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9-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这是讲到种姓的过患,下面第七个,讲大乘种姓的功德。
师念藏语传承。
庚七、种姓之功德:
久远堕恶趣,能速得解脱,
于彼受轻苦,具悲成熟众。
学习大乘佛法,或者大乘种姓成熟者,有四种功德,第一个是“久远堕恶趣”,还有第二个“能速得解脱”,然后“于彼受轻苦,具悲成熟众”,每一句是一个功德。
第一个功德“久远堕恶趣”,像声闻缘觉、世间人,这些人如果造了像世间当中的五无间罪等,在很快的时间当中,马上、立即会堕入无间地狱等,感受无量的痛苦。
而如果是大乘种姓造了五无间罪等非常严重的罪业,他有没有果报呢?是有果报的,但是这种果报,并不是马上感受的。要过很长时间,中间隔开很长时间之后,他才会堕恶趣。就像现在的世间当中,判了死刑,缓期两年执行。这个过程还是比较特殊的,因此大乘种姓,虽然也有一种因果成熟规律,但是需要拖很长时间以后,才堕入恶趣感受痛苦。这样的话,中间遇到其他的因缘,就很可能有逆转的机会。
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修行大乘者,自身有一种惭愧心和忏悔心,这种忏悔的力量,能逐渐把他的业力拖延下去,而不会立即、马上感受业报,这就是我们学习大乘佛法具有的“优惠政策”。
大家也想想,你如果是大乘的话,很多“优惠政策”是自然而然就有的,这是一种规律,这是一种法性力。这并不是因为大乘的这些菩萨,很有钱、很有威力,把整个因果规律全部乱搞了,以他们的权力来从事一些腐败工作,不是这样的。“优惠政策”是一种自然的规律,是安立在规律上面的自然法性力,有这样的特点,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功德“能速得解脱”,如果小乘种姓造了五无间罪等非常严重的罪业,那么他在地狱里面、饿鬼里面会受很长时间的苦,可能在几个劫的时间当中都是这样。
但是如果大乘的修行人造了五无间罪等等罪业,他也许会堕的,但是堕的时间非常短,就像球掉在地上、马上弹起来一样,在很快的时间当中,会解脱的。
《佛说阿阇世王经》[注3]里面讲了很多大乘的功德,你们可能看过吧,阿阇世王当时造了五无间罪,各种经典说法是不同的,但不管怎么样,他杀了父亲,后来特别后悔,就到佛陀那里去。佛陀用智慧观察,应该由文殊菩萨来教化他,就让他去找文殊菩萨。
阿阇世王迎请文殊菩萨应供的过程当中,文殊菩萨给他讲了一些大乘甚深的空性法门。第二天,阿阇世王又到佛陀那里去,又去忏悔。佛陀就告诉他:虽然文殊给你讲的法,像芥子许那么小,但是已经净除了你须弥山这么大的罪业、非常大的罪业。
舍利子当时问:阿阇世王要不要堕入地狱呢?当时佛陀说:虽然他要堕,但是时间非常短,就像天人一瞬间来到人间一样的。他将来会堕地狱,但是堕地狱的时间非常非常短。
后来佛陀也讲了,这样的因果,“我知人而所作。而余无知者”,别人是无法了知的,“人而不可轻”,你们也不能轻视,“从轻得其罪”。
表面上看,阿阇世王是造了五无间罪的人,但是因为他通过甚深大乘佛法来忏悔,所以在很快的时间当中,得以清净了自己的相续,并且得到了将来成佛的授记。
大乘种姓能在很快的时间当中获得解脱,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功德“于彼受轻苦”,一般来讲,小乘和其他众生,如果造了非常严重的恶业,他感受的痛苦,相当得剧烈,难以忍受。上师如意宝在《文殊大圆满》前面轮回痛苦的时候讲,一个是非常难以忍受,一个是时间很漫长,主要有这几个特点。(师背诵藏语)
但是如果是大乘种姓,即使造了非常严重的罪,比如说破了戒、造了五无间罪、杀生等等,非常严重的这些罪,由于他修学了大乘佛法,所以最后感受的罪报非常轻。
《佛说阿阇世王经》里面说,阿阇世王虽然堕地狱,但是不受痛苦。好像地狱里面也有不受痛苦的现象,这是经文当中这样讲的。经文里面说:“泥犁名宾头。入中无有苦痛”,他虽然堕入地狱,但是他不受痛苦。
有些领导虽然被判了刑,但是在监狱里面,过得还是比较不错的。我去过很多监狱,有些领导好像在监狱里面过得还是比较不错的。有一个原来是省厅的厅长,他在监狱里面干管理图书方面的工作,我说:你还可以,你这个领导到了这里也还不错啊。
有时候大乘种姓到了地狱里面,就像我看到的个别原来的领导一样。监狱里面有很多这样的人,我去了一个监狱,在那里面有好多非常有才华的人。有一个人,以前是非常著名的画家,他到了监狱之后,也天天画画。整个监狱里面有很多非常好的画,我一看就知道,这里面肯定有人才。监狱里面的人才特别多,有歌手,有明星,什么样的人都有。这些人到了那里以后,有一些人也是不受苦的。
第四个功德“具悲成熟众”,最后一个,一般小乘种姓的众生造了恶业,堕入到地狱、饿鬼、旁生当中的时候,他只能等着他的业力受尽。甚至有些众生在地狱、旁生当中,还不断地用嗔心、贪心来造更多的恶业,更加延长了他的服刑时间。
但作为大乘种姓,即使变成动物、变成地狱众生,他也不会造业,而且在那里修悲心。
我们以前讲过匝哦之女的公案,他刚开始报答母亲的恩德很孝顺,后来对母亲有了轻毁的语言和行为,因此而堕入地狱。他在地狱里面感受铁轮在头部旋转的痛苦,脑浆四溢。《前行》[注4]里面讲,在这个时候,他心里想,如果还有这样的地狱众生的话,愿所有的痛苦由我来承受。“他刚刚萌生这样的念头”,头上的铁轮已经腾空了,他“马上就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了”。
我在讲《前行》的时候,在《杂宝藏经》[注5]里面找到了这个公案。这个经典里面说,他问这个铁轮会不会掉到地上,狱卒说:不会的,“不曾堕地”。但是他发了“愿使一切应受苦者尽集我身”这个心之后,突然铁轮就掉在地上了,“作是念已。铁轮即堕地”。
经典和窍诀书的说法,好像稍微有点不同。但不管怎么样,掉也好,不掉也好,也许可能先腾空,最后掉下来了。所以我们可以说:先腾空,一会儿就掉下来,这个时候,他就转身到天界当中去了。(众笑)
还有加巴谢达(嘉瓦谢达)的公案[注6],他在地狱里拉马车,对与他一同拉马车的朋友,生起悲心,因此也获得了善趣的果位。
发了大乘菩提心的这些人,即使来世转生到地狱、旁生当中,他也会给旁边的人发菩提心的。
可能人间的地狱就是监狱,被关在监狱里面的话,有菩提心的人,经常帮助别人,自己有吃的东西,会分给别人;而没有发大乘菩提心的人,别人有吃的东西,他会去抢,这个差别是非常大的。
以前文GE期间,藏地的很多高僧大德在监狱里面弘扬佛法,最后出来的时候,非常出名,他们确实利益了很多很多的众生。自己稍微有一点食物,全部都布施给别人,自己饿着也不当回事,这样逐渐逐渐就感化了周围的人。别人有食物时,就开始供养他们。
但是如果人很自私的话,一开始就抢别人的,那可能就比较麻烦了。
对于这种菩提心,我们生生世世发愿不要退失。哪怕我转生一个动物,哪怕我转生一个地狱众生,也要像世尊的前世加巴谢达一样,利益众生。
现在每个人听受这个《经庄严论》,好在什么地方呢?就是以很甚深的一种理论来讲,大乘种姓的特点、差别,讲得非常清楚,这样我们就可以了解,大乘种姓有非常好的功德。
前面讲了七个方面的道理,下面用两种比喻来说明大乘的种姓,一个是如金子的比喻,还有一个是如宝珠的比喻。
师念藏语传承。
庚八(种姓之二喻)分二:一、如金;二、如至宝。
辛一、如金
当知如金类,无量善根处,
智慧具无垢,亦是威力处。
这里大乘种姓是用什么来比喻的呢?所谓大乘种姓特别特别好,有怎么样得好呢?我们说:像黄金那么好。
我以前给你们讲过,在藏地经常说,这个人特别好,就像金子一样、纯金一样;这个人是没有问题的、非常好的,就像纯金一样。因为纯金没有垢染,质量上没有什么问题。
首先用金子来比喻,大乘种姓像金子一样。要给大家讲一下,在这里金子有四种特点,是什么呢?
第一个特点,金的界性是一种宝藏,有很多很多。比如说世间当中,一个金矿产出多少万吨金子,现在世界上有很多产金子的金矿。所以金子有个特点,可以出现许许多多、无量无边的金子,这是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金子的颜色很耀眼夺目。
“北JING的金山上”,我去找了,没有金山,只有土山。
金子有非常特殊的耀眼夺目的金光闪闪的光泽,这是金子的特点,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特点,金子的本质,没有任何的污染,它是非常纯洁的、无垢的。
第四个特点,金子可以做许许多多的装饰品,耳环也可以,戒指也可以,还有各种项链也可以,还有衣服上画圈圈也可以,金子可以做各种各样的装饰品。
“当知如金类”,金子有这四种特点,同样的,大乘菩萨的种姓就像金子一样的。
第一个方面“无量善根处”,像金的界性是许许多多金子的根源一样,大乘种姓的这些人,可以在相续当中,增上许许多多世间和出世间的善根功德,无量无边的善根以此而可以增上。
比如说一个地方培养了很多大乘种姓的菩萨,那么这些菩萨可以弘扬更多的善法,而且从菩萨的自身来讲,因为有了这种大乘种姓,所以菩提心的威力、六波罗蜜多、十力、四无畏等等,这些无量无边的善根都可以增上,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方面“智慧”,像金子发出灿烂的光芒一样,作为菩萨种姓,他有一种特殊的智慧。大乘种姓要求学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知识,他的智慧能照见一切诸法的总相、自相,以及本质、作用、因缘等等,所以大乘的智慧就像金子的光芒一样,可以照耀整个世界。
大乘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大乘是非常精进的。通过精进,人的这种智慧,是可以开发出来的。
《正法念处经》里面讲,“若人常精进,恒修行正法,此人心智光,犹如大明灯”,如果有个人,恒常精进地修持正法,那么这个人的智慧,就像明灯一样照耀世界。
大乘的智慧应该是非常特殊的,并不像小乘、世间人那样。世间人和小乘人的心力不够,是因为自私自利,不管在哪里,都有这个毛病和坏处。如果以无私和利他的心,就像《入行论》里面讲的一样,学习所有的五明、十明,那么他的智慧能照见一切。
第三个方面“具无垢”,像金子无有任何垢染一样,作为大乘种姓的菩萨,他通过一些对治烦恼的窍诀来使自相续得以清净,他的相续不被贪嗔痴等烦恼垢染,这是第三个。他身口意都是很清净的,无有垢染的,极其庄严。
在《大方等大集经》里面讲,“得身寂静相庄严,得口寂静众乐闻,得心寂静具神通,如是皆因趣大乘”。意思就是说,因为生生世世,他的身体非常清净寂静,所以相貌非常庄严;因为生生世世,他的语言极其寂静、极其清净,所以他经常听到的是,别人对他的赞叹、赞美,这些快乐的声音;因为生生世世,他的心寂静,所以他具足各种各样的神通、悲心、智慧等等,所有身口意快乐清净的主要的原因,是他趣入大乘、修学大乘。
我们这里很多的法师和有些居士,我经常非常随喜他们,这些发心人员,自己的身口意的确极其庄严、极其清净,而且为众生做了许许多多的事情,很有意义。
这是我们讲的第三个。
第四个方面“亦是威力处”,像金子可以做各种各样的装饰品一样,同样的,大乘种姓能成为众生的一切所依之处,因为大乘种姓有一种威力,依靠这种威力而示现力量,我们下面还会讲《威力品》,他具有神通、具有利他等很多很多的功能,有一切力量。
大乘种姓跟小乘种姓之间,弘法利生也好,自己修行的力量、威力也好,完全是不相同的。大乘种姓有各种各样的善巧方便,就像金子做耳环也可以,做项链也可以,做鼻环也可以,做各种各样的、许许多多的东西都可以。现在藏地有些人,把金佛像贴在自己的头顶上,像阿弥陀佛一样,自己认为很好看,也有这样的。有了金子的话,做佛像也可以,做金盘也可以。
大家都知道,大乘种姓真的是像纯金一般的,谁有利他心的话,这个人就跟金子一样,非常纯净。
刚才讲了金子是众多的根源,还有颜色很庄严,还有无有垢染,还有堪能做一切的四种特点,同样的,如果是大乘种姓,也具足这些特点,无数的善根可以增长,智慧也可以增长,身口意的清净可以增长,所有弘法利生的事业,依靠大乘种姓的威力也可以增长。
在座的各位当中,有些人可能是小乘确定种姓,那我再怎么讲,也没办法改变你,因为你的种姓已经确定了,没办法改变了。
如果你是一个不定种姓,那可以想一想,你以前可能对大乘没有很多的兴趣,通过听闻之后,知道了在为众生的事情、为自已成就等各方面,大乘都有很大的利益,我还是要发菩提心,我还是要利益众生。
那天我不是说了吗?有时候有些人处在大乘的环境当中,慢慢慢、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最后真正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大乘佛教徒。西方有一种浸泡式的教育,你一直在学院里面,呆了十年、二十年的话,我昨天统计了一下,有很多人在学院里面呆了十五年、二十年。这些人也许没有出现神通、神变,但是在这样的一个环境当中呆了二十年的话,那大乘佛法金子的光等等各方面的一些功德,在自己相续当中应该有一些吧,我是这样想的。
我们需要长期奋斗,这是很重要的,这是第一个比喻,大乘种姓像金子一样。
师念藏语传承。
辛二、如至宝:
当知如至宝,大菩提因故,
大智圣等持,群生利益处。
第二个比喻像宝珠一样,大乘种姓就像如意宝一样,非常难得。
如意宝,就是我们称呼的“仁波切”,知道吧?国外的很多人称呼,“这个上师仁波切”,“那个上师仁波切”。如果真的是“仁波切”的话,那么他要是大乘种姓。小乘种姓的“仁波切”,是很少的,因为小乘种姓不会用“仁波切”来比喻。
仁波切也就是如意宝或者宝珠的意思,现在很多用于对上师的尊称。这个名词刚开始是从台WAN和美国来的,“这个仁波切”、“那个仁波切”。现在包括南方和东北,也有“这是假仁波切,还是真仁波切”,这样的说法。
真正的如意宝、宝珠,比如说世间当中的蓝宝石、琉璃,还有金刚钻石、红宝石等等,这些都叫做宝珠、珍宝,它有四种特点:
第一个特点,这个珍宝是一种高贵的物质,这个物质不可能衍生、或者产出像一般石头、瓦砾等等这样的东西。比如说水晶、钻石当中,只可能出现水晶、钻石,不可能出现一个质量特别低等的物质,这是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宝珠的颜色,不管是蓝色的、白色的、红色的,什么样都非常好看、美丽、让人悦意、让人们生起极大的欢喜心。根本不可能看起来像不净粪一样,非常难看的,没有这样的。
第三个特点,宝珠的形状,不管是圆形的、椭圆形的、四方形的,什么样的形状都是很美妙的、特别好看的,不可能变成残缺的、非常难看的,不会这样的。
第四个特点,宝珠可以利益很多人。一般来讲,身上有一点点宝珠还是很好的。现在为什么很多人都喜欢带宝珠?像金子、钻石、珊瑚等等,不仅仅是为了装饰,还可以驱除很多的病魔、毒药等等,会有这样的功德,所以真正的宝珠,对自身是有利的。
“当知如至宝”,宝珠具有这四种特点,菩萨种姓像宝珠一样的。
第一个方面“大菩提因故”,发了大乘菩提心叫做仁波切,他像宝珠一样的。他发了这样的大乘菩提心,就永远不可能变成自私自利的心,不会再发不好的心而变成世间人。菩萨种姓是在金刚喻定后无间产生解脱一切障碍大菩提的因,一切都成为菩提的因,这是“大菩提因”,这是刚才宝珠第一个特点的比喻。
第二个方面“大智”,像金刚钻石的颜色非常鲜明一样,菩萨具有许许多多的智慧,比如说大圆镜智、成所作智等等,以四智、五智来庄严。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就像宝珠的颜色一样,非常美妙,有世间和出世间的智慧,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方面“圣等持”,就像宝珠有非常好的形状、形状圆满一样,作为大乘菩萨的话,他具有首楞严三摩地、虚空藏三摩地、狮子奋迅三摩地,有各种各样的大乘三摩地,有些经典里面讲了十万个等持,有许许多多的禅定。
刚才的颜色,比喻智慧;现在的形状,比喻禅定。
我讲的不能跟原文脱节,不然到时候你们也对我发太过。但我也不怕,我学过因明,怕什么?那天我去苏州大学演讲,他们给我问了很多尖锐的问题。后来那个教授说:哎呀,其实我也想学因明,藏传佛教的因明对我自保护还是很重要的!
因为刚开始他可能看我有点可怜、有点担心吧,我一方面给他们反驳,一方面也有自我保护,所以他说:我也想学因明,其实藏传佛教的因明,对自我保护来说,是很重要的“哦”!(众笑)
第四个方面“群生利益处”,像宝珠对我们的身体有利益一样,大乘种姓的菩萨,实际上在暂时和究竟,对众生来讲,都是非常有利益的。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哪怕居住在一个环境当中,那对整个地方就有非常大的利益。一个菩萨,哪怕他住世一天,也能给整个世界增添一种快乐和美满。
以前我听说,有一个藏族的老法师,他在讲什么经的时候说:“我本来不想赞叹自己,但是在这里,为了让人对我正面了解,我要说,我的上师,曾经对我授记过,是怎么说的呢?我这个人,不管住在哪里,对当地肯定是有利的”。老法师好像特别不好意思地说了自己的功德,他是我们色达的一个上师,早就已经圆寂了。
的确也是这样的,以前法王如意宝也说过,真正利益众生的这些大菩萨,哪怕住世一天,也对众生有非常大的利益。像世间的如意宝、宝珠在哪里,就对当地的风调雨顺等各方面,对整个气候、对整个生活,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利益一样,作为菩萨,也是对众生有利的。
如意宝珠具有以上的四种特点,其实大乘种姓真的是像如意宝珠一样的,这些比喻非常好。
有利他心的这些人,可以称得上像金子一样的,也可以称得上像宝珠一样的,这些人叫仁波切也好、叫法王也好,或者叫总统、叫主席,都可以的。只要利益众生,那么世间当中最美妙的名称,都可以堆在他的头上。如果没有利他心,甚至对众生有害的话,那表面上,对他什么样的称呼,实际上都是对他的一种削弱,对他来讲是一种耻辱,并不是很好的。所以,我们应该懂得大乘种姓的这两种比喻。
好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