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8-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丙三、所思维+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二、分别所了知=丁一、皈依(12-25,3品)+丁二、种姓+丁三、发心+丁四、修行
丁二、种姓=戊一、宣说有种姓+戊二、宣说无种姓+戊三、以赞叹胜乘种姓而总结此品
戊一、宣说有种姓=己一、以总纲略说(28)+己二、广说彼等各自之义
己二、广说彼等各自之义=庚一、有种姓(30)+庚二、大乘种姓殊胜(31)+庚三、种姓之法相(32)+庚四、种姓之相(33)+庚五、种姓之类别+庚六、种姓之过患+庚七、种姓之功德+庚八、种姓之二喻
26、甲三乙二丙二丁二(种姓品)分三:
27、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宣说有种姓)分二:
28、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以总纲略说;
有殊胜法相,相及种姓类,
过患与功德,二喻各四种。
29、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广说彼等各自之义)分八:
30、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一、有种姓;
界性及信解,修行异类别,
果异可得故,定说有种姓。
31、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大乘种姓殊胜;
彼善悉超胜,一切及大义,
无尽之因故,是谓种姓胜。
32、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三、种姓之法相;
自性与随增,彼为所能依,
当知有无性,功德度脱义。
33、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四、种姓之相;
加行前悲心,信解与安忍,
真实行善法,定说种姓相。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8-111 2015年04月15日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菩提心。
下面我们讲《经庄严论》,在有生之年当中,学习大乘佛法、修行大乘佛法,应该是所有福报当中,最值得赞叹、最值得欢喜的一种福报。
每一个人因为前世不同的因缘,在即生当中,有些人可能有一些名声、有些人有一些财富、有些人有一些地位、有些人有一些智慧,还有些人有一些享受,这些毕竟是有漏的、毕竟不是很可靠的。
我们遇到大乘佛法,并且自由自在地享受大乘佛法,我觉得很有意义。我们在昨天第七堂课中引用了一个教证,《大法炬陀罗尼经》[注1]当中说,“若人常说法,若人常来听,如是两种人,咸得无量福”,这句话大家应该清楚记住。有个人听法,有个人说法,从两个人的这种交流来讲,具有非常大的功德。
不像有些人骂人,有些人打人,如是二种人,获得无量祸;若人常骂人,若人常打人,如是二种人,获得无量“祸”,也可以说,获得无量“罪”,不像这样的,对吧?(众笑)
我想我们在轮回当中,遇到了大乘佛法,应该觉得非常有意义。现在散乱的人特别多、放逸的人特别多,经常过着无聊的生活。在我们的周围,尤其是在大城市当中,这些人特别多。不要说佛教、大乘佛教的一些教义,甚至古代一些传统文化的教义,基本上都没有了。我经常感觉到,现在的人不缺知识,因为在电脑上、在手机上、在很多的平台当中,全世界各种各样的信息,全部可以呈现在你面前,这不是很难的;缺的是我们的道德、缺的是我们的信仰、缺的是我们的文化。有时候知识和文化比较起来,知识容易找,文化不好找。
很多人都知道,现在藏族人被汉化了,汉族人被西化了,西方人不知道被什么化了,是不是被藏化了?可能没有这么简单吧,的确,他们还是很喜爱、很热爱藏文化的。
有时候我感觉到,我们内在的知识都是学西方的,包括一些外在的建筑。像英国、法国,包括意大利,他们都有一些建筑风格,有他们古文化的艺术在里面、灵魂在里面。可是现在大城市里面,所有建筑都像钢筋水泥的森林一样,没有任何的文化,全部都是学西方国家。西方国家基本上没有什么几百年的事情,到了美国、到了加拿大的时候,这种感觉很深。在那里的名胜古迹,也就二百年、三百年的历史,好像五、六百年的圣地也好、文化也好,很少很少,建筑也是这样的。每一个城市,以前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文化,都有自己的风格,建筑风格都有一些不同,而现在基本上一模一样,好像分不清楚了。
在建筑上,在人们的穿着上,还有在更重要的思想上,这些都在学西方。我们所谓的信仰、解脱,对于大城市的人来讲,可能是非常遥远的。有时候看到现在的种种显现,不得不有一些悲哀之词。
不管怎么样,我们今天讲大乘的种姓。我刚才讲的这些,也许与大乘种姓没有什么关系,但是有时候也不一定全部都讲大乘,对世间的一些知识,我们其实也是很需要的。有些佛教徒、佛教的居士,不懂世间法,不懂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配合。如果这方面不懂的话,不要说弘扬佛法,连自己的修行都不一定能成功,所以很需要有一种在人群当中修行的窍诀。
我们今天讲的是种姓,主要讲大乘的种姓,不是什么印度婆罗门种姓、国王种姓,或者藏地、汉地每个人不同的部落和种姓,不是这个意思。
为什么在这里讲种姓呢?因为前面刚刚讲完了皈依,大乘的皈依和小乘的皈依有非常明确的差别,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别呢?同样是皈依三宝,大乘有大乘利他的皈依方法,小乘有小乘自利的皈依方法,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每个众生的种姓不同。如果我们是大乘种姓的话,那么发菩提心非常容易,大乘皈依也很容易;如果我们是小乘种姓的话,这些是非常难的。
大小乘皈依差别的主要原因,是种姓不同。接下来就开始讲种姓,这个过了之后,就讲大乘种姓的发菩提心,然后讲修行。修行提到两次,前面是讲总的大小乘修行,后面是讲大乘不共的六度修行。
我们在这里宣说所谓的种姓,用三个科判来讲,一个是宣说有种姓;然后二宣说无有种姓,无有种姓不是最了意的,后面还会讲的,只有一个颂词;然后三以赞叹词来总结,分三个方面。
丁二(种姓品)分三:一、宣说有种姓;二、宣说无种姓;三、以赞叹胜乘种姓而总结此品。
戊一(宣说有种姓)分二:一、以总纲略说;二、广说彼等各自之义。
以总纲略说的方式,还有广说它的意义,分两个方面。
我今天没有念藏文,是吧?
师念藏语传承。
今天大概讲这么多。今天讲的是所谓的种姓,广说讲到了八种科判。
己一、以总纲略说:
有殊胜法相,相及种姓类,
过患与功德,二喻各四种。
下面总共有八种不同的内容。
第一个内容“有”,也就是说,在世间当中,有各种各样的众生,有些是利根的种姓,有些是钝根的种姓,有些是大乘种姓,有些是小乘种姓。人与人不同,种姓也就各种各样。在第一个科判“庚一、有种姓”当中,讲“有”。
第二个内容“殊胜”,在这么多的种姓当中,具有大乘种姓的人,是最殊胜的。我们也知道,世间当中谁自私自利的话,那这个人是比较麻烦的。比如上船也好、坐车也好,那个非常自私的人,他一定要坐在靠近窗户的这边;同住一间房子的时候,自私的人,他一定要选择最好的位置躺着;几个人一起休息的时候,只有一张凳子,自私自利的人,先抢着那个凳子。所以利他是最殊胜的,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内容“法相”,种姓有各种不同的法相,下面会讲四种法相:自性住的法相和随增性的法相、还有能依的法相、所依的法相。我们通过法相来知道,人是有种姓的。
第四个内容“相”,是指外在的相,昨天第七堂课我们说,用烟来推知火的存在,用鸳鸯来推知水的存在,用利他心和柔和的行为等等来推知菩萨的相,这是用外在的身体和语言的相,来推知内在的相。
第五个内容“种姓类”,就是有各种不同的种类,菩萨当中也好,或者我们当中也好,有许许多多不同种姓的种类。
第六个内容“过患”,虽然这个种姓是清净的,但是被贪嗔痴染污的时候,会显现出各种过患。
第七个内容“功德”,现前种姓本来面目的时候,能显现它有很多功德。
第八个内容“二喻”,最后有两种比喻。
“各四种”,上面总共有八个内容,这八个内容的每一个内容,又通过四种法、四种意义来进行阐述、进行说明。下面会讲每一个内容,大家看怎么样来了解其中的意义。
己二(广说彼等各自之义)分八:一、有种姓;二、大乘种姓殊胜;三、种姓之法相;四、种姓之相;五、种姓之类别;六、种姓之过患;七、种姓之功德;八、种姓之二喻。
《种姓品》当中,主要是讲不同的种姓。大家都知道,在前面的《皈依品》当中,讲了四种超胜。如果你不想了解大乘佛法的话,那就另当别论了;如果你想了解大乘佛教的话,那大乘的皈依、种姓、后面的发心、修行等等,学完了以后,就会非常明白的。以前你根本不懂大乘法是怎么回事,大乘教法的内容到底是什么样的,那个时候你就会明白的。当然在这个时候能不能做得到,可能是另一件事情。
我说前面这些内容的目地是,很多道友以前从来不知道的很多内容,现在用一种智慧来分析的时候,就会明白了。
庚一、有种姓:
界性及信解,修行异类别,
果异可得故,定说有种姓。
在这个形形色色的世界当中,表面上看来,人类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只不过非洲人的肤色与汉族人的肤色与西方洋人的肤色不相同,有些是黑的、有些是黄的、有些是白的,各种不同;在内心大概的情绪方面基本上也是相同的,有痛苦,也有快乐。
所谓的种姓,在相关的经典当中,都讲的是什么呢?叫做种子。种姓有种子的意思,也有习气的意思。
每个众生的种姓是不同的,有四个方面的不同,一个是界性不同,还有二信解不同、三修行不同、四修行所得到的果不同,那么怎么样不同呢?
第一个“界性”不同,界性也叫做一种种子,也可以称为一种习气。在这个世间当中,所谓的众生界性,确实不同。我们心的界性、心的根性,是不相同的。
生来,有些人贪心非常严重,有些人嗔恨心非常严重,有些人傲慢心非常严重,有些人嫉妒心很严重,有些人特别愚痴,有些人很吝啬,有些人特别狡诈,有些人非常有信心、非常有智慧、非常有悲心等等。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小的时候,有些孩子非常有悲心,而有些孩子嗔恨心非常严重,这个情况,很多人都清楚吧?非常小的孩子,读幼儿园的时候,还没有读幼儿园的时候,父母和家人都知道,这个孩子嗔恨心非常重,你不要惹他,不然的话,他的性格是很坏的;或者这个孩子的性格是很好的,你对他不用怎么提防,他是非常好的。
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习性不同,这叫做界性不同,这是第一个界性。
有一部经典叫做《毛坷子经》,这里面讲,在一个非常大的容器当中,有非常多相当于种子的坷子,用一个坷子代表一种众生的界性,以此方式计算众生界性的数量。那么过了许多时间以后,所有的坷子都用完了,但众生的界性还没有算完。众生是无数的,这个是声闻的种姓,这个是缘觉的种姓,这个是什么什么的种姓,众生的种姓是说不完的。
在座的各位,你可能表面上看不出来别人的种姓,但是在接触的过程当中,可能看得出来。有些法师以前以为人人都是一样的,带了班以后,他才知道每个人的习气原来都是不同的。一个班里面有五十多个学生,那五十多个学生的习气完全是不相同的。这个时候,我们知道是众生的界性不同,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信解”不同,所谓的信解,就是兴趣,也是爱好。
有些人特别喜欢吃辣的,有些人特别喜欢吃甜的,有些人特别喜欢吃酸的、咸的;在穿着方面也不同,有些人特别喜欢穿白色的,有些人喜欢穿红色的、喜欢穿黄色的,各种各样都有;没有什么理由,每个人好像与生俱来特别喜欢怎么样,有些人特别喜欢跳舞,有些人很喜欢唱歌,有些人喜欢念经,有些人喜欢打架,有些人喜欢睡懒觉,各种各样吧。我就不说了,肯定是说也说不尽的、各种各样的。
这叫做什么呢?这叫做信解不同,信解、信仰,或者兴趣、爱好不相同。
因为界性不同,还有信解不同,也就是说,种子不同、爱好不同,这两个原因,在宗教信仰过程当中,有些人喜欢声闻乘,有些人喜欢缘觉乘,有些人是菩萨乘,有些人是各种其他宗教的乘,有些人什么都不信仰。
现在有些道友的家人,怎么样要求他学佛,都不行。“我什么都不信,你不要惹我”,有些人说“我不反对,就算是可以了;你如果再这样劝我学的话,我就要阻止你信仰了”,然后就进行威胁。这种时候,道友就不敢再劝了。
第三个“修行”不同,“修行异类别”,世间当中有些习气是生来就有的,如果从小看到诸佛菩萨像的时候,就有非常大的信心,这说明你有这方面的信仰和信心,你会去修这样的法。修大乘法、修小乘法、修世间法、修非法,成为修行上的迥异、修行上的不同。
第四个“果”不同,“果异可得故”,因为有了修行上的不同,所以会有修行果位上面的不同。你学自私自利的话,最后获得的果位也是这样的;你如果从小都特别希求利他心的话,那最后会获得菩萨的果位。如果你特别喜欢当老师,从小在这方面努力的话,那你以后可能获得老师的果位。
你看,听不懂了,就走了,可以可以,这里每天都有一部分人,听了前面的几个颂词以后,就走了。(众笑)
“定说有种姓”,刚才讲界性不同、兴趣不同、修行不同、修行的果位不同,种姓确定有这四种不同。从这个道理当中也会看出来,每个众生的种姓确实不同。
有些人经常问,为什么只有我信仰佛教,而我的家人不信仰佛教、我的朋友不信仰佛教、我的父母不信仰佛教?下面还会讲,种姓有些是确定性的,有些是不确定性的。这一方面与种姓是确定的或不确定的有关系;另一方面,也与自相续当中有或没有这方面的种子也有关系。
有些人本来就对善法没有兴趣,而旁边的人非要让他行持善法,这有一定的困难;你本来不喜欢吃辣的,但是非要让你吃辣的,每天都给你的碗里面扔一些辣椒,不知道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所以说,我们有时候有必要让大家行持善法,做一些有利益的事情;但有时候,也没有必要特别强迫。如果强迫的话,可能会导致更不好的结果。这需要用一种智慧来观察,因缘到底具不具足?如果我们是佛菩萨的话,就会知道他的相续成熟没有。在成熟的时候,我们会去帮助他;在不成熟的时候,暂时没有必要与他接触。
我们知道了整个众生的种姓有这样的不同点,下面讲到这样的种姓里面,大乘种姓的确是非常殊胜的。
庚二、大乘种姓殊胜:
彼善悉超胜,一切及大义,
无尽之因故,是谓种姓胜。
佛陀在佛经当中讲过大乘种姓,在《大乘起信论》里面也说了,“世界无边故,众生无边;众生无边故,心行差别亦复无边”,因为世界无边的缘故,众生是无边的;众生无边的缘故,众生的心和行为也是无边的。
在无边的信心和信解当中,具有利他心的大乘种姓,在世间当中是非常殊胜的。怎么殊胜呢?因为大乘的种姓,跟其他种姓比较起来,实际上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彼善悉超胜”,大乘种姓的善根,远远超过了声闻和缘觉这些小乘种姓。小乘种姓虽然有断除烦恼障的一些方法、善根和智慧,但是根本比不上,大乘人无我和法无我能的智慧,能够彻底断除自相续当中的烦恼障和所知障。
所以大乘种姓从断除所有障碍,并且能变成清净和明了的因方面,特别殊胜。在自相续得以清净和明了方面,非常殊胜,这是第一个“善悉超胜”。
第二个特点“一切”,就是说,小乘虽然也获得了一系列证悟方面的功德和智慧,比如说四念住、人无我等等,但是并不是非常圆满地通达一切,或者没有获得五道十地所有的一切功德,这些没有得以圆满。所以大乘在证得圆满方面,超胜于小乘,这是第二个特点。
第三个特点“大义”,从修行意义来讲,小乘虽然能成办自己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这样的意义,但是跟大乘相比较起来,有一定的差别。因为大乘的修行,在发菩提心之后,既要成办自利,更重要成办他利,圆满自他二利的重大意义,称为大乘种姓,这是第三个特点。
第四个特点“无尽”,也就是说,小乘最后会获得一种五蕴灭尽的涅槃,这个时候,虽然一切烦恼都得以清净了,功德也是圆满的,但是不可能增长到无边无尽。而大乘的话,乃至轮回空之前,它的善根、它的功德,一直是无穷无尽的、永远不会间断的。
“之因故”,大乘的种姓,是断除二障的因;大乘的种姓,是圆满一切功德的因;大乘的种姓,是承办自他二利一切大义之因;大乘的种姓,是功德无穷无尽之因。
“是谓种姓胜”,不管是断除障碍也好,功德圆满也好,还有自利他利也好,还有功德无穷无尽也好,从四个方面来讲,大乘种姓是非常超胜的。
我们也要经常观察,自己到底是大乘种姓还是小乘种姓?后面还有很多的观察方法。不管怎么样,一听到大乘法的时候,要么打瞌睡、要么心散乱、要么生烦恼、要么流鼻涕,这样的话,不一定是大乘种姓;如果流眼泪的话,应该是大乘种姓的。
大乘应该有一种特别广大无边的殊胜性,比如说《大宝积经》里面,讲到了很多比喻。比如说像大海,当小江河融入大海的时候,大海的水遍于一切,那么大乘法可以遍于一切;还有日光能够照耀整个世界,同样的,大乘的智慧也能普利一切众生等等,有许多的比喻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