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6-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二、分别所了知=丁一、皈依(12-25,3品)+丁二、种姓(26-41,4品)+丁三、发心(42-49,5品)+丁四、修行(50-59,6品)
丁四、修行=戊一、总说圆满二利之修行(51)+戊二、别说修行他利之理+戊三、以说修行殊胜性而摄义(59)
戊二、别说修行他利之理=己一、行他利方法(53)+己二、行他利之分类(54)+己三、行他利第一(55)+己四、菩萨之修行超胜(56)+己五、修行不间断(57)+己六、不以邪行厌烦(58)
57、甲三乙二丙二丁四戊二己五、修行不间断;
佛子行持时,入根异行境,
如是随理词,利生彼现行。
58、甲三乙二丙二丁四戊二己六、不以邪行厌烦。
恒罪无自在,具慧不执过,
不欲倒行者,于彼反增悲。
59、甲三乙二丙二丁四戊三、以说修行殊胜性而摄义。
此修胜有众,具足最寂灭,
种种德资增,慈心恒摄生。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16-111 2015年05月19日
现在我们讲的是第六品修行品,修行品当中分了六个科判,今天讲其中的第五个修行不可间断。
师念藏语传承。
我们前面讲的第五品是发菩提心,光发菩提心还不行,还需要在实际行动当中修行。
外面拖拉机的声音好大,你们那边的窗户,稍微关一下……后面的窗户不用关、留着。
己五、修行不间断:
佛子行持时,入根异行境,
如是随理词,利生彼现行。
“佛子行持时”,修行菩提心的时候,不能间断,要随时随地修。不是因为今天一起共修,才修行菩提心;或者我要修五十万加行,才修个菩提心;或者我上课的时候,才念诵修菩提心,除此之外都不用修菩提心,不是这样的。应该精进修菩提心,随时随地都不能离开。
“入根异行境”,发了菩提心的人,到底怎么让自己的菩提心增上呢?在任何时候、在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都应该用六根趋入六境来行持。眼耳鼻舌身意趋入什么呢?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六根进入六尘、六境。
在我们的根入于六尘的过程当中,会有不同的感觉,比如说我的眼睛看到什么样的色法,耳朵听到什么样的声音,一直到我的心想到什么样的法,所有接受的六识,都要如理地随意地想到利益众生。
“如是随理词”,不但要想到利益众生,还要口里面说出发愿。
“利生彼现行”,在实际行动当中,也要去现前利益众生,这是菩萨的基本行为。
否则的话,有些人,包括有些辅导员、法师,讲的时候很精彩;讲完了,就像现在有些大学里面的讲师,他们只把理论说一下,除此之外,下课以后就没有实践了。自己也不做,然后下面的人也没有行持,这样是不合理的。
我们行住坐卧的所有威仪,都要发愿利益众生。当我们所有的六根趋入六境的时候,应该时时都不能离开利益众生的发愿和利益众生的行为。
佛陀在《华严经》当中,专门讲了《净行品》[注1],里面智首菩萨向文殊师利菩萨提了一百一十个关于菩萨行的问题,文殊菩萨就罗列了一百四十一个清净的行为。汉地的一些高僧大德,有时候专门把《华严经》中的《净行品》拿来跟大家宣讲。但光介绍还是不行的,我们在生活当中应该行持。《华严经》里面的一百多个清净行为,是从根本上罗列的,我们在生活当中,可以以此类推。
比如说你入城市的时候,要想到“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今天进入城市”;
在你上路的时候,或者坐车的时候,你要想到“我为了利益众生,上大乘的路、上大乘的乘”;
还有你上梯子的时候要想“我要利益一切众生,上解脱的梯子”;
当你下梯子或者下山的时候,要想“为了利益众生,我要去六道恶趣当中度化众生”等等。
我们在生活中要尽量这样观想,凡夫人自私自利的心太强了,可能有时候、偶尔才能这样想。上完课会想一想,过两天就不能用在世间生活当中了,很多凡夫人都是这样的。但是,我们最好能把修行用在生活当中。
我们以前没有学大乘佛法的时候、没有发菩提心的时候,大多数的心思用在什么方面呢?用在一些自私自利的解脱方面,最多想“我要念经,我不下恶趣就好了,我要解脱就好了”,想到的第一个是自己的利益。
但是我们现在发了菩提心之后,要尽量地想到利益众生。刚开始可能是造作性的,但最后就会生起无伪的心。在平时的生活当中,从早上开始一直到晚上,养成这样观想的习惯。比如说:
早上你眼睛睁开看到色法的时候想“我从轮回的迷茫当中,已经醒过来了,我现在要开始利益众生了,今天的利益众生已经开始了”;
当你开灯的时候要想“我为了利益众生,开智慧的明灯”;
当你开始洗澡的时候想“我为了利益众生而沐浴,让众生所有的罪垢全部清净”;
一些在家人要化妆,那你就想“我为利益众生,让我的身体庄严美妙,通过我的微笑和魅力,让很多众生得以欢喜”;
当你用早餐的时候想“我为了利益众生,应该具足身体的力量,所以我要享用有一定营养的食物”;
你出门开始上车的时候就想“我现在为了利益众生,上了大乘的乘,开始坐车”;
然后到了你上班的地方想“我现在真正为了利益众生而工作”;
你也许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上班的,但是你可以想“我今天上班八个小时,真的是为了利益众生,希望我全部的言行举止都对众生有利”,这样想的话,在整个上班过程当中,你对别人说话也好、打电话也好、打电脑也好,做什么样的工作,都会想到利益众生;
最后你下班的时候想“利益众生的重要的正行部分,我已经圆满了,现在为了利益众生,我要下班放松自己的身心”;
当你晚餐的时候也同样想利益众生,“今天所有利益众生的大的行为,我已经圆满了,为了明天我的身体能够继续不断地利益众生,我现在享用晚餐”;
晚上看电影也好、看电视也好,你也可以转一些念头,“我今天要看一看新闻,从这个新闻当中,我希望找到利益众生的一句话、利益众生的一段经验;我要看看世界发生了什么事件,知道之后将来可以用于利益众生”;
然后你睡觉的时候也想“我为了利益无边的一切众生,入于禅定”等等。
以现在人的生活来讲,完全可以观想一天当中的很多行为,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要想到利益众生。
并不是你在共修的时候,才有这个心;当你离开了,就忘失了。或者你在佛学院、寺院里面的时候,有这个修行的心,而当你到生活当中,就喝酒、抽烟,作各种各样的非法行为。或者你从事一些世间法的时候,不要说利益众生,连利益自己的心都没有了,这是非常惭愧的修行人。
为了利益众生,可以做很多的行为。“为令众生出世间,一切妙行皆修习”,在《华严经》当中有这样的教证,为了利益众生,应该把一切行为都当做修行用。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为了让众生出于世间、超出轮回、获得解脱,我的一切行为、我的一切妙行,全部都变成修行。
我希望,我吃饭也为众生想、我走路也为众生想、我说话也为众生想,如果我心里面真的是把众生放到特别重要的位置,那我的修行自然而然成为大乘的修行、我的行为自然而然都会如法的。如果我心里放着众生的话,那我的语言、我的整个行为,会非常如法。
如果我们心里想的很多是自己的事情,那很有可能大多数的行为都不如法,甚至有违法的行为。这一点,从我们自身的行为当中,应该可以发现的。所以说,先应该了知这样的道理,之后一定要有实修的行为。
汉地有“知行合一”的说法,我好像在一个大学里面专门讲过这个道理。“知行合一”是非常重要的,先应该知道、心里要发愿;发愿之后,最好把这个道理推广到自己的生活当中,这并不是短暂的,而是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这样的话,哪怕是你听一节课的行为,也会逐渐改变你的相续。
任何技术,刚开始学时,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而到最后时,自然而然,会非常熟练的。就像八地菩萨利益众生的行为,就是自然而然的,我们还不能到达那么自然。
在凡夫异生位的时候,很多大德、很多比较成功的修行人,都有真正利益众生的一些自然行为。表面上看,我们一起去吃饭,但实际上,相续当中有菩提心的人,他在整个吃饭的开始、中间、最后,都会利用一些菩提心的妙行来修行;而相续当中没有菩提心的人,不但饮食不会用在修行上,甚至依靠它还产生了很多烦恼。所以说修行的境界不同,还是有一定差别的。
师念藏语传承。
己六、不以邪行厌烦:
恒罪无自在,具慧不执过,
不欲倒行者,于彼反增悲。
在菩萨的行为当中,不应该因为一些恶劣众生的恶劣行为,而生起厌烦心,这个颂词是这样讲的。
作为菩萨,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他证悟了空性,具有万法无实有的智慧;还有一个,他对无边的所有众生,生起无有偏袒的怜悯、慈悲心。菩萨具有大智慧,和具有大悲心。
“恒罪无自在”,世间当中,恒时被贪嗔痴罪业束缚的、没有自在的众生,他们做着一些非法、不如法行为。
“具慧不执过”,作为具有大智慧、大悲心的菩萨,他不会把众生的过失,执著为非常严重,一直不原谅、一直不理解、一直放在心上、一直恨之入骨,或者怀恨在心,不会这样的。
“不欲倒行者”,世间当中的疯狂者,由于已经精神颠倒了、精神崩溃了,所以做着很多不合法的行为。因为他的心不正常,所以做出了自己都不愿意的各种各样的事情。
作为一个菩萨,了知众生就像疯狂者一样,被无明烦恼束缚着,没有一刹那自在。对他们的一些反面行为、反面攻击、反面不合理的做法,完全能通达缘由。
“于彼反增悲”,菩萨不但对他们不会产生一直不放的仇恨,甚至对这些可怜的众生,增上悲悯之心。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作为真正发了无上菩提心的这些人,他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弘扬佛法的过程当中,任何一个人对他的邪行,他不会像世间人那样以牙还牙。如果是世间人,在我的菩萨行过程当中,你给我制造违缘,或者以反面敌对我,那我可能会用你的这种攻击方式,来应对你。但是作为菩萨,完全是以另一种方式来接受的。
我看到,有一位藏传佛教的大德,好像在挪威、还是在哪里的一次演讲当中,下面有个别人对他进行攻击。主持人觉得,一方面对这位上师不尊重,另一方面场面会比较乱,就尽量用他的方式压制现场的情绪,一直说“不要说话”;但是那个上师,喜欢别人攻击他,一直说“让他说,我有什么错误?我喜欢接受质疑,你直接给我说你的观点”。
相续当中真正具有菩提心的人,在修行过程当中,就像我们经常看到的,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虽然以提婆达多为主的很多人,生生世世都与他进行作对、进行反抗,有各种各样的邪行,但是佛陀一直用一种慈悲和一种特别开阔的心态来接受。
如果是世间人,在十年前你对我什么样?如果你对我有帮助、供养,对我很好的话,我可能永远把你当做恩人;如果你对我有些仇恨,或者对我制造一些违缘的话,我就把你当做敌人。
作为真正的菩萨、相续当中具有菩提心的人,在修行过程当中,对敌人反而会增上怜悯之心,对邪行者或者业力深重者,更加特别哀悯他们。“如母于病儿,特别觉痛爱,如是诸菩萨,特意愍恶者”,《中观四百论》是这样讲的,所有的菩萨特别地爱对自己不好的恶人、坏人,对他们更加慈悯。
现实生活当中可能很多人也知道,我那天也讲过吧,母爱是无条件的一种爱。什么叫无条件的爱呢?
比如说世间人,夫妻之间的关系、朋友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有一定条件的。你对我好的话,那我也对你好;你好长时间没有打电话给我的话,那我也不给你打电话;你对我的态度还不错的话,那我对你也是比较不错。这种关系,到一定的时候,可能会告终或者结束,甚至互相留下威胁。
一般来讲,母爱是无条件的一种爱,当然有特殊的,有一些母子之间的关系也不好。但是一般来讲,所有众生,尤其是我们人类,母亲一直自然地无条件地爱孩子。孩子对她可能非常不恭敬、不孝顺,但是再怎么样不孝顺、再怎么样的话,母亲好像对孩子还是特别好。
尤其是孩子生病的时候,母亲就更加关心他。经典里面经常讲母爱,我们可能从自身的经历当中也能体会到。尽管孩子给母亲带来了各种压力和痛苦,但是母亲一直原谅他、一直给他创造各种各样的方便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