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落万念迹 > 略略结

《心经》释之禅师PK法师

创建日期:2021-08-16

  《心经》释之禅师PK法师=涤华禅师PK堪布        (2019-08-20 15:06:07       记录于后半生点滴的新浪博客)

  法无高下,师亦如是。以人伦长幼为序,涤华禅师比堪布年长,故为先。

  顶礼涤华禅师!

  顶礼上师!

  1、《心经》释PK之法本

  1、1涤华禅师之《心经感》:为般若禅林官网下载涤华禅师《心经感·般若觉合刊》2015第八次印刷版,其中的心经感部分.

  1、2堪布之《心经讲解》课件:为智****悲****佛****网官网下载堪布《心经》讲解课件。

  2、《心经》释PK之平台

  2、1见地平台:“真修实证”之《心经感》PK“深入经藏”之《心经讲解》。

  2、2甲方:涤华禅师以“真修实证”在生死关中所写的《心经感》,为立于证悟大成就之巅时,对《心经》的见地。

  虽然涤华禅师以真修实证见长,自嘲:“请我唱念余不会,念经拜忏更不行”,但师对“佛经”的认知,已达到撰写了《金刚经释》、且有能力撰写《六祖坛经释》的水平,还对《法华经》进行过一字一拜的修行;而师对“咒语”的认知,其生产的大悲神咒水已达到能够降服非人的水平,可见师之“深入经藏”的理论水平是有着不可思议之处。

  本次PA做简化处理,以我的分别念,暂且认为师之“深入经藏”与《心经感》不密切相关,忽略不计了。

  2、3乙方:堪布讲经说法三十年,以“深入经藏”之智慧宣讲了《心经讲解》。

  虽然堪布以讲经说法为弘法利生的主要显现,但我相信堪布“真修实证”的境界肯定也很高,虽然这属于不可说+不可问的佛令,单想想堪布所在的僧团高层是个即要拚人+更要拚前世的不可思议之团队,就足以灭绝所有疑问。

  本次PA做简化处理,以我的分别念,暂且认为师之“真修实证”与《心经讲解》不密切相关,忽略不计了。

  2、4峰顶见地

  英雄不问出处,出处不如聚处。珠峰之聚,不问是从中国北路登顶还是从尼泊尔南路登顶。

  涤华禅师根植汉传,从显宗之禅宗法门登顶;索达吉堪布根植藏传,从密宗之大圆满法门登顶。只论《心经》峰顶风光,本次仅仅做“真修实证”PK“深入经藏”,不做“禅宗法门”PK“大圆满法门”,也不是“显宗”PK“密宗”,更不是“汉传”PK“藏传”。

  2、5直心平台

  涤华禅师之《心经感》是以禅宗最高境界为见地,而堪布之《心经讲解》,是听受者为学院僧众的大中观见地,两师所说不是一个“东西”,实不可比耶。两见地是有高低远近之根本差别,如同共立珠峰,一个是高倍望远镜中的风景,另一个是肉眼风景。

  与禅宗最高境界为见地相匹配的见地,应该是大圆满最高境界的见地。然而因密宗自古至今都很保密,堪布就是以大圆满最高境界为见地宣说《心经讲解》,那也只能是官网上一个打不开的课件,与我没有半毛钱关系。

  本次PA对此不可比之前题也忽略不计了,加上忽略了涤华禅师之“深入经藏”,忽略了堪布之“真修实证”,如是PA已成戏论耶。

  不思戏论,不思空性,于修《心经》时,起念动行,直心PA,愿为照见本来面目之助缘。

  3、《心经》释PK之双方

  3、1甲方:涤华禅师与《心经感》之个性

  3、1、1涤华禅师整个职业生涯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止语、少语状态,如受完戒,就因坚持止语而被撵出禅宗寺院,又一时屈住净土宗寺院,被称为哑巴僧。我估计,禅师时常一年说的话,还不如堪布一天说的话多。

  但师此个性并不代表语言能力低下,因为师方便于闹市或传法开示时,其语言表达能力与正常人群的水平无异。

  禅师与堪布相比,对语言的驾驭能力肯定是逊色的,这也许是因“禅修”与“说法”的职业不同造成的。所以,禅师的开示在语言上肯定不如堪布的讲课明朗易懂。

  3、1、2《心经感》在语言上,与《心经讲解》相比,真得很难懂。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抄成白话文,勉勉强强过了语言关。

  一方面这是因为禅师比堪布的语言驾驭能力逊色,表达能力不济。更重要的是,禅师要说得“东西”是不能用语言可以表达的那种“东西”,是“说一物都不中”的那种“东西”。

  可敬八十过半的垂老病重之禅师,在极简陋的关房,为荷担如来、六祖大业,老婆心切,把那种不可言表“东西”的点点细处,用3-11个一串排比句,掏心掏肺告于后学那个“东西”是个什么“东西”。如同明眼者告诉天盲者,大象是什么样子的:其之一部分如墙、如绳、如柱、如扇、如。。。。。。,其整体非墙、非绳、非柱、非扇、非。。。。。。,这下明白了大象是什么样子的吧!每触禅师之慈悲心,均有泪崩之心颤动。

  《心经感》因传法那个不可言表的“东西”,在内容上,更难懂。我估计这一世可能都“懂”不了,但如果经过努力,能够“懂一点”,那一定会给这一世增加一点乐趣。

  3、2乙方:堪布与《心经讲解》之个性

  3、2、1堪布乃职业大学教授的风范,所有知识点表述得清清楚楚,具备出类拨萃的语言驾驭能力。

  3、2、2《心经讲解》在语言和内容上,很容易明白,听1-N遍,就清楚自已懂处+不懂处+以后努力处,如同看到了师指月的手指。我估计这一世可能都见不到月亮,但会努力朝师手指向处望去。

  堪布的讲解,炉火纯青,即因堪布自身深入经藏和驾驭语言的大智慧,又因藏传口耳师承的体系,师之上师、乃至历代传承的祖师,都为堪布积累了丰硕的教义和语言之资粮。

  《心经讲解》把教义说得清楚明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堪布要说得“东西”是能用语言表达出大部分内容的那种“东西”。大中观的见地,是可以用分别念企及大部分内容的,即然用上逻辑推理的方法,那么用语言表述就可能说得清楚明白。

  3、3平等心

  涤华禅师言简意赅,沉默少语;堪布能说会道,滔滔不绝。不能会说话的就占理,说话不利落的就理亏,这不合理,当以平等心接受。

  《心经感》 高深莫测,晦涩难解,接引小众特定后学;《心经讲解》行云流水,清晰明了,普度众生。传法无偏,正见无邪,当以平等心接受。

  3、4对治法

  3、4、1对涤华禅师之《心经感》,“参”字当头,“参”+“深参”+“使劲参”+“时时参”+ 。。。。。。止于明心见性大悟之机。

  说破,如草;自悟自证,无上至宝。想偷懒,向禅宗师讨一把草,不是挨棒喝就是被扫地出门,涤华禅师亦如是。师为禅宗寺院常住扫地僧N年,书曰:余扫地时,诸侣向余言:你扫地最清洁!

  我对师有不退转的信心,怎好意思向师讨草?对师之金刚教言,“参”吧,以无住心,参到哪算哪,一路都做风景观想。

  3、4、2对堪布之《心经讲解》,听师课,有行云流水般的意乐,轻轻松松,什么神也不要烦。师把我能够到的花果都清清楚楚地指明给我了,对我有可能够到的高层花果,师还指明了我到哪里搬梯子,回来继续采花摘果。

  听1-3遍,明白了《心经》的核心教义是“空性”,而证悟“空性”是我当下乃至这一世的工作,分别念能通达“空性”初悟的途径是中观教义。我对师有不退转的信心,顺着师指月的手指,开始了中观之行。

  待我从中观界+大圆满显宗界游学回归,在第四轮再解《心经》真实义时,愿能够对涤华禅师“道”上半句、一句。不管我是否能“道一声!”,都不会挨板打,因为师不喜欢在禅堂当官,手中无香板耶。

  4、《心经》释PK之经义

  4、1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4、1、1禅师义:真心大道=本觉、本心之灵之大道=是智慧无际、本性无穷、妙识周遍,真心到彼岸也。

  4、1、1、1般若:慧光普照而无暗,其光明体用而具备无有不足、无有不周、无有不到、无有不圆满之处。

  4、1、1、2波罗蜜:本觉慧命、光明故乡。

  4、1、1、3多:无可尽宣、无可衡量、无可计算。

  4、1、1、4心:真心遍十方、续三世、无穷亦无竭。

  4、1、1、5经:经过此岸、而到彼岸。

  4、1、2堪布义:智度心经=以智慧到达彼岸的心经。

  4、1、2、1般若波罗蜜多:智慧到彼岸=智度。

  4、1、2、2心:核心=心要=《心经》中浓缩了整个佛法的精华。

  4、1、2、3经:《心经》属于佛陀加持的经典=佛入于甚深光明定中,加持观世音菩萨而宣说了此经。

  4、2经义次第

  4、2、1禅师义: 《心经》者,是一步一个脚印儿,步步印证真心之灵也;从起修而得正念;从正念,而得实体;从实体,而显其般若之妙用;故知心咒妙力与用。

  4、2、1、1是从空五蕴、无六欲,到诸法空相中,而获得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减;

  4、2、1、2复澄清六根无相、六识无染,从无相、无染之中,而得其无老死、而无尽之果报也;

  4、2、1、3从果报中,而再迈进,直至无苦集,而灭其道;

  4、2、1、4与无智、无得中,而得到无挂碍、而无有恐怖之实体;实体者,远离颠倒梦想中常乐也;

  4、2、1、5常乐者,无生无灭大觉世尊也。

  4、2、2堪布义: 核心经义=般若+功德+果位+密咒

  4、2、2、1般若经义=诸法+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缘起+四谛+智得,皆为空性

  4、2、2、2证悟空性之功德=菩提萨埵

  4、2、2、3证悟般若空性之果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4、2、2、4行持密咒之功德=观世音菩萨加持+心经加持

  4、3观自在菩萨

  4、3、1禅师义:观自在菩萨=观+自在+菩萨,适合本《经》之义也,为纯、为净也,为妥、为当也。

  4、3、1、1观:以自心眼,反观本觉真心之中,有无尘相否。

  4、3、1、2自在:真心无妄无相,即得自在;

  4、3、1、3菩萨者:普度本觉心内、心外一切众生相。

  4、3、2堪布义:观自在菩萨=观音菩萨,《心经》宣说的是大悲空性,由观音菩萨来宣讲,会有无量众生得到利益。

  4、4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4、4、1禅师义:行+修+悟+证佛法,直至心如如皆空,从苦厄处到达常乐我净之佛地。

  4、4、1、1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修证悟道之时=是某某,某觉修菩提心、悟菩提心、证菩提心之道之时。

  4、4、1、2照见五蕴皆空:回光反照,照明真心本性与灵识妙觉中,见如无见、闻如未闻、识无识相、觉无其欲;无欲之时,为五蕴皆空也。

  4、4、1、3度一切苦厄:出此五阴之狱,直赴无为之大道,而到究竟之彼岸也。

  4、4、2堪布义:观世音菩萨入于智慧的境界中,观修安住般若波罗蜜多的空性,并通达五蕴体性都是空性,超越、远离了一切苦难、痛苦。

  4、5舍利子。

  4、5、1禅师义:佛提舍利子名号者,不可推托如来向舍利子个人而说者,当明其义,人人有份,谁能信是《经》者,即是如来向谁而说也。

  我信《心经》,佛即是为我说耶。“一时”的当下,我与舍利子“无二”,刹那觉得自己有点“高大上”了。

  4、5、2堪布义:舍利子,佛弟子中智慧第一,选其受听空性般若大智慧。

  4、6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4、6、1禅师义:空者,有灵有觉之真空也;生心为五蕴,五蕴为心之活活泼泼的妙有。

  五蕴如梦幻泡影,不真必空,谓五蕴不异空;

  五蕴刹那而变迁,无常归空,故名五蕴即是空;

  心包太虚,照见五蕴皆空时,则有灵有觉之真空与活泼五蕴之妙有合为一体,即空不异五蕴,空即是五蕴。真空妙有,用则齐彰;齐彰者,五蕴无有不显现于真空;不用则藏,则藏者,真空无有不含藏五蕴。

  这肯定不是我之知见,我根本没水平“参究做到相应处”。我只是以自己的分别念,对师+禅宗祖师之各怀的宝贝,自语自参,自娱自乐。

  4、6、1、1色不异空:色者,生也;生其心者,生心为色;色相犹如泡影,泡影不真;不真者,终必是空,其名为色不异空也。

  4、6、1、2空不异色:真心中无一切色相时,即与真空合为一体;一体者,用则齐彰;齐彰者,诸色无有不呈献于耳目之前;不用则藏,则藏者,诸色形相无有不藏于真心之中。

  真空者,有灵有觉也,而不是玩空者;玩空者,空无灵觉也。

  4、6、1、3色即是空:色如晨星暮日,转瞬而易逝,刹那而变迁,终归于空,故名色即是空。

  4、6、1、4空即是色:无贪、无爱、无一切欲、无一切妄想与是非相者,其真心空空空;在空空空真心中,见一切相、闻一切声者,无有不是常乐我净、无不庄严而清净,故名为空即是色。

  4、6、1、5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如是修、如是行、如是悟、如是证、如是本末一体,即无有不清净之处;清净者,空五蕴也;能空五蕴时,其他诸行不空亦空尽矣。

  4、6、2堪布义:色法即是空性,空性即是色法,除了空性以外没有什么色法,除了色法以外也没有什么空性。受、想、行、识也是同样的道理,一破一切破,统统可以用分解色蕴的方法来破除。

  4、6、2、1了知基般若的内容:五蕴皆空。

  4、6、2、2从空性的角度来解释:

  显现并不离空性,空性也不离显现,显空二者实际上是一体的。

  在具有迷乱的众生前,一切色法存在着不同的实体显现,但实质上,在如此显现的同时,它们就是空性。

  在诸佛菩萨的境界中,一切色法则是一种无阻碍的大光明空性,而且这种大光明的空性并不离显现。

  4、6、2、3从光明如来藏本体的角度来解释:

  空性=光明离戏的法界本体。

  无论显现如何,万法之本体都是光明离戏之法界。

  一切光明离戏的法界本体是存在的,但这种存在的方式,并不是以我们凡夫的分别念,如颜色、形状等寻思或用言语诠表的方式来建立的,而是以超离言思的、不可思议的方式存在着。

  推理:一切色法无论显现如何(众生见),其本体都是空性,是以超离言思的、不可思议的方式存在(菩萨见)。

  4、6、2、4从破四边的角度来解释:

  4、6、2、4、1色不异空:破“有”的边,破除凡夫、外道的执著。凡夫执著于外境色相之“实有”,实际上不离空性。

  4、6、2、4、2空不异色:破“无”的边,破除声闻缘觉的执著。执著于人无我空性之“实有”,实际上不离色法。

  4、6、2、4、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破“有无二俱”和“有无非二俱’两种边,破除有些菩萨执二见之过。执著于是色便不能是空,是空就不能是色,其实,这一切本来是圆融无碍、色空不二的。

  4、6、2、5从中观四步境界的角度来解释:

  抉择空性,然后是二谛双运、离戏、等性。

  师未广说,以后游学中观时,留意这四个概念。

  4、6、2、6性空而非相空。色法就是空性,空性就是色法。色法全部都不存在,但在不存在中,却可以显现万法。这都是心的一种妙用,以心的妙力,什么法都可以显现。

  4、6、2、7汉地法师爱用“真空妙有”来表述这个意思,所谓“真空”,也即一切万法的本体都是空性,空是诸法的真相;所谓“妙有”,也即虽然是空性,却能奇妙地显现出各种看似实在的形态。

  4、7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4、7、1禅师义:真心不生一切相妄者,诸法即空也;诸法本来无相者,即不生不灭也,亦无垢相与净相之别;诸法本来具足而圆满,不须再增,亦无有减处。

  4、7、1、1是诸法空相:所谓凡夫见诸世法,生五蕴诸相心;贤者见诸世法,是法;圣者见诸世法,非法、非非法;如来见诸世法,是真正大法,亦无真正大法相,是名为是诸法空相。

  4、7、1、2不生不灭:不生其心,不生妄心、不生诸法相也;无一切妄、一切相者,灵觉妙心永无灭也。

  4、7、1、3不垢不净:是真心本性中,无有垢相与净相之别,是某觉本来清净无为之真心本性也。

  4、7、1、4不增不减:真心本性、灵识妙用,本来具足而圆满,不须再增;本觉本性犹如虚空者,所谓虚空无有减处。

  4、7、2堪布义:抉择七种甚深法为空性。

  4、7、2、1了知基般若的内容:远离一切戏论的七种甚深法:空、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4、7、2、2是诸法空相:指一切万法不仅其自性是空,而且万法的相也是空性。每一种法都有它的行相,但这只是虚妄分别念的假立。

  4、7、2、3不生不灭:万法都有依因缘聚合而生的现象,只是世人的幻觉而已,是名言当中的假立,如果真正观察时,这种“生”“灭”不可能实有存在,所有的产生都是不存在的。

  4、7、2、4不垢不净:从其本体,或是从空性的角度来抉择时,染污的轮回及远离染污的清净涅槃这两者都不存在。

  本来一切事物是没有垢净之分的,正是分别妄心,才将万事万物分别为所谓的垢与净。

  4、7、2、5不增不减:从果位的角度来说,是指圆成实不存在;从轮回的角度而言,是指烦恼增长与功德减少不存在;从涅槃的角度而言,是指功德增上与烦恼、障碍减少不存在。

  所谓的增和减,只不过是分别念而已,实际上并没有任何的增加和减少。

  4、7、2、6七种甚深法阐释了基无相、道空性、果无愿三解脱门。

  所谓基无相,也即一切万法原本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等相状;

  所谓道空性,也即一切万法为空,远离一切实体;

  所谓果无愿,也即智慧果法不增,烦恼罪业不减。

  4、7、2、7基道果所有的法都可摄入七种法中,七法不存在,则轮回和涅槃所摄的一切万法也都不存在。

  4、8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4、8、1禅师义:五蕴空,六尘无,八识乐,无我、无相亦无界,其常乐我净亦无穷也。“无”字比“空”字更进一步也,以“空”已,然而能空者,其性仍未湛也;此言“无”者,其性湛而洁也,其灵性湛洁而活跃,其光明而无有暗处。

  4、8、1、1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是是非非、虚伪妄想、颠倒之五蕴也;而非无本觉、本心、本识之性也,是故为空中无五蕴也。

  4、8、1、2无眼耳鼻舌身意:所见、所闻、所识、所觉中,无染、亦无贪,无住而住其心。

  4、8、1、3无色声香味触法:在见闻知觉中,无生其心、无动其意,无生无动者;五蕴之中,无生诸妄之心;六欲之里,无动金刚之性。

  4、8、1、4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十八界弗能缚我真心也;真心无缚、无染亦无住、无相,其有光明,遍十方而续三世,无际亦无竭,其妙用自在无可比也。

  4、8、2堪布义:抉择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皆为空性。

  4、8、2、1了知道般若的内容:五蕴为空性(1空中无色;2空中无受;3空中无想;4空中无行;5空中无识);十二处为空性(1空中无眼;2空中无耳;3空中无鼻;4空中无舌;5空中无身;6空中无意;7空中无色;8空中无声;9空中无香;10空中无味;11空中无触;12空中无法);十八界为空性(1空中无眼界;2空中无耳界;3空中无鼻界;4空中无舌界;5空中无身界;6空中无意界;7空中无色界;8空中无声界;9空中无香界;10空中无味界;11空中无触界;12空中无法界;13空中无眼识界;14空中无耳识界;15空中无鼻识界;16空中无舌识界;17空中无身识界;18空中无意识界)。

  4、8、2、2通过前文抉择基般若即可得知,作为五蕴的有为法,以及无为法并不存在,与有为法、无为法同体的七种甚深法也不存在。由此可以推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缘起、四谛总共五个方面都不存在。

  4、8、2、3五蕴是诸法之首,是由无始以来的坚固妄想凝结而成的,是众生最易执著、最难破除之处;十二处是产生一切万法的基础;十八界归摄了世间之器情万法。

  4、8、2、4在以般若抉择空性的时候,所谓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在众生面前仍然会有一种迷乱显现,但在这个迷乱显现出现的同时,它的本体实际上就是空性。除了这个显现以外,要从别的地方找出一个空性,是不合理的;而除了空性以外,要从别的地方找出一个显现,也是不合理的,这个显现和空性,就是显空双运。空中有显现,显中有空性,这才是《心经》所抉择的境界。

  4、8、2、5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在胜义中不存在,但在现实生活中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只是在佛菩萨的境界中,这一切才是无自性、无实体的。为什么我们不能体会到这些境界呢?就是因为我们还有执著,还没有证悟空性的缘故。

  4、9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4、9、1禅师义:灵觉妙心在在处处放无碍慧光,无老死而不生不灭。无无明尽与无老死尽为《法华经》中之化城,无明尽与老死尽时,方为究竟涅槃。

  4、9、1、1无无明:心光满足,无有不遍、无有不透、不彻之处。

  4、9、1、2亦无无明尽:五蕴亦空、十八界也无,仍有微细与隐藏识别者,未尽之处。

  4、9、1、3乃至无老死:灵觉妙心无老死,非佛莫可能也,非佛莫可至也。

  4、9、1、4亦无老死尽:不能彻底断绝老死、不可不生不灭之时,犹如《法华经》中化城喻也,

  4、9、2堪布义:抉择十二缘起为空性。

  4、9、2、1了知道般若的内容:十二缘起为空性(1空中无无明,亦无无明尽;2空中无行,亦无行尽;3空中无识,亦无识尽;4空中无名色,亦无名色尽;5空中无六处,亦无六处尽;6空中无触,亦无触尽;7空中无受,亦无受尽;8空中无爱,亦无爱尽;9空中无取,亦无取尽;10空中无有,亦无有尽;11空中无生,亦无生尽;12空中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4、9、2、2十二缘起揭示了众生在六道轮回中生而死、死而生,无始无终地生灭流转、轮回不息的根本原因。以生命而言,包含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由过去的“无明、行”,产生现在的“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果;由现在的“爱、取、有”三因,产生未来的“生、老死”二果。

  4、9、2、3十二缘起支又可归纳为惑、业、苦三道:无明、爱、取为三惑道;行、有两支属二业道;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是七苦道。由惑而造业,有业则感果。于受苦期间又生惑,生惑而造业,造业又受苦,如此周而复始。

  4、9、2、4虽然十二缘起在名言中存在,谁也否认不了;但在胜义中观察时,则都不存在。

  4、9、2、5所谓的无明,就是对万法真相没有了解的一种能取。从它的本体、因缘、去处等方面进行观察的时候,就根本不可能存在。

  如果无明被破除,则观待无明而产生的无明的灭尽也就被破除了,就像“我”如果不存在,则“无我”也不会存在,因为“无我”是依靠“我”而产生的一样;

  4、9、2、6依此类推,十二缘起也是幻化所显,性空本无。无明的灭尽不存在,则最后直至“老死”和“老死”的灭尽也不存在。这样一来,所谓十二缘起的流转与还灭全部处于法性空性中,都是不存在的。

  4、10无苦集灭道。

  4、10、1禅师义:在无无无中证大觉,非过量人弗可知、明、见、觉;其心荡荡乎、其性湛湛然,无道之有;非前言“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两句之所能比、之所能量。

  4、10、1、1无苦集:无一切苦。

  4、10、1、2灭道:灭绝一切小仁、小义之迹。

  4、10、2堪布义:抉择四谛为空性。

  4、10、2、1了知道般若的内容:四谛为空性(空中无苦;空中无集;空中无灭;空中无道)。

  4、10、2、2名言中的苦集灭道,三界轮回都是痛苦的,这叫了知苦谛;这个痛苦的来源是什么呢?就是集谛,也就是业和烦恼。苦谛和集谛,是轮回的因和果,苦谛是轮回的果,集谛是轮回的因。后面的灭谛和道谛,又包括在涅槃中,灭谛是涅槃的果,道谛是涅槃的因。

  4、10、2、3四谛只是名言中的显现,在我们的现相、名相中,应该有这样的取舍;在胜义中对四谛的本体进行一一观察时,就根本不可能找到,不是真实的东西。

  4、11无智亦无得。

  4、11、1禅师义:一无所能、一无所有;大智如愚、真慧若水。

  4、11、1、1无智:无一切是、非、想、执、相、妄也。

  4、11、1、2无得:无想得一切财宝相,无想得荣华富贵、寿命福禄、名爵相,甚至无想得果证道、涅槃相、“亦无度生相”,更无想到彼岸相。

  4、11、2堪布义:智慧和果位为空性。

  4、11、2、1了知果般若的内容

  4、11、2、2因为自己本体就是佛,本来就已经具足智慧,所以不需要重新获得现在不具足的智慧,所以没有重新获得的佛果。

  4、11、2、3在名言中,所有的智慧和果位都存在,但从最究竟的般若空性角度分析时,这些智慧和果位也只不过是如幻如梦的一种显现而已,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存在。

  4、12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4、12、1禅师义:菩提萨埵在无得中,而得到无挂碍、而无有恐怖之实体;实体者,远离颠倒梦想中常乐也。

  4、12、1、1以无所得故:是解上句“无智亦无得”中之道义,明“以无所得故”之直至菩提萨埵故乡也。

  4、12、1、2菩提萨埵:从无智亦无得之妙因,经过以无所得故之桥梁,而至菩提萨埵之故乡,即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之道义,妙心之灵也。

  4、12、1、3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依靠本觉无我、无相智慧故,能在般若无为大道上,迈步前进,直至无为彼岸之终点,而常住之地也。

  4、12、1、4心无挂碍:真心无有诸相、诸妄,亦无是非、颠倒梦想。

  4、12、1、5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是以般若波罗蜜多神力,而成就其体备之妙用,因纯而果熟,道隆而体安。

  4、12、1、6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真心无有恐怖之因,而得远离颠倒梦想之果,远离颠倒梦想者,是大悟、大证、大觉世尊也。

  “究竟涅槃”者,是《心经》中至要之真体之妙心也,是悟也,证也,彻也,成也;是如来之实体也;是佛真心也。

  4、12、2堪布义:证悟空性的功德是成为菩提萨埵。

  4、12、2、1以无所得故:在菩萨的境界中,有、无、有无二俱、非有非无这四边都是不存在的,不可能真正获得一种实有的法相。

  4、12、2、2菩提萨埵:具有觉悟的很勇敢的众生。

  4、12、2、3依般若波罗蜜多故:诸大菩萨依靠般若波罗蜜多,将《心经》作为自己观想的主要法门,以它的空性精神来引导自己,经常听闻、思维它的法义,有缘时经常给别人讲授。

  4、12、2、4心无挂碍:依靠般若空性来如理如法地对治虚幻不实的一切现象,能随时安住于这样的正知正见、轻安自在的境界。

  4、12、2、5无挂碍故,无有恐怖:通达了般若空性,则可断除自相续中患得患失的种种分别念之障碍,则依靠障碍所产生的恐怖就不会存在。

  4、12、2、6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心的本性(如来藏光明)本来就是存在的,烦恼障和所知障本来就是没有的,三界轮回梦想般的颠倒执著也是没有、是清净的,所以众生本来就是获得涅槃的。

  4、13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4、13、1禅师义:三世诸佛者,皆是依照般若智慧,而到于彼岸大道之实也;实者,即成为大觉世尊也。

  4、13、1、1三世诸佛:是本觉一心所造也、所成也。

  4、13、1、2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上章所言“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下句接着是“心无挂碍”,心无挂碍者,是进般若之门也;此句“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下句接着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是入般若之室、坐般若之座也。

  4、13、1、3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真心无妄归觉地,本性无我证菩提也。

  4、13、2堪布义:证悟般若空性的果位=佛果

  4、13、2、1十方诸佛从最初发菩提心,中间行菩萨道,直到最后成佛,无一不是以般若为先导,所以称般若为诸佛之母,除此之外,别无成佛之道。

  4、13、2、2只有依靠般若空性,才能通达万法真相,这样的空性法门,是真正的见解脱、闻解脱、触解脱。

  4、14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4、14、1禅师义:《心经》从起修而得正念;从正念,而得实体;从实体,而显其般若之妙用;妙用者,妙力也;其妙力者,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妙力与用。

  4、14、1、1故知般若波罗蜜多:当知般若之力与般若之妙用,无穷亦无尽也;当知般若之灵感,感应灵敏,无所不及、无所不至。

  4、14、1、2其咒神通,感应无边,咒力无穷而无尽;其咒光明,满十方续三世,永无竭止;其咒功德,无有不遍不彻,无有不足之处;其咒灵感,读诵奉持,无不满意。持咒人求什么,得什么;佛无诳语,无不满足持咒人心愿。

  4、14、2堪布义:上面宣说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实际上是具有功德的咒语。不管是从文字上、加持上,或者从中所得到的利益和功德上来讲,任何一个咒语、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比得上般若空性法门。

  4、14、2、1大神咒:依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可以像显现无所不包的神变那样,无勤获得解脱、远离痛苦等一切需求和愿望。

  4、14、2、2大明咒:《心经》是赐予光明的咒语,犹如智慧的太阳,在它面前,所有以贪、嗔、痴为主的,具有黑暗、愚痴性的八万四千烦恼当下就会被摧毁无余;它能让沉睡了无量劫的,昏沉愚痴的众生从虚妄不实的黑暗睡梦中清醒过来,所以叫大明咒。

  4、14、2、3无上咒:《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在世间和出世间中,超越一切、胜过一切、无与伦比的无上咒语。

  4、14、2、4无等等咒 :般若是佛母,能够让众生脱离三界火宅,永别生死苦海,成就无上佛果,无一法能与她相等,故称其为至高无上的咒语。

  4、14、2、5能除一切苦:依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加持力,可以遣除所有众生相续中的障碍、痛苦等。

  4、14、2、6真实不虚:三界一切皆如梦幻泡影,唯有《心经》所诠之般若空性,才是真实不虚,与法身空性无二无别。

  4、15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4、15、1禅师义:如来大慈,说此神咒,解脱九类众生一切苦恼危难。神咒如密旨,翻则泄漏,泄漏则不灵;无翻、无译亦无识,灵无比。

  4、15、2堪布义:咒语是宣说如何修持上文所宣内容的方法,先修资粮道,然后修加行道,之后证悟见道,就这样一步一步圆满修持五道。

  4、15、2、1去吧,去吧,但愿你到彼岸去,但愿你到真实的彼岸去,但愿你安住于正等觉的境界!

  4、15、2、2第一个“揭谛”,是让我们跨入资粮道;第二个“揭谛”,是勉励我们进入加行道。“波罗揭谛”,是令众生迈向菩萨一地的见道。“波罗僧揭谛”,则是鼓励鞭策我们走向二地以上的修道;“菩提娑婆诃”,就是趋入无学道,也即佛的果位。

  4、16结束语

  4、16、1禅师语:禅宗师一语平千诤。

  禅宗师的证悟大智慧,可以降妖驱魔+定国安邦。《心经》释成百上千,师生死关中,N时止语,一语和稀泥而和千诤耶:

  般若如觉镜,谁来现谁;喻皓月当空,观四方随人。

  凡见凡、圣见圣;法眼观,重重叠叠、而无相;佛眼见,非见非非见、非非复非非。

  4、16、2堪布语:高僧大德普度众生。

  愿天上地下无量无边的所有众生,都能早日依靠般若空性法门获得成就!

  5、忏悔:

  涤华禅师,上等轻飘飘的禅和子,直心即道场,心到哪,说到哪。

  堪布,知识泛滥,挡不住跟不上,汉文+藏文+几种释本+不同经论,时时无缝切换、无级调档。

  我一个有愚有痴、学艺不精、技不如愿的微众生,在PK一招一式时,尽量引用师之原话,但很多时候不得不以自己的分别念,重述师之释义,其中肯定会误解师之意,甚至误解如来真实义。

  我以清净心所为,以真心忏悔为中之过。勇担因果,愿任何果报都成为我明心见性之助缘。

  我为误解如来真实义,向佛陀忏悔!

  我为误解涤华禅师真实义,向禅师忏悔!

  我为误解上师真实义,向上师忏悔!

  6、顶礼

  涤华禅师老苦病苦交煎,却呕心沥血手书《心经感》,而禅师完全可以安住于常乐我净的大自在境界中,益寿延年。

      堪布英年过劳,做完大手术,就迫不及待宣说《心经讲解》,从自嘲调侃的一句、半句中,透露出师承受着很重的伤痛病苦,而师完全可以安住于大圆满的大光明境界中,养伤治病。正常休个病假,上师三宝也不会责备您,不要如此拚人、更不能如此拚命嘛。

  两师都具足大菩萨级别的菩提心,非世间“高尚”、“敬业”之类所有美词所能表述,两上师都是荷担如来大业的栋梁。

  再次深深顶礼涤华禅师!

  再次深深顶礼上师!

  我用心闻思修了《心经》真实义,以此做为向两位师的法供养。

  7、回向

  以我闻思佛法的功德,回向给上师,愿师多一刹休息,少一刹劳累,法体安康,长久住世!

  以我闻思佛法的功德,回向给制作法宝的道友,愿道友修行顺利!

  以我闻思佛法的功德,回向给承载法宝的网站、互联网众生,愿众生心里没有痛苦、身体没有病痛、生活安乐!

上一篇:精听《心经》1-10堂课小结 

下一篇:精读涤华禅师《金刚经注解》小结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