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0-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妙法莲华经》,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卷第六/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
尔时,佛告得大势菩萨摩诃萨:“汝今当知!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持法花经者,若有恶口、骂詈、诽谤,获大罪报,如前所说;其所得功德,如向所说,眼、耳、鼻、舌、身、意清净。
“得大势!乃往古昔,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有佛名威音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劫名离衰,国名大成。其威音王佛,于彼世中,为天、人、阿修罗说法,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诸菩萨,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说应六波罗蜜法,究竟佛慧。
“得大势!是威音王佛,寿四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劫;正法住世劫数,如一阎浮提微尘;像法住世劫数,如四天下微尘。其佛饶益众生已,然后灭度。正法、像法灭尽之后,于此国土复有佛出,亦号威音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如是次第有二万亿佛,皆同一号。
“最初威音王如来既已灭度,正法灭后,于像法中,增上慢比丘有大势力。尔时有一菩萨比丘名常不轻。得大势!以何因缘名常不轻?是比丘,凡有所见——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悉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而是比丘,不专读诵经典,但行礼拜,乃至远见四众,亦复故往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四众之中,有生嗔恚、心不净者,恶口骂詈言:‘是无智比丘从何所来?自言:“我不轻汝。”而与我等授记,当得作佛。我等不用如是虚妄授记。’如此经历多年,常被骂詈,不生嗔恚,常作是言:‘汝当作佛。’说是语时,众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掷之,避走远住,犹高声唱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以其常作是语故,增上慢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号之为常不轻。是比丘临欲终时,于虚空中,具闻威音王佛先所说法华经二十千万亿偈,悉能受持,即得如上眼根清净、耳鼻舌身意根清净。得是六根清净已,更增寿命二百万亿那由他岁,广为人说是法华经。于时增上慢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轻贱是人,为作不轻名者,见其得大神通力、乐说辩力、大善寂力,闻其所说,皆信伏随从。是菩萨复化千万亿众,令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命终之后,得值二千亿佛,皆号日月灯明,于其法中,说是法华经。以是因缘,复值二千亿佛,同号云自在灯王,于此诸佛法中,受持读诵,为诸四众说此经典故,得是常眼清净,耳、鼻、舌、身、意诸根清净,于四众中说法,心无所畏。
“得大势!是常不轻菩萨摩诃萨,供养如是若干诸佛,恭敬、尊重、赞叹、种诸善根,于后复值千万亿佛,亦于诸佛法中说是经典,功德成就,当得作佛。
“得大势!于意云何?尔时常不轻菩萨岂异人乎?则我身是。若我于宿世不受持读诵此经、为他人说者,不能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于先佛所,受持读诵此经、为人说故,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得大势!彼时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以嗔恚意轻贱我故,二百亿劫常不值佛、不闻法、不见僧,千劫于阿鼻地狱受大苦恼。毕是罪已,复遇常不轻菩萨,教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得大势,于汝意云何?尔时四众常轻是菩萨者,岂异人乎?今此会中跋陀婆罗等五百菩萨、师子月等五百比丘、尼思佛等五百优婆塞,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者是。
“得大势!当知是法华经,大饶益诸菩萨摩诃萨,能令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诸菩萨摩诃萨,于如来灭后,常应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是经。”
[注2]《杂宝藏经》,元魏西域三藏吉迦夜共昙曜译,卷第四:
(四○)贫人以麨团施现获报缘
昔有一人。居家贫穷。为人肆力。得麨六升。赍持归家。养育妻息。会于中路。见一道人。执钵捉锡。行求乞食。即生心念。彼沙门者。形貌端政。威仪庠序。甚可恭敬。得施一食。不亦快乎。尔时道人。知其心念。随逐贫人。至一水边。贫人即便语道人言。我今有麨。意欲相施。颇能食不。道人答言。唯得而已。即于水边。为其敷衣。令道人坐。和一升麨。用为一团。而以与之。作是念言。若此道人。是净持戒得道人。使我现作一小国王。道人得麨。语贫人言。何以极少。何以极小。此人谓此道人大食。复和一升。用作一团。与而愿言。若此道人。是净持戒得道之人。使我得作二小国王。道人复言。何以极少。何以极小。贫人念言。唯是道人。极似多食与如许麨。犹嫌少小。然我已请事须供给。复和二升麨。用为一团。而以与之。又作念言。若此道人。是净持戒得道人者。使我现得领四小国王。道人复言。何以极少。何以极小。余有二升。尽和作团。以与道人。又作愿言。今此道人。若是清净持戒人者。使我得作波罗奈国王。领四小国。获见谛道道人得麨。故嫌少小。贫人白言。唯愿且食。若不足者。当脱衣裳。贸取饮食。共相供给。道人即食。唯尽一升。余还归主。贫人问言。尊者先嫌麨极少小。如今云何。食不令尽。道人答言。汝初与我一团麨时。正求作一小国王故。是以我言。汝心愿少。第二团麨。正愿得作二小国王。是以我言。汝愿少小。第三团麨。正求得作四小国王。是以我言。汝心愿小。第四团麨。正求作波罗奈国王。领四小国。使我后得见谛道果。是以我言。汝愿少小。不以不足而慊少小。尔时贫人。自生疑念。使我现得王五国者。此事不小。恐无实耳。又复思惟。能知我心。必是圣人。是大福田。不应诳我。道人知已。即掷其钵。著虚空中。随后飞去。化作大身。满于虚空。又化作小犹如微尘。以一身作无量身。以无量身合为一身。身上出水。身下出火。履水如地。履地如水。作十八变。语贫人言。好发大愿。莫有疑虑。即隐身去。时此贫人。向波罗奈城。而于道中。见一辅相。辅相见已。谛视形相。而语之言。汝非某甲子耶。答言我是。问言。何以褴褛。乃至尔也。答言。少失恃怙。居家丧尽。无人见看。是以困苦。褴褛如此。辅相即启波罗奈王。王之所亲某甲之子。今在门外。极为穷悴。王寻有敕。令使将前。问其委曲。知是所亲。王即告言。好亲近我。慎莫远离。却后七日。王病命终。诸臣谋言。王无继嗣。唯此穷子。是王所亲。宜共推举作波罗奈王。统领四国。然后虐暴。先彼道人。于虚空中。当王殿前。结加趺坐。而语之言。汝昔发愿。求得见谛。今日云何乃造众恶。与本乖违。又复为王说种种法。王闻法已。悔先作恶。改过惭愧。精专行道。得须陀洹。
[注3]《大宝积经》无垢施菩萨应辩会,卷第一百/第三十三序品第一:
尔时,城内波斯匿王女,名曰无垢施,始年八岁,颜貌端严,世所希有。其女于二月八日沸星现日,与五百婆罗门俱,持满瓶水,出至城外浴洗天像。尔时,五百婆罗门见诸比丘在门外立,见已皆为不吉。时婆罗门众中,最长宿者年百二十,名曰梵天,谓无垢施女言:“今诸比丘在门外立,此事不吉。我等宜还入城,不须见此。若见此已,于祀祠宜利吉祥等事,皆为不吉。”
尔时,无垢施女以偈答婆罗门言:
“此等皆无受,第一所应赞,
能为多众生,洗除一切恶。
此等皆清净,尽见四圣谛,
外道非清净,为痴冥所覆。
两足尊福田,施此报无量,
种于此中者,于三有无尽。
戒行净具足,出淤泥无著,
行世如良医,治救病众生。
佛为世中胜,是诸法之王,
此等是佛子,成办阿罗汉。
如是行菩萨,慧人云何离?
行此妙行者,世人所应赞。
此等是慧人,久远常行施,
梵志敬此者,众事吉无疑。
赞此具相者,心净良福田,
梵志若信者,得喜无忧乐。”
尔时,梵志复以偈答无垢施女言:
“勿随愚小心,祠莫见沙门,
剃发被袈裟,求乐者莫近。
汝父母不喜,我等怀惭愧,
汝若欲行施,其事亦不吉。
善哉勿恭敬,此等诸比丘。”
尔时,无垢施女以偈报梵志言:
“我若堕恶道,父母诸眷属,
财宝及勇健,尽所不能救。
除彼威德众,谁能救我者?
敬佛法众故,舍身及寿命,
除尊三宝已,更无可依道。”
尔时,梵志问无垢施女言:“汝未曾见佛及僧,亦未曾闻法,何由有此信?”
无垢施女报梵志言:“我初生七日时,处高殿上在金足床,见五百天子飞行虚空,以无量功德赞叹佛法僧,我时得闻。复有一天子,未曾见佛闻法及睹众僧,问诸天子言:‘佛者何似也?’彼诸天子知我至心,并答一天子所问,为生喜悦故,而说偈言:
“‘其发如绀青,清净而右旋,
佛面如满月,百叶莲华色。
毫相如珂雪,右旋人乐观,
黑蜂绕青莲,眉目亦如是。
颊车如师子,眼眴如牛王,
唇如频婆果,齿白密齐平,
其发如鹅行,舌广而覆面。
畅音甚清净,闻者皆欢喜;
孔雀鹅雁声,音如琉璃琴,
紧那众铃声,迦陵频伽音,
拘那罗鸟音,命命拘吉罗,
及种种音乐,佛声亦如是;
其吼如师子,能破诸竞论,
除去诸垢恼,实语断诸见。
处在于大众,能尽诸问疑,
不谬而和柔,悦可于众心。
去离于二边,正说于中道,
恒说适意音,闻音皆欢喜。
口行无谄曲,随语各得解,
佛语慧庄严,如杂妙华鬘。
项圆臂修直,掌平轮相净,
手指纤长妙,爪如赤铜色。
佛身坚平满,细腰师子体,
深齐而圆好,阴藏如马王。
其身如金山,一孔一毛生,
右旋而上向,其喻如龙象。
佣髀鹿[跳-兆+尃]肠,踝平钩锁骨,
足平轮相现,千辐具分明。’
“梵志,尔时诸天子在虚空中,以如此事赞叹如来。复次,如来应供度一切有,至于彼岸得大慈悲,如大医王护诸众生,憎爱不染如莲华在水。于世尊功德,我叹少分耳!梵志,我生适七日,闻世尊如是实功德,自尔已来恒无睡眠,亦无欲觉、瞋恚觉、恼觉。自是已来,我于父母、兄弟、姊妹亲属、财宝、璎珞、衣服、城邑园观及己身寿命,尽无恋爱之心;唯除念佛。如来在在处处,有所说法,系心往听悉皆受持,若文若义不失一句。梵志,我于日夜未尝不见诸佛世尊。梵志,我观佛无厌,听法无足,供众无倦。”
尔时,无垢施女如是种种赞佛法众。时,梵天婆罗门等五百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Khenpo Sodargye 译
戊二、宣说无种姓:
有终定造罪,有尽灭白法,
无解脱分善,善微远离因。
所谓无种姓,也有暂时无有解脱之因而无有种姓与永不得解脱而无有种姓两种。
其一,宣说四种差别:并非永久离开解脱的种姓,但当时似乎无有种姓,不能生起解脱道,因此对低微用否定词,如同只有恶劣的儿子而说无子一样。
若问,那是指什么?
1、有些人,虽然具有大乘种姓,但因烦恼猛烈而始终决定造无间业等罪行,尽管他们有种姓但暂时无有涅槃的缘分,因此相当于无有种姓而安立为无种姓者。2、有些人,被外缘恶知识摄受而以认定业因果解脱不存在的邪见完全摧灭一切白法善根或断绝善根,在没有离开那种见解之前无有解脱种子,因此当时称为无种姓者。3、有些人,唯一为了享受人天等轮回异熟安乐而行有漏善法,但无有以希求解脱意乐摄持的随解脱分善,因此于多劫中也不现前涅槃,为此称为无种姓者。4、有些人,虽有下劣或微少随解脱分善根,但在当时不具备任何能修行福慧资粮威力上面的功德,由此称为无种姓者。以上四种都是,尽管已有大乘种姓,但以强力违缘所执受,因微薄,没有苏醒种姓的缘故,在没有得以转成其他阶段前,长久不会获得菩提,所以是对低微用否定词而称无种姓者。
其二、所谓远离因,与上面四种均不相同,因为永远离开了获得解脱之因而称谓无种姓者。
戊三、以赞叹胜乘种姓而总结此品:
于为利他说,深广之大法,
未知生大信,修行能安忍。
彼等终究时,胜二圆满者,
随增种姓知,菩萨具性德。
由宣说空性法,故为甚深,宣讲(十)地、(十)波罗蜜多、(十)力、(四)无畏等,故为广大,对于为利益其他众生而宣说的深广大乘法,虽然没有如实了知其义,但仅仅听闻便生起极其广大的信解,对修行波罗蜜多苦行能够安忍,以那些因积累二资粮究竟最终时获得超胜世间出世间声闻、缘觉二果的圆满大菩提果,那就是由真实修行善法随增性的种姓中生起,由此可知菩萨具有自性住种姓功德。
生巨德觉树,得乐灭剧苦,
利乐自他果,胜种如妙根。
因为能生长如同树干与花朵般(十)力等极其广大功德的无上菩提妙树,以树荫灭除酷热,令身心安乐。如是为一切众生获得无漏大乐、灭除剧烈痛苦,如同妙树硕果般成熟利乐自他众生果的缘故,殊胜种姓如同妙根坚固不朽一般。
大乘经庄严论中第四种姓品释终
第五发心品
丁三(发心)分四:一、发心之本体;二、发心之分类;三、发心之比喻;四、赞叹发心之功德。
戊一、发心之本体:
喜大加行大,义大出生大,
菩萨之思者,起具二利心。
大乘发心具足四大:1、缘于二利以披甲精进闻思修行大乘法,为利他于无数劫中乐于修道苦行,踊跃不退,即是喜大。2、加行精进如披上铠甲般修行,即是加行大。3、能圆满自他二利,故为义大。4、获得无上菩提即是出生果大。具足这四种功德特点。本体是菩萨心相续的思心所。
若问:它思什么缘什么而发心呢?
思维、缘于自己获得大菩提,思维、缘于能利乐其余一切众生,如此缘菩提与众生利而生起具二利之心心所相应的心,就称为发菩提心。
戊二(发心之分类)分三:地分位之分类;二、以根本等而分;三、以表示与法性所得而分。
己一、地分位之分类:
发心于诸地,信解净增意,
异熟许相异,如是永断障。
发心于信解行地等诸地阶段,信解行地资粮道加行道发心,仅是以清净的信解而发,因此称为信解所生之发心。前七地阶段,称为清净增上意乐之发心,获得自他平等心,于自利他利无有差别之心纯熟,故为增上意乐,远离所取能取之垢故称清净。八地至十地之间,称为异熟之发心,在三清净地,获得任运自成无分别智慧,无勤任运行持波罗蜜多的缘故,承许是有别于前面发心的门类。如是佛地称为断障之发心,因为是究竟果位断除二障及习气的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