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2-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丙三、所思维+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二、分别所了知=丁一、皈依(12-25,3品)+丁二、种姓(26-41,4品)+丁三、发心+丁四、修行
丁三、发心=戊一、发心之本体(43)+戊二、发心之分类(44-47)+戊三、发心之比喻(48)+戊四、赞叹发心之功德
戊二、发心之分类=己一、地分位之分类(45)+己二、以根本等而分(46)+己三、以表示与法性所得而分(47)
47、甲三乙二丙二丁三戊二己三、以表示与法性所得而分。
于法及众生,彼事胜佛陀,
获得平等心,故彼极喜胜。
生大喜悦彼,意乐亦清净,
精通余出离,于此当了知。
信解法种子,般若母中生,
禅定生乐胎,悲育之乳母。
为成十大愿,当知是广大,
长难不厌倦,当知是欢喜。
证悟大菩提,得彼方便智,
当知意乐净,精通余地理。
作意依安立,知彼分别故,
亦不分别彼,当知为出离。
48、甲三乙二丙二丁三戊三、发心之比喻;
当知此发心,如地如纯金,
亦如上弦月,如火大宝藏。
当知如宝源,如海如金刚,
如须弥药王,亦如至亲友。
当知如摩尼,如日寻香音,
如王如仓库,如路亦如乘。
发心如泉水,如雅音大流,
佛子之发心,宣说如大云。
是故功德富,欢喜真发心。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12-111 2015年05月05日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紧接着讲《经庄严论》,我们上一节课已经讲了世俗菩提心,还讲了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是从第一地菩萨开始,才能真正生起来的。第一地,称之为极喜地,为什么欢喜呢?下面讲原因。
师念藏语传承。
于法及众生,彼事胜佛陀,
获得平等心,故彼极喜胜。
在这里为什么讲非常欢喜呢?并不是没有理由的,是因为获得了四种平等心:于法平等,对于一切万法,得到平等心的境界;然后对于众生,获得平等心的境界;还有对于饶益众生、利益众生的事,也获得平等心;还有对于殊胜的佛陀法身,也获得平等心。这样之后,就非常欢喜,那么是什么样的平等心呢?
第一个平等心“于法”,首先是对法,一地菩萨证悟了五蕴空性,以此类推,以五蕴为主的,包括十二处、十八界等等,所有世间当中的一切万事万物,都平等地了达为空性。
不像世间人一样的,对有些法稍微有所了解,对有些法不了解,不是这样的。一地菩萨对所有的万法,都已经一味地通达了空性的意义,对所有的法,有这种平等的境界。
第二个平等心“及众生”,一地菩萨已经获得了自他平等,把对自己的执著与对众生的执著一样看待,对众生怎么样看待,对自己也如是看待。
那个时候不像我们现在一样,我们维护自己、爱自己,经常恨众生,或者舍弃众生。到了一地菩萨的时候,所有三界众生跟自己一模一样的,没有任何差别,这是对众生的平等心。
第三个平等心“彼事”,在利益众生的事情方面,比如说,一地菩萨为了获得解脱,而认识苦谛的一切果,断除集谛的烦恼和业。同样的,像自己为了认识苦谛而断除集谛一样,一地菩萨对所有众生也是非常重视的,让他们认识苦谛和断除集谛,这是对众生的事得以平等。
第四个平等心“胜佛陀”,一地菩萨对殊胜的佛陀法身,也获得了一种平等的境界。
我们知道,佛陀是断证圆满的一味一体的法身境界,这样的法身,在一地菩萨的境界当中是能得到的。也说是说,一地菩萨证悟的一切法界平等,跟诸佛的法身,无有差别。所以他当时所证悟的这些境界,跟佛陀的殊胜的法身没有什么差别,这样就对殊胜的佛陀,也得到了平等之心。
在一切诸佛的境界当中,所有的诸佛都是一体的。有一句叫做什么?(师背诵藏语)一切诸佛在法界性当中是一体的,也有这样的说法。
现在有些人想,“我供养了这个佛,而没有供养那个佛,他可能不高兴吧,会不会惩罚我啊?”“我今天对这个佛有恭敬心,对另外一个佛没有恭敬心”。实际上诸佛并不是,像我们世间嫉妒心特别强的人,或者心很狭窄的人一样的,诸佛不会这样的,这只是我们对佛陀的一种分开地、片段地执著。
《大宝积经》里面讲了,“供养一如来,则供于多佛,诸佛之法身,平等无差别”。就是说,供养一个如来,实际上是跟供养无数的佛,没有什么差别。诸佛的法身,在真实义当中,同我刚才讲的一样,诸佛在法界性当中是一体的。“诸佛之法身”,在平等心当中,没有任何差别。
我们现在确实是,对法没有通达平等心,对众生也没有通达平等心,对众生的事也没有通达平等心,对诸佛的体性,或者对自己证悟的境界跟诸佛的法身之间,也没有通达平等之心。当然我们现在努力的话,到我们获得一地菩萨的时候,也会完全通达的。
虽然我们还没有获得一地菩萨的境界,但是按照麦彭仁波切的观点,在凡夫位的时候,与一地菩萨相似的有些定解,可以生起来。比如说对中观有所认识的人,对五蕴皆空的道理有所了解后,以此类推,也可以了解万法皆是空性的道理;也照样可以生起,我和众生平等的心;在这种境界面前,我们供养文殊菩萨,实际上与供养弥勒菩萨,供养所有十方诸佛菩萨,没有什么差别。
我们在密法当中,讲咒语和等持的时候,也会讲到:如果分别心把诸佛分开的话,那诸佛也是分开的;如果分别心把诸佛观想成一体的话,那诸佛也是一体的。比如说我们修上师瑜伽的时候,观想上师跟三世诸佛无二无别,这与修三世诸佛没有什么差别。我们供养一个佛,与供养无数佛的功德和平等心,也没有什么差别。
“获得平等心,故彼极喜胜”,这些本身都是平等的原因,一地菩萨完全通达了这些,在这个时候,他生起了极大的欢喜心。
这并不是我们世间人的欢喜心,世间人可能是,对一个颠倒的事物产生一种执著的时候,自己就觉得欢喜,但实际上这是不可靠的。
这是讲的第一个获得平等心的欢喜心。
师念藏语传承。
生大喜悦彼,意乐亦清净,
精通余出离,于此当了知。
下面讲这样的一地菩提心,是通过六种意义而生起的,也说是它跟小乘的有些心态不相同,有六种特点,或者六种意义。胜义菩提心,我们通过六个方面来了解。
第一个意义“生”,胜义菩提心是菩提心的生处、菩提心的来源。这是跟小乘不同的,小乘本来也没有一个所谓的菩提心。所以在菩提心的来源、菩提心的生处方面,跟小乘不同,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意义“大”,大指的是广大的意思,下面会讲菩提心是非常广大的。小乘的心,只是自我的一种解脱而已,但是大乘的心用十大愿来说明,非常大的大愿,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意义“喜悦”,也就是欢喜,在多少劫当中,对度化众生和希求正法,不起厌倦心,而且是非常欢喜的,不是天天痛苦的,这是第三个。
第四个意义“意乐亦清净”,小乘一般只断除烦恼障,而大乘是断除二障,具有证悟菩提的意乐清净。
第五个意义“精通余”,精通其他意义。小乘获得四果就可以了,但大乘得了一地菩萨以后,还要不断地上进,二地、三地,一直到佛地功德圆满。
第六个意义“出离”,出离的方式是什么呢?超越一地境界以后,他放弃了原来比较低的一地境界,从中出离,跨越到二地、到三地、到四地、到五地,这样不断地上去。从前面的境界当中出离,前往其他更高的清净之地。
“于此当了知”,这样的话,总共有六种意义。
《经庄严论》是大乘不共的一部特别殊胜的论典,可能有些专业性,尤其是大乘佛教专业性比较强。有些人可能以前没有听过大乘佛法,有些人不要说大乘佛法,就是连其他的人天乘的佛法都没有听过,那么这样的人要学《经庄严论》,稍微有一点困难,不一定特别相应。因为这样的人心里追求的所谓的佛法,是能马上给你带来一些世间的利益,或者是能马上让你获得一种心灵的快餐,而你可能喜欢吃快餐、泡面。
《经庄严论》一些比较甚深的意义,对个别人来讲,可能比较难。而对大多数人来讲,虽然以前没有听过大乘,但现在通过系统闻思,就会明白,原来其中确确实实有甚深和广大的意义,进而加以思维佛教当中这些特别深奥、细腻的真理。
这个颂词就不广说了,下面广讲这六个问题。
师念藏语传承。
信解法种子,般若母中生,
禅定生乐胎,悲育之乳母。
胜义菩提心的第一层意义是生处。
生处就是生的意义,这个是讲菩提心的来源是什么,它是什么地方出生的呢?通过比喻来说明。
这里用了世间当中一个孩子降生的比喻,首先他需要父亲的种子,然后需要母亲的因缘,还需要母胎,第四个他降生之后,需要乳母进行抚养。这基本上是一个国王的王子也好,世间比较高贵的人也好,刚开始来到世间的时候,有这么四个因缘。
同样的道理,前面所讲到的胜义菩提心、一地菩萨的菩提心,实际上也需要四种因缘。
第一个因缘“信解法种子”,信解法相当于种子,对大乘甚深广大的法有信解,信解就是兴趣、信心。
你在世间看电影或者连续片的时候,眼睛睁得大大的,也不会打瞌睡,通宵一直看多少多少集都没有问题;而对大乘佛法一点兴趣都没有,一听起大乘课的时候,就迷迷糊糊。这说明,你没有大乘的种子。
应该对大乘甚深广大的法门,听到的时候,或者看到法本的时候,或者见到传讲大乘法要的善知识,或者遇到学习大乘佛法的道友,都非常欢喜。自己产生特别难得的信心,这相当于种子一样,信解法是第一个。
第二个因缘“般若母中生”,需要证悟大乘里面所讲到的远离四边八戏的空性,如果没有证悟空性的话,就不可能生起胜义菩提心,般若空性就像母亲一样的。对中观里面所讲到的空性,有所证悟,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因缘“禅定生乐胎”,心不被外缘夺取,经常处于寂止和胜观的禅定当中,生起来的轻安之乐,相当于是母胎一样的,这是讲禅定。
第四个因缘“悲育之乳母”,对一切众生有拔除痛苦的悲心,这相当于是乳母一样的。因为孩子刚生下来的时候,乳母会保护他,不会让他堕在一些危险的地方,如火坑里面、水坑里面。菩萨经常保护着众生,慈悲心在初、中、后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里讲胜义菩提心,需要信解,需要般若,需要禅定,需要悲心这四个因缘。
同样的,我们现在相续当中的世俗菩提心,实际上也需要这四个因缘。你们应该经常观察一下自己:我已经发起了大乘菩提心,那我对大乘法有没有信心?要观察;我对大乘的空性方面,有没有了解?也要去观察;我在大乘空性和禅定光明当中,能不能安住?至少在每天短短的时间当中,能不能安住?对世间当中的可怜众生,像断臂的母亲那样,很想救度他们,我有没有这样的悲心?如果有了这四种因缘,那么在我的相续当中,就有了世俗菩提心;对世俗菩提心再进行培育的话,那么胜义菩提心也可以生起来。
我们现在确实需要这样的因缘,如果我们什么因缘都没有,光是口头上说发大心、发大菩提心,可能有点不合理。自己认为“我已经发了菩提心”,说起来的时候,确实好听,但实际上再细致一点分析的时候,摸着你的实际真正的“钱包”的时候,里面是不是空的?
这个教证也是很重要的,很多前辈大德在不同的论典当中经常引用。这是讲第一个菩提心的来源。菩提心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是依靠信心和依靠证悟空性,依靠禅定,还有依靠大悲心,依靠这些因缘而来的。
师念藏语传承。
为成十大愿,当知是广大,
长难不厌倦,当知是欢喜。
胜义菩提心的第二层意义是广大。
“为成十大愿,当知是广大”,声闻的发心,大家都知道,是一种自利的心;而大乘的发心,是自他二利的这么一个非常广大的心。这样广大的心,实际上是成就十大愿,《普贤行愿品》里面就有非常多的大愿。
十大愿是:(1)供养诸佛、(2)受持妙法、(3)示现身体、(4)趋入佛土、(5)圆满波罗蜜多、(6)成熟众生、(7)修行刹土、(8)随同菩萨行境、(9)诸行有义、(10)得大菩提,这十大愿包括了十万无数愿。
讲到十种大愿,我们要发愿,生生世世、千百万劫当中,供养一切如来;我们要发愿,生生世世当中,受持妙法,不是一生一世、不是两三天,只听个课。
那天甘肃那边来了一个和尚,他说:“我要在这里呆三年”。我觉得,他好像呆不住。结果他呆了三天,说:“不行了,还是要回去”。他让我出三百块钱给他,然后我就给了他。他开始发的愿是呆三年,最后只呆了三天,就离开了。我给他供养了三百元,他叫做“三三和尚”。我们很多人应该看到了,我不是说妄语,是吧?(弟子答)“对”。(众笑)
我们发愿受持妙法,并不是三年就可以了,三个月更不行,三天更不行。真的发大愿,长期受持这种广大的愿,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菩提心的主要特点就在这里。
有一部经叫做《佛说无畏授所问大乘经》,这里面说,“无上菩提心,此心广大心,胜出一切心,最上复清净”,这个无上菩提心,是非常广大的一个心,它胜出一切世间当中的心,声闻心、世间心、人天心,什么样的心,都没办法与它相提并论,它是极其广大的。我们从十大愿中,也可以看得出来。
有一部经叫做《佛说宝雨经》,在那里面也讲了十大愿,好像与这里的说法有点不同。在其他的一些经论当中,也有十大愿。
其实这十大愿,可以包括菩萨的十万大愿;如果我们归纳十万大愿的话,就是《普贤行愿品》;然后再归纳《普贤行愿品》的话,就是刚才讲的十大愿;如果再归纳十大愿的话,就可以包括、包裹在利益众生和弘扬佛法;如果再归纳的话,其实就是利益众生。在所有一切利益众生的方法中,最好是让众生的心灵获得解脱,这种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里讲到第二个广大的意义,实际上是菩萨的十大愿。
胜义菩提心的第三层意义是喜乐。
“长难不厌倦,当知是欢喜”,经过再长的时间,也不生厌倦心。像声闻缘觉,为了自己的利益,可能遇到一点点的困难、痛苦,心里就畏缩不行了,再不能继续坚持下去了;而且行持时间也不能太长,容易生起厌倦之心。而作为菩萨,在整个三个阿僧祇劫当中,对什么样的痛苦,他都可以忍受。
《华严经》[注1]里面讲了十种无厌倦,比如说,(1)长期供养佛陀不生起厌倦;(2)长期亲近善知识不生起厌倦;(3)长期希求正法不厌倦;(4)长期听闻正法不厌倦;这里求法和听法可能不同,求法可能指的是在路上。
(5)宣说正法无疲厌心;(6)教化调伏一切众生无疲厌心,教化众生不厌倦;(7)置一切众生于佛菩提无疲厌心;(8)于一一世界经不可说不可说劫行菩萨行无疲厌心;(9)游行一切世界无疲厌心;(10)观察思惟一切佛法无疲厌心,思维正法不厌倦,不断地去思考。
我这里主要跟大家讲一下,一个是在度化众生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众生,有邪见的人、有嗔恨心的人、有烦恼深重的人。在度众生的过程当中,什么样烦恼现前的众生,都会遇到的。作为菩萨,他不会因此而生厌倦。
另一个是在听受和接受佛法的过程当中,我们也会有厌倦心。比如说一堂课的时间长了一点,也会生厌倦心;传一部法的时间长了,也会生厌倦心;或者心情好的时候,听多少课都没有问题,而在心情和身体不是特别好的时候,听一堂课,对你来讲,也是压力很大的,“哎,我还是不听课吧,我还是睡觉吧,我还是......”
我们这里菩提班的有些道友,我看他们每天的心情和表情都不同,他们看我的表情也是不同的。每次人的身体和心,包括所处的天气,也是不同的。像加拿大、美国那里的话,春天比较快,冬天过了后,短短的时间当中,马上就变成了春天,春天又马上变成了夏天。而在我们这里,每天早上下大雪。东方人和西方人的心态,有着与自然天气一样的差别。
有些人今天不开心,明天也不开心;今天伤心,明天也伤心。在这种人的生活当中,求法,对他来说,可能也有很大的困难。
而有些人整体的生理、心理,都很正常,心也比较堪忍,求什么法,多少年都是没有问题的。我看到男众、女众当中有个别人,二十多年来一直很认真。虽然现在我的课比较自由,但是有个别人一直不断地来听,接近十多年、二十多年,我上课的时候经常看到他们。男众里面有两三个人,女众当中也有两三个人。这种求法精神,可以称得上不厌倦吧,我是这样想的。二十年以来,基本上每天都听课的这种精神,应该可以说是无有厌倦心。
确实,如果没有这样的菩萨大愿,或者说没有这样的发愿的话,那无有厌倦有一定的困难。而如果有了这样的菩萨菩提心的力量的话,生活当中遇到任何事情,可能身体很苦,但是心里不一定非常痛苦,甚至反过来,心里更加快乐。
《大丈夫论》里面说,“身虽受苦,不以为苦,心中快乐,生大欢喜”,身体虽然受苦,比如我们经常很累啊,但是实际上心不苦,心中很快乐。我们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时,虽然可能没有吃的、没有穿的,或者看起来特别痛苦,但是实际上我们过得很快乐。
以前有一个老师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作业,让他们每个人写将来的人生目标。有一个未来的音乐家说:“我将来要追求我的幸福”。老师给他说:“我问的,你没有听懂”。然后这个学生跟老师这样说:“我答的,你没有听懂”。他的意思就是说,在他的整个人生生涯当中,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样的话,对他来讲,是很幸福的。
我们在山里出家,过着清贫的生活。一般世间人就觉得,这些人的精神有问题,很可怜;而作为一个修行人,看到世间当中每天沉溺于喝酒、抽烟、杀生这样造业的人,就觉得这些人也有问题。就像米拉日巴遇到几位美女,然后互相唱歌一样[注2]。有时候我们需要互相了解精神价值,最终自己应选择一个最有意义的。大家沉迷在什么当中?这是需要观察的。
菩萨为什么欢喜?他在久远劫当中,或者在非常长的时间当中,难行能行,不但没有厌倦心,而且非常欢喜。这是我们刚才讲的第三层意义,也就是喜乐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