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4-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丙三、所思维+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二、分别所了知=丁一、皈依(12-25,3品)+丁二、种姓(26-41,4品)+丁三、发心(42-49,5品)+丁四、修行
丁三、发心=戊一、发心之本体(43)+戊二、发心之分类(44-47)+戊三、发心之比喻(48)+戊四、赞叹发心之功德(49)
戊二、发心之分类=己一、地分位之分类(45)+己二、以根本等而分(46)+己三、以表示与法性所得而分(47)
丁四、修行=戊一、总说圆满二利之修行(51)+戊二、别说修行他利之理+戊三、以说修行殊胜性而摄义
戊二、别说修行他利之理=己一、行他利方法(53)+己二、行他利之分类+己三、行他利第一+己四、菩萨之修行超胜+己五、修行不间断+己六、不以邪行厌烦
49、甲三乙二丙二丁三戊四、赞叹发心之功德。
自德利生喜,故意生幻变,
严宴胜处戏,非悲尊不具。
悲尊勤他利,无间亦执乐,
世间他依处,生苦焉能惧?
恒依大慈师,他苦逼恼心,
他事近在前,他劝诚惭愧!
首荷有情担,众尊缓行丑,
自他种种缚,精进当百倍。
50、甲三乙二丙二丁四(修行)分三:
51、甲三乙二丙二丁四戊一、总说圆满二利之修行;
处行生果大,许佛子修行,
恒诺大忍大,大义真修行。
52、甲三乙二丙二丁四戊二(别说修行他利之理)分六:
53、甲三乙二丙二丁四戊二己一、行他利方法;
自他平等心,或爱他胜己,
他利胜己想,自利即他利。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14-111 2015年05月12日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讲《经庄严论》,明天星期三,讲《大圆满心性休息》。
师念藏语传承。
我们紧接着讲赞叹菩提心的功德,其实赞叹菩提心,实际上也是赞叹菩萨的精神。具有菩提心的人,完全放下了一切自我,一心一意地利益众生、利益一切有情。
我们前面已经讲了,菩萨证悟无我的时候,无论处于轮回的哪一处,都很欢喜地像趋入花园一样。成功也好、失败也好、衰败也好,对他来讲,烦恼和痛苦是无有损害、无有畏惧、无有痛苦的。这种行境,很值得我们羡慕。
光羡慕还是不行的,应该修菩提心。比如说一个特别贫穷的人,自己特别懒惰,不愿意做事情,但是很羡慕成功的富贵者,这可能不太好。我们自己应该有一种希求心,尤其是学习这部论典之后,自己对大乘佛教的境界、希求,或者意乐,能够跟以前有所不同。这应该是我们需要争取、需要努力的方向。
《经庄严论》里面的有些内容,对我们来讲,可以说是遥不可及、没办法得到、望尘莫及的;但是有些内容,我想,我们应该可以想到、深深感觉到:这些大乘菩萨伟大的精神,很值得羡慕、想拥有它;一旦拥有它的时候,我们应该珍惜、保护它。
(有手机铃声)“还找不到哇?”“这个手机的声音那么大。”
自德利生喜,故意生幻变,
严宴胜处戏,非悲尊不具。
这里讲到了什么呢?我们前面讲到,菩萨在轮回当中,不管是处于天界,或者恶趣、人间,都不会有畏惧和痛苦,就如同进入花园一样。那么对这个意义,我们再细致地宣说,实际上入花园有几种特点。一个普通的人入于花园的时候,他想:我今天要去花园逛逛。
(有手机铃声)“你这个破手机关掉吧,声音太大了,可能有点破。”那个怎么讲,你看我的思路断了的样子。(众笑)
第一步,世间当中一般人入于花园的时候,他会沐浴更衣,用许多装饰品庄严自己。“今天是星期天,我要去花园、去公园”。去那里的时候,首先他会很好地打扮自身。
第二步,他严饰之后,会到花园享用一些美味佳肴,“在饮食上面,我今天很开心”。他不可能今天特意去玩,然后饿了一天,不可能的。他会好好地吃饭,这是第二步。
第三步,他到了花园之后,会选择一个赏心悦目的地方,比如在一块草地上,这里被各种鲜花、树林点缀、装饰得特别好,他在这里坐一会,拍个照片等等。
第四步,他入了花园以后,会花钱玩滑车,或者游泳,参与一些游戏活动。
一般来讲,一个人入花园的话,会具足这四种特点,参与这些活动。
同样的道理,作为菩萨,一般来讲,他入于众生花园的时候,首先用自己的功德严饰自己,然后以欢喜心去利益众生、特意住在一些地方、生起种种的幻变。也就是,第一个是严饰,第二个是享用各种筵宴,第三个是居住在胜处,第四个是参与游戏。这四者,相当于是入花园者参与四种活动一样。
第一步“自德”,首先菩萨用各种功德,比如说智慧、悲心、持戒,还有布施、陀罗尼等等,用这些功德庄严自己。菩萨如果什么都没有,是不可能趋入花园的。入于花园菩萨的装饰品,并不是指他穿什么名牌的衣服。菩萨真正的庄严,就像《赞戒论》里面讲,作为修行人,他并不是用金银财宝作为装饰品,而是以清净的戒律和甚深的智慧作为自己的庄严。这是第一个,他用自己的功德来装饰自己。
第二步“利生喜,严宴”,就像游客享用美食,菩萨转身到众生所在的地方,特别欢喜地利益众生,把利他作为食品,就像享用宴席一样。
第三步“胜处戏”,菩萨特意选择住于天界当中、住于地狱当中、住于乞丐当中、住于旁生当中,就像入花园的人选择在赏心悦目的地方坐着。
菩萨想在天界当中利益众生,他就以天界众生的身份;菩萨想在旁生当中利益众生,他就去旁生当中。在人群当中也是这样的,如果菩萨觉得,我在藏地能利益众生、在学校里面能给学生讲课,他就去那里;他觉得去非洲当义工,也可以;或者尼泊尔今天又发生一个七点半级的地震,如果要他到那里去支援当义工,他也会去的。
有自私自利心的人,他会想:在哪里我的工资会多一点?在哪里我的地位会高一点?在哪里我的名声会大一点?他想的是将来自己生活在哪里能更好一些,这是以自私自利心为主的。而真正有利他心的菩萨,他想的是哪里对众生有利,这是作为一个菩萨非常重要的一种心态。
第四步“故意生幻变”,菩萨会利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利益众生,比如说五眼六通、神变幻变的方式。
用现在的语言讲,他利益众生的方式是,通过电脑,或者通过网络,或者通过手机,利用其他的设备,实际上这些也是神通神变。比如说他乘飞机,今天飞到这里,明天飞到那里,就像神足通一样的,几个小时能到一个世界,他可以用这种神通方式;他用手机打电话的话,就像天耳通,能听到很远地方众生的声音等等,也像天眼通,能看到很远地方的众生。现在有很多的方式,有时候看来,这些方便方法跟古代所讲到的五眼六通,基本上是相同的。
“非悲尊不具”,对于非菩萨、自私自利的人的话,他把这些方法用来利益自己,不会用到利益众生的方面,就像刚才参加游戏一样。不管怎么样,这些人全部都是非菩萨、非悲尊。如果不是大悲尊者的话,那么这四种特点是不具有的。
世间自私自利的人,具不具足上面所讲到的四种特点呢?肯定不具有。不要说一般世间没有发菩提心的人,就连已经断除烦恼障碍的声闻缘觉,也是不具有的。所以具有利他心的菩萨,并不是很容易成就的。
真正具有利他心的菩萨,在佛法修行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先获得对众生有利的一些甚深境界,这是非常重要的。
年轻人尽量不要散乱在外面的、容易吸引心眼的知识上面,在有一些时间和一些精力的时候,要深入经藏、深入闻思。佛教当中确实有特别甚深的智慧和道理,如果有这方面境界的话,那么世间的很多境界就比较容易获得。
《华严经》里面有一个教证,“佛子应善学,甚深诸佛法,证人诸法中,无著智境界”,佛子应该善于学习一些甚深的佛法,应该真正通达或者证悟于佛法的境界当中、智慧的境界当中、无有执著的境界当中。
虽然我们没有达到菩萨的境界,像菩萨入花园一样的境界,我们是没有的,但对世间的很多胜利、衰败,我们可能不会像世间人那样特别在意。
在《菜根谭》里面说,“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我觉得这词挺好的,虽然它是世间的语言,但是里面确实有很甚深的意义。
不管怎么样,别人侮辱你也好,别人赞叹你、宠爱你也好,你好像是“闲看庭前花开花落”。你看,窗户旁边的花,开也好、落也好,对你来讲,也没有什么值得特别在意的。对自己身上的事也是这样对待,今天别人赞叹你,你并不是特别开心;今天别人稍微说你坏话,你并不是特别不开心。
刚才我来课堂之前,一个人听到别人的一些诽谤后,哭得特别厉害。在电话里面,他声音太大了,我看了好几次电话,担心我的电话会被振破。其实事情很小,但是他特别在意,一直哇哇地哭。如果像“花开花落”一样,我今天很成功,明天很失败,都没有什么的;我庭前的花开了、花落了,也都无所谓。
我今天住在这里,明天到那里去,“去留无意”,住也可以,走也可以。就像天空当中的云一样,因缘具足的时候,云就积聚在一起;因缘散的时候,云就散开消失了。家人死了也没有什么,亲朋好友散也可以、聚也可以,都无所谓,一切随缘吧。不过我们很多人不行的,(师模仿戏语)“我父母病了,呜呜呜……”
开心和痛苦相比,人生当中还是痛苦多一点。“花开花落”,开的时候,谁都感觉不到,落的时候就很悲伤;蕴积聚在一起的时候,大家没有感觉,一切消失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很悲伤、很凄惨。世间当中各种各样的情况都会发生,到一定的时候,自己就会稍微有一点觉悟,虽然没有完全证悟菩提心,但是通过闻思,在理论上应该明白,因缘聚合的时候,它会在我的面前显现;因缘不聚的时候,我怎么样想抓住它,也是没有什么用的。
世间的感情也好、地位也好、钱财也好,有的时候,心里想得特别美好,一旦要失去的时候,自己就跳楼自杀。其实这是很不值得的,应该停一停,到底该不该自杀?如果要自杀的话,那我明年自杀。到明年现在的时候,也许因缘已经变了。自己对自己判死刑的时候,就缓期两年嘛。
我觉得,很多自杀的人,其实并不是真正有痛苦——如果真正有痛苦的话,他不一定会自杀——他主要是想不开、被执著束缚得很严重。平时看到各种媒体上面自杀的场景之后,自己可能学了一些,遇到痛苦的时候,好像这种魔障自然而然就浮现在眼前。
以前我们民间有很多说法,你想自杀的时候,会有一些专门的魔鬼出现,来引诱你。比如说你想上吊的话,到一定的时候,你就好像昏迷一样的,这个时候别人说:“这个花鬘很好,套在你的脖子上是很好的”,你无意当中把它套上,就吊死了;你想跳楼也是这样的,“我们去一个特别好的地方”,你跟着他去的时候,就跳下去了。这是民间的说法。
如果很多人有正知正念的话,就会减少死亡。我觉得,通过传授佛法,应该可以挽救一些生命吧。世间当中,解决痛苦或者满足欲望的问题,在物质上不能完全解决,只有一部分可以通过物质来解决,另一部分要用心灵的财富来解决,可惜很多人没有心灵的财富,因此很需要佛法的心灵财富。
修行人到最痛苦的时候,他至少有一个刹车。如果他没有心灵控制的话,没有刹车就会滑下去了;如果他有一点控制力,以一种正知正念来摄受自己,就能起到刹车的作用,其实这是很重要的。
我们在这讲到什么呢?讲到以各种功德来庄严自己,这是讲证悟之义。
师念藏语传承。
悲尊勤他利,无间亦执乐,
世间他依处,生苦焉能惧?
“悲尊勤他利”,具有大慈大悲心发了菩提心的人,非常努力、精勤地利益众生,那么他利益众生的程度到达什么样呢?他根本不会怯懦、不会畏缩、不会退转,至于世间的这些痛苦,更没有什么说的了。
“无间亦执乐”,世间当中最大的痛苦,就是无间地狱燃烧的剧苦,只要有利于众生,菩萨把这种剧苦也当做快乐。
“世间他依处”,更何况说,在世间,由于其他人的各种行为、各种诽谤、各种侮辱,给自身带来的这种痛苦。
“生苦焉能惧”,怎么会产生畏惧呢?根本不会畏惧的。
经常有人说,“我连死都不怕,你今天说我,难道我会害怕吗?”“我连无间地狱都不怕,你还给我举拳头,我会害怕吗?”“我在监狱里面都没有怕过、在警察面前都没有怕过,你这么个小人,哪会怕你?”有些人会这样讲的。
真正的大悲菩萨,在世间当中,的确不怕无间地狱的痛苦。他这种“不怕”,并不是像有些人不懂因果,“死了要下地狱,那我就下地狱;护法神要惩罚我,那就让它惩罚我,怎么样我都无所谓”。这些人没有什么境界,只是自己瞎说,并不是因为他特别厉害。菩萨真正为了利益众生,对世间当中的任何痛苦,他不会怕的,连无间地狱的痛苦都不会怕的。
我们世间人为了利益众生,今天半天没有吃到饭;或者为了利益众生,暂时在哪里呆五六年,就觉得天天很辛苦。菩萨不是这样的,这些行为对他来讲,根本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不是因为菩萨好像很勇敢、很坚强,而主要是因为他的利他心特别强,住在轮回当中,时间再长、痛苦再强烈、或者遇到的困难再大,他都可以面对。
有一部经叫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里面说,“菩萨无数劫,处在轮回中,皆为利众生,令正寂静地”,为了利益众生,让众生获得寂静、寂灭的果位,菩萨无数劫处于轮回当中,都心甘情愿。
我们有时候能够看到这样的菩萨精神,我身边的有些人,让他在哪里发心两年、发心三年、发心五年,我们一般发心五年的比较少,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发心九年了。比如说我们学会刚开始的时候,是二零零六年五月五日,前两天是纪念日吧,从那个时候起,一直在学会这边发心,现在已经九年了,有些人所发心的部门根本没有换过,一直安住着。虽然九年、十年,相对于无数劫的时间,不是那么长。
现在有些人没有到两天、没有到三个月、没有到一年,就换过很多发心岗位,其实这是心不定。我在这里想,只要对众生有利的事情,希望我们很多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不管怎么样,你应该尽心尽力地去做。任何事在刚开始时,都会有困难;到一定的时候,因为熟能生巧,慢慢慢比较熟悉了,那么做这件事情就不会特别痛苦了。但是在做的过程当中,很多人会退失。
当时我在法王如意宝面前发愿:对汉族这边,一个是翻译,一个是用汉语讲经说法。中间我也想过“要不要退了?要不要换个其他工作?”比如说,如果我当藏族这边法师的话,用自己的母语讲经说法,更方便一点,因为有时候觉得汉族这边的事情比较复杂;再加上,自己以后会不会很麻烦哪?有没有修行上的障碍啊?等等想过一些。但后来,一方面可能跟自己的因缘有关系,另一方面跟诸佛菩萨和护法神的加持,可能也有关系,就慢慢慢地过了这么多年。
我们利益众生方面的发心人员,在自己的修行方面,要依靠一个传承来完成,我的希望是,时间久一点更好。
现在有些人,今天到这个寺院住两天,在这个上师面前求个法、灌个顶,过三个月就到别处去了。我认识一个和尚,他基本上把藏地的寺院都跑了,而且他还非常善巧,在每个上师那里,他用一种喜欢的语言、喜欢的供品、喜欢的行为,住一段时间。当那个上师对他很信任的时候,他又跑了。有这么一、两个非常出名的人,在我们藏地来说,是比较出名的,这样不是很好的。(众笑)
在短暂的人生当中,到处乱跑的话,最后死的时候,恐怕没有一个很可靠的窍诀。我也经常说,我们这里的很多人,你可以学各种各样的宗派,但是自己还是要分一个主次。不要一会儿这个,一会儿那个,短暂的人生当中这样是不行的。比如说,学世间的一个知识、技术,你先在一个学校里面学习,以后就把这个作为你一生当中最重要的技术,这也是你的传承,也是你的智慧,这方面我们还是要去考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