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如意(成法)序+引言
如意宝藏 成熟口诀法之圆满引导
妙音龙多加参尊者 传
普巴扎西仁波切 造
大恩根本上师妙音龙多加参尊者祈请文
嗡嗦得!
圣境自在成就哼达哇 藏地莲师摄受卓弥华
郎卓化身加瓦曲英等 大圣持明主尊之化身
浊世大胜妙主龙钦巴 龙萨盛德化相善知识
往昔诸大持明复颂扬 大圆满法精华为众启
祈请根本上师龙多尊 唯愿一切生生世世代
怙主与吾何时无分离 成熟圆满如海至究竟
生死中阴迷乱净法界 祈愿诸众受用极乐刹
此乃无耻老妄语者(妙音龙多加参)因弟子净相之故而著述也。
至尊上师妙音龙多加参吉祥贤祈祷意愿成就如意宝
法尽界中执守本来地 自现刹土圆满佛坛城
大悲事业广度众有情 成就自在龙多加参尊
祈请成熟解脱吾自续 加持与师密意融无别
此乃兴盛旧译教法光明大圆满之瑜伽。大成就自在妙音龙多加参吉祥贤所著之上师瑜伽,尚需与其契合而修之祈祷文。故由至尊弟子丹增直美与赤诚蒋措活佛为首,众弟子敦请释迦比丘丹增蒋措于藏历土牛年四月初二鬼宿木曜吉祥日,于达壤圣地一一大乘法州著述矣!如是祈祷,愿能如是成就,遍知!遍知!遍知!
大恩根本上师妙音龙多加参尊者住世祈祷文
无量诸佛菩萨之三密 聚集妙善知识所持相
深恩无比龙多加参尊 祈寿无量本性愿享年
显现利益安乐之事业 愿至普遍十方无量界
此因弟子白玛扎西敦请,即时语自在洛珠冲美于觉性界中自显著述,愿彼如是成就也。于十七胜生火牛年二月十六日。
大恩根本上师普巴扎西仁波切祈祷文
妙音龙多加参尊者
(喇嘛仁波切)赐
三宝总集上师尊 三门恭敬虔祈请
现后中阴皆随行 心意相融祈加持
多年前,信众祈请妙音龙多加参尊者(喇嘛仁波切)为普巴扎西仁波切著述祈祷文,妙音龙多加参尊者说自己也正有此意,故为殊胜心子亲著如是祈请文。
大恩根本上师普巴扎西仁波切住世祈祷文
莲师绍圣妙持明 意之化身胜四魔
生死无畏净法界 彼化名为普巴尊
如海地道自圆满 祈请大圣持明尊
吾等乃至菩提间 怙主恒住金刚座
二利无勤自成就 执持极密空行教
愿熟具缘之有情 无欺至宝诸发心
莲师长寿众谛力 如愿无障获成就
此即圣者之诸弟子敦请故,持明龙萨娘波化身善知识(妙音龙多加参仁波切)著述也。沙瓦芒嘎浪。
目录
序
引言趣人佛门之目的
一、自利
二、利他
上篇成熟口诀法总论
第一章上师之总义
一、何谓上师
二、上师为诸佛菩萨之总集
第二章如何选择具德上师
一、谨慎观察和选择上师的必要性
二、观察和选择三恩上师的标准
第三章如何依止具德上师
一、观待上师是佛
二、依止上师之行持
三、远离恶知识与恶友
四、持戒清净
第四章实修要义
一、发心.
二、法与根机相契合
三、闻思修三要并举
四、判断修行增上之标准
五、调伏内心乃遣除魔障之究竟妙道
六、诸宗教、乘派之辨析
第五章本传承成熟口诀法的不共殊胜之处
一、修持成熟口诀法的重要性
二、成熟口诀法总摄诸法之要义
三、圆满具足三种缘起
下篇成熟口诀法实修引导
第一章前行之前行
一、修行时间
二、修行地处
三、入座前准备
第二章入座前行
一、身要(七支坐法)
二、语要(排九节风)
三、意要(发菩提心)
第三章共同外前行
一、人身难得
二、寿命无常
三、业之因果
四、轮回是苦
第四章念诵仪轨及禅定初阶
第五章回向
一、当下未作回向之过失
二、回向之分类
三、回向释疑
四、具体回向之方法
第六章座下修持
一、后得
二、三根本修法
附录
附录一次第修行成熟口诀法之初级阶段计划
次第修行成熟口诀法第一初级阶段计划
次第修行成熟口诀法第二初级阶段计划
附录二成熟口诀法测试题
跋
序
大圆满无上窍诀法乃一切乘法之极顶,六百四十万续之精华,无量诸法之究竟实相,最极希有密法之真实果位。如大恩根本上师如意宝妙音龙多加参仁波切(喇嘛仁波切)于《诸殊胜弟子修行之精要.教言宝藏》中云:“极密无上窍诀法,一切诸乘之极顶。”大圆满无上窍诀法经龙钦宁提派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龙钦巴)尊者、智悲光尊者(持明无畏洲)、如来芽尊者、华智仁波切、龙多.丹比尼玛仁波切、堪布昂琼仁波切、昌根阿瑞仁波切、妙音龙多加参仁波切(被诸多高僧大德授记为无垢光尊者和龙萨娘波尊者之化身)以瓶灌瓶般圆满无余递传至今,传承法脉之清净,犹如钻石珠链未有间断、染污,每一位传承祖师均为圆满证悟之大成就者,与佛无有二致。
观世音菩萨语之化身华智仁波切总结无垢光尊者《法界宝藏论》之精华,授予后代弟子之成熟口诀法乃极其殊胜之实修窍诀,圆满含摄大圆满无上窍诀法之一切修行要义。成熟口诀法即自宗正行上师瑜伽,将修行总分为意识转为道用和智慧转为道用两阶段,通过剖析调伏妄念、直视调伏妄念和安住调伏妄念圆融藏汉各宗派之修行要义,其见、修、行、果圆满具足一切乘法之修学精要,实乃修行者从因地初学直至究竟果位所应依止的圆满次第修学之法。
萨迦班智达曰:“以清净传承为基,既具方便与智慧,并善巧运用,圆满具足如此四要,方可成办解脱。”此解脱四要义于成熟口诀法中堪称圆满。本法乃以真实和方便教授接引不同根机,且将显密之一切要义于一座中修持,尤其彼为四部瑜伽(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四续)之要义,由于圆融诸多修行之善巧方便,既能引领初学者迅速趣入佛门,更令入道者见解日渐增上,直至功德圆满。故修行者依此为实修明炬,精进修持,必能快速成就。
大恩根本上师如意宝妙音龙多加参仁波切多次强调:“初行者修法并非主要,首当之要务乃通达如何修行。”然末法时代众生烦恼习气极其沉重,由于缺乏善知识的引导,众多修行者于行道中常堕入以下误区:
第一、有些行者茫然不知趣入佛门之究竟目的及修学要义乃调伏自心,反而心驰外缘,整日奔波,忙于朝拜神山,满足于听受诸多传承仪轨等戏论。此虽具无量功德,然若不观待自心,如理如法行持,则何时能证得“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之精要?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宣讲八万四千法门,皆为调顺烦恼之方便。若吾等行持之善法未成调顺烦恼、功德增上之因,则如何体现佛法之殊胜?诚如无垢光尊者于《究竟胜义之教言——精要明镜》中曰:“自心与法若未融契,仅具道貌之相,则无实义可谈。”
第二、有些行者虽皈依三宝,然未依止具德导师听闻次第修学之要义,虽依修行仪轨照本宣科修学多年,始终不得其门而入,对佛法的信心及悲心亦未见增上,无异于盲人迷路,终坠险途。
第三、上师乃成办解脱之唯一依怙。然末法时代,所谓之导师亦良莠混杂,修行者若未善加抉择,不幸依止未具正法者,则不仅今生无法获得真实法益、趋向解脱,甚至可能断送生生世世之善根慧命。如传承祖师堪布昂琼仁波切曰:“(导师)若未演说行道要义之理趣而引导修行者,则与以盲引盲无有区别。”
第四、亦有行者虽精勤禅修,然未如法依止具德上师,全然不知禅修之理趣,仅凭词句之见,或茫然于无念中安住,或执著于禅修中种种贤劣觉受,纵日日精进,然惜为盲修瞎炼,故功德久未增上。诚如经云:“法若未以正法行持,法反成堕入三恶趣之因。”正法和非法形式相似,本质迥异。依教奉行者为正法;徒有修法之表象,然与佛法要义相违者为非法。
为避免如上修行误区,使初入佛门者得以树立正知正见,趣入实修者得以细致辨别实修要义,于闻思修三种智慧中迅速增上见解,故编写此《成熟口诀法之圆满引导》,旨在引导行者在实际修学中如理行持,奠定稳固之实修基础,迅速增上见解乃至成办解脱。
本书包括三部分一一一一成熟口诀法导修文、成熟口诀法圆满引导和成熟口诀法之四精要引导文。其中,成熟口诀法导修文摄要概述了成熟口诀法座上修行之方法;成熟口诀法圆满引导则广宣成熟口诀法座上修行每一环节的细节、关要;成熟口诀法之四精要引导文则从即生成就的角度,详细阐述在成熟口诀法修行过程中,必须要具备的四个特点。修行者若能依此如理如法修行,解脱必指日可待!
尚需指出,本法虽为直趣解脱之超胜法要,然鉴于印刷品传播之特点,为使正法长久住世,并严格守持《共道密乘十四条根本誓言之第七条一一一一“非熟非器庸俗前,若传密法违七条",故本书仅公开成熟口诀法中剖析调伏妄念及直视调伏妄念之粗直视调伏妄念之内容。随见解增上,直视调伏妄念之细直视调伏妄念以上部分当于具德上师前领受并依次第实修。
《诸殊胜弟子修行之精要.教言宝藏》中云:“内心增益未断除,随行文辞无精华。应依诸佛之密意,”修行者于此殊胜教法,若仅停留于表面词句之念诵与理解,甚至将显密教言视为世间学问,则有悖于佛法“自净其意”之宗门旨趣,对于真正通达佛法教义、证悟诸法实相无有裨益。
总之,成熟口诀法乃万法摄一、无比殊胜之窍诀,绝非针对希求世间福报或仅依寻思及词句安立密法见解之狂慢者传讲,故敦请有幸遇到此法的密宗弟子殷重珍惜并精勤修行,既不可轻视其为“初学之法"而另攀所谓甚深密法,亦不因奥义未解而踯躅不前。如是依教奉行,时时观待自心,方能调伏烦恼,悟证上师密意,圆满二利事业,成就解脱胜果。
愿一切有情离苦得乐,究竟成佛!
普巴扎西
藏历火狗年吉祥日
引言 趣入佛门之目的
趣入佛门之目的=自利+利他
自利=获得今生快乐+获得临终自在+获得永恒幸福
学佛者首先要了知信仰佛教之目的及修学方法。当今诸多信众皆以未来趣入安乐之处作为信仰佛教之目的,此理纵然不谬,然由于长期无缘听闻具德导师之教言,未解此中真实理趣,故无法树立佛教的正知正见,于迷惑中仅凭相似理解与善行,很难获得真正的快乐。
细致观待痛苦根源,若缘外境而生,则境转而苦尽。然实际上,痛苦并未随境之迁转而消失,故痛苦并非缘于外境;若缘身口意三门而生,然身逝则无从感苦,语息却痛苦尚存,故苦唯心造。譬如梦见狗向自己扑来,若未知为梦境,必然心生恐惧,狂奔不已;若知为梦,本来虚幻,纵然虎豹围伺,全无惊惧。轮回和因果规律并非佛陀创造,而是法界本来真谛,佛陀实证生命真相,洞彻法界之奥秘,慈悲揭示痛苦之根源,并指引何谓趋向光明之途、何谓痛苦险道。因此若欲自他离苦得乐,调心并最终证悟佛果方为究竟妙道。如是理解趣入佛门之真实意旨,于心中生起定解,方能不为逆缘所转,全身心投入修行之中,获得永恒之快乐。
一、自利
言及趣入佛门之目的,诸多佛教信众往往会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为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此言虽然不谬,然若细致追问,有些行者将西方极乐世界安立于具体方位的遥远他方,将往生仅仅理解为下一世的幸福时光,似乎修学佛法只为消极等待遥不可测的来生。故难免心生疑惑:“为了不可知的未来,值得今生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吗?”吾等需知,“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乃佛教之宗旨。因此,西方极乐世界非为遥远之外境,而在自心。内心清净之时,不仅今生快乐、临终自在,获得未来恒久的幸福!更能救度无量众生脱离轮回之苦。如是三世之快乐方为趣入佛门之目的。细致观待,世间人仅为了自己和家人今生暂时的快乐尚殚精竭虑、穷其一生心血,如今为了自他生生世世之快乐,还有什么代价不值得付出呢?
(一)趣入佛门获得今生快乐
遍观世间,追求幸福的动机潜藏于众生一切行为之背后。人们嗜食鲜活水产,谓之有利健康长寿;举家垂钓,谓之享受天伦之乐;人皆顺己,谓之称心如意;一掷千金,谓之成功人生……如是种种,人们满足于片刻的口腹之欲、短暂欢愉、颐指气使和功成名就。诚然,如此快乐若能贯穿始终,人生似乎是幸福的。然若进一步细致观察,为何常吃海鲜之地域,患绝症者数量远高于其他区域?为何有者恨不能朝夕相伴,结果仍骨肉分离?有者郎才女貌,仍致家庭破裂?有者一朝显赫,终却穷困潦倒?即便一生安享荣华富贵者,为何临终依然感叹一无所有而以恐惧面对死亡?
如是一切,释迦牟尼佛早在2500年前就给予了最圆满的诠释——三世因果。人们往往表面上相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古谚,事实上却一厢情愿地期盼着不劳而获甚至以苦求乐。凡夫未解幸福真相,亦不知获得幸福之正确方法,纵然勤苦追求,却求乐反苦。古人云:“有命尽贪生,无分人与畜。”人们害怕病痛,却为一餐饮食戕害众多生命。历史上惨绝人寰的战争屠杀,如今何尝不是日日在无数饭馆和家庭的餐桌上重演?人们在饱尝病痛、妻离子散诸苦之时,可曾想过此乃往昔宰割无数众生生命所招之果报?如是求乐果却播苦因,岂非南辕北辙、永无安乐?相反,趣入佛门者以智慧平等地观待众生,因而心怀仁慈,常起悲愍,深心护生。如是善行自然感召身心健康,诸事顺遂。而有些行者自认为常行善法,却仍然生活困顿甚至遭遇种种不幸,由此难免滋生困惑:如是窘境难道是善法的果报?殊不知因果不能互相替代,行善固然能于未来感受幸福,但宿世恶业成熟之时,仍会感受苦果,但学佛者视其智慧福报力量之大小,能极大减轻甚至根本消除痛苦。故万不可误会学佛行善感召痛苦,实乃过去恶业成熟所致之痛苦。
在常人眼中,才子佳人往往是令人艳羡的美满家庭,然若每人都自认为优秀而以主角的姿态强迫对方顺从自己,并以此作为自己幸福之标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大大小小没有硝烟的战争时常弥漫在众多家庭……由此可见,当人们执著于外境的是非曲直,意欲战胜他人时,痛苦是无可避免的。诚如自己脸上有污垢,却不断擦拭镜子,永远不会清净。如是以烦恼心执著于改变外境,不但外境不会随凡夫的烦恼心而转,自心的执著反而会以烦恼心造烦恼业,进而感受苦果。相反,趣入佛门之智者,即使面对矛盾,亦反观自过而调伏自心,哪怕擦肩而过之众生皆视为吾母,烦恼争端又从何而起呢?如无垢光尊者于《究竟胜义之教言——精要明镜》中曰:“未修行自过自调伏而观无边净相,以贪嗔之发心,故不入大乘法门。”此所谓慈心向众生,所至皆和合。往昔释迦牟尼佛于外道盛行之印度弘传佛法,不仅未与持异见者结怨,反引导无量众生趋入正道,正是自净其意之功德。
面对现代社会与日俱增的压力,人们往往坚信通过刻苦奋斗即能实现人生的梦想,证明自己的价值。然细致思维,若仅凭努力追求即能得到富贵,为何有人一生孜孜不倦勤苦追求,最终还是一贫如洗?有人呼风唤雨显赫一时,最终却沦为乞丐甚至阶下囚?反观自身,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亦常令我们摸不着头脑:有时境遇好得超乎自己想象,有时却又任凭如何努力仍一再受挫……于是人们将这一切归结为“命运”。从古至今,无数人试图探索命运背后的奥秘,有些人从生辰八字、风水星象等外境推演,似乎找到了屡试不爽之规律。然进一步思维:为何有人生辰八字好?为何有人能买到风生水起的楼盘?为何有人却无论如何努力也只是一介白丁?故命运的奥秘唯依佛法因果之道理方能诠释,此外再无其他答案。
回到现世,越来越多的人每逢初一、十五到寺庙烧香、拜佛,或者常年供奉财神祈祷事业兴旺发达,如是行为固然为善举。然细致观待,若无往昔善因,即使一生与财神同行,能否家财万贯亦未可知。从前,有位乞丐希求摆脱贫困的命运而勤苦祈祷,终于得以面见护法神,却始终未能如愿致富。一日,他随众行乞归来,护法神对他说:“今天吾已赐汝悉地。”乞丐答曰:“吾与众同,仅得一碗薄粥而已,未见您赐之悉地。”护法神说:“汝较他人多得一块肉,此乃吾之恩赐。汝因往昔未种善根,今生纵如何努力,吾亦难赐予汝更多财富。”
古人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此语虽然不谬,但其关键在于如何耕?耕何田?获何福?凡夫未解福报真义,有者不知善行理趣(三殊胜法),纵得终失,如耕一季之福田;若往昔未行善法,仅以世间执著勤苦追求,如耕无种之田;甚至以烦恼心损毁往昔福田,则福报无从可寻,如毁将收之田。相反,趣入佛门者深知:欲广福田凭心地。故善调自心,如法积福,少许善因即能获福无量。
依共同见解,“福”可以理解为世间福报,“德”主要取决于烦恼业障的轻重,乃内在功德。然作为修行人,求福德应求其本,以调伏自心为要。若已调伏贪嗔痴烦恼,内心知足、调柔,此方为大福报。依无上窍诀法之不共同见解,无漏福德乃烦恼业惑消尽所呈现之清净功德,与智慧无别。诚如古德云:“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当自心安住于显空无别之清明禅定,显现即福德资粮,为色身;空性即智慧资粮,为法身。故于现前即能证得二资粮双运之见,圆满三身之果位。
如是可见,趣入佛门不仅能令吾等今生健康长寿、和谐安乐、衣食具足,更能令自心清净、调柔,诚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当心之本体朗然呈现,则无有造作之恒时法喜超胜一切世间幻灭无常之享乐。
(二)趣入佛门获得临终自在
天下似乎无人不畏惧死亡,却回避谈论死亡。因为对于青壮年,那似乎是遥远甚至不可能发生的事;对于老年人,则是忌讳和不吉祥的。似乎很少有人想到面临死亡会是什么样的情景?我该怎么办?大概更多人是把心一横:“咬牙挺过去!”如果死亡对于每个生命都是“一了百了”,那么世间大约没有什么痛苦了。然若进一步想:“为何那么多人临终时痛苦地挣扎?他们当时感受到什么?”“死了以后会怎样?会到什么地方?”如是思维可知死亡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也许更多人觉得人人都会面临死亡,想那么多干嘛?然而不妨试想:人们耗尽毕生心血苦心经营美满的家庭,谋求名望及房、车等一切财产,并且意愿永远掌控在自己手中。但当撒手人寰之际,不得不痛苦而无奈地放弃如是挚爱亲朋、名利珍宝,孤独地飘向莫测的未来,如是令人心碎的残酷现实有几人能坦然面对?有些人认为:“我这一生与人为善,肯定有‘好报’。”然细致观待,世间凡夫所行善法可曾如圣者般,丝毫未杂染自利之心?若希求未来福报布施乞丐零钱或为了家人健康、事业顺利而行善,如是有漏善法虽有善果,然能否因此成为临终自在之因亦未可知。故需了知,如是自欺欺人之逃避心态如鸵鸟埋头入沙以避命难,无有实义!
富贵事小,生死事大。若欲成为生命之主宰,坦然面对临终,首当了知生命和轮回真相。提到轮回,有人无知地将轮回当作浪漫的事,想当然地相信自己来生还会做人,甚至延续今生爱恨情仇的故事。环顾周遭,我们不妨试想:那些可怜的流浪猫狗是哪里来的?如果知道自己在饭馆亲点宰杀的活鱼就是自己往昔的母亲,还会津津乐道鱼片的美味吗?世上没有无根之草,吾等现今每一分心念、每一个行持,聚合起来都是导向未来之风向标。故今生拥有珍宝人身,乃无量劫行持善法所获果报,若未善加利用,甚至恣行恶业,则临终必将堕入恶道,感受无量诸苦,遑论自在?
纵观世间,凡夫未解生命实相,将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名利追逐之中,即使功成名就,圆满财富、事业、家庭等诸多快乐,仍难逃时光之轮,明眸皓齿转眼即成皓首苍颜,面对无常逼迫,顿时内心茫然,一生辛劳,究竟为何?眼看脆弱生命如风中之烛,凭何抵挡业风之迅猛?
无上佛陀洞彻生命真谛,诸多高僧大德亦圆满实证此义,我等趣入佛门者依前辈之足迹,势必自在面对临终,超越轮回羁绊。往昔我家乡有位名为阿克灯增的年长僧人一直在山中修行,家人探望他时,发现他的鞋底破了一个洞,意欲为其补缀,然其执意不肯。一日,家人告知他:另一位在山上修行断法的僧人自在往生了,他叹口气说:“唉,我原来准备三天后‘走’,故未让你等补鞋。若我与他相继离世,势必令乡人过度悲痛,我权且再住世一年吧。”随即将鞋交予家人缝补。一年后,老和尚安然圆寂,临终示现殊胜的成就征象。
我家乡还有一位名为阿克旺堆的僧人,某日嘱咐家人送两袋糌粑至自己闭关茅棚,并待一个月后再来探望。家人如是照办,却不解其意。一个月后,家人来到茅棚,发现尊者端坐坐垫之上,以七支坐法趣入涅槃。尊者房内空无一物,全部物品已移至另室,两袋糌粑亦已上供下施。根据尊者标注的日历推算,当天距尊者圆寂正好七天。如是依靠精进修持正法而获临终自在者屡见不鲜,故依此足迹亦能令我等临终自在,生死无惧。
(三)趣入佛门获得永恒幸福
几乎每人都有过噩梦的经历,如是可怖的梦境皆来源于往昔之习气,漫长的来生旅途与梦境极为相似。现世中凡夫执著如幻外境,随得失起落而乍喜又忧,来世更如飘落之羽毛无法自主,唯随业风流转,生生世世辗转漂泊于轮回,感受无量诸苦。因此是永离苦难获得恒久幸福?还是重享人天安乐?甚至不幸堕入恶趣感受无量痛苦?一切取决于我们今生所造之业,以及修行佛法所得之功德。
趣入佛门者虽置身于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然因善调自心之故,了知一切恩怨得失、生灭起伏皆虚幻无实,故不为烦恼所缚,进而实证心之本体,不仅梦中自主,未来亦能依靠修证之力呈现永恒安乐之境。如前所述,诸多信众皆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作为修学佛法之目的,并将极乐世界理解为死后往生的一个实有地点,如是见解虽有一定道理,然未免与了义理趣相去甚远。须知,极乐世界总分为显现极乐世界、功德极乐世界和自性极乐世界。当内心清净证得自性极乐世界时,显现极乐世界和功德极乐世界自然呈现。此即我等通常所言之功德——信心和慈悲心的意义。如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意为一心向善者,西方极乐世界即在眼前;一心向恶者,西方极乐世界远在天边。)故我等应精进调心,进而生生世世获得西方极乐世界之大自在境界。
二、利他
诚如无垢光尊者于《究竟胜义之教言——精要明镜》中曰:“三界六趣之有情无一未曾做过自己父母,若未以相续大悲菩提心而发清净誓愿,则不能开启利他宝藏之门。”
以共同见解而言,遍虚空际一切有情无一未曾做过我等父母,并且无不与现世父母一样,于我等具生养之大恩。然因无明遮障而造无边罪业,至今尚流转于轮回深渊,无依无怙,遍历种种难忍之痛苦。“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对于此等可怜之父母众生,我们何忍袖手旁观?故当生起“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之悲心弘愿,以天下众生之安乐为己任,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依三宝之大悲甘露,将众生置于暂时乃至究竟的安乐之地。
菩提心乃趣入佛门之根本,其要义为调伏内心。若未调伏贪嗔痴烦恼,即使行持善法,亦无法利他,甚至连自利亦不可得;而一旦降伏贪嗔痴烦恼,虽未刻意利他,然因调伏烦恼之故,身不造杀盗等恶业,且常助人为乐;语无恶口两舌等,且语出和雅妙音;意无恶念,常怀善愿悲心,且具出世间之智慧。三门具此等功德,自然逢缘善对,欲不利人亦不可得。故调心乃实践菩提心之根本,行者勿舍本逐末向外探求。
许多人在怜悯面临杀身之祸或者食不果腹之众生而随自力放生、布施等时,怀有“我在利他”之心态。然细致观待,吾虽以微力施予救护,但吾等能生起慈悲心等善法而趋向解脱道,皆为如是所施之众生所赐,故彼等应为吾等感恩之对境。若趣入佛门者具备如是见解,便能以更加广大平等之慈悲心利益众生。以不共同见解而论,圆满证悟者由于已超越时空及思维造作之一切戏论,故恒时无勤任运显现广大利生事业。
复需了知,佛法并非高高在上之宗教,也非为寺庙庄严的建筑、兴盛的香火及华丽的袈裟等等形象;修行者也并非不苟言笑、与世隔绝、不通达人情世故的怪人;修行的过程虽然亦有苦行,然真正的挑战在于战胜自心的烦恼。佛法与生活原本一如,以佛法的智慧观待他人,则一团和气;面对逆境,则无有恐怖;面对未来,则充满自信。如是面对生活,自心不为其束缚,此乃佛教最高之境界。因此,趣入佛门是令自他今生、临终、未来生活更加幸福、和乐、健康的无上法宝。诚如我等传承祖师堪布昂琼于自传中曰:“世间俗人皆以快乐开幕,以痛苦告终。唯修行人以痛苦开始,以快乐谢幕。”
来源:往昔柯日密咒洲网站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