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下面讲利他是第一的道理。
师念藏语传承。
下面讲,在所有的行为当中,利他是最重要的。
虽然我们修得并不是那么令自己满意、令他人也满意,但是一讲起利他心的时候,大家好像并不是根本接受不了、根本无法想象,这样的心态是没有的,这一点我觉得很好。现在我们虽然达不到真正无伪菩提心的境界,但是很多人觉得“虽然我达不到,但利他确实是很伟大的,菩提心是非常好的”。在我认识的很多佛教徒当中,我看他们经常说“我惭愧做不到,什么时候能让我生起真正的无伪菩提心,那多好啊!这个菩萨的境界是多么光荣、多么精彩、多么微妙、多么无法想象、不可思议”等等。当很多人用比较赞叹的正面的词语来形容的时候,我就觉得在这样的群体当中,自己很有成功感。
否则,末法时代的时候,如果周围的人全部都驳斥利他,这样的话,是没办法进行传法的。
这里主要讲利他是第一,在所有的行为当中,利他是第一。我们在座的人,对此应该有同感、有共鸣吧,为什么呢?在世间当中,自私的心确实是危害最大的,因为我们的痛苦,就来自于自私的心。实际上所有的快乐,也来自于我们的心。
我最喜欢《入行论》当中的一个教证,“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所有世间的快乐,全部是由利他而产生的;所有世间当中的痛苦,全部是由自私自利的心而生成的。
这是大家都应该知道的,你的痛苦,很多都来自于你的自私自利心。
己三、行他利第一:
随众无倒说,无傲我所通,
忍调远无尽,佛子胜修行。
这个是什么意思呢?
(师喘气,咳嗽,喝水,拿起《你在忙什么》书,快速翻书,放下书)“不能执著”。(众笑)
这里就是讲,利他是第一、最好的,有八种不同的道理。通过利他,我们的善根、许多善妙,不会唐捐、不会耗尽。
第一个道理“随众”,要随顺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三乘的众生,还有随顺世间当中的上根、中根、下根不同的众生。对不同的众生,尽量用随顺来利益他们。
佛经当中讲过,对声闻缘觉,不能讲深广的法;如果讲了深广的法,那就是菩萨的大错误。本来不是大圆满根机的人,给他讲一个大圆满法;本来不是密法根机的人,非要给他灌一个顶,“过来、过来,我给你灌个顶!”
现在很多人认为,所谓的灌顶就是用矿泉水给他头上灌一灌,或者给他喝一喝,这就叫灌顶。有一个人说:“哎,你可不可以给我灌个顶?我自己带着矿泉水!”他可能在别的地方看到,灌顶是喝东西,这样的话,他就自己带着矿泉水了。我对他说:“你自己灌就可以了,因为宝瓶水是你自己带着的嘛,自己对自己灌的话,多好啊!”(众笑)
我们要随顺众生,他是什么样的根机,就对他宣说什么样的法,“为下根说施,为中根说戒,为上说寂灭,常应修上者”,这是《中观四百论》里面讲的。说的是什么呢?为下根者讲布施,为中根者说戒律,为上根者讲般若寂灭的法。最好经常讲般若空性的智慧,这是最殊胜的,圣天论师在《中观四百论》当中这样讲的。
我们如果了知听者是下根者的话,就跟他讲一讲布施,因为一般爱布施的人,可能对智慧不一定有意乐;而对于爱持戒者,如果他已经过了中根机,就跟他讲一讲真正深广的智慧、超越的境界。
首先应该随众,应机施教,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道理“无倒说”,每个众生的根机都不相同,有些众生的贪心比较大、有些众生是嗔心比较大、有些众生是痴心比较大。对贪心大的人,就跟他讲一些戒律,或者讲一些不净观方面的法;对嗔心大的人,就以大乘佛教的菩提心和慈悲心教化他;对痴心比较严重的人,就跟他讲一些缘起的意义。
有些上师特别善巧,他对上、中、下所有根机的人,基本上能应机施教。我感觉到,我们的有些法师也是很好的。
应该在后天,对辅导员,我要亲自考试。不知道能考到多少人,但是我基本上知道总体情况。用视频讲考,现在在各个地方,我们有很多辅导员。
不是对学院里面的辅导员进行考试,你们不用怕,是对外面的辅导员进行考试。我们这里有些辅导员的脸色都变了。(众笑)
有些辅导员确实很好,在不同的人面前,他不是很过分地宣传佛法,而是有目的地讲一些对真正佛法的理解,与传承上师和原文的道理,也不相违。尽量减少自己的分别念,用智慧来给大家做引导,使上、下乘的人,或者各种不同的人,都能接受。
有些人稍微有一点智慧,就一直讲得特别广。下面很多人都在打瞌睡,没办法接受。我们学院里面的法师和道友,要会无倒地讲。无倒是什么意思呢?无误宣说对治法。
比如要给五十个人讲法的话,你要想一下,这里面具有最甚深上等智慧的人,大概有多少?中等智慧的人有多少?下等智慧的人,大概有多少?
原来法王如意宝说过,有一个人叫堪布达哲(音),他讲课时特别爱用教证。后来上师在课堂上批评他:“你这样天天用无数的教证,谁能记得啊?你要背教证的话,最好到别的地方背。你在课堂上背教证,下面大多数的人是没办法接受的,全会......”意思是下面的人可能会坐飞机,那个时候在藏地没有飞机吧。
这是第二个应该无倒而宣说,利他最重要的一个道理。
第三个道理“无傲我所”,无有傲慢、无有我所。也就是说,因为要承办其他众生、很多凡夫人的解脱重任,并且有我和我所的一些执著,所以就经常称赞自己的功德、赞叹自己。其实,我们尽量不要认为自己很了不起。
一般西方人和东方人不同,比如在每一次演讲中,加进一些自己的经历,这样西方人会很喜欢听,包括总统讲话、一般老师讲话都是这样的。但是对东方人来讲,如果演讲中把自己的经历讲得太多,大家就会生厌烦心,“只讲你自己的事情,我要学的不是你,我要学的是法,你不要天天讲自己在生活当中怎么样、做梦怎么样、当时怎么想的”。
有些人一开口就一直说自己的故事,这样就成了自我宣传,这是没有必要的。
应该以无有傲慢的善巧方便,把广利有情的道理,讲给所有众生听,这是第三个无傲我所。
第四个道理“通”,就是精通三乘的意义。也就是说,你以前不懂的话,学了以后就懂了;别人有一些怀疑的话,要遣除别人的怀疑;别人有一些邪见的话,要断除别人的邪见;别人有一些无明的话,要断除别人的无明。这个是很重要的,我们要精通三藏。
精通三藏的人,对没有智慧的人,让他有智慧;对有邪见的人,让他没有邪见;对有怀疑的人,让他没有怀疑。
讲因明的时候,有个“正量”的概念,“正量”的违品是“非量”。非量的心识有颠倒识、犹豫识、不悟识,这些未证、邪见,还有颠倒、犹豫、怀疑等等,都要遣除。
这是精通三藏,也是最好的利他的一种方法。
第五个道理“忍”,就是安忍,安忍什么呢?
在利益其他众生的过程当中,肯定会有很多的困难,有时候天气太热了、有时候可能太冷了、有时候很饥饿、有时候受到别人的诽谤、别人的邪行,等等各种各样的困难,在这个时候,要尽量地安忍。
作为一个利他的菩萨,肯定要有一颗坚强的心。有些人是身体很坚强,但是心很弱;有些人看起来天天生病、身体特别不好,但是心很坚强;有些人身心都很坚强;有些人身心都很弱。所以在人当中,可以分几种。但是作为菩萨,心应该是很坚强的。
佛陀在《大宝积经》[注5]当中说,他在因地的时候,为了其他众生的利益,经常为别人服务,包括清除别人的屎尿、给别人除土取草,没有任何傲慢心,能忍受许许多多的痛苦。
我看到我们学院当中,很多高水平的人,每天都扫厕所、扫地、烧菜、烧锅炉,做一些世间当中一般人都不太愿意、算是比较下等的工作,其实这是很好的,真的没有傲慢心。每次翻开道友们的介绍的时候,我有时候比较关注,看看这些人在什么部门当中发心。有些人到了学院之后,很想把世间的各种傲慢、各种坏的习气全部卸下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进入一个很需要苦行的部门当中,每天都在做,这也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把自己的傲慢心、认为自己很了不起的这颗心,先放下来,才可能修行成功。否则就会像世间人一样,稍微有钱,就很傲慢;有一点地位,就很傲慢。
人有了钱、有了才华、有了相貌端正、有了世间一些有漏的地位,这个时候好像完全都变了,包括我们的很多朋友也是这样的。以前没有钱、没有地位的时候,人品很好、人也规矩;然后慢慢有了名声、自己各方面都不错的时候,很多行为都不像以前那样了。那个时候,让身体动摇的话,都比较难,连接一个电话都是(师模仿动作戏语)“哦,有什么事啊?好忙,拜拜”这样的。(众笑)
人应该安忍各种困难,这样是很好的。真正的菩萨,他愿意做众生的牛马、做众正真正的服务者。前辈的高僧大德们,他们有这么多出世间的功德,还愿意做众生的奴仆,而我们相续当中没有那么多的功德和圆满,所以最好将自己很多不如法的行为放下来。
第六个道理“调”,就是调柔,自己的身语意一定要调柔,不要太粗暴。像《大圆满心性休息》里面讲的一样,身体经常要调柔、语言也要调柔、心也要调柔。一般菩萨是先防护自己,然后才调化众生。如果自己没有解脱,也就不可能让别人解脱;如果自己不寂静,也就不可能让众生寂静;如果自己没有调柔,也就不可能让众生调柔,佛经当中是这样讲的。这是第六个讲调柔。
第七个道理“远”,第七个讲远行,什么叫做远行呢?对于凡夫人和声闻缘觉来讲,从一地到十地的境界是非常遥远的,所以一般得地的菩萨,他有能力让其他的众生也得地,以做远行的方式来利益众生。
第八个道理“无尽”,得到一定的菩萨果位和佛果位的时候,为度化世间当中无量无边的所有众生,菩萨有四种无尽,为利益众生所发的菩提心无尽、意乐无尽、大悲心无尽、善巧方便无尽。
“佛子胜修行”,作为佛子来讲,以上八种方法是最好的一种修行。
这八种利他行当中,有些是我们能做得到的,比如说身心调柔、尽量减少我慢、无倒地给别人宣说佛法、安忍。我觉得,我们应该能做到安忍。如果实在是忍不下去的话,那也没办法了。
只要对众生有利,自己累一点也不要紧、自己苦一点也不要紧、少睡一点也不要紧、吃得不太好也不要紧。我觉得,我们是已经发了菩提心的人,不要特别在意自己的名声、地位、面子。不要稍微别人说一点自己不好,就特别伤心。
其实,如果什么事情都不做的话,那别人也不会对你有看法,也不会有各种困难;如果你真的要做一些事情的话,可能很多人会不高兴,这个时候你就会遇到一些违缘和痛苦。
对于有菩提心的人,他肯定不会特别在意违缘。事先他应该有过思想准备,“我在利他的过程当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野蛮众生、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果我连这一点都不能面对的话,那我还能度什么众生呢?”比如说,如果在做事的过程当中,有人侮辱他,或者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会想“这不是我自己的事情,是为众生的事情,没有什么可畏惧的;如果是我个人的事情、自己的事情,那可能不值得这样做”。
如果为了自己的事情,“我要吃好的”,“我也要吃好的”,两个人为了一口好吃的东西互相争执,然后打架的话,我就觉得,不值得,不应该为这么小的事情争斗。
当我看到道友们为了众生和学院的一些事情吵架的时候,觉得问题的性质不是很严重,他们利他心强,为了利他、弘扬佛法,吵得特别成功,也是可以的。在我们学院开会讨论的过程当中,很多堪布经常会争执。一个人说“这样对众生有利”,另一个人说“那样对众生有利”,两个人的观点不同,互相吵得很厉害。我觉得,性质还不错,虽然表情上看来,两个人都气得不行了,我有这种看法。(众笑)
下面讲菩萨的修行超胜。
己四、菩萨之修行超胜:
欲夫入大怖,喜有倒动乐,
喜寂灭自取,悲尊恒灭取。
菩萨的利他超胜其他,超胜什么其他呢?
“欲夫入大怖”,先讲的是欲夫,指的是欲界当中的士夫,他们的欲望特别强大,为了色声香味经常奔波,最后落入大的恐怖当中。而菩萨不会这样,菩萨第一个超越了欲界众生的痛苦。
欲界众生的欲望很强烈,对感情上的问题、地位上的问题,争执不息,都是由自私自利心和欲望心导致的,这是很恐怖的。
“喜有倒动乐”,至于色界和无色界的众生,他们喜欢什么呢?颠倒的、动摇的安乐,也就是说禅定。他们的禅定,是颠倒的、不可靠的、不稳定的,最后死的时候还是会堕入恶趣。这样的安乐不可靠,菩萨的利他心超越了这样的安乐。
“喜寂灭自取”,至于声闻和缘觉,他们喜欢什么呢?他们喜欢灭除轮回当中的一切烦恼和痛苦、自我涅槃的境界。作为菩萨,也超越了他们,觉得这并不是很合理的。
“悲尊恒灭取”,作为大菩萨的悲尊,他恒时处于什么境界呢?灭除自他痛苦的智慧和利益无量无边众生的大悲心,也就是说,他愿意处于智悲双运的境界。他所取的是什么呢?就是智悲双运的一种境界,这是真正菩萨的境界。
世间当中,欲界的人间众生和天界众生,还有无色界和色界的众生,他们所有的安乐境界,以及出世间当中,声闻缘觉、自私自利的成就寂灭者,他们所有的安乐境界,都根本没有办法与菩萨相提并论,所以菩萨行为的伟大之处就在这里。
刚才前面颂词的藏文,我没有念是吧?两个颂词一起念。再讲一个颂词就可以了,就算完成今天的工作了。
师念藏语传承。
下面讲最后一个颂词:
愚人勤自乐,常苦不得彼,
坚稳恒利他,行二利涅槃。
“愚人勤自乐”,愚蠢的人、世间当中的凡夫众生,他连梦中也没想过要利他。现在我们周围密密麻麻的无边无垠的众生,大多数是自取快乐、自己很想快乐的人。
有些人觉得“我发财是很好的”,有些人觉得“我地位高是很好的”。看看学校里面,大多数学生的梦想是什么呢?就是自己获得快乐,大多数人是这样想的。
“常苦不得彼”,但是这些人的想法,与最后得到的结果,经常是背道而驰的、是得不到快乐的。因为他们追求的是一种苦因,所以经常得不到快乐,只能在心里感受一些痛苦、折磨,所以“常苦不得彼”。
“坚稳”,在《经庄严论》当中,它一般是菩萨的专用词。因为菩萨的精进和信心,还有智慧和悲心,都是非常坚固的,所以对菩萨统称为坚稳,坚稳经常作为菩萨的另一种名称。
“恒利他”,作为菩萨,恒时利他。菩萨的所作所为,一点自私自利的心都没有。
我们很多发心人员、发了菩提心的人,已经十年了、二十年了,除了自己基本的简单饮食、住处、行为以外,大多数的时间都想着众生、想着一些利益其他人的方法。从外在的一些行为上,也可以推出来,哪些是菩萨、哪些是凡夫人。如果一个人每天都以自私自利的心忙着自己的事,那可能不是菩萨,菩萨跟凡夫在这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别。
“行二利涅槃”,《入菩萨行论》里面讲过,“是故当尽心,勤行众生利,牟尼无欺言,奉行必获益”,应该要尽心尽力地做利益众生的事情,如果你信持释迦牟尼佛无欺真实语的话,那么你只要奉行利他,必定会获得利益。
在这里也讲了,如果恒时利益众生、尽心尽力利益众生的话,那一定会获得利益,今生当中能获得利益,来世也能获得利益,暂时和究竟都能获得利益。暂时是什么样的利益呢?
就像法王如意宝在《胜利道歌》[注6]当中讲的一样,如果你最究竟想自利的话,那么暂时利他是一个窍诀。其实,我也有这种感觉。
比如说一个人很想在一个部门当中长期住下来,那他就以尽心尽力的心,帮助上上下下的人。首先要建立一个很好的口碑,然后让所有的人都喜欢他的行为。如果他一味的“最好的东西,都归我”、特别懒惰,那他不管到哪个部门,都不可能长久的。
听说在外面的居士当中,有个别的发心人员,特别懒惰,每天除了玩手机以外,什么事情都不干。我那天说了,每个人身边的人,既是你的朋友,但也是你的警察,因为他会观察,你是什么样的呢?你修行好不好呢?你平时念不念经呢?你平时有没有利他心呢?你是不是每天除了玩手机以外,什么都不干呢?这样逐渐逐渐,你就创造出自己在群体当中的一种地位。
我想,法王如意宝在晚年讲的“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确实是一个窍诀,你如果想得到自己的利益,那么你就先去利他。虽然在某种意义上面,这是一种虚伪,你本来是想自利的,却在表面装着利他,好象不是很好的,但实际上,对你个人来讲、对别人来讲,这都是好事,并没有变成坏事,这就是一种窍诀。
在这里也讲了,凡夫因为追求自利,反而经常受苦;而菩萨追求利他,最后不仅能成办自己的事情,而且也能成办他人的事情,到最究竟的时候,能够修行圆满获得佛果,所以利他很重要。
好,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