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6-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4
[注3]玄奘(602-664),唐代高僧,我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来源:网络《玄奘- 百度百科》
生平事迹
玄奘本姓陈,名祎、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13岁出家,21岁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学习《涅槃经》《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俱舍论》等经论。因为感到各师所说不一,各种经典也不尽相同,于是决定西行求法,以解迷惑。曾陈表朝廷奏请去西方求法,未被允准。贞观三年(629)朝廷因饥荒允许百姓自行求生,他即从长安出发,经姑臧出敦煌,经今新疆及中亚等地,辗转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进入当时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师从戒贤学习《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俱舍论》《大毗婆沙论》《顺正理论》《因明论》《声明论》等论典,着重钻研《瑜伽师地论》,兼学梵书《声明记论》。不久,声名大起。五年后,游历印度东部、南部、西部、北部数十国。回到那烂陀寺后,戒贤让他主讲《摄大乘论》《唯识决择论》。著《会宗论》三千颂,融会了空有二宗,批驳了师子光反对《瑜伽师地论》的观点,因而受到戒贤的赞赏。曾和“顺世论”者辩论获胜;还奉戒贤之命独自同小乘论师辩论并获胜。戒日王在曲女城为玄奘设无遮大会,玄奘宣讲大乘教义,获得更大声誉。于贞观十九年返回长安。史书记载,玄奘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旅程五万里,所历“百有三十八国”,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归国后受唐太宗召见,住长安弘福寺,后又住大慈恩寺。
[注4]《圣者龙树菩萨略传》,雍怎益西坚赞著,索达吉译:
龙树菩萨的降生地,为印度南方的碑达巴。当时,一位当地的大婆罗门[龙树菩萨之父]正苦于膝下无子。一天,他在梦中得到授记:如果向一百位婆罗门做法宴斋食,就会得到一个儿子。这位心急如焚的婆罗门赶紧照办,不久,一个男童[龙树菩萨]终于在期待的目光中出生了。
(令人扫兴的是,)相士却预言道:虽然婴儿的面相很贤善,但他的寿命却只有七天。(听到这一消息,原本欣喜若狂的父母一下子被打入了冰窟。不知所措之际,他们连忙)向相士讨教,希望能找到一个化解之方。(相士回答说:)“如果能向一百位婆罗门做法宴斋食,就能将他的寿命延至七个月;如果能向一百名比丘做法宴斋食,他的寿命就能增至七年。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其他办法了。”(听完相士的回答,)黔驴技穷的父母也只好遵循此策。
随着七年期限的逼近,做父母的实在不能忍受眼睁睁地看见亲生儿子的尸体出现在自己跟前,遭遇白发人送黑发人。不得已,只好将(年幼的龙树)和仆人逐出家门。
(主仆二人从此浪迹天涯,四海为家,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漂泊历程,)他们先朝拜了羯沙流波坭羯沙流波坭,随后又流落到那烂陀寺的罗罗门前。(历经沧桑的龙树心事重重,百感交集地)以婉转悠扬、令人心碎的腔调唱起了吠陀经。(哀怨的诵经声打动了)一位大婆罗门,他将菩萨童子请进了家中,并关切地询问事情原委。
(龙树菩萨)只得将自己的身世娓娓道出(。大婆罗门听完后,当即回答说:)如果能够出家,就能免遭此难。(山穷水尽的龙树)连忙答应了将来出家的安排。
(大婆罗门罗罗)在坛城中授予(龙树菩萨)无量寿佛摧伏死主灌顶,并嘱咐他务必精进持诵密咒,特别是在第七年的最后一个晚上,更是要通宵达旦彻夜念诵。依此良策,终于使他摆脱了死主的围困。
八岁那年,他削发出家,不久便对一切世间学科,以及大小乘的所有经典通达无碍。
之后,他拜见了早已心灰意冷的父母。(意外的重逢,使二老喜出望外、信心倍增。)
他又向大婆罗门请求,希望能将其余的吉祥密集等众多密法予以传授。(一直对他暗中欣赏的)大婆罗门于是欣然将续部、耳传窍诀及教诫倾囊相赐。
随后,他又在亲教师前得受近圆戒,法号具德比丘。尊者以这种勇于进取的方式,在那烂陀寺圆满地听受了三藏四续的所有传承。最主要的是,由于历世以来一直受到至尊文殊菩萨的摄受,尊者此生也在文殊菩萨化现成天子形象的智宝菩萨前恭聆了所有显密胜法,并将本师释迦牟尼佛于此世间宣说的一切显密秘密奥义彻底了达于心。
此时,一场严重的饥荒正在四处蔓延,很多地方都呈现出一片赤地千里、饿殍遍野的悲凉景象。那烂陀寺僧众们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厄。(于此危急关头,)长老罗罗贤任命龙树菩萨担当那烂陀寺安居执事的重任,令其负责僧众们的饮食起居。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龙树菩萨慷慨应命。他在寺庙中以点金剂将大量红铜变为黄金,(并以此黄金)从无有饥荒的地区换回了稻谷、青稞等所有生活资具,使该寺僧众在十二年的饥馑中没有受到丝毫困扰。
随着时间的推移,失毁戒律的行为日益猖獗,并开始遍布各地,佛教内部的律藏受到了极其沉重的打击。(嫉恶如仇的龙树菩萨)不忍心(看到衰落场面的出现),于是毫不容情地将失坏戒律的数千僧人摈除,又为具缘诸众广为阐演三藏妙法,尤其是将律藏胜法作为彰扬重点。
有如当年世尊在鹿野苑初转F轮敷演四谛妙法一般,当时的智者们将龙树菩萨三次出大妙法音中的第一次——兴利除弊、激浊扬清,整治戒律衰败之行,共称为“戒律大法音”。
[注5]《格言宝藏论释》,萨迦班智达造颂,索达吉堪布译释,第一品观察学者:
必定发生之事前,对此研究则分清,
智者愚者之差别,事后观察即愚者。
无论何人在必定发生之事前,对其研究分析而作抉择,以此则能分清智者和愚者的差别,如果事情发生以后才去观察、分析则定是愚人无疑。
做任何一件事情之前都应察因辨理,对事情进行深入透彻地分析、研究,了知可行与否,进而制定一系列的办事方案。萨迦班智达在《量理宝藏论》中说:“愚者信许后测察,智者测察后信许。”智者对一件事进行周密细致地观察、分析,其主要目的是了知此事对自己和他人有无利益、违害。如果利大于弊,就会竭尽全力去操办;如果弊大于利,则偃旗息鼓完全放弃;若利弊参半,则按兵不动,审局而定。
比如南北朝时期的宋文帝,他虔信佛法,三皈五戒之后欲严持净戒,但身为一国之君,受着种种局限,无法满愿。文帝踌躇不定,遂启问了一些善知识,皆未得一个满意答复。元嘉八年,世出世法圆融无碍的高僧求那跋摩大师来到建业。文帝获悉恭请入宫,请大师指点迷津。跋摩大师告言:“帝王和平常百姓的修行方法有所不同,小百姓福分浅,名分微,所以应该刻苦耐劳,勤俭修行;而帝王掌管天下百姓,如果施行仁政,则臣民自会欢欣拥护,龙天护法也会乐于随顺,恒时护持。用刑而不滥杀,征役而不剥榨百姓。如是定能感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样的‘斋戒’堪称大斋戒、大功德;这种‘戒杀’方是持不杀戒之极致,也是最大的慈悲。”从此文帝依教奉行,舍弃自己严持斋戒之小发心,而生起殊胜菩提心,以佛法治理国家,号召臣民奉持佛法,使大家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利益。文帝即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智者,他知理、循理、依势、治势、权衡利弊,得出妥善的决断后才励力奉行。
而愚者却恰恰相反,事前不加考虑,事发时又惊恐万状,事后却大放厥词,如马后之炮,极其卑劣。这种人在行事过程中,外表显得很沉稳,一言不发,实际已是六神无主,呆若木鸡。事情结束后,又上蹿下跳,指手画脚,品头论足,还妄想鱼目混珠,诈显其能。曾经甘孜炉霍地区发生地震,震前没有得到任何观察预告,震后却纷纷报道:可能明天仍有地震,需要特别注意……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Khenpo Sodargye 译
己五、修行不间断:
佛子行持时,入根异行境,
如是随理词,利生彼现行。
别人在不精进时离开了修行,但菩萨不是这样,以愿行发心的威力,纵使处于睡眠等放逸时善根也不间断增长,不仅仅是身语意直接布施等修行六度利益众生的阶段,而且行住坐卧一切威仪中也以心引发的愿力利益有情。佛子不管行持任何威仪,当时趋入六根种种行境。随顺应理时的发愿词利益众生而现行宏愿,具足一切无记威仪也成为利益众生的善巧方便,依照《华严经净行品》中所说:菩萨入城时,愿一切有情入殊胜解脱城;上路时愿一切有情入大乘之道;攀梯时愿一切有情攀解脱梯;沐浴时愿一切有情业惑清净;燃火时愿以智慧火焚毁一切有情妄念之薪等。随同它的清净法以缘一切有情获得安乐解脱之愿普皆回向的他利不间断。
己六、不以邪行厌烦:
恒罪无自在,具慧不执过,
不欲倒行者,于彼反增悲。
菩萨具足无误证悟诸法之自性的智慧与慈悯众生的大悲,因此对于恒时以本来无有而执为我之根本的贪嗔痴罪而不由自主的众生,具慧菩萨不把那些众生殴打恶语邪见等执为那些有情的罪过,知晓他们就像疯子伤害别人、自尽身亡一样是不情愿中随着烦恼心所转才导致这样的邪行,从而对那些邪行众生无有嗔恨厌烦,反而使此众生从罪过中解脱的悲心更增长。
戊三、以说修行殊胜性而摄义:
此修胜有众,具足最寂灭,
种种德资增,慈心恒摄生。
菩萨的此修行,胜伏三界世间五趣众生;具足最寂灭的不住有寂之涅槃;(十)地、(十)波罗蜜多、(十)力、(四)无畏等种种功德资粮越来越增上;以慈心意乐恒时摄受不舍众生。具足胜伏众生、获得不住之涅槃、功德增上、不舍众生四种殊胜性,如前所述的意义。
大乘经庄严论中第六修行品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