为世转法轮”,有这么一个教证。就是说,饶益众生的原因,如来来到这个世界。如来来世界,并不是有什么其他的工作,主要是饶益众生。饶益众生主要的前提、因是什么呢?就是具有大悲心。

  我们在座的人也是这样的,我看很多法师具不具足大悲心,就看他会不会常转FA轮。如果没有以真正的利他心来转FA轮的话,那有时候所谓的饶益,也不一定能成就的。

  首先自己要发愿,如果自己没有发愿的话,那什么时候离开轮回,确实非常难说。佛在《佛说华手经》里面讲,“若我本不发,无上菩提心,今则不能得,一切佛智慧”,如果我当时没有发无上圆满菩提心的话,那么今天还不能得一切佛的智慧。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我是不能得的,佛陀是这样说的。我们在座的人也是,如果现在一直没有发心的话,那何时超离轮回啊?没办法的。

  有时候需要着重抓住一些特别重要的修行,大乘佛法的这种修行是很重要的。否则的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是《庄子》说的,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如果我们一直求各种各样的知识,到了自己真正死的时候,还没有发无上菩提心的话,那就特别特别可怜。

  因此我还是希望,通过以上大乘皈依的教义,在每一个人的相续当中,真正建立起大乘的皈依,这样之后,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有许许多多的、出乎意料的功德现前。

  这是《经庄严论》当中的第三品皈依,明天开始讲《种姓品》。

上一篇:NO.7-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