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法华5药草喻品27上
《妙法莲华经》 第27课
酿杰钦布作丹涅咪样
荣内门蓝钦波锕嘉达
巴嘎达锕灿图穴么夺
敦巴特杰坚拉香擦洛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呃下面呢就是我们就讲到这个《妙法莲华经》呐,啊就是(师清嗓),嗯,下面就是讲呃这个,(师清嗓)呃嗯,讲到哪里了?嗯,哦对,应该(师清嗓)讲到呃这个仙人呢就是这个具有五通的。因为我们前面已经呃讲了就是这里面就是呃有一个天盲就是,这个天盲呐就是实际上是呃就是我们这个声闻缘觉的这种比喻。然后他们呢就觉得是我们已经通达人无我的这样认为有一点傲慢的话呢就是,那呃与五通仙人的这个呃这种境界来比的话呢,当然是有眼目的人,他的境界不算很高的。那同样的就是五通仙人呢我们在这里诸佛菩萨的比喻,那么二乘的这样的智慧的话呢就是实际上是是,呃这个并不是很高的,就是下面就是我们前面也讲了这一部份。
【“如彼仙人五通净眼者,即是菩萨。菩提心生得无生忍,证觉无上正真之觉,如彼大医,即是如来,当如是见。】
那么这里也说是这个彼五通仙人呢就是他呃这个有清净这个眼,啊就是他获得了这个清净、清净的眼。那么这样的话呢就是他已经通嗯有有五种这个神通的。
呃那么呃同样的这个,他这里即是的话呢可能翻译上的问题就是,他意思是如是的意思,就是如是呢就是这个菩萨的话呢就是他也是嗯生起了这个,发起了菩提心,他起发起菩提心之后呢就是他获得了这个无生法忍,啊就获得无生法忍。然后呢就是圆满这个证得了这个无上圆满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或者是正等觉啊,就是这个菩萨的话呢就是先就是发菩提心,然后获得呃这个一一、什么这个无生法忍,然后呢就是获得了这个佛的这种果位。
那么这样的这个佛啊就是比这个、呃那么这样的这个如来的话呢实际上是他是大医王,啊就是也就是是如来就是。所以“当如是见”呢,就是应该呃其实它翻译上面的一些这个问题,就是是应该应该这样来了解。就是呃“众生烦恼患,无始恒炽燃(盛)”,嗯怎么讲的,呃就是“如来大医王”,呃怎么“应病投良药”。就是呃就佛经当中这样讲的嘛。(《摩诃摩耶经》众生烦恼患,无始恒炽盛,如来大医王,应病投良药)
就是有一个叫做是《摩诃摩耶经》就是,是应该是佛陀呃就是这个摩摩、摩耶夫人就,摩耶夫人的那个《摩诃摩耶经》。就是里面也讲了就是说我们众生呢,呃就是这个患了这个烦恼的这个病的时候呢,就是实际上是是也非常的严重,那这个时候如来呢实际上是是他是这个大医王,啊就是他是大医王,他呢可以给这个众生对症这个下药啊。
就包括呃《涅槃经》当中也是讲过。《涅槃经》里面就是像是嗯“常施众生病啊病苦药”,就是就长期给那个众生呢就是病苦的药,呃“是故世称大医王”,啊是故呢就是世间人称为这个大医王。啊就是啊说是这个常施众生这个呃病苦药,就是长期呢就是施给众生就是就是这种病痛的苦药,那么是故呢就是世称大医王,就是所以说呢呃就是世间人称为这个大大医王,就是也有这样的说法。嗯,所以我们呃就刚才就讲这个如来呢就是大医王的这样的说法是比较多的。(《涅槃经》常施众生病苦药,是故世称大医王。)
【“如彼生盲,即是痴闇众生,当如是见。】
那么这种这样的盲人呢就是实际上是呃像这样的盲人那样呢就是同样的这个呃这个无明烦恼啊、愚痴的这些众生呢,就是也是是跟这个盲人就是一模一样的,就是应该是我们这样来看待,就这样来就是了解。
【如彼风黄癃等,即是欲嗔及痴六十二见,当如是见。】
也就是说,呃那么这些呃这个病人的话呢,就是实际上是他有这个风和黄癃啊就是,风胆涎的这种疾病,还有呃那就是这个是病啊,然后还有呢就是贪嗔痴,啊就是欲嗔和痴,呃还有呢就是六十二种这个见解,六十二种这个恶见,啊我见,就这样的这个见解就,也就是说我们这个萨迦耶见。那么(师清嗓)呃这些众生呐,就是他有这个贪嗔痴为主的六十二这个以常见和断见就而分分的这个有六十二见。
【如四种药,即是空无相无愿涅槃门,当如是见。】
呃那么呃这些这些病呢,这些病是是依靠这个四种药嗯,也就是说是这个空性和无相和无愿,还有这个涅槃。啊就是我们前面上的三解脱门,那么这个上面呢就是加上这个涅槃的门,就是那么通过这四种药呢就是进行这个治疗,啊,就是应该就是这样当当、当如是见就是。他这里“当如是见”“当如是见”就是这里是。以前我早期翻译的时候呢也经常有这样的就是,实际上是跟呃就前面的对应的意思,也没有单独的这个意思(师清嗓)。
【随所服药,其病随灭,即是空无相无愿解脱门。】
那么他们众生呢就是这样随着自己的病情呢就是服了这个不同的药以后呢,他的这个病呢就是随着这个治疗的这个不同呢就是,最后呢就是完全都是可以泯灭。也就是说呃它这个泯灭的整个过程的话呢,就是实际上是空性和无相和无愿这个解脱门就是,因为前面是得果方面就是,他最后服了四种药就是果是怎么得到的呢,就是这三种,三、四种药而这个得到的,那最后的话呢就是也是这样的。
【正修念已,无明当灭,无明灭故行灭,乃至唯有大苦聚灭,如是思惟,不住善中亦不恶中,如盲得眼,即是声闻缘觉乘,当如是见。】
那么他呢就是实际上是通过这个修行啊,就然后呢就是先把这个无明灭了,无明灭完了以后呢,就是我们十二缘起当中的这个行为主的其他呢,一直到这个老死之间的这个全部灭掉,最后的话呢,整个大苦蕴聚呢就是全部也灭掉。啊就我们应该这样这个思维的时候呢,就是所有的最终的境界呢就是安住在这个不善和不恶的这个,就像是不、不堕两边的,啊就是呃不离呃就是不离两边的就是这么、这么一个呃就境界当中(师清嗓)。那么呃如是这种盲人呢,就是最后获得眼睛一样的就是,实际上是声闻缘觉乘啊,就是我们应该这个呃了知道就是他是是实际上是这个声闻缘觉乘。
【割断流转烦恼系缚,解脱烦恼,解脱六趣及以三界。以彼义故,声闻乘者如是念言:‘无有别法更须证觉,我今已得到于涅槃。’】
那么声闻缘觉乘呢就是,他呃“割断”呐就是,他就完全断除这个呃流转的这个轮回当中的这个烦恼的这个束缚,烦恼的系缚,从这个烦恼当中获得这个解脱以后呢,就是整个这个六趣也好,整个三界也好,就是当中呢就是获得解脱。因为这样的缘故呢,就是声闻乘啊就是他们自已也是经常这样想,他想呢:‘就是没有这个别的法就是更这个需要这个证觉的,我现在呢已经获得了涅槃就是。’他们自己呢就是认为是这个获得最高的一种境界吧。
嗯,“譬如呃昏醉人,酒消呃这个然后醒”,就是好像在那个呃《入楞伽经》里面讲的吧,就是譬如这个昏醉的人呐,就是最后把酒已经消失了以后呢,呃就是就全部清醒了嘛。“声闻亦如是,觉、觉后当成佛”就是声闻呢也是一样的就是,他这个、这个入定以后的话呢就是,后来还是他发现就是成佛就是。所以从某种意义上面讲呢就是,好像声闻缘觉的话呢就是先就是暂时比如说有些人喝酒了,喝酒了已经醉醺醺的醉了,那最后醒来了以后就完全醒来了一样就是,实际上暂时的他的一个入定的话呢就是不究竟的,暂时的一种呃这个寂灭就是也有这样的说法。所以说是他们认为就没有什么其他的证觉,就是我现在已经得到涅槃,就是我们前面阿难,这个阿、迦叶尊者的话呢也经常这样。
【尔时如来为彼说法:‘若于诸法未能悉到,何处彼有究竟涅槃?’彼等佛以菩提教化,发菩提心,不住流转不到涅槃。】
那么这个时候呢就是如来就是会告诉他就是:‘如果诸法呢就是未到达这个最究竟的话呢就是,那么真正的这个究竟的涅槃呢就是到处你从哪里得到的,就不可能的就是。’所以佛陀呢就是最后啊,就是最后声闻呢就是入这个大乘的时候,我们讲《定解宝藏论》的时候,有些说是小资粮道的时候,有些说是是大资粮道的时候也有不同的说法。那么这个时候呢就是佛陀以这个菩提这种呃教化,就是让他们呢就是发菩提心,最后的话呢就是不住呃这个流转,也不到呢就是涅槃,就是最后不住二吧,二、二边就是,呃就悲心呐就是不住呃这个寂灭的边就是,智慧呢不住这个轮回的、轮回的边就是,也就是说是他这个呃智悲,就是所谓的这个智悲的话呢也是是这样的。
因此我们呃这个学习大乘佛法以后呢,就是最终的这个成就呢也不是一个涅槃就是,然后我们这个修行人的话呢,就是暂时自己相续当中获得、获得一些呃怎么讲啊,获得一些境界的话呢就是也有必要就是。比如说这个入、入禅定呐,就是禅修啊,闭关呐,静修啊,就是这些都是有必要的,但是呢为了自己的安逸和安乐和快乐和空闲,这样这个闭关和修行的话呢就是,他是一种这个寂灭的状态就是,那么这个呢呃对佛教来讲呢就是,也其实不负责任的一种态度啊。
就是正因为是这样的话呢呃《大智度论》当中也是说过就是,说是这个呃什么,呃这个诸、诸法弟子,呃若念于佛,啊就是如、如果我们佛弟子的话呢就是念了佛的话呢,还有呢就是当报这个佛恩呐,就是莫入涅槃,就是莫入寂灭,就是意思就是说呃不要呃这个入于涅槃就是,《大智度论》里面就是说是如果你是真正的这个佛弟子,你真正的想着这个佛,真正的想报答佛的恩德的话呢,那就不要这个入涅槃就是,像声闻缘觉一样,就是出寂灭的这种涅槃也是不太好的。(《大智度论》佛诸弟子,若念于佛,当报佛恩,莫入涅槃!)
然后我们世间当中呢就是终生都不出来就是,然后呢就是也不愿意跟任何人这个打交道就是,一直呢就是我们说,听起来都是闭关就是比较好的,但是呢一直是一种这个自私啊,或者说是是不愿意这个跟众生相处的话呢,实际上这也是是呃不是很好的。当然我们初学者的话呢,就是先到一些寂静的地方就是断除粗大的恶念分别念,然后呢就是修行就是这个都是有必要的,但是从最终来讲呢就是,大乘佛教的究竟思想的话呢实际上是这个呃,这个当啊什么,当报佛恩莫入涅槃就是,你如果真的要想这个佛的恩德的话呢,那就不要入了这个涅槃就是,不要呢就是一直想着自己啊。
我刚才说可能极乐法会不开就是,大家这个可以闭关的话有些人觉得是,哎呦,就是一个月好好休息一下就是,所以啊闭关很好就是大家都是开始拍掌。(师清嗓)但是真正你的这个心态是就是是这个是要好好修行吗?就是还是是就是稍微休息一下?就有些是所谓的闭关的话呢就是完全是一种呃怎么讲啊,就是并不是是真正从这个扪心自问的话呢就是,那这个所有的时间用、用、用在这个呃佛法方面没有的话呢就是也很难说就是。所以说呃这个闭关者呢就是有、有、有些人来讲是有正知正念的人来讲,当然是利用这个时间就是一直这个善于修行,有些人来讲呢就是也不一定是成功的就是,所以说就是应该有两方面的这个差别。
【彼悟三界十方空寂,皆如化梦及以焰响,观见诸法不生不灭,不缚不解,不闇不明,如是见甚深法。】
那么嗯,下面呢就是讲到这个这种人啊就是,也就是说刚才这样的这个呃这个度化啊众生也好,或者说最后啊就是这个呢,他就这个领悟到这个三界十方这个一切万法呢就是全是这个空性寂灭,那么在胜义当中的话呢就是这个十方世界所有一切万法的话呢全是是空性寂灭的,那么在世俗当中呢就是就像是如幻化啊,就如梦啊,如阳焰呐就是,如这个呃空谷声呐,啊等等,就是是也不成立的,啊就是,那么在呃同时呢也见到就是一切诸法呢就是在本性当中是不生不灭,不缚不解,呃然后不暗不明啊就是,如是呢呃就甚深的道理呢就是都一一地这个彻见了,啊就是彻见了。
【彼见亦无所见,而亦恒见,满诸三界,别异众生,心之信解。”】
那么(师清嗓)他呢就是同时也见到了这个以无所见的方式来恒时见到,啊就这句话呢就是应该这样来解释,不然可能你们有些都是不一定懂,就是也就是说是呃那么这种人呢就是刚才已经通达了一切万法就是无缚,无、无解呀、什么这个呃无暗呐、无明呐,就是这样的人的话呢就是也见到,见到什么呢,就是以无所见的方式来就是恒时见到,恒时见到什么呢?就是遍满这个三千的所有的这个,呃不同的这个众生的他们的这个心、心和意乐和信解不同啊。就是也就是说是刚才那个这样的这种方式的话呢实际上是以无所见的方式来就见到这个恒时见到,恒时见到什么呢?三界众生呢,就是刚才前面也讲了就是每个众生的性格不同、意乐不同,还有呢就是他们的这个根基不同等等,信解不同等等。那么这些呢就是全部都是当时呢就是以,因为通达一切万法的时候呢,以无所见的方式来获得这个见到。
呃,无境界之境界。以前那个憨山大师的话呢就是他经常有一些清净的这种呃梦境吧。就是有一次梦见呢就是他梦见那个什么叫,呃那个(师清嗓),啊叫那个,嗯,清凉国师,啊就是他就在梦中这个见到这个清凉国师,然后呢就是他的这个旁边的话呢也有一个著名的叫妙峰大师还是什么,就是也是在、在那里。然后他呢,呃就是在他面前就是得到了一些不可言说的一些加持和一些这个说、说法。后来他问就是这种境界是什么?就是然后,旁边的那个就是大法师呢就是说是这是,呃就是无境界的境界,就是也就是说没有什么境界的就境界。
就像我们《定解宝灯论》当中也是讲过吧,就是(师以藏文念《定解宝灯论》颂词“未见殊胜见之义,见义不堕于一方。”)。就是未见呢就是殊胜的见,就是但是所见呢就是没有堕入于偏、偏堕,啊就是没有、没有偏堕的就是这种见解。我们现在呢就是可能堕入一个呃这种边,就是要么是有,要么是没有,就是或者是啊白色红色等等,就是这样的见解,但最后呢就是他就无所就是见,就是无所、无所见的方式来就是彻见,彻见什么呢?就是一切众生就是整个世界当中这个遍满整个世界的所有众生的不同的这个根基啊。就我们现在可能只能见到是有所见的方式来见到,这个众生在想什么?那个众生在想什么?意思就是说呢就是胜义当中呢就是一切众生都是法界同体的,那么世俗当中的话呢就是每一个众生的这个这种分别念呐是千差万别的,就说这些呢就是一一都是互不、互不混杂,互不呢就是混淆,就是这样的方式来这个彻见,所以这也是是呃这个诸菩萨的就是不共的这样的一种这个心态(师清嗓)。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呃那么就是这样的,就下面呢就是世尊又重新就是上面所讲的意义、意义呢以偈颂的方式来呃就是讲述啊,就是讲述(师清嗓、师喝水)。
【“譬如日月光,平等照三千,
于善及于恶,而光无增减,
如来智慧光,平等如日月,
教化诸众生,无增亦无减。】
嗯哼,那么,嗯,嗯,这个下面偈颂呢就是譬如这个太阳和月亮啊,就是平等呢就是照耀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那这个时候呢就是前面也讲过就是这个善啊、恶啊就是这些呢就是根本不会就是去、去分辨的,就是去不会辨的、就辨的。就是也不会堕入啊这是善的、这是恶的,就是对善也好、对动物也好、人类也好,那么阳光呢就是它就平等的就是照耀于所有的这些这个万物,就是它无增无减的,就是不会呢对、对哪一个有、有什么这个偏堕之心。那么同样的道理,就是如来的这种智慧的光芒的话呢就是也平等地呃,嗯对,平等地照耀于、就像是前面的这个日月一样的,平等地呢就是教化这个所有的众生,那么所有的众生这个层面来讲呢也是是这个无有任何的增减呐,就是无增无减的。
就是呃“善逝天人师,无量功德聚”,好像在那个什么经里面,就是《大乘四法经》里面讲的吧,就是善逝呃如来和天和人的这种这个导师啊,就是他呢就是一切无量无边的这个功德都具足。“其心这个常平等,呃什么具足这个呃众行善”,就是呃那么他呢就是是完全是平等的,就是跟利益众生的话呢就是没有任何的这种偏堕。就是意思就是说《大乘四法经》里面呢就是讲这个呃世间的这个人天导师啊就是善逝啊,他呢就是其、其实有身语意的无量无边的功德,那么他的这个心呢就是也就是说他的智慧的话呢完全是是平等的,而且具足呢就是行持一切的这种善法,就不像我们偶尔这个行善,偶尔呢就是行恶,不是这样的,所以在所有的众生面前的话呢他完全是这个行持一切的善法。(《大乘四法经》善逝天人师,无量功德聚,其心常平等,具足行众善。)
【如瓦师作器,平等和土泥,
于中器或盛,沙糖乳酥水,
或有盛不净,或有盛于酪。】
那么下面就是讲这个比喻啊,我们这个前面长行文当中呢这些都讲过,就是这些。那么就像有一个这个瓦师的话呢,就是他做这个、做这个器呀、就是做这个器。那么他做的时候呢就是完全是同同等的就是平等的一些材料来就是,这个材料呢全部是那个就是泥土啊,就是它那个土、哦这个呃那么泥土呢就是就同时这个做和、和、合,怎么说啊就是和合而做的。那么做的过程当中呢,就是它这里面就是因为装的这个东西不同呢,就是有些是可能这个沙糖啊,有些是乳汁啊,有些呢就是酥油,有些呢就是装的这个水,有些呢就是装的甚至这个不净、不净、不净的这个粪便,那么还有有些呢就是装的这个奶酪啊,就是奶酪就是等等。
【彼唯取一泥,瓦师用为器,
若物堕其中,因彼知器名。】
那么呃虽然是他外、外面的这种这个陶器,这个器的话呢全部都是是呃这个罐呢就是,是是泥土做的,但是因为这个而且它呢就是是一个这个陶师做的,一个这个瓦师这个他做出来的,呃但是因为里面装的这个物质的不同啊,就是这个食物的不同的话呢,那么就是他的这个罐的这个名字的话呢就是也是是不同的,啊就是它那个器的名字呢就不同的。有些时候我们就是说是,比如说这是什么,呃酥油罐啊,就是我、我们什么,这这是这个牛奶罐啊,或者是这是这个呃粪便罐啊,垃圾桶啊,就是就什么我们就是这个是奶桶啊这个呃什么桶啊,就是桶、桶的话呢就有很多很多的,但是呢实际上是里面装的这个不同的话呢,就是实际上是跟这个呃这个器皿的话呢,就是它有不同的这个名称呢,自然而然出来的就出现的。
同样的道理,就是有些呢因为学的这个大乘的就是,所以我们整个这个像皿器一样的众生的这个智慧和呃这方面的话呢,就是没有什么这个大的差别。每个众生都有如来藏,就是都有可以这个嗯未来的一个特别就是美好的这种绽放,可以可以绽放的花。但但是呢这个因为暂时的因缘具不具足的差别呐,有些叫这个大乘根基者,有些叫做这个小乘根基者,就是有些呢可能学习的话呢,就是我们说藏传佛教者、汉传佛教者,就是只是在这个里面就是所装的就是这种知识的这个盛量呐就是不同,就是而这个形成了就是对外面的这个不同的这个认可,就是这也是是这样的。(师清嗓)
所以这个《妙法莲华经》里面就是很多的一些比喻啊就是可能表面上看来很简单的,但实际上尤其是作为一个初学者来讲呐,可能以前对这个佛教的这个大小、大小乘的差别啊,或者说是我们这个呃就是每个众生的这个根基的不同啊,接接受能力不同啊,就是这些都是有不同、不同的这个看法。但现在这样就是大家明白之后的话呢,就是应该有很多方面有新的知识。
【如众生无余,如来随别欲,
虽说乘差别,决定唯佛乘。】
那么众生呢就是也是是这个一样的,就是是本体上的话呢就是没有什么这个呃,就从整个来讲呢就是无余,就是没有什么这个大的这个差别。那么如来呢就是随着这个他们的根基和意乐不同的话呢,就是给他们也是讲、讲述了一些不同乘,啊就声闻乘和缘觉乘等,但最终的话呢就是因为最终确定的话呢是就是是这个唯一的一个大乘,啊就是唯一的大乘。
【无智故轮转,而不知寂灭,
若人能知空,远离于法我,
彼知佛世尊,所得正真觉。】
而众生呢因为无知的缘故啊,就是一直呢就是在轮回当中这个流转就是,而他们呢就是根本不知道这个寂灭涅槃是到底是怎么样的。如果有些人呢就是依靠善知识的这种呃这个讲说就是,然后呢就是自己就是完全能明白这个空性的意义,同时呢就是远离了这个人我执和法我执,啊就是这样以后呢,就是完全知道这个佛陀世尊的所证到的、这个究竟的、这个实相的一些个意义呀。
好像有一部经典叫做是文殊菩萨这个呃什么最胜名名经呐、最胜名义经,就是有这个经典。那这个经典里面呢就是讲到是这个“五蕴性本空”,就是五蕴的本性呢本空的,那么这个三世的话呢就是也是是呃如是的。如果我们忆念就是对它生这个定解的话呢,也就是说是见到这个诸如来,就是见到这个诸佛的这种真正的这个佛性就是,也有、也有这样的这个说法就是。(《文殊所说最胜名义经》五蕴性本空,三世皆如是. 一念生信解,即见诸佛性.)
所以我们如果真正是见到了这个五蕴本空,啊就是三世一切这个万法的话呢就是也是如此的这样的道理的话呐,实际上是你也哪怕是一念、一念间呐就是一瞬间或者是一须臾间,这样的这种忆念这或者认识的话呢,实际上是通达了这个呃这个一切万法的本性。就像《中观根本慧论》里面讲的一样,就是诸佛的这种这个本性也实际上是已经见到了。就是这是呃他这里也是有智慧的人呐,没有智慧的人一直流转在轮回当中很难知道的。(师清嗓)
【安置处中智,说名缘觉者,
空智教化已,显名为声闻,
若能觉诸法,说名正遍知。】
那么下面就是讲了三乘佛法,就是安置呢就是这个安置处中智,那么说呢就是叫缘觉乘就是。也就是说安置是他这里就是安立的意思就是,安立呢就是如果是这个中等的智慧就是,安立安立的这种名称呢就是是中等的智慧的话呢,呃因为我们这个《中论》当中呢也叫做是中佛吧,就是这个缘觉呢就是叫做是中佛,就是声闻缘觉中佛。所以说他叫做是呃这个呃就是中等的这种智慧,就是比这个声闻呢就是高一点,比这个菩萨呢就是稍微低一点。所以就是安立这个呃处于中中等这个智慧的呢就是,就是修十二缘起的这样的性质呢,我们称之为叫做是缘觉啊就是。然后呢就是呃了知了这个单、单单的这个人无我的这种智慧而得到教化的呢,就是名称就是叫做是什么呢?就是声闻,啊就是声闻。如果我们通达了就是这个觉悟到一切万法是空性的话呢,那么这个就叫做是,名字呢就是叫这个正等正觉啊,就正等遍知。(师清嗓)
【如有生盲者,不见日月星,
彼便如是言,无有诸色类。】
就像我们这个下面就是讲这个比喻,啊就是就,这个生嗯盲人的话呢,他就根本就是不见这个太阳和月亮这个星辰,而且他呢就是很坚定地就是,呃不但是自己不见还要很坚定地就是跟别人就是说是,在这个世界上呢就是,既没有这个什么太阳、月亮、星辰等等的这个色法,也没有呢就是见到这个太阳、月亮、这个星呃什么呃这个呃星辰,这个就这样的这种信任,就是没有就是。他很,别人面前呢就是实际上是很坚定的。
就像我们现在世间人的话呢,他自已从来都是不研究,从来不研究呢,就是说是啊生死轮回不存在的,前世后世根本没有的,业因果的话呢,就是只不过是一个别佛教徒的说法而已,实际上是是没有的。尤其是有些呃自己呢,就是从来都是也没有就是关于这个,人的这个前生后世方面就是作过是任何的这个研究,同时呢就是自己也是并没有很好地这个修行人,就是这些人的话呢就是经常也会会讲这样的,但实际上是这是如果真正是懂得了这个呃业因果的这种存在的智者来讲呢,就是它是很可怜的一种这个说法,啊就很可怜的一种说法。
【大医于生盲,为其入慈愍,
往诣雪山已,上下及傍行,
求得于良药,顺入色味处,
如是等四种,和合而疗治。】
那么就是像大医王一样的这个,哦对就是,呃看到这样的这种盲人就是这样说的时候呢,就是作为这个大医王的话呢,他就看到这个生盲啊,就是就这个盲人呢就是很可怜的,对他产生了极大的悲心。然后呢就是想尽一切办法,然后他就是带到这个雪山王那里去。然后整个雪山王去的时候呢,就是他有时候去山顶上,有时候去山下,有时候呢去这个这个山的这个中间呐,就是一直这样不断地就是去寻找,寻找最后呢就是求到的什么呢?就是治他的这个眼睛的就病的最好的这个良药。
而且这个良药呢就是有四种:一个药呢就是叫做是呃这个顺入色味,色味这个处的就是这么一个药,还有呢就是那天说是什么解脱诸病的啊、破坏这个诸一切毒的啊,还有这个随呃随什么?这个随、随各处呢就是获施与安乐的,就是有四种药吧就是。那么这些药呢就是他一一地得到了。一一得到之后的话呢就是把这些配、配药就是就开始这个和合啊,就是和合配成药就是。最后呢就是可以用这个治疗而这个为了这个治、呃疗治的话呢,就是他为了治疗呢就是,他就开始这个配药啊就是,就开始这个呃做、做这样的这种配方。
来源:非官网,“终校虚静”