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1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创建日期:2023-09-08

  NO.1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丙三、所思维+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二、分别所了知=丁一、皈依(12-25,3品)+丁二、种姓(26-41,4品)+丁三、发心(42-49,5品)+丁四、修行

  丁四、修行=戊一、总说圆满二利之修行(51)+戊二、别说修行他利之理+戊三、以说修行殊胜性而摄义

  戊二、别说修行他利之理=己一、行他利方法(53)+己二、行他利之分类(54)+己三、行他利第一(55)+己四、菩萨之修行超胜(56)+己五、修行不间断+己六、不以邪行厌烦

  53、甲三乙二丙二丁四戊二己一、行他利方法;

  悲尊为利他,自愿遭剧苦,

  世人损恼事,他敌亦极悯。

  54、甲三乙二丙二丁四戊二己二、行他利之分类;

  下中上法性,善说令悦入,

  解义成熟善,授住慧解脱,

  成就胜功德,生种授记灌,

  佛智无上果,利他十三性。

  55、甲三乙二丙二丁四戊二己三、行他利第一;

  随众无倒说,无傲我所通,

  忍调远无尽,佛子胜修行。

  56、甲三乙二丙二丁四戊二己四、菩萨之修行超胜;

  欲夫入大怖,喜有倒动乐,

  喜寂灭自取,悲尊恒灭取。

  愚人勤自乐,常苦不得彼,

  坚稳恒利他,行二利涅槃。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15-111 2015年05月15日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我们继续讲《经庄严论》,现在讲的是第六修行品,主要讲如何利益众生。因为我们前面讲的是发菩提心,那么发菩提心的根本是什么呢?就是利益众生。

  戊二(别说修行他利之理)分六:一、行他利方法;二、行他利之分类;三、行他利第一;四、菩萨之修行超胜;五、修行不间断;六、不以邪行厌烦。

  别说修行总共讲了六大科判,即利益众生的方法和利益众生的分类、利益众生是一切修行当中的第一、利益众生的菩提心超越其他善根、利益众生的修行不要间断、不以邪行厌烦。

  其实对于《经庄严论》,我自己是这样认为的,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学起来确实有点深度,内容很广大。不像《入菩萨行论》等其他论典那么好懂,学《经庄严论》的确有一些难度。实际上,要想真正领悟大乘的佛法,就要对每一个道理进行不同的多方位的分析。我相信,我们这里的很多人,学完了以后,可能会对大乘佛法有个全面的认识。

  你以前在这方面可能不专业,没有特别思维过。甚至有些人是世间种姓和小乘种姓,对大乘不一定感兴趣,或者不能通达大乘的意义。

  不管怎么样,我自己认为,对每一个颂词,这个也重要,那个也重要。我在二十多年前学过这部论典,现在好像忘了很多,除了里面个别的一些教证以外,很多内容都没有特别深的印象。通过这次翻译,通过给大家讲解,从而对大乘佛法有了更深的领悟。

  麦彭仁波切在《经庄严论》注释的最后说的是:累劫难得大乘法理集,讲闻补处尊者此论义获得讲闻大乘诸法德,大师菩萨地论所说同”。听受和宣讲《经庄严论》,可以获得所有大乘佛法的功德。这句话,我在这里讲过不止五六次吧,已经提过很多次了。我想,在结束之前,会再三地跟大家讲,这样的话可以加深印象。

  《经庄严论》讲起来的时候,有些内容可能不是那么好懂,如果很深入地分析,其实都是安立大乘的修行和教言。

  第六品主要是讲实际行持菩提心需要什么样的方法,在这里分析了一些利他的方方面面,包括利他的方法、利他的分类、利他的超胜、利他的功德和不间断等等的道理。首先藏文当中是这样的:

  师念藏语传承。

  己一、行他利方法

  悲尊为利他,自愿遭剧苦,

  世人损恼事,他敌亦极悯。

  颂词讲的是利他的方法,这个意思就是说:

  “悲尊为利他”,具有大悲心的尊者、发了菩提心的人,自从发了菩提心之后,就会很认真地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从那个时候开始,他会尽心尽力地饶益其他众生、饶于有情。

  “自愿遭剧苦”,这种发心是什么样呢?他将自己的王位也好、身体也好、最珍贵的生命也好,全部愿意饶益别人。

  在这个过程当中,他能忍受什么呢?他能忍受各种各样的剧苦、巨大的痛苦。比如说,可能会丧失自己的身体、受到别人的诽谤,或者受到各种不公平的侮辱、委屈等等,各种各样的痛苦,他都能安忍。

  有了利他心的人,一般在生活当中,不要说对一些小苦可以忍受,就是大的剧苦也都可以忍受,甚至将自己所有的善根、所有的财产、所有的身体和生命,都可以奉献出去。

  “世人损恼事,他敌亦极悯”,世间当中,我们很难忍受别人对自己的损害,我们会去损害对自己有害的敌人。当你受到别人危害的时候,会有损恼,你可能不能安忍,而去害自己的敌人。

  而菩萨对自己的敌人、刽子手等所做的损恼事,为了利益众生,都有非常强烈的安忍。

  这个颂词,藏文当中有两个否定词,翻译的时候,汉文放在一起了,可能稍微难懂一点,你们可以再次了解一下。

  在佛经《长阿含经》里面,有一句话是什么呢?作为菩萨,解脱唯一的法是什么呢?就是不损恼众生,“不害众生”是一切修行的根本,非常重视不损害众生。

  在《大庄严论经》[注1]里面有个公案,其实在《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注2]当中也有这个公案。

  有一个发了菩提心的国王,他有一个敌对的国家,这个敌对的国家准备来对他作战。

  国王当时想:如果我反抗敌国,为了得到胜利,我的民众很有可能受到极大的损害,或者丧失生命。不如我离开,把这个国家全部给敌国。于是他把自己的国土全部留给敌国,独自在一个森林当中逃避。

  有一个婆罗门来向国王乞讨,国王说:“我现在已经不是国王了,什么都没有了”。当时婆罗门非常伤心地说:“我非常穷苦,原来认为你会满足我、你会布施我。但你现在这样,我特别痛苦”,他伤心欲绝。

  这时候国王说:“我想了一个办法,你把我捆起来交给敌国,这样他会给你大量的礼物、会赏赐你的”。

  这个婆罗门就把国王捆起来,交给了敌国。敌国看到这个国王的行为很感动,觉得他是真正了不起的菩萨,不仅没有杀害他,而且把国政和地位全部还给了他。后来国王给这个婆罗门布施了大量的财物。

  菩萨有这种利他心,在敌人面前,或者在别人面前,是很愿意付出的。

  作为一个凡夫人,无缘无故被别人冤枉、无缘无故被别人说的时候,心里可能特别难受。但是如果想到,为了利益众生,哪怕别人把我当做谩骂的对境、伤害的对境、杀害的对境,哪怕受到再大的侮辱、委屈,只要对其他众生有利、有意义,我可以心甘情愿地安忍、付出。把思维方式稍微这样转变一下,很多痛苦也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菩萨的这种利他之心,在生活当中是极其罕见的。

  师念藏语传承。

  下面讲到利他的分类,总共有十三种。我们自己要明白,在利他的过程当中,利他的行为和利他的方式方法,非常多,这个大家应该明白。菩萨利他的种类,这里主要分十三种,我们应该一一地明白其中的意义。

  己二、行他利之分类:

  下中上法性,善说令悦入,

  解义成熟善,授住慧解脱,

  成就胜功德,生种授记灌,

  佛智无上果,利他十三性。

  利他总共有十三种方法。

  “下中上法性”,利他的对境,有上根、中根、下根。分别是,上根是菩萨根机、中根是缘觉根机、下根是声闻根机。

  第一种利他方法“善说”,三种根机需要各种各样的方法,比如说,对声闻有声闻的法、对缘觉有缘觉的法、对菩萨有菩萨的法,用不同的方法对他们传授,这叫做善说、善神辩。

  我经常说,我们这里的有些辅导员、有些法师,应该尽量地照顾一下下面的人。有些法师自己学得比较深,对比较简单的法没有兴趣,所讲的法全是甚深的法;有些法师平时爱学一些比较浅的道理,所讲的法全是一些故事等较浅的法。每次都这样,这两种讲法,都没有针对不同的根机。比如说一个班里面有五十个人,针对每一个人讲对机的每一个教言,这样的话,法师可能也难以做到。但是我们尽量针对不同根机而讲,对于简单根机的人,给他讲一下易懂的法;对甚深智慧的人,也给他讲一下甚深的法。

  像我自己的话,在每天的课当中,会讲一点比较简单的法,我心里想“我今天要给部分的人讲一点简单的法,起码讲一下简单的基础和简单的故事;然后尽量地把论典甚深的意义,也要掏出来”,我是这样想的。

  第一个需要一种善巧,对上、中、下不同根机的人,都要有一种善说,用善巧的方法方式来饶益他们,这是第一个。

  第二种利他方法“令悦”,在不信仰佛教、不信仰任何宗教的人面前,我们如果有神通、神变的话,那么显示神通、神变是有必要的。如果实在没有的话,我们也应该懂得他们的一些兴趣、观点,让他们欢喜,从而趋入正法,这也是菩提心一种利他的方法。

  我们不能说,“我是学大乘佛法的,凡是不学大乘佛法的人,我一律不管了”、“我们都是皈依佛的,非佛教徒不要来、不要来”,这样不行的。对非佛教徒,我们不可能长期给他们讲教言,但是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引导他们逐渐进入佛教。

  我看,我们这里的很多人、我们这里的高级班,现在有些道友已经成了特别威严的出家人,但是在两三年前,他们连因果正见都不懂。有时候我看看他们是什么时候出家的,心里面就想,我跟他们不同,我是从小就信仰佛教的,而他们的话,现在才成为一个真正的出家人。一看到年龄比较大一点的出家人,猜测他可能已经出家三四十年了吧,但实际上他信仰佛教可能只有几年。

  对于非佛教徒,刚开始我们需要有一些方便方法来引导。方便方法是很重要的,在《大智度论》[注3]里面讲了,有一种叫白鹤的涉禽,它在河边捕鱼的时候,一旦有鱼来到水面上,它就趁这个机会捕食,一条鱼都不会错过。《大智度论》里面的这个比喻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作为发了菩提心的菩萨,看众生的因缘、缘起成熟的时候,尽量地利用各种方便方法,让他们进入正道。这是第二种方法,刚才颂词里面讲的令悦,应该是这样理解的。

  第三种利他方法“入”,趋入。对于一些平凡的众生,我们尽量想办法传授皈依戒、传授五戒。我们这里的堪布、堪母、法师,还有在这方面有能力的人,出去的时候,尽量地给一些人传皈依戒。传这些没有什么高要求,都可以传授,这也是很重要的,这是第三个。

  第四种利他方法“解义”,这里主要讲的是什么呢?众生对三乘佛教有一些怀疑、不懂的地方,菩萨要尽量地遣除他们的怀疑,使他们对整个三乘的道理生起定解,这是菩萨通过讲经说法来让他们趋入正道。

  要遣除怀疑,就需要辩论,或者通过讲一些理论,所以自己需要先闻思,这是很重要的。我们学院里面的一些年轻人,在闻思过程当中,确实付出了很多时间,放下了很多琐事。除了利益众生的个别行为以外,尽量放下与世间人的交往和对学习不利的事情。应该先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当自己有一定智慧的时候,再去解除别人的怀疑就没有问题了,这是第四个。

  第五种利他方法“成熟善”,对于善根还没有成熟的这些众生,通过各种方法让他们逐渐成熟。比如对原来不能持戒的人,讲持戒的功德,让他慢慢持戒;对原来不愿意布施的人,让他慢慢了解布施的功德,开始布施。

  第六种利他方法“授”,授予,对没有禅修窍诀的人,给他多讲一点禅修的安住方法,赐予一些教言,这也是菩萨的一种利他方法。

  第七种利他方法“住”,有了窍诀以后,不修肯定是不行的,应该给他讲在所学的禅定境界当中,要一缘安住,这是很重要的。

  第八种利他方法“慧解脱”,光有一个寂止还不行,对不具足胜观者,应该给他讲一些胜观的智慧、止观双运,这个很重要。

  佛陀在《本事经》当中也讲了,“静虑慧为因,慧必由静虑,有静虑有慧,速正于涅槃”,静虑和智慧两个的关系是,静虑的因是智慧,智慧的因是静虑,有禅定和智慧的人,很快可以获得菩提。

  光有一个静虑也不行的,光有一个智慧也不行的,应该止观双运,这是很重要的。

  对于不具足智慧的人,令他们获得各乘的智慧,或者令他们的心从怀疑当中获得解脱。

  第九种利他方法“成就胜功德”,第九个是成就功德,有了寂止智慧双运、神通、菩提分法,还有其他功德的时候,修持自然而然就能成就。

  一般来讲,以上是行持利益共同乘众生的方法,下面讲大乘不共的方法。

  第十种利他方法“生种”,就是生于如来种姓。

  《入中论》当中讲了,生于如来家族中、生于如来种姓中,什么时候真正生起菩提心,从那个时候起就真正超离了凡夫、与凡夫不同了,这个时候真正地趋入了佛道。

  我们学《入行论》的时候,也有很多的教证。相续当中真正生起利他心,从这个时候开始,就可以称为菩萨,别人向他顶礼、向他供养,这些都可以了。

  在《华严经》里面也有一个教证说,“佛子始发生,如是妙宝心,则超凡夫位,入佛所行处”,作为佛子,什么时候生起真正的像如意宝那样的菩提心,那个时候就超越了凡夫的位置,入于佛陀的行境,真正趋入了菩萨的正道。《华严经》的这个教证,我觉得还是很重要的。

  我们经常念的发心仪轨当中也说,佛子今天已经生于如来种姓当中,什么时候生起如意宝般的菩提心,“则超凡夫位,入佛所行处”,这个是很重要的。

  这是第十个利他的方法,也就是说,通过自已的智慧、禅定生起真实的菩提心,以这种方式来利他。这讲的是第一地菩萨,而不到一地的时候,信解行菩萨也可以生起与这种相似的菩提心。

  第十一种利他方法“授记”,第八地菩萨的时候,受到了诸佛菩萨的授记:在什么时候成佛?佛号是什么?刹土在什么地方?刹土叫什么名字?会得到授记的。

  第十二种利他方法“灌”,到了十地的时候,获得了诸佛的光明灌顶,并且对他进行授记,将来成为佛的补处等等。

  第十三种利他方法“佛智无上果”,获得佛智的时候,所有的功德都圆满了,包括三身五智、如来不共的功德全部圆满。以佛的无勤功德和智慧,来满足无量无边的众生。

  “利他十三性”,现在我们作为凡夫,的确没有像佛和得地菩萨那样的力量和威力来饶益众生,但我们应该知道,饶益众生的方式非常多、层次相当多。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

  有些不了解大乘佛教的人,说得口气特别大“我是佛啊,我是菩萨啊”。你们可能也知道,现在这个时代特别乱。从网上和各种不同渠道的信息可知,有些人认为自己是八地菩萨,但他根本不知道八地菩萨到底是什么样的。如果他是真正八地菩萨的话,我们可以采访他,也可以把几个新闻电视台的记者请过来,我当其中的一个记者,问问他到底有什么八地菩萨的功德。不要说八地菩萨,就连一地菩萨的功德都没有。

  有些人还说自己是什么佛。大陆这边还算好一点,可能是上师如意宝的加持吧,因为在八十年代刚开始复兴汉传佛教、藏传佛教的时候,主要以理论和修行结合的方式。虽然经常有一些非法的行为出现,但是不像其他地方那么猖狂、那么过分。

  其他地方可能比较开放、自由、方便,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装得特别像“我是佛”,在自己的头上做一些假装的顶髻、给别人做各种灌顶,比如十地的无勤智慧灌顶等等,有各种说法。

  在末法时代的时候,如果没有一个威力比较大的佛教代表人物的话,那么一些没有正知正见、有邪知邪见的人,他们的势力会极其强大,而且有很多人会追随他们。

  昨天我们在《大圆满心性休息》[注4]里面讲,像粪堆般的上师,可能会有无数蛆虫般的眷属。不管怎么样,眷属再多也应该舍弃。

  所谓的真正上师,要具足大慈大悲心、无碍的智慧,即使出世间的功德,像一地菩萨、二地菩萨的功德都没有的话,在凡夫位当中,也应该具足上师的基本法相。没有具足上师法相的这种人,在世间当中充当上师,是极其过分的,或者是特别猖狂的。作为佛教徒,应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制止,这个是非常有必要的。

上一篇:NO.14-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下一篇:NO.1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